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唐劉知幾說:“民者冥也。冥然罔知,率彼愚蒙,墻面而視。或訛音鄙句,莫究本源;或守株膠柱,動多拘忌。故應劭《風俗通》生焉。五常異稟,百行殊軌,能有兼偏,知有長短。茍隨才而任使,則片善不遺;必求備而后用,則舉世莫可。故劉劭《人物志》生焉。”(劉知幾《史通》卷十《內篇·雜述》)劉知幾這段話包含了這樣一個意思:應劭的《風俗通》和劉劭的《人物志》,各自有著自己產生的時代背景和時代需要。那么,《人物志》所產生的時代背景和時代需要是什么呢?

劉劭所生活的漢末三國時代,是一個分裂割據的時代,一個只能謀求局部統一,然后再進一步實現全國統一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中央集權的朝廷土崩瓦解,地方實力派分裂割據爭奪地盤。在風云際會的政治舞臺上,各種人物紛紛登臺表演,諸多英雄龍爭虎斗各顯本色。因此,這個時代的人才表現為以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多樣性特點。人才是多種多樣的,這在任何時候都一樣。但漢末三國特殊的社會政治環境,給各種人才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寬闊的舞臺,因此人才多樣性的特點尤為突出。人才即有才能的人,按照這個說法,漢末三國時人才所表現出的才能是多種多樣的。如果以人的才能類型分類:有以政治見長的,如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等;有以軍事見長的,如周瑜、陸遜、鄧艾等;有以武勇見長的,如關羽、張飛、張遼、徐晃、蔣欽、甘寧等;有以智計見長的,如荀彧、郭嘉、龐統、法正、顧雍、諸葛瑾等;有以文學見長的,如王粲、孔融、應玚、陳琳、徐幹、阮瑀、劉楨等;有以儒學見長的,如鄭玄、王肅、管寧、邴原等;有以思辨見長的,如何晏、王弼等;有以方術見長的,如左慈、管輅、周宣、朱建平等;有以技藝見長的,如華佗、杜夔、馬鈞、鐘繇、蒲元等。上述各類人才,品德有高有低,能力有大有小,才干有偏有全,這一切構成了當時人才狀況的多樣性特點。

雙向選擇的特點。所謂雙向選擇,即指選才的當權者與被選人才之間的關系。人們常常把曹操“有事賞功能”唯才是舉的選擇人才標準掛在嘴邊,似乎當時只有選擇任用人才的一種流向。其實在當時任用人才與人才被用的選擇是雙向的。往往有這種情形,用人者想把對方作為自己任用的人才,而對方卻不買賬。例如東漢末杜襲,為避戰亂客居荊州,荊州刺史劉表“待以賓禮”。而杜襲并沒有把劉表當作主人。他見與他同到荊州的同郡人繁欽多次在劉表面前表現才能,便對他說:“吾所以與子俱來者,徒欲龍蟠幽藪,待時鳳翔。豈謂劉牧當為撥亂之主,而規長者委身哉?子若見能不已,非吾徒也。吾其與子絕矣。”在杜襲看來,他到荊州的目的只是想“龍蟠幽藪,待時鳳翔”,而劉表并非撥亂之主,不是投靠的對象,最后終于離開襄陽到了長沙。盡管劉表認可了杜襲的價值,杜襲卻不認可劉表,這件事表明,用人與被用要經過雙方的價值認可。由于雙方認可的程度不同,也產生了多種層次的關系。這種關系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第一種,雙方價值認可度極高。例如,劉備與諸葛亮的關系就是如此。劉備三顧茅廬,把自己遇到諸葛亮比作魚兒遇到了水,諸葛亮認為劉備不但是乃心漢室的同路人,也是使自己施展才干實現遠大抱負的明主。

第二種,雙方的價值認可度不對等,在一方的心目中,把對方看得很重;而在另一方看來,對方并非十分完美。《世說新語》注引《楚國先賢傳》所記載的宗承與曹操父子的關系就是典型的例子:

宗承字世林,南陽安眾人。父資,有美譽。承少而修德雅正,確然不群,征聘不就,聞德而至者如林。魏武弱冠,屢造其門,值賓客猥積,不能得言,乃伺承起往要之,捉手請交。承拒而不納。帝后為司空輔漢朝,乃謂承曰:“卿昔不顧吾,今可為交未?”承曰:“松柏之志猶存。”帝不說,以其名賢,猶敬禮之。敕文帝修子弟禮,就家拜漢中太守。武帝平冀州,從至鄴,陳群等皆為之拜。帝猶以舊情介意,薄其位而優其禮,就家訪以朝政,居賓客之右。

宗承正史無傳,《后漢書·黨錮列傳》有宗慈,也是南陽安眾人,宗承當與之同宗。宗承之父在當地有美譽,宗承本身也有使眾人仰服的人格魅力,可見是當時的社會清流。曹操出身寒微,在當時社會地位不高,想與宗承交好,似有攀附之嫌。但仔細想來又不盡然,后來曹操成為權臣,而宗承卻仍恪守當初所謂“松柏之志”,可見當初他拒絕曹操不完全是因為社會地位。據《太平御覽》記載,宗承是個孝子,父親死后,他親自負土筑墳,不雇用旁人。從這件事看,宗承應當是個不越傳統道德規范的人,而曹操自幼就表現出不按常規行事的反叛性格,可見二人的人生價值取向是有差異的。在寒微時的曹操眼里,宗承當然是個盡善盡美之人,否則不會屢造其門捉手請交。即使后來曹操騰達了,也仍然因為宗承是名賢而對其恭敬禮遇,讓兒子曹丕對其修子弟之禮,并使之處賓客之右,可見曹操對宗承的價值認可度仍然不低。宗承對曹操的地位最終也接受了,曹操平冀州后宗承跟隨他到了鄴城就說明了這一點。然而宗承在人生價值取向上還是初衷不改,這就使得曹操仍以舊情介意,對宗承雖優其禮而薄其位,從而使二者始終保持一般的賓主關系。

第三種,雙方的價值認可程度前后有所變化。漢魏之際的許攸與曹操就是如此。許攸在官渡之戰前夕離開袁紹投奔曹操時,曹操用賓客之禮接待他,對他十分敬重。可以說官渡之戰曹操戰勝袁紹,許攸確實起了重要作用。官渡之戰后,許攸的表現引起了曹操的不滿,據《三國志·崔琰傳》裴松之注引《魏略》記載:

紹破走,及后得冀州,攸有功焉。攸自恃勛勞,時與太祖相戲,每在席,不自限齊,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太祖笑曰:“汝言是也。”然內嫌之。其后從行出鄴東門,顧謂左右曰:“此家非得我,則不得出入此門也。”人有白者,遂見收之。

類似的事在孫吳也曾發生,吳郡人沈友,弱冠博學,多所貫綜,善屬文辭,兼好武事,注《孫子兵法》,是個文武兼通的才子。又能言善辯,只要他一開口,眾人皆默然,莫與為對。其筆之妙,舌之妙,刀之妙,三者皆過絕于人。對于沈友,孫權以禮相聘,對其“斂容敬焉”,把他當作貴賓。而沈友也對孫權的敬重給予回報,與他“論王霸之略,當時之務”,并勸孫權兼并荊州,對孫吳的政略起過重要影響。但是最終沈友還是被孫權殺了,其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因為他“正色立朝,清議峻厲”,遭庸臣所恨,誣陷他謀反。二是孫權擔心他最終不能為己所用。僅僅從第一個原因看沈友是無辜的,綜合起來看恐怕就和沈友自己的表現有關了。沈友被殺約在建安二十一年(216)左右,此時孫吳政權正在走上坡路,其所依靠的對象正從以江北士人為主向吳姓大族為主轉變的過程中。而沈友正是吳姓大族,如果他沒有使孫權擔心不為己用的表現,不會被無辜殺害。

第四種,一廂情愿的價值認可。在這種關系中,只有用人者對被用者價值的認可,而對方卻心有旁騖,只是出于某種原因,表面予以接受。造成這種關系的原因有很多,有的因為情況突然變化。如東漢末年董卓之亂后,荀彧感到家鄉是個四戰之地,乃應同郡人冀州牧韓馥的邀請,前去投奔。等到荀彧到了冀州,冀州的主人已經換成了袁紹。袁紹對荀彧非常看重,待荀彧以上賓之禮。返回家鄉已不可能,欲投奔的主人又被逼下臺,荀彧只能暫時接受袁紹的賓禮。然而荀彧對袁紹并不認可,他對袁紹的評價是“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遲重少決,失在后機”,“御軍寬緩,法令不立”,“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度量、謀略、武略、德行都不行。這雖然是荀彧離開袁紹后的評價,但在離開他以前就認為他終不能成大事,所以在維持了很短的徒有虛名的賓主關系后,便投奔了曹操。有的迫于壓力。如東漢末華歆任豫章太守,孫策開拓江東,率強兵向豫章擴張。華歆知孫策善用兵,乃棄城守,幅巾相迎。孫策“親執子弟之禮,禮為上賓”。每當孫策舉行聚會時,座上莫敢先發言,只有在華歆“時起更衣”時才“議論歡嘩”,江南號之曰“華獨坐”。可見孫策對華歆的敬重。然而華歆內心卻不甘為孫氏政權的座上賓,還在孫策進軍豫章時他就表示:“歆久在江表,常欲北歸。孫會稽來,吾便去也。”官渡之戰后,曹操以朝廷的名義征召華歆,華歆便對孫策的繼承人孫權說“將軍奉王命,始交好曹公,分義未固,使仆得為將軍效心,豈不有益乎?今空留仆,是為養無用之物,非將軍之良計也”。華歆把孫權留住自己說為“空留”,“養無用之物”,絕不僅僅是自謙,也說明華歆急于返回北方朝廷,不愿被孫氏政權所用。有的是利用主人的賓禮待遇暫時棲身。前述潁川人杜襲就是這樣的例子。又如河南人鄭渾,董卓之亂后帶侄子鄭袤避難淮南,“袁術賓禮甚厚”。鄭渾知袁術必敗,后來他聽說好友華歆在豫章,便離開袁術投奔華歆。杜襲、鄭渾只是把荊州、淮南作為暫時避難棲身之處,與劉表、袁術的主賓關系徒有虛名。有的是為了積蓄力量。最典型的是劉備與劉表的關系。劉備在受到一系列挫折之后來到荊州投奔劉表,劉表親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然而劉備并不甘久居人下,在荊州廣引豪杰,積蓄發展自己的力量。他拜訪隱居隆中的諸葛亮時,諸葛亮對他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劉備對諸葛亮的規劃極為稱贊,從此與之情好日密,可見他在為客荊州時就已經在打荊州的主意了。

階段性特點。以三國鼎立為界,此時期人才的階段性,大致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在前一個時期,天下分崩,群雄四起,戰事不斷,社會動蕩。原有的秩序被打亂了,新的秩序正在重組,在這種重組中,人們都在尋求著自己的位置。由于人們的社會理想、政治眼光、個人修養不同,尋求自己位置的方法和道路也各異。像諸葛亮那樣懷寧靜之心以求致遠,蓄志待時以求明主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都急于找到施展自己才干的舞臺。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才頻頻改換投靠對象。例如曹操的名將張遼,先為丁原部將,后又進京依何進,何進被殺后又以兵屬董卓。董卓死后又歸呂布。呂布為李傕所敗,又從呂布東奔徐州。曹操破呂布,張遼將其眾降。又如曹操的謀士賈詡,先在董卓部下任討虜校尉,又在董卓女婿牛輔軍中任職,董卓敗后,又為李傕、郭汜謀士。不久又離開李傕投段煨。由于不為段煨所重用,又離段煨投靠南陽張繡。他先勸張繡與劉表連和,不久又勸張繡投靠曹操。在這個時期,各種政治軍事人才忽南忽北,忽隱忽現,忽生忽滅,表現出極大的不確定性,可以說這是一個“群雄時代”。然而東漢社會分裂的原因主要在內部,是自己內部政治經濟不可調和的矛盾總爆發。這種爆發雖然有毀滅一個王朝的巨大能量,但一旦原先的矛盾得到解決或緩解,其能量也會迅速削弱,社會也會以較快的速度重新整合。因此,三國鼎立標志著社會從分裂走向局部統一。在這個時期,曹操、劉備、孫權三個英雄從群雄中出類拔萃地凸顯出來,形成了三個吸引各種人才的凝聚中心。可以說這是一個“英雄時代”。與前一個時期不同,在英雄時代,人才以三個政權為中心,進行了有序流動。

人才的多樣性要求人們認識承認各種人才的價值,以不拘一格地任用人才。人才選擇的雙向性,意味著不但用人者需要發現人才,人才也需要有自己對心目中“明主”的選擇標準。尤其是到了三國鼎立形成以后,統治者如何發現使用人才,人才如何加強自身的修養以適應當權者的需要,更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正是在這種社會現實的需要的背景下,才會產生《人物志》這樣關于人才的系統性的理論著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浦区| 凭祥市| 元江| 两当县| 葵青区| 翁牛特旗| 陵水| 宽甸| 大丰市| 仙游县| 恩平市| 彝良县| 清涧县| 黄龙县| 西充县| 溆浦县| 永安市| 新晃| 雷波县| 攀枝花市| 寿宁县| 高安市| 东海县| 寻甸| 丁青县| 许昌市| 五大连池市| 桑植县| 保靖县| 万荣县| 眉山市| 三江| 松阳县| 玛沁县| 乐平市| 屏山县| 延安市| 遵化市| 太湖县| 宜州市| 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