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女英雄傳(古典文庫)
- 文康
- 887字
- 2021-04-25 16:43:01
出版說明
《兒女英雄傳》又名《金玉緣》《俠女奇緣》《日下新書》《正法眼藏五十三參》,是我國小說史上最早出現的一部熔俠義與言情于一爐的社會小說。作者文康,姓費莫,字鐵仙,一字悔庵,滿洲鑲紅旗人,生年不詳,大約卒于清同治初年。
這部小說的主要價值在于,通過書中的具體描寫,揭露和批判了當時官場的黑暗等社會弊病。清朝中后期,朝政腐敗,內外交困。作者久歷官場,對官場上的種種丑惡行徑及社會弊病洞微燭隱,刻畫得入木三分。如描寫當時的河工衙門,上自總督,下到役吏,無一不貪。他們偷工減料,虛報冒領,行賄納賂,無所不為。當時官場之黑暗,社會之腐敗,由此可見一斑。
在藝術上,這部小說的成就也值得推許。小說的前半部分情節生動,曲折有致;后半部分情節發展緩慢,但描寫細膩傳神。書中成功塑造了安學海、十三妹、安驥、鄧九公等人物形象,人物特征躍然紙上。如安學海的正直迂拘,十三妹的智勇雙全,安驥的單純率真,鄧九公的豪爽好勝等,無不栩栩如生。
另外,這部小說在文體和語言上也有突出的成就。它以當時群眾喜聞樂見的評話的形式出現,并且受民間說唱文學的影響頗深,語言生動,故事曲折,描寫細致。書中的語言是地道的北京方言,且穿插了部分滿語,有著濃厚的地方色彩及時代特征,再現了當時的許多地方習俗、人情風貌。
作者文康有著與曹雪芹相似的由顯宦趨向沒落的家世經歷。在這部小說中,既表達了他對社會現實沉重的失望,又體現了他對舊時代的迷戀和哀傷。他企圖憑借以“忠孝節義”為主要內容的封建道德來匡扶時世,以延長清王朝的統治壽命。這種指導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小說的藝術生命力和社會價值。同時,小說在語言敘述尤其是一些細枝末節上,也失之煩瑣。但瑕不掩瑜,這些缺憾并不能抹殺這部小說應有的價值。
此次出版,以清光緒六年(1880)聚珍堂還讀我書室主人本(即董恂評本)為底本,同時參校了光緒四年(1878)聚珍堂初刻本、北京圖書館藏抄本等。在文字處理上,盡可能遵照上述版本,對個別現在已棄用的異體字做了修改。由于評話的特征,所以文中存在許多方言俚語,部分較難意會,編者對這部分做了簡潔注釋,方便讀者理解。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方家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