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電影,學管理
- 劉文瑞
- 4808字
- 2019-07-18 10:27:39
從《聞香識女人》看組織管理——制度如何影響組織文化

《聞香識女人》(Scent of a Woman)這部電影,如果僅僅看片名,似乎屬于風花雪月。其實不然,這是一部關于兩個男人的故事,一個即將畢業的中學生,一個雙目失明的退伍軍人。他們兩人,都面臨著一場道德上的嚴峻挑戰。
中學生名叫查理,他就讀的學校叫貝爾德,號稱是“未來領袖的搖籃”。這所聲譽極高的學校,卻有一個人格不怎么樣的當家人。校長是一個愛慕虛榮、心胸狹小的貨色。學生中有幾個紈绔子弟,給這位小心眼兒的校長制造了一場惡作劇,把校長的豪華汽車和昂貴西服給毀了,讓他當眾出丑。校長不知道是誰干的,但因一個很偶然的因素,他知道查理看見了這些制造惡作劇的學生。于是,校長拿出了誘餌:說出是誰干的,就推薦他上最好的大學;不說出是誰干的,就不讓他畢業。
這種道德上的兩難選擇,在所有組織中都很常見。因而,《聞香識女人》也就具有了管理學上的意義。查理如果堅守不告密的信念,就會失去現實的利益;而接受了那個現實的誘餌,就會產生品行上的墮落。類似的考驗在每個公司、每個員工身上都會經常出現。如果經不起考驗,那么,所謂“未來領袖的搖籃”會給世界生產出什么樣的領袖?而人格有點問題的校長,把這種考驗推到了威脅學生的程度。作為學生,服從校長是紀律要求;但作為成人,犧牲自己的操守又于心不甘。
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查理于感恩節期間來到退伍軍官弗蘭克那兒打工。弗蘭克因事故而變成盲人,他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憤慨,對人性的墮落已經絕望,打算到紐約狂歡后以自殺來告別這個世界。查理阻止了弗蘭克的自殺企圖,兩人也結成了忘年之交。在感恩節結束后,學校要做出對查理的處理決定。在校長召開的大會上,學校的紀律委員會要對查理的表現進行聽證,進行裁決。弗蘭克闖進會場,以他對道德人生的深刻理解,做了一次震撼心靈的演講,打動了紀律委員會的成員。查理沒有被不公正的處理,而弗蘭克自己也重新煥發出生活的熱情。
這部電影的演技出色,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在故事里碰撞,一場別舉一格的盲人探戈,一次近乎瘋狂的雙人合作飆車,一出自殺與阻止自殺的激烈沖突,一段大氣磅礴的精彩演講,使它在藝術上獲得了成功。然而,我們更關心它對現實管理的啟迪。真正關心組織文化建設的人,會從這部電影中看到組織文化中道德升華和道德毀滅的交鋒。對于學校而言,是遵守規矩與破壞規矩的沖突;對于學生而言,是自己的人格和現實利益的沖突;對于校長而言,是權威和制衡的沖突;對于外來人弗蘭克而言,是破壞和建設的沖突。當然,電影的結局是圓滿的,但現實中的組織文化是否能達到圓滿,恐怕還是個問題。
◎組織:誰在破壞規矩
“誰在破壞規矩?”是電影中弗蘭克的一句經典臺詞。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任何組織都有規矩。對于貝爾德學校而言,如何才能培養出未來的領袖,規矩事關重要。在校長眼里,規矩就是讓學生遵守紀律,就是服從指揮。而在查理心目中,規矩是一種內在的道德良知,是不做告密者的人格約定,是不出賣同學的義氣。在弗蘭克的講演中,規矩是靈魂的凈化和升華,是做一個健全的人。
貝爾德學校的上上下下,都為這個學校自豪。所有人都有一個共識,就是要配得上貝爾德人的稱號。長期的積淀,使貝爾德人變成一筆無形資產,連心地不算高尚的校長,也為貝爾德的聲譽而驕傲。所以,校長對查理的要求,是從“遵守學校的規矩”出發的。然而,在校長身上,遵守學校的規矩,變成了對校長本人的服從。查理從他自己的道德信念出發,同校長產生對抗。于是,查理以及幫查理說話的弗蘭克,在校長眼里都是破壞規矩的人。
對此,查理只能以沉默來反抗,而在校長眼里,這種沉默是固執,是不識時務。弗蘭克作為外來人,則直接把矛頭指向校長,指向學校。他的演講如同雷霆,震耳欲聾。在弗蘭克心中,規矩是用來培養善良心靈的,如果以規矩為工具來摧毀人心中的善良,那么這種規矩就狗屁都不是。所以,他的演講才有了“恨不得拿火焰噴射器把這個學校燒了”的呼喊,才會痛罵校長以及出賣查理的同學是混蛋。在這篇演講中有一個觀點——人可以肢體有殘缺,但心靈不能裝假肢。靈魂被摧毀是不能修補的。規矩是對靈魂的維護,而不是對靈魂的摧殘。
實際上,“心靈不能裝假肢”,是組織文化建設中最值得重視,但又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組織文化中肯定有許多成文的規范和不成文的習慣,這些統統屬于規矩。問題是,這些規矩在制定和形成過程中,是否有利于組織核心價值觀的實現,會不會同員工的全面發展造成沖突,并由此決定了組織文化的成效。許多領導人在實際工作中,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為了操作上的方便,往往會以“維護規矩”為名而扭曲規矩的價值取向。比如,用執行紀律的名義挾私報復,在冠冕堂皇的理由下“修理”員工。甚至還有可能是真誠地為了維護組織而這樣做,但其后果是造成員工心靈的殘缺,無形中扭曲了員工的行為準則。正因為如此,管理學的奠基人法約爾在論證組織中的紀律原則和公平原則時,特別強調“善意”和“公道”。他指出,應當在“紀律是軍隊的主要力量”這句箴言的后面再加上一句“紀律是領導人造就的”。因為前面的話能夠使人尊重紀律但卻會遺忘領導人的責任?!盁o論哪種社會組織,其紀律狀況都主要取決于其領導人的道德狀況?!?/p>
◎員工:操守信念和現實利益的艱難選擇
規矩形成人格,而人格要靠員工的自覺恪守。人格教育來自多個方面和多種渠道。比如,電影中查理的貧寒出身,就對他的人格形成了重要影響。而他那些出身豪門的同學,家長所做的那些行為,包括以捐款利誘、以權勢要挾等方式逃避學校對自己孩子的處分,也對那些孩子的人格有著重要影響。當然,學校的規矩是否有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更具有直接作用。
近年來制度經濟學的流行,使許多學者和經理都把關注的焦點集中于制度方面,組織文化建設也不例外。這在一定范圍內是合理的,有形的制度和無形的習慣會造成約束人們行為的“場域”,誰也無法回避。但是,有一點必須切記:人的行為具有主動性和自覺性,人從來是能動的而不是被動的。所以,人的自我選擇具有重要意義。
從邏輯上說,任何制度,其設計的初衷就是盡可能保持組織核心價值觀與員工利益的一致性,以利益來調動和激發員工的創造性。但是,沒有十全十美的制度體系,制度能夠減少核心價值觀與員工利益的沖突,卻不能完全消除這種沖突。一旦有沖突形成,那么,員工的自我選擇就起著決定作用。比如,企業的制度要求員工提高技術能力,學校的制度要求學生努力學習,然而,當出現了不學習技術、不掌握知識有可能獲得更大的比較利益時(如受到的損害更小),選擇就成為難題。
電影中的查理,面臨犧牲自己上名牌大學的“前途”,甚至要遭到開除處分的威脅,選擇了自己恪守的信念(這種信念也是學校培養的結果)。正如電影中弗蘭克講演所說的那樣:“查理沒有為自己的前途而出賣任何人。朋友們,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正直,這就是勇氣,這才是未來領袖所具有的品質。他現在到了一個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一向知道哪條路是正確的,毋庸置疑,我知道,可我從來沒走它,為什么?因為它太艱難了。輪到查理了,他選擇了一條路,一條有原則、能成全他人格的路?!?/p>
管理中絕不能忽視這種個人的選擇。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德魯克曾經在談到員工培訓時才說:“真正的培訓從來都是自我訓練。”如果制度能決定一切,那么,把籃球比賽規則背得滾瓜爛熟就可以超過姚明。許多企業推進組織文化建設的措施,不過是類似于逼著姚明背誦籃球規則而已。真正的組織文化,必須建立在員工發自內心的自我選擇和自我努力上面。這種選擇有可能會十分艱難,如果管理者不能給予這種正向選擇以巨大的支持和動力,就會造成逆向選擇。一旦逆向選擇形成,對于組織的生命力來說,無異于得了癌癥。
◎CEO:指揮權力和制度監控
這部電影還有一個角色——校長。在電影中,他是配角,但在現實管理中,他是主角。所以,這位校長更值得我們關注。
作為學校的CEO,校長有權執行學校的紀律,有權對違紀學生予以制裁。在電影中,把這個校長描寫得有點像小丑,然而就其本質而言,他不是十惡不赦的壞人,只不過是一個有點人格缺陷的常人而已。但是,他手中執掌著權力。如果對他的權力沒有任何制約,那么,查理的一切努力都是白搭,弗蘭克的講演也不過是煽情和控訴。可以斷言,假如這個學校的校長是說一不二的“一把手”,那么,這個學校也就無法獲得“未來領袖的搖籃”這種社會贊譽。
所幸的是,電影給這位校長沒有授予法力無邊的大權,而是有一套約束他的制度。校長也不能隨意處分學生,處分要舉行公開聽證,由教員組成的紀律委員會進行投票表決。這種規定,就像美國的法官要受不懂法律的陪審團制約一樣。所以,在這種制度安排下,校長的行為如果能夠把學校的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就能得到委員會的支持;而如果同委員們的良知相違背,就無法通過校長的提議。在電影中,是委員會制止了校長的偏失。對于校長來說,這未嘗不是一種對他自己人格的補救。
當然,管理中如果完全以“性善論”作為制度設計的基礎,就會走向柏拉圖設想的“哲學王”統治。然而,現今有不少人的設計管理制度、采取管理措施時,往往以“性惡論”為圭臬,其結果是走向霍布斯的“叢林狀態”。這需要引起管理者的警惕。以惡意揣測管理對象,而不是出于“是人都會犯錯誤”的善意防范,所能得到的最好效果也無法超過韓非和馬基雅維利。
好的制度設計,可以在領導人稱職時如虎添翼,在領導人出錯時有效防范,在領導人不利于組織發展時形成不會造成震蕩的更替機制,尤其是在領導人的失誤造成重大損失之前能夠提供救濟途徑。如何既要充分發揮CEO的積極作用,又能使CEO得到必要的監控,這不僅是公司治理結構所必需的,也是組織文化建設要考慮的。公司治理結構如果沒有文化“場域”的無形配套,就有可能把治理結構變成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外來者:破壞性的建設和建設性的破壞
這部電影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就是學校以外的人員對組織文化所能起到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退伍老兵斯萊德·弗蘭克。
學校的公開聽證會上,突然來了這么一個桀驁不馴的不速之客,而且語出驚人,破口大罵。在校長看來,這無疑是來搗亂的,恨不得要堵住他的嘴。尤其是弗蘭克對校長那種明顯的敵意,那種不屑的語氣,更增加了這種破壞氣氛。
然而,弗蘭克真是破壞者嗎?他的慷慨激昂,他那過火的指責,其目的是維護查理的人格尊嚴不受傷害,為了使查理在走上社會后成為一名真正的君子,而查理正是這個學校的產品。從這一意義上說,弗蘭克是貝爾德學校組織文化的真正建設者,他是以貌似過激的方式,修補這個“未來領導人搖籃”上的裂痕。現實中不乏看到這種現象:當一個顧客對你的產品百般挑剔的時候,他正是這個產品最有可能的買主;而當顧客不再對你的產品發表意見的時候,你已經失去了這位顧客。所以,顧客的破壞性意見,正是公司的建設性源泉。
那幾位紈绔子弟的家長也很有意思,他們按照自己的需要來改造學校的組織文化,即以金錢和權力誘導學校做出他們所希望的行為。如果學校接受了這種捐助和建議,那么,學校得到了金錢,卻會失去學生的品質。這種表面上的“建設”對組織文化的破壞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如果學校做出讓步,就意味著對不道德行為的縱容。久而久之,只會犧牲學校的聲譽。
一部好的電影,可以看作是一種人生教科書?!堵勏阕R女人》對于管理而言,可以從中看到組織文化的方方面面。如何能夠保證組織愿景與核心價值觀的一致,如何能夠把員工內在的良知和正義在組織中發揚光大,如何形成對CEO的激勵和約束,如何對待外來的贊助和批評等,都值得思考。當然,文學作品的特點就是見仁見智,沒有標準答案。我們從電影中得到的管理啟迪,也會因人而異。
電影佳句賞析:
?如今我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我知道哪條路是對的,毫無例外,我就知道,但我從不走,為什么?因為太苦了!
?什么都沒有精神殘廢可怕,因為沒有義肢可裝。
?如果一個人是壞人,并不是因為他本性有多惡,只是因為他的生命中積累了太多的壞。是的,世界上沒有壞人,只有在痛苦中的人。
?有些人一分鐘內過盡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