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史記》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中國古代史學與文學的豐碑,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也是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文明成果。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人,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卒年不詳,有人認為大約在武帝征和三年(前90),在他寫完《報任少卿書》(即《報任安書》)不久。他的著作除了《史記》,還有《報任少卿書》、《悲士不遇賦》。

司馬遷在他的《史記·太史公自序》里對自己的家世與前半生有比較詳細的介紹,對于受宮刑前后的經歷則寫在《報任少卿書》中,后來班固就根據這兩篇文字寫作了《漢書·司馬遷傳》,使后人能夠了解這位偉大的史學家與文學家的生平。在司馬遷的一生中,前半生的大事是接受父親司馬談的臨終囑托,把寫作《史記》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而后半生的受宮刑則是對他影響最大的事件,這促使他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生死觀,也影響到整部《史記》的價值取向、情感取向、評判標準。

《史記》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字,包括“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個部分,記事上起軒轅黃帝,中經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漢武帝太初年間(前104—前101),共寫了兩千多年的歷史。它完成了對古代編年體、國別體、資料匯編體等史書形式的整合,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后世國史都以紀傳體為標準體例,中國古代“正史”二十四史系統就是從《史記》開始的,而《史記》是其中唯一一部通史。

有人說《史記》是上古秦漢社會的“百科全書”,這并不是夸大其辭。《史記》包羅萬象,從時間跨度上說,它包括了從遠古到當代;從地域上說,它包括了中原華夏和邊疆外國;從人物上說,包括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從文化上說,它包括了儒墨道法百家以至于醫巫卜祝諸流;它記軍政大事,也記謠諺瑣聞;它記真人真事,也記妖異物怪;它記人間事件,也記星象天文;它記王朝典章制度,也記草野風土人情。可以說《史記》涉及了當時各個領域、各種學問。這種囊括古今、融會貫通的氣魄和學識繼承自古代史家傳統,更是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史學思想的自覺實踐,所以其達到的高度是空前的,其后也少有其比。

《史記》不僅記述宏富,而且體大思精,其達到的思想高度在整個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也是少有其比的。首先,堅決不做統治者的代言人,而是堅持自己的觀點不妥協,不虛美,不隱惡,這種被后人盛贊的“實錄”精神的實質就是強烈的批判精神、抗爭精神。在《史記》中很少有對統治者的歌頌,而多是批評、嘲諷,且有些是相當深刻、相當犀利的。例如揭露漢武帝“尊儒”的實際意圖,實行酷吏政策造成的社會恐怖,實行官工官商和算緡告緡等經濟政策的與民爭利,征東越、南越、西南夷、朝鮮、大宛等不義戰爭的勞民傷財,都是對當時政策痛下針砭,以致《史記》在漢代長期被當做“謗書”。但也正是這一點使它與后世粉飾太平、為統治集團歌功頌德的史書拉開了距離,代表了最高層次的“史德”。其次,歌頌奮發進取、百折不撓,歌頌正義以及為正義進行斗爭的各種英雄人物和英雄行為,表現出豪邁的人生觀、生死觀、價值觀。《史記》全書充滿了理想主義精神,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動力。如陳涉大澤鄉起義時所說:“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伍子胥面對楚王去則可免其父一死的謊言與威脅時說:“二子到,則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仇不得報耳。不如奔他國,借力以雪父之恥,俱滅,無為也。”這些是對人生價值的主動思考,是對生死意義的主動選擇。所以司馬遷評價伍子胥“棄小義,雪大恥,名垂于后世”,“隱忍就功名”,是“烈丈夫”。他把這種人生觀、生死觀濃縮為《報任少卿書》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千古名句。再次,《史記》對于很多問題的見解是相當超前的,表現出卓越的“史識”。《史記》首創“紀傳體”,這是以記人為主的史書體例,“人”首次成為“史”的主體,人本主義的歷史觀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得以呈現并真正確立。再如在漢初,“夷夏之辨”是民族思想的主流,這種觀點由來已久且根深蒂固,但《史記》中卻把中原、荊楚、吳越、秦隴、兩廣、云貴、塞北、東北各地區的國家與民族都寫成是黃帝的后代,不排斥、不歧視,更反對對這些民族和國家的欺壓掠奪。“重農抑商”、“重本輕末”是當時的主流經濟政策,從商鞅、韓非,到賈誼、晁錯,這些杰出的政治家、政論家都執此觀點,并且這種經濟政策確實對社會發展起了顯著作用,但《史記》則提出了“工”、“農”、“商”、“虞”四者并重,都是富國利民的基礎;還提出追求財富是人的本能,不分貧富、不論貴賤,提出道德與財富的依附關系,這些都頗具唯物論色彩。

《史記》也取得了極其輝煌的文學成就。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偉大的文學作品,也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部偉大的傳記文學作品。古希臘普魯塔克(46—120)的《列傳》(今本譯作《希臘羅馬名人傳》)被認為是歐洲傳記文學的開端,而《史記》比它早產生近兩個世紀。《史記》運用多種多樣的藝術手法,給人們展現了一道豐富多彩的人物畫廊,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史記》一書中社會各階層代表人物有四千多個,其中性格鮮明的有近百人。《史記》的寫人,是寫其人、書其事、畫其心,非常注意揣摩人物心理,力求逼真地再現歷史情景,對于場面、情節都在遵循歷史真實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藝術加工,甚至進行虛構的再創作,“筆補造化,代為傳神”,所以《史記》中人物的行為、語言、心理描寫等都非常切合實際,也非常能表現人物的個性特點,像帝王中的劉邦、項羽,將相中的張良、韓信,酷吏中的張湯、杜周,游俠中的朱家、郭解,刺客中的荊軻、聶政,官僚中的叔孫通、公孫弘等,都已成為本類人物的范型,對后世文學創作產生巨大影響。《史記》強烈的抒情色彩也是其他史書中非常少見的。《史記》中很多篇章都有鮮明的情感基調,這種基調決定于傳主的生平,以及作者鮮明的愛憎。例如《孔子世家》的溫厚淳雅,《酷吏列傳》的血腥陰慘,《項羽本紀》的叱咤風云,《李將軍列傳》的悲涼郁憤,等等。所以有人說《史記》有著詩的本質,是沒有韻的詩。《史記》吸收并改造了先秦典籍的書面語言,同時也吸收融匯了秦漢兩代的書面語言和人民群眾的口語,形成了一種淺近、活潑、樸實、流暢的書面語言,創造了樸質、雄渾、有氣勢、有力度的,韓愈謂之“深雄雅健”的文學風格,為唐宋古文家奉為圭臬。《史記》中的諸多主題,《史記》中的諸多故事,以及它處理人物事件、展現矛盾沖突的種種方法,為后世的小說、戲劇提供了許多素材,開出了無數法門。當代美國漢學家浦安迪(Andrew H.Plaks)曾把《史記》稱作中國古代的“史詩”,將它對中國后代文學的影響與古代希臘的《伊利亞特》、《奧得塞》對后代歐洲文化的影響相比,這是有道理的。因為無論是從敘事規模的宏大,還是抒情色彩的濃烈,抑或是對后世各種文學體裁的形成和推進,對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塑造,《史記》都有著其他典籍所不可替代、不可比擬的作用。

本書是《史記》的選本,選取本紀5篇,世家3篇,列傳9篇,加上《太史公自序》,共18篇。由于篇幅有限,有些紀傳作了刪節。本書以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為底本對原文進行核校。注釋與譯文主要參考了劉起等的《全注全譯史記》、周嘯天等的《史記全本導讀辭典》、張大可的《史記新注》等,在此衷心感謝各位前輩學者。責編宋鳳娣老師對書稿進行了細致的審讀加工,使其質量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在此亦深表感謝。由于筆者學識淺薄,不妥之處,請讀者指正。

文天

2015年10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谷| 河源市| 万荣县| 大埔区| 报价| 鄯善县| 麻江县| 兰考县| 蓬莱市| 密山市| 邢台县| 宝鸡市| 宁南县| 浦城县| 伊通| 阳朔县| 新泰市| 大化| 曲水县| 界首市| 屯门区| 临安市| 高台县| 张北县| 会泽县| 澄迈县| 乌拉特后旗| 衢州市| 冷水江市| 多伦县| 武汉市| 琼结县| 天水市| 汾西县| 闽侯县| 博白县| 黔江区| 霍林郭勒市| 扎鲁特旗| 梁平县| 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