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中華經典藏書·升級版)
- 孫通海譯注
- 2字
- 2021-03-03 17:27:50
外篇
駢拇
《駢拇》為外篇的首篇。與內篇按篇旨命題不同,外篇的大部分篇名取自篇首二字或三字,也有部分篇章可視為以義名篇,如本篇既可認為取篇首二字為篇名,也可認為以義名篇。
本篇宗旨在于宣揚為人處事要合于自然,順乎人情之常,而痛斥了仁義殘生傷性的弊端。這里選錄了兩段。前一段意在揭露所謂仁義并非出于自然的情理,并非自然的正道,而自然的正道在于“不失其性命之情”。其中“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這一論斷,張揚了尊重自然、遵從本性的進步思想。后一段意在說明“天下有常然”,而一味強調施行仁義,就會損害天下常然的狀態,損害萬物的本性。
一
駢拇枝指出乎性哉(1),而侈于德(2);附贅縣疣出乎形哉(3),而侈于性;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4),列于五藏哉(5),而非道德之正也。是故駢于足者,連無用之肉也;枝于手者,樹無用之指也;駢枝于五藏之情者(6),淫僻于仁義之行(7),而多方于聰明之用也。
是故駢于明者,亂五色(8),淫文章(9),青黃黼黻之煌煌非乎(10)?而離朱是已(11)!多于聰者,亂五聲(12),淫六律(13),金、石、絲、竹、黃鐘、大呂之聲非乎(14)?而師曠是已(15)!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聲(16),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17)?而曾、史是已(18)!駢于辯者,累瓦、結繩、竄句(19),游心于堅白同異之間(20),而敝跬譽無用之言非乎(21)?而楊、墨是已(22)!故此皆多駢旁枝之道,非天下至正也。
彼至正者(23),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為駢,而枝者不為跂(24);長者不為有余,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25),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無所去憂也。意仁義其非人情乎(26)!彼仁人何其多憂也。
【注釋】
(1)駢(pián)拇:腳的大拇指與第二指連生。駢,連合。枝指:手大拇指旁歧生一指。枝,歧出。
(2)侈:多,多余。德:通“得”,指人所固有。
(3)附贅縣(xuán)疣:即附懸的贅疣。贅疣,身上所生的多余的肉瘤。
(4)多方:多端,多方面。乎:于,列于。
(5)列于五藏:指以仁義配五臟。據《內經》:“仁配肝,禮配心,信配脾,義配肺,智配腎?!辈兀础芭K”。
(6)駢枝于五藏之情者:“駢枝”上原衍“多方”兩字,依焦竑諸家之說刪。
(7)淫僻:過度為淫,過偏為僻。
(8)五色:青、黃、赤、白、黑。
(9)淫:過度,淫濫。文章:青與赤為文,赤與白為章。
(10)黼黻(fǔfú):繡在禮服上的花紋。黑與白相間叫黼,黑與青相間叫黻?;突停汗廨x眩目的樣子。
(11)而:通“如”。離朱:一說黃帝時人。《淮南子·原道》稱“離朱之明,察箴末于百步之外”。
(12)五聲:指古樂中的五個音節,即宮、商、角、徵、羽。
(13)六律:古樂中的六個標準音調,即黃鐘、大呂、姑洗、蕤賓、無射、夾鐘。
(14)金、石、絲、竹:皆可用來制作樂器,這里指五類樂器。黃鐘、大呂:指樂器的聲調。
(15)師曠:晉平公的樂師,精于音律。
(16)擢(zhuó):拔。塞:閉塞。收名聲:指沽名釣譽。
(17)簧鼓:猶“吹笙打鼓”,即吹吹打打,喧鬧之意。
(18)曾、史:曾參和史。曾參字子輿,是孔子的弟子;史字子魚,是衛靈公的大臣。
(19)累瓦、結繩、竄句:皆是比喻過于善辯者堆砌文詞、上下串說、穿鑿文句。
(20)游心:心思游蕩。堅白、同異:名家兩個重要論題。詳見《齊物論》注。
(21)敝跬(kuǐ):疲憊的樣子。譽:夸耀。
(22)楊、墨:楊朱和墨翟,均為宋國人。
(23)至正:通行本誤作“正正”,依褚伯秀等說改正。
(24)跂(qí):多出的腳趾。
(25)鳧(fú)脛:野鴨的小腿。
(26)意:成玄英《疏》本作“噫”,嗟嘆之聲。釋“意”為料想、猜想也通。
【譯文】
連生的腳趾與歧生的手指雖然是天生的,但是對于人的身體來說卻是多余的;附著在人體上的肉瘤,雖然生長在人身上,但是對于天生的身體卻是多余的;使用各種方法推行仁義,并把它與五臟相匹配,但這些并非是道德的本然。因而連生在腳上的,只是連接了一塊無用的肉;歧生在手上的,只是長了一個無用的指頭;節外生枝地把仁義與五臟相匹配而超出了五臟的實情的,這種實行仁義的淫僻行為,真是多方地濫用了聰明。
因而視物過度明察的,就會迷亂五色,淫濫文采,豈不像青黃相間的華麗服飾的花紋那樣令人眩目嗎?那離朱就是這樣的人!聽覺過度靈敏的,就會混淆五聲,淫亂六律,豈不像金石絲竹各種樂器發出的像黃鐘、大呂等各種動聽的樂聲令人沉迷嗎?那師曠就是這樣的人!多余地提倡仁義的,拔高品德,蔽塞真性,以此來沽名釣譽,豈不是讓天下人喧嚷著去奉守不可做到的禮法嗎?那曾參和史就是這樣的人!過分辯解的,猶如累瓦結繩般地堆砌語詞,穿鑿文句,馳騁心思,致力于堅白同異論題的爭論上,豈不是疲憊地夸耀自己的無用之言嗎?那楊朱和墨翟就是這樣的人!所以這些都是多余無用之道,并非天下最純正的道德。
那天下最純正的道德,就是出自于他們真實的自然本性。所以從自然而然的角度說,大拇指與第二指連生的不算連生,旁生出一指的不算是多余;長的不算有余,短的不算不足。所以野鴨的腿雖然短小,但給它接上一段就會帶來痛苦;野鶴的腿雖然修長,但給它截去一節就會帶來悲哀。所以本性是長的,就不該去截短它;本性是短的,就不該去接長它,這樣也就沒有什么可憂慮的了。噫,仁義它不合乎性命之情吧!那些仁義者怎么會有那么多的憂愁呢。
二
且夫待鉤繩規矩而正者(1),是削其性者也;待繩約膠漆而固者(2),是侵其德者也(3);屈折禮樂(4),呴俞仁義(5),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6)。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繩,圓者不以規,方者不以矩,附離不以膠漆(7),約束不以索(8)。故天下誘然皆生(9),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故古今不二,不可虧也(10)。則仁義又奚連連如膠漆
索而游乎道德之間為哉(11)!使天下惑也!
【注釋】
(1)待:依賴。鉤:木工劃曲線的曲尺。繩:木工用繩來劃直線。規矩:皆為木工工具,規劃圓,矩劃方。正:矯正,標準。
(2)繩約:繩索。
(3)德:德性,本性。
(4)屈折:屈身折體,指舉行禮樂儀式時的動作??梢隇橹苄?/p>
(5)呴(xū)俞:愛撫,安撫。
(6)常然:正常狀態。
(7)附離:附依。離,通“麗”,依附。
(8)(mò)索:繩索。
(9)誘然:猶“油然”,自然而然。
(10)不可虧:指自然之性不可虧損。
(11)奚:何,為什么。而:以。
【譯文】
要用曲尺、墨線、圓規、角尺來修正事物的,這就損害了事物的本性;要用繩索、膠漆來固定事物的,這就侵害了事物的品質;那些用禮樂來周旋,用仁義來安撫,以此告慰天下人心的,這就違背了事物的自然生態。天下的事物存在著自己的自然生態。這自然生態就是,彎曲的并非使用了曲尺,筆直的并非使用了墨線,圓圓的并非使用了圓規,方方的并非使用了角尺,相合在一起的并非使用了膠漆,束縛在一起的并非使用了繩索。所以天下萬物都是自然而然地生長,卻不知道它是如何生長的;天下萬物都有所得,卻不知道它是如何取得的。所以古往今來,萬物的自然之理都是一樣的,不能夠用人為的東西去虧損自然的本性。那么仁義又何必像膠漆、繩索那樣非要擠進萬物的自然本性之中呢!這讓天下人都感到疑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