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釋親第四

【題解】

《釋親》屬于倫理學的范疇,解釋有關親屬的名稱。篇下據詞語的性質內容,分為宗族、母黨、妻黨、婚姻4類。本篇共有32條,解釋99個詞語。

4.001 父為考,母為妣1

【注釋】

1 父為考,母為妣(bǐ):父、母。《書·舜典》:“二十有八載,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孔安國傳:“考妣,父母。”后稱死去的父母為考妣。《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

【譯文】

父稱為考,母稱為妣。

4.002 父之考為王父2,父之妣為王母。王父之考為曾祖王父3,王父之妣為曾祖王母。曾祖王父之考為高祖王4

【注釋】

2 王父:祖父。郭璞注:“加王者,尊之也。”《書·牧誓》:“昬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

3 曾祖:祖父的父親。郭璞注:“曾猶重也。”漢班固《白虎通·宗族》:“宗其為曾祖后者,為曾祖宗。”

4 高祖:曾祖的父親。郭璞注:“高者,言最在上。”《禮記·喪服小記》:“繼禰者為小宗。有五世而遷之宗,其繼高祖者也。”鄭玄注:“小宗有四:或繼高祖,或繼曾祖,或繼祖,或繼禰,皆至五世則遷。”禰(nǐ),親廟、父廟。

【譯文】

父親的父親稱為王父,父親的母親稱為王母。祖父的父親稱為曾祖王父,祖父的母親稱為曾祖王母。曾祖父的父親稱為高祖王父,曾祖父的母親稱為高祖王母。

4.003 父之世父5、叔父為從祖祖父6,父之世母、叔母為從祖祖母7

【注釋】

5 世父:大伯父。后用為伯父的通稱。《儀禮·喪服》:“傳曰:世父叔父何以期也?與尊者一體也。”

6 從:同宗親屬。《儀禮·喪服》:“從父姊妹。”鄭玄注:“父之昆弟之女。”

7 世母:伯母。《儀禮·喪服》:“世母叔母何以亦期也?以名服也。”

【譯文】

父親的伯父、叔父稱為從祖祖父,父親的伯母、叔母稱為從祖祖母。

4.004 父之晜弟8,先生為世父,后生為叔父。

【注釋】

8 晜(kūn):同“昆”,兄。《詩·王風·葛藟》:“終遠兄弟,謂他人昆。”毛傳:“昆,兄也。”

【譯文】

父親的兄弟先出生的稱為世父,后出生的稱為叔父。

4.005 男子先生為兄,后生為弟。男子謂女子先生為姊,后生為妹。父之姊妹為姑9

【注釋】

9 “男子先生”五句:郝懿行義疏:“此釋兄、弟、姑、姊、妹之親也。”

【譯文】

男子先出生的稱為兄,后出生的稱為弟。男子稱女子先出生的為姊,后出生的為妹。父親的姐妹稱為姑。

4.006 父之從父晜弟為從祖父10,父之從祖晜弟為族父11。族父之子相謂為族晜弟,族晜弟之子相謂為親同姓12。兄之子、弟之子相謂為從父晜弟。

【注釋】

10 從父晜(kūn)弟:同祖父的兄弟。《儀禮·喪服》:“從父昆弟。”鄭玄注:“世父、叔父之子也。”

11 從祖晜弟:同曾祖父的兄弟。《儀禮·喪服》:“從祖昆弟。”鄭玄注:“父之從父昆弟之子。”

12 族晜弟:同高祖父的兄弟。《儀禮·喪服》:“族昆弟。”賈公彥疏:“云族昆弟者,己之三從兄弟。”胡培翚正義:“族昆弟者,高祖之玄孫,己之三從昆弟也。”

【譯文】

父親的同祖父的兄弟稱為從祖父,父親的同曾祖父的兄弟稱為族父。族父的兒子們相互稱為族兄弟,同高祖父的兄弟的兒子們相互稱為親同姓。兄的兒子、弟的兒子相互稱為從父兄弟。

4.007 子之子為孫,孫之子為曾孫,曾孫之子為玄孫,玄孫之子為來孫,來孫之子為晜孫,晜孫之子為仍孫,仍孫之子為云孫13

【注釋】

13 “子之子”七句:郝懿行義疏:“此釋子孫之異名也。”

【譯文】

兒子的兒子稱為孫,孫子的兒子稱為曾孫,曾孫的兒子稱為玄孫,玄孫的兒子稱為來孫,來孫的兒子稱為昆孫,昆孫的兒子稱為仍孫,仍孫的兒子稱為云孫。

4.008 王父之姊妹為王姑14,曾祖王父之姊妹為曾祖王姑,高祖王父之姊妹為高祖王姑。父之從父姊妹為從祖姑,父之從祖姊妹為族祖姑。

【注釋】

14 王姑:祖父的姐妹。郝懿行義疏:“王姑者,從王父而得尊稱也……曾祖王姑、高祖王姑,其義并同。”

【譯文】

祖父的姐妹稱為王姑,曾祖祖父的姐妹稱為曾祖王姑,高祖祖父的姐妹稱為高祖王姑。父親的同祖父的姐妹稱為從祖姑,父親同曾祖父的姐妹稱為族祖姑。

4.009 父之從父晜弟之母為從祖王母15,父之從祖晜弟之母為族祖王母。父之兄妻為世母,父之弟妻為叔母。父之從父晜弟之妻為從祖母16,父之從祖晜弟之妻為族祖母17

【注釋】

15 王母:祖母。《禮記·曲禮下》:“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孔穎達疏:“王母,祖母也。”

16 從祖母:父親的同祖父兄弟之妻。

17 族祖母:即族母。郝懿行義疏:“‘父之從祖晜弟之妻為族祖母’者,上云‘父之從祖晜弟為族父’,故其妻為族祖母也。本為族母,言祖者,亦如從母言從祖母之例。”

【譯文】

父親的同祖父兄弟的母親稱為從祖王母,父親的同曾祖父兄弟的母親稱為族祖王母。父親的兄長的妻子稱為世母,父親的弟弟的妻子稱為叔母。父親的同祖父兄弟的妻子稱為從祖母,父親的同曾祖父兄弟的妻子稱為族祖母。

4.010 父之從祖祖父為族曾王父,父之從祖祖母為族曾王母18

【注釋】

18 “父之從祖祖父”二句:郝懿行義疏:“族曾王父母,即己之從曾祖父母也。”

【譯文】

父親的從祖祖父稱為族曾王父,父親的從祖祖母稱為族曾王母。

4.011 父之妾為庶母19

【注釋】

19 庶(shù)母:父親的妾。《儀禮·士昏禮》:“庶母及門內施鞶,申之以父母之命。”鄭玄注:“庶母,父之妾也。”鞶(pán),革制的囊。

【譯文】

父親的妾稱為庶母。

4.012 祖,王父也。晜,兄也20

【注釋】

20 祖,王父也。晜,兄也。郝懿行義疏:“此覆釋上文之義。”

【譯文】

祖父就是王父,晜就是兄。

4.(1) 宗族21

【注釋】

21 宗族:指同宗親族。邢昺疏:“此別同宗親族。”郝懿行義疏:“題上事也。”

【譯文】

以上解釋同宗親族一類的名稱。

4.013 母之考為外王父,母之妣為外王母。母之王考為外曾王父,母之王妣為外曾王母22

【注釋】

22 “母之考”四句:郭璞注:“異姓故言外。”

【譯文】

母親的父親稱為外王父,母親的母親稱為外王母。母親的祖父稱為外曾王父,母親的祖母稱為外曾王母。

4.014 母之晜弟為舅,母之從父晜弟為從舅23

【注釋】

23 “母之晜弟”二句:邢昺疏:“舅者,孫炎云:‘舅之言舊,尊長之稱。’”

【譯文】

母親的兄弟稱為舅,母親的同祖兄弟稱為從舅。

4.015 母之姊妹為從母24,從母之男子為從母晜弟,其女子子為從母姊妹25

【注釋】

24 從母:母親的姐妹,即姨母。《儀禮·喪服》:“從母丈夫婦人報。”鄭玄注:“從母,母之姊妹。”

25 女子子:女兒。

【譯文】

母親的姐妹稱為從母,母親的姐妹的兒子稱為從母兄弟,母親的姐妹的女兒稱為從母姊妹。

4.(2) 母黨26

【注釋】

26 母黨:指母方親族。邢昺疏:“此一節別母之族黨也。”

【譯文】

以上解釋母方親族一類的名稱。

4.016 妻之父為外舅,妻之母為外姑27

【注釋】

27 “妻之父”二句:郝懿行義疏:“舅、姑皆尊老之稱,加外者,別之也。”

【譯文】

妻子的父親稱為外舅,妻子的母親稱為外姑。

4.017 姑之子為甥,舅之子為甥,妻之晜弟為甥,姊妹之夫為甥28

【注釋】

28 “姑之子”四句:郭璞注:“四人體敵,故更相為甥。甥猶生也。”體敵,謂彼此地位相等,不分上下尊卑。

【譯文】

姑姑的兒子稱為甥,舅舅的兒子稱為甥,妻子的兄弟稱為甥,姐妹的丈夫稱為甥。

4.018 妻之姊妹同出為姨29。女子謂姊妹之夫為私30

【注釋】

29 同出:都已出嫁。郭璞注:“同出,謂俱已嫁。”

30 私:姐妹的丈夫。邢昺疏引孫炎曰:“私,無正親之言。”《詩·衛風·碩人》:“邢侯之姨,譚公維私。”毛傳:“姊妹之夫曰私。”

【譯文】

妻子的姐妹已出嫁的稱為姨。女子稱姐妹的丈夫為私。

4.019 男子謂姊妹之子為出31。女子謂晜弟之子為侄32,謂出之子為離孫33,謂侄之子為歸孫34。女子子之子為外孫。

【注釋】

31 出:姐妹出嫁所生,指外甥。郝懿行義疏:“出者,《釋名》云:‘姊妹之子曰出,出嫁于異姓而生之也。’”《左傳·莊公二十二年》:“陳厲公,蔡出也。”杜預注:“姊妹之子曰出。”孔穎達疏:“言姊妹出嫁而生子也。”

32 侄:女子稱兄弟的兒子為侄。《儀禮·喪服傳》:“侄者何也?謂我姑者,我謂之侄。”

33 離孫:外甥的兒子。郝懿行義疏:“‘謂出之子為離孫’者,離猶遠也。《釋名》云:‘言遠離己也。’”

34 歸孫:女子稱侄子的兒子為歸孫。郝懿行義疏:“‘謂侄之子為歸孫’者,《釋名》云:‘婦人謂嫁曰歸,侄子列,故其所生為孫也。’”

【譯文】

男子稱姐妹的兒子為出。女子稱兄弟的兒子為侄,稱外甥的兒子為離孫,稱侄子的兒子為歸孫。女兒的兒子稱為外孫。

4.020 女子同出35,謂先生為姒,后生為娣36

【注釋】

35 同出:同嫁一夫。郭璞注:“同出,謂俱嫁事一夫。”

36 先生為姒(sì),后生為娣(dì):郝懿行義疏:“娣、姒即眾妾相謂之詞,不關嫡夫人在內。”

【譯文】

女子同嫁一夫,稱先出生的為姒,后出生的為娣。

4.021 女子謂兄之妻為嫂,弟之妻為婦37

【注釋】

37 弟之妻為婦:郭璞注:“猶今言新婦是也。”

【譯文】

女子稱兄長的妻子為嫂,稱弟弟的妻子為婦。

4.022 長婦謂稚婦為娣婦38,娣婦謂長婦為姒婦。

【注釋】

38 長(zhǎnɡ)婦:兄長的妻子。稚婦:弟弟的妻子。

【譯文】

兄長的妻子稱弟弟的妻子為娣婦,弟弟的妻子稱兄長的妻子為姒婦。

4.(3) 妻黨39

【注釋】

39 妻黨:指妻方親族一類的親屬關系。邢昺疏:“此一節別妻之親黨也。”

【譯文】

以上解釋妻方親族一類的名稱。

4.023 婦稱夫之父曰舅,稱夫之母曰姑。姑舅在,則曰君舅、君姑;沒,則曰先舅、先姑。謂夫之庶母為少姑。

【譯文】

婦女稱丈夫的父親為舅,稱丈夫的母親為姑。姑、舅如果在世,就稱為君舅、君姑;姑、舅如果去世,就稱為先舅、先姑。稱丈夫的庶母為少姑。

4.024 夫之兄為兄公,夫之弟為叔,夫之姊為女公,夫之女弟為女妹。

【譯文】

丈夫的兄長稱為兄公,丈夫的弟弟稱為叔,丈夫的姐姐稱為女公,丈夫的妹妹稱為女妹。

4.025 子之妻為婦:長婦為嫡婦,眾婦為庶婦40

【注釋】

40 長婦為嫡婦,眾婦為庶婦:郝懿行義疏:“嫡婦、庶婦者,嫡,正也;庶,眾也。”

【譯文】

兒子的妻子稱為婦:正妻稱為嫡婦,眾妾稱為庶婦。

4.026 女子子之夫為婿。

【譯文】

女兒的丈夫稱為婿。

4.027 婿之父為姻,婦之父為婚41

【注釋】

41 婿之父為姻,婦之父為婚:邢昺疏引《白虎通》云:“婚姻者何謂?昏時行禮故曰婚,婦人因夫而成故曰姻。”

【譯文】

女婿的父親稱為姻,媳婦的父親稱為婚。

4.028 父之黨為宗族42,母與妻之黨為兄弟。

【注釋】

42 黨:親族。《禮記·雜記下》:“有服,人召食之,不往。大功以下,既葬適人,人食之,其黨也食之,非其黨弗食也。”鄭玄注:“黨,猶親也。”

【譯文】

父親的親族稱為宗族,母親與妻子的親族稱為兄弟。

4.029 婦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謂為婚姻。兩婿相謂為亞43

【注釋】

43 亞:“婭”的古字,姐妹丈夫的互稱,俗稱連襟。《詩·小雅·節南山》:“瑣瑣姻亞,則無image仕。”毛傳:“兩婿相謂曰亞。”

【譯文】

媳婦的父母,女婿的父母,相互稱為婚姻。姐妹的丈夫相互稱為亞。

4.030 婦之黨為婚兄弟,婿之黨為姻兄弟44

【注釋】

44 “婦之黨”二句:郭璞注:“古者皆謂婚姻為兄弟。”

【譯文】

媳婦的親族稱為婚兄弟,女婿的親族稱為姻兄弟。

4.031 嬪45,婦也。

【注釋】

45 嬪(pín):有婦人美稱的意思,引申用為已死妻子的美稱。《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鄭玄注:“嬪,婦人有法度者之稱也。”

【譯文】

嬪是對已死妻子的美稱。

4.032 謂我舅者,吾謂之甥。

【譯文】

稱我舅的人,我稱他為甥。

4.(4) 婚姻46

【注釋】

46 婚姻:指夫婦婚姻之類的親屬關系。邢昺疏:“此別夫婦婚姻之名也。”

【譯文】

以上解釋夫婦婚姻一類的名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始县| 无为县| 额尔古纳市| 遂溪县| 安远县| 无锡市| 会理县| 兴城市| 阳东县| 桓仁| 高安市| 望谟县| 图木舒克市| 扬州市| 双柏县| 南京市| 云和县| 阳西县| 上思县| 和静县| 云龙县| 四会市| 西华县| 惠安县| 嘉善县| 海宁市| 东光县| 麻栗坡县| 天水市| 芜湖市| 东丽区| 赣榆县| 凉山| 香格里拉县| 武穴市| 调兵山市| 连江县| 喀什市| 社旗县| 杭锦后旗| 舟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