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周列國志(古典文庫)
- (明)馮夢龍 (清)蔡元放
- 1336字
- 2021-04-25 16:57:50
出版說明
《東周列國志》是一部章回體長篇歷史小說,也是除了《三國演義》之外,流傳最廣、影響較大的白話歷史演義類小說。全書從西周末年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開篇,敘幽王寵褒姒肇亂,導致西周滅亡,平王東遷,建立東周王朝,中經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紛爭,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兼并六國,演述了東周王朝和各諸侯國的興衰史,整個時間跨度近六百年,人物眾多,內容極其豐富復雜。
與其他歷史演義小說一樣,《東周列國志》以國家的興亡成敗為主題,致力探討氣運盛衰、人事成敗之間轉化變遷的因果關系。全書取材于《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四部史書,將分散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傳記按照時間順序穿插編排,熔為一爐,從而成為一部結構完整的歷史演義。故該書基本上依據史實,只作了少量虛構,正如原書“序”中所說,“《東周列國》一書,稗官之近正者也”。雖然作為文學創作的成分較少,過于平鋪直敘,且很多地方只是史料的連綴,但結構布局主次分明、繁簡得當,文字流暢;雖然頭緒紛繁,矛盾錯綜復雜,但來龍去脈交代清楚,不僅整個歷史時代的發展變化得到了如實的反映,各諸侯國的發展、變化,各國之間的關系,都編排得眉目清楚、條理清晰,足見作者駕馭歷史題材的高超才能。
《東周列國志》所敘的近六百年,是一個大動蕩、大變亂的歷史時期,周王朝日漸衰落,諸侯國戰爭頻仍,世事變幻,同時涌現出了大批良將賢臣、謀臣策士,他們競相施展才能,在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展開了既富戲劇性又驚心動魄的斗爭。可以說,《東周列國志》使所有秦朝以前的古人古事都一一亮相:褒姒的笑、管仲的智、齊桓的信、介子推的清高、晏子的識大體、蘇秦的合縱、藺相如的完璧歸趙……全都包羅無遺,栩栩如生,引人入勝。
《東周列國志》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最后才完成的。早在元代就有一些有關“列國”故事的白話本,明代嘉靖、隆慶年間,余邵魚編撰了一部《列國志傳》,以烽火戲諸侯開篇,分節不分回,每節隨事立題。明末馮夢龍依據史傳將《列國志傳》改編為一百零八回的《新列國志》,凡余邵魚疏忽或遺漏的地方,都根據史書作了訂正,藝術上有了顯著的提高。清代乾隆年間,蔡元放在馮夢龍《新列國志》的基礎上繼續修訂,并加上評語,改名為《東周列國志》。
馮夢龍(1574—1646),字猶龍,別署龍子猶,又號墨憨齋主人,長洲(今江蘇蘇州市)人。年輕時屢試不第,直到五十七歲時才考取貢生,歷任丹徒訓導、福建壽寧知縣等職,六十五歲時離任,回到蘇州。李自成起義和清兵入關、南下,對他的思想沖擊很大,他為抗清斗爭奔走于江、浙、閩等地,最后郁郁而終。馮夢龍一生著述甚豐,在通俗小說方面,將羅貫中的二十回本《平妖傳》增補為四十回,還在《列國志傳》的基礎上撰成《新列國志》。
蔡元放,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名奡,號七都夢夫、野云主人。清初著名文學家。清代乾隆年間,他對明末馮夢龍的《新列國志》作了修改,并加了序、讀法、詳細的評語和簡要的注釋,改名為《東周列國志》,二十三卷一百零八回。他也評過《水滸后傳》,析為十卷,每卷四回,精作修訂。
本書以清乾隆間書成山房本為底本,校以點石齋本,同時還參校了葉敬池本《新列國志》,刪除了蔡元放的評語,對原書中少數明顯錯訛疏漏之處做了改正,原書中的俗字、借字及小說常用語詞等未作改動,盡量保持了原作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