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與大學生成長
- 寧波諾丁漢大學·中國文化課教研室 喻立森 華長慧
- 1431字
- 2019-11-07 18:34:28
編后記
本書的編著,直接與寧波諾丁漢大學中國文化課·理論課的教學實踐同步。在以“不定勢”的風格編著出版《中國思想文化概論》(2010年版及其2013年修訂版)《中國近兩百年歷史讀本》(2012年版)之后,編著團隊嘗試探索以相對“定勢”的風格,在系統梳理“中國文化”的基礎上,論述“中國文化與大學生的成長”這一命題。其用意的一方面在于幫助讀者(主要是當代大學生)展開對“中國文化”的整體性認知和理解,另一方面在于為提升教師團隊的學術能力,開辟迥異于以往研究方式的訓練平臺。
關于“定勢”風格,已故學者勞思光曾經分析道:
說到“定向”,若指具體的哲學研究而言,似乎不應有絕對意義的定向,但就歷史階段而言,在文化世界生成的浩浩大流中,每一歷史階段的哲學思維,又必定有特定的歷史任務。這就決定了某一歷史階段中哲學研究的一定取向。就此而言“定向”,它只顯示對“任意性”(arbitrariness)的排除,并不與哲學概念的“開放性”沖突。(1)
誠然,“定勢”與“不定勢”只是一種相對的說法,并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不定勢”仍然表現為某種“勢”;反之,“定勢”亦可看作是某種“未定勢”。只是,兩者因思維方式的傾向性而各有其編著緊要處:以“定勢”的風格來編著文書,其緊要處在于始終保持對思維封閉趨向的反思;以“不定勢”的風格來編著文書,其緊要處在于始終保持對思維任意趨向的警醒。我校學生在學習中國文化課·理論課的過程中,可將本教材與另一本教材《中國近兩百年歷史讀本》結合閱讀。兩相對照,應能得到關于思維方式與學術研究之間的切實體會。
雖然,思維方式決定性地影響著呈現維度。然而,比思維方式更為重要的是關于“思想張力”的感悟和把握。打個不恰當的比喻,習武入門有人練劍、有人學拳,劍法與拳法雖法數不同,但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兩者都須攀登一座名曰“兩難”的險峰,經歷這座險峰后,“劍者”與“拳者”既能相知亦能相忘。
本書存在著許多不足。編著者一路感受到來自研究對象與已有成果兩方面的挑戰(一方面,“中國文化”本身異常復雜,尚有許多難以理解的未明空間;另一方面,對“中國文化”的研究成果又浩如煙海,成果層出不窮),編寫過程中既需大量閱讀又求另辟新地,因而常感彷徨無力,甚而“屢試屢敗”。
然而,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敗面前的畏懼與退卻。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已故法國作家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有言:
再試、再失敗、更好地失敗。
(Try again.Fail again.Fail better.)
以此自寬與自勵,下一版,必將精進與完善。
本書由寧波諾丁漢大學黨委書記、寧波諾丁漢大學中外合作大學研究中心主任華長慧教授創意并和原寧波諾丁漢大學中外合作大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喻立森教授共同擔任主編,學校黨委副書記魯俊生教授、黨委副書記沈偉其教授對本書的整體構想提出了寶貴的建議。編寫工作由寧波諾丁漢大學中國文化課教研室全體教師承擔,編寫者按章目錄順序依次為:徐鈺愉、鄭賀、劉暢、周琦、蔣黎、姚亞紅。趙風波和孫珂兩位博士對本書部分章節的寫作給予了統稿與指導。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喻立森教授生前為本書的順利編著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本書的章節綱目主要由喻立森教授架構定型。在編著期間,他時刻指導團隊勤奮治學、刻苦鉆研,直至2014年9月突然病逝。在本書即將付梓之際,謹向喻立森教授在天之靈致敬與告慰,愿逝者安息。
本書的出版,得到浙江教育出版社的鼎力支持,在此謹表示衷心感謝。
如前所述,本書尚存許多不足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務組電子郵箱:Chinese-Cultural-Study@nottingham.edu.cn
2015年5月
(1)關子尹.語默無常:尋找定向中的哲學反思[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