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心平氣和,讓傾聽一路暢通
- 把話說到孩子心里去
- 燕子
- 12099字
- 2019-07-05 15:45:14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傾聽是人際交流的第一步。試想,如果不能做到很好的傾聽,如何讓別人敞開心扉向你訴說呢?如果不能用心傾聽,又如何能更加深刻地了解他人?其實,親子之間的關系也是人際關系的一種,同樣需要多多傾聽。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把孩子作為自己的附屬品,根本不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導致親子溝通不順暢。父母要想更加了解孩子,一定要尊重孩子,平等地對待孩子,心平氣和地聽孩子訴說。
心平氣和,打開傾聽之門
上班族家長的早晨生活是忙亂的,尤其是媽媽。早早起床之后首先要做好早餐,然后再叫醒孩子穿衣洗漱,等到孩子吃完飯之后,再送孩子去學校。在此期間,媽媽還要把自己也收拾好,送完孩子之后就趕緊奔赴工作單位。下班之后呢,其實也不比早晨清閑多少。趕緊接孩子放學,然后買菜做飯,輔導孩子寫作業(yè)。這樣的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媽媽難免會覺得辛苦勞累。漸漸地,媽媽的脾氣也會越來越暴躁,一旦孩子給她惹出額外的麻煩,她就會情不自禁地提高聲調,甚至抱怨連天。
站在媽媽的角度來想,我們當然能理解媽媽的忙碌和煩躁。然而,哪個孩子不闖禍呢?孩子成長的過程似乎就是一次又一次犯錯的過程,這就注定了爸爸媽媽在撫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必須接受和處理孩子不停出現的各種狀況。在媽媽的歇斯底里中,親子溝通似乎遇到了障礙,孩子再也不愿意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了。看到孩子的沉默,敏感的媽媽馬上就會意識到孩子出現問題,不再依賴和信任媽媽。這時,媽媽未免著急和擔憂起來。
有人說,養(yǎng)育孩子是一場修行,這句話簡直太有道理了。養(yǎng)育孩子的確是一場修行,幫助我們放緩生活的腳步,等一等貪玩的孩子。如何才能讓媽媽心平氣和呢?媽媽只有發(fā)自內心地愛和接受孩子的一切,才不會有怨言。養(yǎng)育孩子不但是一場修行,也是上帝賜予媽媽的最大樂趣。孩子的確會犯錯,然而,他也讓我們反思自身,變得更加完美。
當孩子不愿意傾訴時,爸爸媽媽首先要做的就是心平氣和。實際上,孩子看起來很小,心里卻很有想法。如果能靜下心來聽聽孩子是怎么說的,了解孩子的想法,爸爸媽媽往往會發(fā)現自己誤解孩子了,一切原本可以更加和諧融洽。
宇宇8歲,妹妹2歲,他們之間總是發(fā)生各種各樣的沖突,很難高高興興地在一起玩耍超過半個小時。每當聽到妹妹的哭聲,媽媽總是沖過去,問宇宇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宇宇開始耐心地敘說事件的發(fā)生經過,當然,目的是洗清自己:妹妹的哭泣和我沒有任何關系。然而,媽媽聽了幾分鐘就不耐煩了,總是對喋喋不休的宇宇說:“好吧,別說了,我不想再聽到小妹妹哭。”如此幾次之后,媽媽再聽到妹妹哭,幾乎連問也不問,就直接對宇宇說:“你又怎么惹到小妹妹了?別讓她哭!我在忙著呢!”就這樣,宇宇漸漸變得沉默,也不愿意再和妹妹玩耍。
一天,媽媽看到宇宇悶悶不樂地坐在那里,問:“宇宇,你怎么了?”宇宇厭煩地說:“怎么都無所謂,反正你們也不在乎我!”說著,他居然哭了起來。媽媽感到問題很嚴重,因此和宇宇聊了很長時間。情緒爆發(fā)的宇宇,這才一股腦地把自己的心里話說出來。原來,他覺得媽媽不愛自己,而且也根本不在乎自己的想法。媽媽當然不能說自己因為太忙,所以無暇顧及他們,媽媽決定從現在開始學會傾聽。
當又一次聽到妹妹的哭聲時,媽媽沒有像以往一樣劈頭蓋臉地說宇宇。她安撫好妹妹,很耐心地聽宇宇訴說。然而,聽著聽著,她忍不住又想發(fā)脾氣,因為宇宇的敘述實在太冗長,而且明明是他把小妹妹惹哭的,他卻一直在為自己開脫。想到自己的初衷,媽媽忍住怒火,一直面帶微笑聽完宇宇的敘述。
如此堅持幾次之后,媽媽發(fā)現自己在傾聽的時候沒有那么容易生氣了,而且宇宇的情緒也變好了。讓她驚訝的是,隨著她學會傾聽,宇宇在傾訴之后居然和妹妹的關系變得更加融洽,這也許是媽媽的愛和關注讓他更加包容妹妹。
在這個事例中,媽媽每次都不聽宇宇訴說,因此宇宇變得越來越暴躁,甚至和妹妹的關系也更加惡劣。當媽媽意識到問題之后,決定改變溝通方式,用心傾聽宇宇。幸好,這個方法非常奏效,宇宇的情緒越來越平靜。讓媽媽驚喜萬分的是,因為媽媽的用心傾聽,宇宇居然更加包容妹妹,兄妹關系也更和諧融洽。這就說明,宇宇需要的是媽媽的愛和關注,以及媽媽用心地聽他訴說委屈。
在生活中,很多爸爸媽媽都會發(fā)現孩子有時候情緒反復無常,而且常常發(fā)脾氣。其實,這是因為孩子沒有得到理解和體諒導致的。在孩子傾訴的時候,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說“閉嘴!“都是你的錯!“你怎么又做錯了呢?”“一切都是你導致的!”等話,否則孩子就會關閉心門,不再打開。明智的爸爸媽媽會首先肯定孩子的想法和情緒,對孩子表示理解和體諒,用心傾聽孩子講述的事實,然后再找機會引導孩子。在孩子心里,爸爸媽媽支撐起的家就是他們的整個世界。只有在家里得到愛和關注,他們才會變得寧靜祥和。
角色互換一現實版的設身處地
全世界的爸爸媽媽都很愛孩子,每個孩子也都很愛爸爸媽媽,依賴爸爸媽媽,這一點毋庸置疑。然而,在親子生活中,爸爸媽媽和孩子又常常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處于對立面。每當對立發(fā)生時,應該如何協(xié)調好親子關系呢?面對孩子的不配合和不理解,爸爸媽媽很委屈,不停地說“我們都是為了你好”;面對爸爸媽媽的反對和嚴格要求,孩子也很冤枉,再三申訴“我不想要這樣的生活,我不想學習那么辛苦勞累”。這一切,都是因為彼此不理解和寬容導致的。即便不停地溝通,很多時候,爸爸媽媽依然無法理解孩子的做法,孩子也不能體諒爸爸媽媽的苦心。其實,當語言不能達到預期效果時,不如嘗試著換一種方法。
在成人世界,我們常常說應該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然而,孩子的心智還沒有發(fā)育成熟,他們還不能很好地做到設身處地。既然如此,為什么不讓他們親自試一試呢?常言道,百說不如一做。既然“說”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爸爸媽媽們不妨讓孩子切身體會當爸爸或者媽媽的辛苦。由此一來,他們一定會感觸更深,甚至理解父母的做法。
總體來說,角色互換的操作還是很簡單的,既不需要額外的道具,也不需要特意準備,只要把游戲規(guī)則告訴孩子即可。所謂角色互換,就是爸爸和孩子顛倒角色,在一天的時間里,由爸爸當孩子,由孩子當爸爸。或者,媽媽和孩子顛倒角色,由媽媽當孩子,由孩子當媽媽。經過一天的實習,孩子們一定能深刻感受到爸爸媽媽工作之余照顧孩子的辛苦,從而理解爸爸媽媽的苦衷。
思雨特別喜歡買玩具,汽車和手槍是他的最愛。每到節(jié)假日的時候,他總是央求媽媽帶他去商場,去玩具店,不買幾件玩具就不高興。隨著思雨漸漸長大,不但需要交給幼兒園昂貴的費用,還要報名參加各種興趣班,媽媽覺得經濟壓力越來越大。然而,不管媽媽怎么和思雨說,思雨依然雷打不動地每周都要買玩具。這可怎么辦呢?很多玩具買回家,思雨只是玩一兩個小時,然后就束之高閣,再也不碰一下。看到資源如此浪費,媽媽左思右想,終于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又一個周末,爸爸在加班,媽媽和思雨在家。在思雨提出去商場買玩具的要求之前,媽媽搶先對思雨說:“思雨,咱們做個小游戲吧!”思雨一聽要做游戲,當即答應,不停地說:“好啊,好啊,我喜歡做游戲!”媽媽繼續(xù)解釋:“這個游戲叫角色互換,也就是說,今天你當媽媽,我當孩子。”思雨一聽可以當媽媽,興奮地問:“那我是不是可以管著錢包呢?吃飯的時候想吃什么就點什么,在玩具店里想買什么就買什么。”媽媽點點頭,補充道:“可以的,不過你不能超出預算,我們今天的預算是200元。”“200元?”思雨眼睛直冒光,他可從來沒有花過200元呢!因此,他連連點頭,暗暗竊喜。
思雨像平日里媽媽幫他穿外套一樣,幫媽媽穿好外套,鎖好門,就領著媽媽出門了。在公交車上,媽媽突然說:“我餓了,我想吃包子。”思雨很為難:“這在公交車上,哪有賣包子的啊!”他趕緊好言好語地哄媽媽,說等下車就帶她去吃包子。好不容易到站,思雨趕緊領著不高興的媽媽去包子店。思雨點了自己最愛吃的蝦仁包子,還給媽媽點了霉干菜豬肉餡的包子。媽媽嫌包子太干了,思雨只得又給媽媽點了一碗紫菜蛋花湯。吃完飯,思雨只剩下150元錢了。帶著媽媽一路往商場走去,媽媽還時不時地會去馬路牙子上走路,讓思雨不停地提醒她:“太危險了,快下來!”一路上,思雨說得口干舌燥,媽媽也吵著要吃冰淇淋,思雨只好去冷飲店給媽媽買冰淇淋,給自己買了杯冷飲。思雨緊張地發(fā)現,如今自己只剩下120元錢了。
到了商場,媽媽左看看,右看看,選中了一款毛絨玩具。這款玩具要100塊錢呢,思雨很心疼錢。他不想買,但是媽媽哼哼唧唧地哭起來。思雨無奈之下,只好給媽媽買了。思雨拿著僅剩的20元錢,準備帶媽媽回家,要不然連買公交車票的錢都沒了呢!不想,媽媽在一款芭比娃娃面前流連忘返,非要買芭比娃娃。思雨無奈地說:“不是已經給你買了毛絨玩具了?為什么還要芭比娃娃呢?”媽媽撒嬌說:“我還想要芭比娃娃嘛,我就要,我就要!”看到媽媽胡攪蠻纏的樣子,思雨生氣地說:“你這個孩子怎么這么不聽話,錢都被你花完了,你還是沒完沒了!”這時,媽媽在心里忍不住笑起來。不過,她卻哭了起來,甚至有想躺在地上打滾的趨勢。思雨無計可施,發(fā)愁得哭起來,說:“媽媽,我不想玩這個游戲了。”媽媽問:“為什么呢?”思雨沮喪地說:“當媽媽太難了!”媽媽抱著思雨語重心長地說:“思雨,你現在理解媽媽為什么不讓你買那么多玩具了嗎?生活中,花錢的地方太多了,但是掙的錢是有限的。你看看,爸爸周末還在加班,努力掙錢。我想,我們也應該節(jié)約一下,該花的錢就花,不該花的錢應該省下來用在有用的地方,你覺得呢?”思雨陷入了沉思之后,很久才抬起頭對媽媽說:“媽媽,我以后不買玩具了,要留著錢買書。”媽媽笑著說:“也不是一件都不買,可以在六一兒童節(jié)、生日和春節(jié)各買一件,積攢下來的錢買些書籍,增長知識。你覺得如何?”思雨笑著點點頭。
在這個事例中,媽媽無論怎么勸說,思雨依然熱衷于買玩具,因為他根本沒有金錢的消費觀念。幸好,媽媽想出角色互換的辦法,讓思雨認識到錢是很快就會花完的,應該節(jié)約用錢,把錢花在有用的地方。這個方法達到了媽媽預期的效果,讓思雨認識到媽媽不給他買玩具并非是因為吝嗇,而是錢實在不夠花。他還主動降低了買玩具的次數,把錢省下來買書看,這個游戲真是讓思雨收獲頗豐啊!
生活中,很多孩子都像思雨一樣只知道花錢,而不知道掙錢的辛苦,更不知道錢是很容易花完的。爸爸媽媽們,你們也不妨使用這個辦法,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當然,其他親子關系中的難題,也同樣可以用角色互換法解決,而且成效立竿見影呢!
不嘮叨的好媽媽
女人很愛說話,尤其是當了媽媽之后,由于心中牽掛著孩子,幾乎變成了嘮叨的代名詞。殊不知,孩子雖然小,也會感到厭煩,他們不愿意每天都聽媽媽的嘮叨。一旦產生抵觸和排斥的心理,孩子們就會對媽媽的嘮叨產生免疫力,媽媽的嘮叨甚至還會起到事與愿違的效果。
那么,如何當一個不嘮叨的媽媽呢?常常有人說,媽媽的嘮叨是滿滿的愛。的確,媽媽之所以嘮叨,就是因為不放心孩子,擔心孩子不能很好地照顧自己,所以才會千叮嚀萬囑咐。要想不嘮叨,媽媽可以試著這樣做:
首先,媽媽應該相信孩子的自理能力。每個孩子都是媽媽的心肝寶貝,從小在媽媽無微不至的照顧中長大。一旦離開媽媽身邊,孩子自己可能不會覺得依戀,媽媽卻很難適應孩子初次試飛。媽媽最嘮叨的時候,無非是孩子第一次獨自去上學,孩子第一次獨自離家出遠門,孩子第一次坐火車去異地,孩子第一次自己做飯,等等。這么多第一次,都牽著媽媽的心。只有當媽媽相信孩子的能力,確信孩子能獨自面對一切事情時,媽媽才會不嘮叨。
其次,媽媽應該尊重孩子。很多媽媽的嘮叨是命令式的,不管孩子做什么,她們都看不順眼,一定要讓孩子按照自己說的那樣去做,才能停止嘮叨。這樣下去,孩子漸漸地就會失去自信,不管做什么,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
再次,媽媽也應該意識到嘮叨帶來的負面作用。剛開始嘮叨時,孩子也許能夠理解媽媽是因為愛才嘮叨。然而,日久天長,孩子就會心生叛逆,只求耳根清凈。既然說一遍和說十遍的效果是一樣的,媽媽為什么還要嘮叨呢?
最后,媽媽應該與孩子好好溝通,把自己的擔心告訴孩子,讓孩子意識到:只要我做得好,一步到位,媽媽就不會不停地嘮叨著提醒我。
雯雯上小學二年級了,每天放學回家后都不想寫作業(yè),總是要先打開電視機。為此,每天雯雯一進門,媽媽就開始嘮叨:“雯雯,要先寫作業(yè)啊,寫完作業(yè)才能看電視!“雯雯,寫完作業(yè)再玩多好,那樣心里也不用惦記還有作業(yè)沒寫了!“雯雯,你看看艾雪,每次回家都先寫作業(yè),你怎么就不能讓我省心呢!”剛開始時,雯雯的確需要媽媽提醒才能控制住看電視的欲望,主動寫作業(yè)。然而,沒過多久,雯雯已經養(yǎng)成了一回家就寫作業(yè)的習慣,媽媽卻依然嘮叨。終于有一天,在媽媽又嘮叨的時候,雯雯忍不住說:“哎呀,煩死了,我不是已經坐在書桌前寫作業(yè)了嘛,您還嘮叨!”看到女兒厭煩的樣子,媽媽這才意識到自己說得太多了。后來,媽媽很長時間都沒有再嘮叨雯雯寫作業(yè)。
不過,孩子的自制力總是欠缺。看到媽媽不再盯著自己寫作業(yè),雯雯又動起了小心思。她每天回家之后,都先坐在書桌前玩會兒手機上的游戲,然后才開始寫作業(yè)。剛開始,媽媽沒發(fā)現她玩游戲。后來,媽媽無意間去書房,才看到雯雯并沒有在寫作業(yè)。這次,媽媽既沒有生氣,也沒有嘮叨,而是靜靜地看著雯雯,一語不發(fā)。雯雯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趕緊收起手機,乖乖地寫作業(yè)。直到吃晚飯時,媽媽才輕描淡寫地說:“我可以不嘮叨,但是你必須自覺。”雯雯頭也不抬地點點頭,以后再也沒有在完成作業(yè)前玩過手機游戲。
其實,嘮叨并非是唯一提醒孩子的方式。在上述事例中,雯雯對媽媽的嘮叨不勝其擾,媽媽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及時改正。后來,在發(fā)現雯雯又玩手機游戲時,媽媽不再嘮叨,而是用和善而堅定的目光和語氣提醒雯雯該做什么事情。這遠遠大于嘮叨的力量。
爸爸媽媽們,在教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你們是否也常常遇到“批評也不是,沉默也不是”的時候呢?其實,我們不僅僅可以用嘮叨提醒孩子,也可以用眼神震懾孩子,還可以以身作則影響孩子。例如,有些爸爸媽媽要求孩子多讀課外書,自己卻一直在看電視劇。與其嘮叨孩子不受電視的影響專心看書,爸爸媽媽不如關掉電視,自己也捧起一本書。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種,只要有心,你們就一定能找到最合適的那一種!
寬容,是最強的說服力
為了強化教育的效果,爸爸媽媽常常想出各種懲罰和獎勵的手段。在諄諄教誨孩子之后,給予孩子一定的懲戒,或者給予孩子很多獎勵。當然,這些手段都是必不可少的,畢竟孩子年齡還小,很難接受枯燥乏味的大道理。不過,還有一種教育手段非常神奇,那就是寬容。
顧名思義,寬容,就是以很大的度量包容他人。對于孩子來說,從小到大,爸爸媽媽不知道包容了他多少錯誤。不過,這里所說的“包容”是有限度的。默默地寬容并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試想,假如孩子犯了錯誤,爸爸媽媽并不為他指出來,而是當作沒發(fā)生一樣,那么孩子小的時候根本不知道自己犯錯,長大了也會因為爸爸媽媽對他的錯誤無動于衷而變本加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默默地寬容不是包容,而是縱容。明智的爸爸媽媽包容孩子,會給孩子指出錯誤,再以寬容的力量讓孩子主動糾正錯誤。只有做到面面?zhèn)樀剑⒆硬拍苁艿浇逃透谢瑥亩嵘陨怼?
亨利出生在法國一個普通的家庭。他的爸爸是工人,他的媽媽靠縫補衣服補貼家用。雖然家里很窮,但是亨利家有個很珍貴的花瓶,是祖輩傳下來的。媽媽把花瓶小心翼翼地擺放在書架上,每天都仔細地擦拭。
有一天,亨利寫完作業(yè)百無聊賴,便把足球拿出來玩。突然,他一不小心把足球踢到了書架上,花瓶應聲掉落,摔碎了。亨利害怕極了,趁著爸爸媽媽不在家,他找出膠水,把花瓶碎片粘貼好,放回原處。
媽媽第二天在擦拭花瓶時,發(fā)現花瓶碎了。她問家人是否知道花瓶為什么碎了,亨利掩飾地說:“也許是夜貓進來了,把花瓶碰壞了。”媽媽知道亨利在撒謊,不過,她沒有戳穿亨利的謊言。到了晚上,她把亨利叫進書房,拿出三塊糖果獎勵給亨利。亨利的眼神躲躲閃閃,不敢直視媽媽。媽媽平心靜氣地說:“亨利,第一塊糖獎勵給你,因為你的想象力非常豐富,居然能想象出這個世界上有能打開窗戶的夜貓。我覺得你以后可以寫小說,一定情節(jié)離奇,引人入勝。”說著,媽媽又拿出第二塊糖放在亨利手里,說:“你居然能用膠水把破碎的花瓶粘好,你一定花費了很長時間,而且非常努力。不過,我覺得藝術家應該更能幫助花瓶完好如初,你明天陪我一起去拜訪藝術家,請他幫我們修復花瓶吧!”說完,媽媽又拿出第三塊糖給亨利,說:“亨利,這塊糖表示媽媽的歉意。媽媽不應該把珍貴的花瓶放在容易掉落的書架上,尤其是你那么愛踢足球。我希望花瓶掉下來的時候沒有傷到你,我的好兒子。”
聽到媽媽的話,亨利熱淚盈眶。他不但向媽媽承認了錯誤,還主動要求媽媽扣掉他的零花錢,用于修復花瓶。后來,亨利再也沒有撒過謊。
在發(fā)現花瓶被摔碎之后,如果媽媽劈頭蓋臉地訓斥亨利,亨利一定會變得更加叛逆。顯然,媽媽非常聰明,知道如何對待叛逆期的男孩。她不但沒有批評亨利,還給了亨利三塊糖果,表示感謝和自己的歉意。這樣的寬容,富有極其強大的力量,讓亨利不得不主動檢討自己,改正錯誤。
很多爸爸媽媽的寬容,都是縱容。我們應該向亨利媽媽學習,以寬容的力量幫助孩子主動改正錯誤,完善自身。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脾氣秉性,對待孩子,也應該因材施教,而不要一味地表揚或者批評。
親子溝通,拒絕先入為主
在這個世界上,自認為最了解孩子的人,一定是他的爸爸媽媽。的確,媽媽辛辛苦苦十月懷胎,用血肉之軀滋養(yǎng)胎兒成長。當嬰兒呱呱墜地之后,爸爸媽媽又不辭勞苦地伺候小嬰兒的吃喝拉撒,日日夜夜盼望著他快快長大。不但提供給他物質的享受,也要關注他的精神,讓他愉悅地享受成長的過程。然而,爸爸媽媽真的了解孩子嗎?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大多數爸爸媽媽都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而很少有爸爸媽媽把孩子視為一個有著獨立精神世界的人。蒙特梭利曾經指出,孩子是完全獨立的精神個體。但大多數,爸爸媽媽很難把孩子視為獨立存在的個體,與孩子之間進行平等的交流。他們無法真正尊重依附于他們生存的孩子,更自以為對孩子有著完全的了解。
在親子溝通過程中,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爸爸媽媽越來越不了解孩子,然而,他們卻意識不到這個問題,動輒就會說:“你是我養(yǎng)大的,我怎么可能不了解你呢?”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就暴露了爸爸媽媽對孩子精神世界的無知。生活中,當孩子犯了錯誤或者有何需求時,爸爸媽媽總是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強迫孩子放棄自己的思想,遵從他們的旨意。當無數爸爸媽媽為親子溝通不夠順暢而感到煩惱時,其實問題只有一個,即尊重孩子,不要先入為主。
很多爸爸媽媽都會先入為主,自以為了解孩子的一切。實際上,孩子從降臨人世開始,就處于飛速地生長發(fā)育過程中。他們不但身體的成長很快,心理也在不斷變化。我們不但要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更要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與孩子一起進步。
豆包和菠蘿在公園里一起玩,他們的媽媽站在一旁聊天。沒玩多久,菠蘿突然哭了起來。媽媽們趕過去,發(fā)現菠蘿緊緊地捂著手。菠蘿媽媽緊張地查看菠蘿的手,發(fā)現手指頭有些紅腫。菠蘿媽媽問:“寶貝,你的手指磕到了嗎?”菠蘿哭著說:“不是的,我的手指被豆包咬了。”“我沒有,我沒有,我沒有咬菠蘿!”豆包趕緊為自己澄清。這時,站在一旁的豆包媽媽不由分說地責怪豆包:“你這個孩子,怎么學會咬人了!你前天還咬了爸爸一口,現在居然咬豆包!”聽到媽媽的話,豆包委屈地大哭起來,不停地喊:“我沒有,我沒有!”看到豆包委屈的樣子,菠蘿媽媽趕緊說:“豆包,別哭了。阿姨相信你,我相信菠蘿會說真話的。”原來,菠蘿媽媽仔細查看菠蘿的手指之后,發(fā)現沒有任何牙齒的痕跡。
第二天,兩個小朋友都忘記了曾經的不愉快,又在一起高高興興地玩耍。菠蘿媽媽對豆包媽媽說:“豆包媽媽,你得給小豆包道歉。菠蘿的手指的確不是他咬的。我問菠蘿了,是他不小心在滑梯上別著了,因為豆包和他搶滑梯玩,所以他就誣賴豆包。我已經嚴厲批評菠蘿了,不過,我覺得你上來就指責豆包,也應該給豆包道歉,不然孩子多傷心啊!”聽了菠蘿媽媽的話,豆包媽媽很慚愧。她說:“其實,那天他不小心咬到爸爸,我們已經嚴厲批評他了。我的確不應該戴著有色眼鏡看孩子,我會向他道歉的。”
下午回家之后,豆包媽媽一本正經地對豆包說:“寶貝,媽媽錯怪你了。雖然你那天不小心咬了爸爸,但是媽媽應該相信你不會再咬人。你原諒媽媽吧,媽媽以后不會再誤解你了。”聽到媽媽道歉,豆包委屈地哭了起來。他說:“媽媽,沒關系,每個人都會犯錯誤。我也不對,如果我那天沒有咬爸爸,您也就不會誤解我了。”
孩子犯錯是很正常的,不能因為孩子犯過一次錯,就以為孩子會繼續(xù)犯同樣的錯誤。事實是,孩子雖然經常犯錯,但是也會虛心改正錯誤。作為爸爸媽媽,一定要相信孩子。當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發(fā)生矛盾的時候,一定要等到弄清楚事實真相后,再教育孩子,切勿先入為主。
爸爸媽媽們,你們是否也曾經誤解孩子呢?誤解孩子之后,你們能夠鼓起勇氣承認錯誤嗎?雖然豆包媽媽誤解豆包是不對的,但是她在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后,及時誠懇地向豆包道歉,小豆包也自我反省,原諒了媽媽。這樣的結局,才是皆大歡喜的結局。很多爸爸媽媽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權威,明明知道是自己錯了,也不愿意向孩子低頭認錯,這是不可取的。優(yōu)秀的爸爸媽媽,不會先入為主地看待孩子,一旦發(fā)現錯了,他們能夠勇于承認錯誤。為了孩子,每個爸爸媽媽都要不斷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別被孩子的行為激怒
曾經有人說,孩子就是天使和魔鬼的化身,有的時候是天使,乖巧可愛;有的時候是魔鬼,把人折磨得快要發(fā)狂。的確,能夠如此大膽地概括孩子特點的,一定是親自撫育過孩子的爸爸媽媽。很多人看到孩子那么可愛,愿意逗弄孩子玩一玩,只會覺得孩子是天使。只有親自撫育過孩子,經歷過孩子犯錯誤、鬧脾氣等狀況的為人父母者,才會對育兒的工作有如此深刻的認識。教育孩子,遠遠比工作更難。要想把孩子健康地撫養(yǎng)長大,爸爸媽媽必須始終保持學習的狀態(tài),提升自己,還要了解孩子在各個不同年齡段的行為和心理特點,才能做到心平氣和地陪伴孩子成長。
很多媽媽都說,懷孕的時候覺得辛苦,生下來之后發(fā)現比懷孕更辛苦。在孩子嬰兒時期覺得辛苦,等到孩子變成會走會說的幼兒,才發(fā)現還是嬰兒更好撫育。究其原因,孩子隨著自身的成長歷程,總是不斷地給爸爸媽媽出難題,挑戰(zhàn)爸爸媽媽的極限。尤其是當孩子進入學前階段,各種頑劣不堪。又因為有了些許的力量與父母抗衡,他們一旦不如意,就會想出各種招數逼迫爸爸媽媽就范,簡直讓人無計可施。那么,揍孩子一頓還是罵孩子一頓?現實情況是,作為爸爸媽媽,一旦被孩子激怒,就徹底輸了。明智的爸爸媽媽,面對孩子的哭鬧,能夠理解這是其生長發(fā)育的必經階段,從而保持平靜的心態(tài),理性地解決問題。否則,正如一位名人說的,憤怒使人智商降低。盛怒之下的爸爸媽媽,也許會做出讓自己追悔莫及的事情。
記得曾經看過一部電影,電影里的媽媽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打死了。這個媽媽是單親媽媽,年輕時就失去丈夫,一個人含辛茹苦地撫養(yǎng)孩子長大。孩子長大之后,由于媽媽忙著工作,疏忽了他的學習,因此他的學習成績很差。在一次孩子拿著不及格的成績單回家時,正在糊火柴盒掙錢的媽媽盛怒之下失去理智,拿起棍子使勁地打孩子的屁股。然而,等到她第二天早晨去喊醒孩子上學時,發(fā)現孩子已經沒有氣息。這樣的結局,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這位媽媽的余生是在監(jiān)獄里思念著兒子度過的。愛到極限,導致恨到極限,這不是真正的愛。真正的愛是包容,無論孩子怎樣,父母始終都是他可以依靠的堅實港灣。只有做到并且讓孩子相信這一點,孩子才能找到心靈的歸屬。
萌萌已經放假了,媽媽還在上班,媽媽只好帶著萌萌一起上班。今天,恰巧是媽媽單位的新春年會,全單位的同事們都齊聚一堂,總結過去一年的工作收獲,展望新的一年。年會之后的自助餐上,萌萌突然想要玩媽媽的手機。媽媽因為在等一個重要客戶的電話,因此拒絕了萌萌的請求。萌萌橛著小嘴,生氣地坐在那里。一個和媽媽要好的同事看到萌萌不高興,因此取了一些美味的小點心和水果,去哄萌萌開心。不想,萌萌沖著他大喊:“別理我,您真煩人!”萌萌的話,讓媽媽覺得很丟臉,她當即讓萌萌向叔叔道歉。萌萌不理會媽媽,媽媽堅持讓萌萌道歉,萌萌突然大喊:“我不要道歉,我又沒有做錯。我要回家,我不要待在這里!”媽媽被氣得臉色鐵青,抬手給了萌萌一巴掌。
看到萌萌和媽媽的矛盾瞬間升級,那位叔叔趕緊把萌萌拉到僻靜的角落。叔叔問:“萌萌,我猜你想要媽媽手機,一定是玩‘我的世界萌萌聽到“我的世界”,馬上瞪大兩只眼睛,說:“叔叔,您也知道‘我的世界’啊!”叔叔笑了,說:“當然,我不但知道,我還很愛玩,是個高手呢!”萌萌趕緊向叔叔求教,叔叔交給她幾招,她便拿著叔叔的手機開心地玩起來。后來,叔叔找到媽媽,對媽媽說:“小李,不是我說你啊,你這樣對孩子不對。”媽媽還在生氣呢,氣鼓鼓地說:“她就是被慣壞了,就得狠狠地教育她。”叔叔勸說媽媽:“她畢竟是個小孩子呢!每天和你來上班,肯定覺得很無聊。而且,你不應該被她激怒。你一生氣,必然要做出失去理智的事情,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很不好。孩子每個年齡段都有不同的訴求,對于她的無理要求,你可以講道理,千萬不要生氣。不然,后果就很不好。”這時,媽媽漸漸消氣,意識到同事的話很有道理。看到媽媽態(tài)度緩和,叔叔又勸說萌萌向媽媽道歉。玩過游戲的萌萌心情很好,不但主動向媽媽道歉,還取東西給媽媽吃呢!
小孩子的情緒反復無常是正常的,而且,他們有些時候根本不能理解成人做事的初衷。比如,媽媽說要等一個重要客戶的電話,萌萌就意識不到其中的重要性。直到需求得到滿足,她才能冷靜下來思考媽媽說的話。
在孩子鬧情緒或者不聽話的時候,不管孩子使用什么手段,媽媽都應該記住:孩子是弱勢群體,他們之所以胡攪蠻纏,恰恰是因為無計可施。想到這一點,媽媽還會和孩子發(fā)怒嗎?是不是已經能夠平心靜氣?媽媽只有尊重和理解孩子的需求,才能合理滿足孩子,從而讓孩子變得通情達理。
孩子不聽話時不要心急
不聽話,這幾乎是所有孩子的通病。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正常的孩子會完全都按照爸爸媽媽的旨意行事,因為他們不是玩偶,而是有著獨立思想和精神的個體。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還是非常依賴家長的。不管家長說什么,他們都樂于根據家長說的去做。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從一歲長到兩歲、三歲……他們的自我意識漸漸覺醒,他們的自主能力也很強,再想讓孩子對爸爸媽媽言聽計從就很難了。
遇到孩子不聽話,爸爸媽媽總是因為氣憤變得歇斯底里,甚至對孩子做出過激行為,傷害孩子的身體和心靈。其實,孩子歸根結底是弱小勢力,不管是拼力氣還是拼智力,他們都遠遠不是爸爸媽媽的對手。他們有錯嗎?他們只不過是根據本能的需要,想讓爸爸媽媽滿足他們的欲望。從人的本性角度來說,這是一種本能,是完全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遺憾的是,知道這個道理的家長少之又少。在日常生活中,無數爸爸媽媽為孩子吃飯?zhí)羰场⒇澩娑鴼鈶嵅灰眩獠恢⒆犹羰呈且驗樗麄冊谏砩闲枰欠N食物,至于貪玩,則更是孩子的天性。
當孩子不聽話時,爸爸媽媽們應該冷靜下來想一想,孩子為什么不聽話?他是故意和家長對著干嗎?根本不是那樣的。他們不聽話,是受到精神和生理發(fā)育規(guī)律的驅使。大多數人看問題都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根本不能理性分析別人的處境,即使這個別人是自己的孩子。例如,孩子一歲半的時候很喜歡自己吃飯,媽媽卻因為孩子自己吃的話,容易把飯撒得到處都是,就剝奪孩子吃飯的權利,非要喂孩子吃飯不可。這個沖突一旦發(fā)生,孩子就會拒絕別人喂飯,甚至把碗弄撒,導致媽媽勃然大怒。殊不知,孩子是在捍衛(wèi)自己吃飯的權利,他們需要自己吃飯。孩子的這種行為,能歸結為不聽話嗎?其實,孩子只是想滿足自身的需求。如果多讀一些關于孩子生長發(fā)育的書,爸爸媽媽們就會明白,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是符合生長發(fā)育的規(guī)律,不容置疑。因此,當孩子從表面看起來不聽話時,爸爸媽媽千萬不要氣急敗壞,而要弄清楚孩子表現某種行為的潛藏原因。只有深入了解孩子,爸爸媽媽才能理解孩子的諸多言行,也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長。
自從進入三歲半,皮皮就像是變了個孩子。三歲時候的他那么快樂溫順,不管媽媽做什么,他都能夠配合媽媽,也非常乖巧聽話。然而,三歲半的他突然改變了。原本,他每天早晨非常配合媽媽穿衣服起床,現在卻賴在被窩里喊好幾遍都不起床,導致每天去幼兒園都遲到,成了不折不扣的遲到大王。
老師看到皮皮總是遲到,問媽媽:“皮皮最近怎么了?前段時間每天都來得很早,現在總是遲到。”媽媽不好意思地說:“我也不知道啊,現在處處和我對著干。我讓他穿衣服,他就偏不穿;我讓他快點吃飯,他就偏要磨磨蹭蹭。”聽了媽媽的描述,老師想了想,說:“看來他到了叛逆期。”“叛逆期?不是青春期才會叛逆嗎?”媽媽不解地問。老師說:“三歲半到四歲,也是孩子的叛逆期。這個階段,他們的自我意識增強,很多時候大人讓他們做的事情,他們偏偏不去做。這并非他們不愿意做那件事,而是想不通自己為什么要聽大人的。不如,你換一種方式讓他穿衣服,不要以命令的口吻。”媽媽琢磨了很久,終于決定采納老師的意見,換一種方式讓皮皮起床、穿衣、洗漱。
這天早晨,皮皮又在賴床,媽媽沒有像以往那樣催促他快點起床,而是說:“皮皮,媽媽一會兒出門要拎兩個包,你可以幫我嗎?”聽說媽媽需要幫忙,皮皮趕緊答應,說:“好的,媽媽,沒問題。”媽媽為難地說:“但是我馬上就要出門了,你卻還在被窩里。”皮皮一骨碌爬起來,口中念念有詞:“馬上就好,馬上就好!”就這樣,皮皮只用了幾分鐘就穿好衣服,主動洗漱、吃飯,為的就是幫媽媽拎包。
看著按時到校的皮皮,媽媽高興地笑了。
在這個事例中,皮皮到了叛逆期。他不是不想做媽媽說的事情,只是不想按照媽媽所說的去做。意識到這一點之后,媽媽以讓皮皮幫忙為理由,讓皮皮主動起床,按時到校。幫助媽媽的皮皮,還覺得非常高興呢!
爸爸媽媽們,你們是否也發(fā)現孩子在三四歲時變得非常叛逆呢?其實,孩子并非故意不聽話,而是處于這樣的心理發(fā)育階段。如果我們能夠按照適合孩子心理發(fā)育特點的方式與孩子交流,那么他們一定會非常樂意采納我們的建議,讓親子之間的相處更加愉快、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