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國文化與大學生成長
  • 寧波諾丁漢大學·中國文化課教研室 喻立森 華長慧
  • 9542字
  • 2019-11-07 18:34:26

第二節 海納百川的包容文化

“文化從來都不是靜止的,不同文化以不同方式相互影響?!?a href="#jz_1_197">(1)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經濟全球化的帶動下,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聯系不斷增強,世界變成了一個各種文化互相滲透、互相影響的復雜的網絡,“它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學與互滲過程”(2)。改革開放后,中國文化更受到來自世界各國文化的沖擊與滲透,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當代文化特殊的包容品格。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正是這屆奧運會的口號。開幕式前的歡迎宴會上,胡錦濤說:“世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合作?!?a href="#jz_3_197">(3)可以說這就是世界大融合中體現包容文化品格的最好寫照。

一、改革開放的深入與外來文化的“加盟”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著眼當代中國文化,對外文化交流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中國文化也迎來了外來文化的沖擊與挑戰,經歷了曲折發展的過程。

1.外來文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大規模向中國輸入

80年代,中國人再次像一百多年以前那樣打開國門走向世界,在短短十年的時間里,西方積累了一百多年的文化,紛紛走進中國,從器物文化到價值體系和思想觀念,大有“西風壓倒東風”之勢。(4)

學者概括,外來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向中國的輸出主要有這樣幾種方式:

其一是西方經濟活動的跨國經營管理推進了西方文化的輸出。改革開放以來,西方國家在我國的跨國公司數量不斷增長。1993年,肯德基第一家特許經營店在西安開業,柯達贊助了上海舉行的第一屆東亞奧運會,花旗銀行把中國區總部從香港搬到了上海……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外商直接投資接受國。據統計,截至2007年底,中國累計批準的外商投資企業達61萬家,累計使用外資7200億元??鐕静粌H帶來了西方的物質文化,而且也帶來了西方的價值觀,諸如體現母國文化特色的企業文化??鐕驹谫Y本輸出的同時,還輸出了自己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文化和生活方式,極大地沖擊著中國的思想文化傳統,給當代中國文化注入了新的內容。(5)

其二是外來文化滲透進中國民眾的日常生活,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比如西方洋快餐的風行。吃慣了米飯、饅頭、面條的中國人,對洋快餐的到來充滿新鮮感。1987年,中國第一家肯德基餐廳在北京開業。20多年過去了,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等洋品牌涌入中國,在中國各大中小城市遍地開花。影視文化上,“日劇”“韓劇”“美劇”盛行,“隨著通信、交通、網絡的發展,西方形形色色的文化藝術迅速傳入中國。以美國為例,目前美國最大出口產品是批量生產的流行文化產品,包括電影、電視節目、書籍、期刊、報紙、音樂唱片、電腦軟件等。美國好萊塢的電影,美國的音樂、舞蹈,歐洲的建筑、繪畫藝術等等紛至沓來。(6)

在這紛繁復雜的文化現象中,中國大眾文化逐漸興起。目前,內地以及港臺一些娛樂益智類或競賽類電視節目,大都是英國《最弱一環》、美國《生存者》等節目的翻版,有些電視連續劇,比如《好想好想談戀愛》,是美國電視劇《欲望城市》的翻版,《丑女無敵》是美國職場勵志劇《丑女貝蒂》的翻版,“超級女聲”的海選是美國“現場秀”節目的翻版。表面上,只借用了節目的形式,但包含在形式中的競賽規則,完全代表了其所在國——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和行為方式。(7)

此外,服飾上“韓版”“日系”“歐美風”的流行,導致語言上外來詞匯的增多。許多商品比如DVD、CD等,都是外來詞匯的縮寫,許多職位諸如CEO等,也是外來詞匯的替代。語言承載文化的重量,外來詞匯的接納甚至替代本國原有詞匯,是對本國文化的巨大沖擊。對外開放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體現著外來文化的滲透。

2.外來文化大量涌入后的影響

隨著改革開放,中國打開國門,大量外來文化涌入中國。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之下,外來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之間的矛盾與沖突不斷顯現。此時,外來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問題,成為學者們關注的話題。外來文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兩方面:

其一,外來文化對中國文化的積極作用。

外來文化的積極作用一方面體現在對中國文化的補充上,“改變了中國文化的原有格局,形成了新的文化格局”(8),為中國文化注入新內容,“檢驗和提升了中國文化的優秀品質”(9);另一方面體現在對中國文化的推動上,“啟迪中國人的思維,開闊了中國文化的視野,促進了中國社會的開放,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變革和發展”(10),有利于中國文化與世界接軌、對外傳播。

其二,外來文化對中國文化的消極作用。

一方面體現在對西方文化渴求時,主張全盤西化的觀點。對此,張岱年、程宜山在《中國文化與文化論爭》中批評道:

這種主張基本上還是胡適“全盤西化”論的老調重彈。這種主張的政治含義是效法西方走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人民經過近百年的奮斗已經選擇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的80年代重提這種主張,只能損害好不容易才形成的統一、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干擾現代化的進程。(11)

另一方面體現為對傳統文化的沖擊。外來文化涌入后,中西文化的沖突削弱傳統文化或民族文化。蘇國勛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沖突與共生》中指出:

尤其在全球化過程中,文化間的交流因全球化過程的持續而密切,影響也因此廣泛和深入。全球化本身所具有的規律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不同民族文化的自我防衛機制的發揮,使民族文化喪失自我保護的機會陡然增多,極易淪為被動的弱勢一方。(12)

二、包容文化的基本內涵

改革開放給中國的經濟、政治、社會都帶來巨大的影響和變化,在這個改革與開放并存的年代,需要一種寬闊與包容的品行,因此也造就了文化包容性的形成和文化多向性的呈現。

1.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融合

蘇國勛說:“文化還有吸納和同化其他文化成分的特殊能力,它可以吸收其他系統的干擾并同化成自己系統的組成成分,這就為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取長補短、相互融合提供了方便和可能。”(13)中國當代文化在吸收與輸出中發展包容文化的獨特品格。

文化的形式上表現出中西融合的特性,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都是如此。比如在李安導演的電影中,《推手》《喜宴》《飲食男女》《理智與情感》《冰風暴》《與魔鬼同騎》,以及享譽中外的《臥虎藏龍》《綠巨人》《斷背山》等,都呈現出融合西方元素后的中西文化合流的景象。通過對一系列人性與倫理文化主題的探討,李安的電影作品實現了一種良性互動的跨文化傳播。(14)方兆祥先生在小說《謎窟疑蹤》中將世界各地文化與中國文化連接一脈,為讀者展現了一幅魔幻現實主義的生動畫卷。該小說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傳遞出豐富的人文氣息。滋蕪先生的《求同存異,和而不同——論〈謎窟疑蹤〉中中西文化的融合》,則是站在文藝學和美術學的角度,從中西文化和諧共生的視角切入,通過對書中中西文化的互釋,反思中西文化融合的人文意義。(15)無論是電影文化,還是小說文化,處處能看到中西文化的融合。當代包容文化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在開放與引進中促成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融合。

中國當代包容文化的研究還要關注什么呢?《當代中國的文化發展》中總結:當今世界文化的溝通與交融,已使文化研究(含文學研究)融入到了世界大背景中去。但這里有兩個問題要辨清:第一,什么是西方,不能籠而統之;第二,文化不可能成為一統。中華文明是一大潮流。不能既鄙視自己的傳統,又不愿看看腳下的土地,眼睛只是盯著西方。(16)

2.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融合

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融合經歷了一波三折的歷程:從20世紀80年代初學者主張儒學與現代化的沖突關系,到80年代中期由中國大陸的思想啟蒙運動而引發的對中國傳統文化典籍的重新重視,再到80年代末學者全面肯定儒學與中國文化傳統。80年代前后十幾年間的文化熱,不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新認可,更是謹慎對待西方文化的表現。(17)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國學熱的興起和儒學的復興是當代包容文化中傳統與現代結合的體現。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聚集巴黎,討論人類面臨的生存與環境問題。他們在會后發表的宣言中指出:“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兩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18)以儒學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逐漸在學者的研究中顯現優勢。蕭功秦在《民族主義與中國轉型時期的意識形態》中提出,中國當代的現代化可以啟用以儒家主流文化為基礎的民族主義作為社會凝聚與整合的新的資源。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尋求新的權威合法性資源,以實現對轉型中的社會人心的凝聚與整合。(19)國家領導人也一再強調“傳統文化的研究要與中國的進程中的現實問題結合起來,要在社會上普及傳統文化”。(20)

一方面,有關傳統文化的書籍大量增加。80年代末的學術出版,除去各種專業刊物外,綜合性的中國文化研究刊物或以中國文化研究為主要內容的刊物增加較快,如《中國文化》(中國文藝研究院)、《國學研究》(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國家古籍出版規劃小組)等。叢書方面有“中國文化史”叢書,孔子基金會推動的“中國傳統思想研究”叢書,中國文化書院組編的“神州文化集成”等,這些叢書都有一定的影響。(21)現在,在“當當網”上搜索“中國文化”一詞,則能看到2800多本書的鏈接。因此,關于傳統與民族文化的研究可見一斑。

另一方面,傳統道德觀念的復興。90年代以后,表現家庭和社會倫理道德題材的影視作品大量增加,如電視劇《渴望》《咱爸咱媽》,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軍嫂》《我也有爸爸》等,都是以家庭和社會的人際倫理關系為敘述中心,自覺運用傳統的道德邏輯,彰顯傳統倫理道德觀念。(22)

進入21世紀之后,對傳統文化更為理性的態度表現了包容文化的特性。一方面學術界對傳統文化的討論熱烈而理性,另一方面媒體對傳統文化的宣傳態度理性而富有傳統特色。近年來央視策劃了一系列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節目,如《舌尖上的中國》,讓民眾在生活中感受傳統、感受傳統文化。

3.主流文化與大眾文化融合

潘世偉在《當代中國的文化發展》中概括道:“與當時的意識形態相契合,并被大力推行的文化形態曾一度是中國大陸唯一正確的文化主流,也是因為在文化格局中的一枝獨秀和絕對主流的地位,被稱為‘主流文化’?!?a href="#jz_6_201">(23)

改革的“春風”吹醒了那些曾經備受打壓的民間文化,精英文化,大眾文化,流行文化,娛樂文化和通俗文化,而開放的雨露又促使著它們爭奇斗艷,這時,昔日的主流文化不再是人們精神生活中唯一的、不得不的選擇了。在過去30年的中國文化世界里,主流文化在文化長河中漸漸地變成其中的一個支流。這里,我們不再稱這一文化形態為“主流文化”,而稱其為“主導文化”。(24)

1978年,國家大政方針的根本性調整,改變了固有的文化土壤(25),當代文化的品格在改革開放的指引下彰顯開放、包容、自由、寬松的特性,大眾文化找到了生長和發展的文化土壤,從萌發、生長,直到今天的繁榮?!按蟊娢幕?,已成為今天人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無時不觸,司空見慣的重要文化”(26)。主流文化影響力的衰減、大眾文化的興起與發展,其實是文化繁榮和文化自由發展的另一種結果。

大眾文化本身就體現著包容與多元。

我們可以從網絡歌曲聽到純情、良善、愛、奉獻,諸如《東北人都是活雷鋒》《兩只蝴蝶》《愛情三十六計》《老鼠愛大米》等。但同樣,我們也可以從眾多的網絡歌曲聽到粗俗、拜金、無聊、性、色情,諸如《存折代表我的心》《武漢粗口》《我愛人民幣》《放屁》等。我們能從《可可西里》中看到對野生動物保護的呼吁,《暗算》中看到戰爭年代的艱辛和犧牲,《抉擇》中看到官員貪腐的可怕和可恨,但同樣,我們能從《德州電鋸殺人狂》《紅龍》《沉默的羔羊》中看到驚悚、恐懼、變態、血腥、殘忍。我們能從《超級女聲》里看到一種“丑小鴨變天鵝”的平民夢想的實現,以及自我奮斗的蛛絲馬跡,但同樣,我們可以從《第一次心動》看到不擇手段的炒作,格調低下的設計。我們能從特奧會開幕式(2007年上海)中看到社會對殘障者的關懷、同情、尊重和愛,但我們也能從都市夜總會的表演,現代東北二人轉中看到欲望、誘惑、本能的膨脹。(27)

正是這樣一種多元和包容的文化價值取向,才使得大眾文化包羅萬象、蓬勃發展。

包容文化在改革開放深入的今天,需要立足當代,弘揚本國特色,提倡多樣化發展。文化領域的對外開放是世界各國精神產品的交流和交換,它既使各國文化相互影響、吸收、融合,同時也帶來了不同文化中的矛盾和斗爭。(28)在文化交流中要充分吸收和繼承世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促進彼此之間的尊重與了解,謀求共同發展。(29)從古到今,世界因文化交流而相連,因經貿往來而漸成一體。在今天日益強勁的全球化浪潮推動下,世界各國越來越依賴全球資源和全球市場,在文明的對話上,越來越尋求和平,尋求理解,尋求團結,尋求統一,最終尋求一種多樣性的和諧運作。(30)

三、包容文化的重要影響

據時任中國駐法特命全權大使吳建民回憶,2001年春天,“有一位法國人士在參觀了中國的出土文物展后對他說:‘我現在明白了中國的改革開放為什么搞得這樣好,因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根植于5000年歷史的中華文明的沃土之中的,你們幾千年前就非常杰出!’整個出土文物展,沒有一句話提到‘鄧小平理論’,沒有一句話提到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成就,沒有一句話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然而法國人卻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31)

1.包容文化有助于理性對待外來文化與中國文化的沖突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與各國間文化交流、文化互動越來越多,中西文化之間的碰撞與沖突不斷,發揮包容文化的融合品性,有助于理性對待外來文化的沖擊。

一方面,在處理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之間的關系時,“不是外來文化和本有文化之間的簡單取代,而是通過外來文化與本有文化之間的沖突與調和實現重組,從而產生新型文化。”(32)也可以說,“外來文化和本有文化的融合只能是兩個相交的圓,而不可能是重合,文化融合具有不完全性?!?a href="#jz_5_203">(33)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文化應徹底拋棄“中西之爭”“古今之辨”的陳舊思維模式,在古今中外的多種文化資源之間形成高度辯證的聯結。21世紀的中國文化必須進行新的整合與創造,構建起先進的本土文化。(34)

另一方面,“面對新世紀全球化的巨大挑戰,在文化上必須堅持‘和而不同’的文化觀。”(35)錢鍾書先生有一句名言:“東海西海,心理悠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边@表明了一種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文化態度。當代中國在改革開放中體現出來的包容文化正是很好地體現了這種既立足本民族豐富的文化資源,又勇敢地與外來文化進行交流與溝通,以實現多樣與并存的姿態。中國文化會走自己的路。

全球化中的世界文化,會有新陳代謝,但這決不意味著文化的趨同甚至單一化,更不可能出現像某些人所擔心的西方化或美國化,因為這種前所未有的文化大交流是互動型的,最有可能的結果只能是:各種文化在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得到了豐富和發展。(36)

2.包容文化有助于促進國家間的文化融合與互動

李宗桂說:“文化全球化,就是世界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以信息全球化為依托,通過日益緊密而又頻繁的交往,相互學習、相互影響,更新自身、發展自身的文化整合過程?!?a href="#jz_2_204">(37)龔群認為:“全球化是隨著人類的世界性交往而產生的一個人類不同民族的世界性融合的過程。”文化全球化“表現為一種全球性的趨同性,又表現為一種新的世界交往和生活秩序的形成。這種趨同性體現在生活方式、文化方式、經濟方式以及政治價值觀念等各個方面。”(38)盡管龔群認為文化全球化有趨同的傾向,但他仍反對只看到全球化導致的一體化而忽視文化的多元化與多樣性。(39)

學者認為,在這樣的世界文化大環境中,各國文化共同性和世界性的東西在日趨增長,但并沒有導致各國文化的一體化,而是在這種文化交往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學習、吸收、滲透,自覺不自覺地改變自身,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40)這種融合在文學作品中就有直接的體現。

方兆祥先生新近創作的長篇小說《謎窟疑蹤》,可謂是在“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人文理念下進行跨文化敘事的一部典范之作?!吨i窟疑蹤》描述了一個西方人在中國徽州尋根的故事,本身就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其情節跌宕,懸念叢生,語言詼諧幽默,對中西文化因素皆信手拈來,謳歌了人間正義和真情大愛,彰顯了作者對中西文化交流與互釋的文化理想和人文關懷?!w現出作者緊隨時代潮流,在中西文化融合的語境下打通中西文化壁壘的人文理想,也不失為對開展跨文化研究的勇敢嘗試。(41)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在這種彼強我弱的文化交往中,也決不是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單向灌輸。中國文化固然受到沖擊,西方文化也受到影響。”(42)

2008年,美國動畫片《功夫熊貓》橫空出世,雄踞當年北美票房第一的寶座,在中國市場也獲得了一片叫好聲。在眾人期待下,3D版《功夫熊貓2》席卷全球,再一次創造了票房奇跡。這兩部好萊塢大片的特別之處在于以古老的中國為背景,以中國功夫和熊貓為主題核心,并從頭到尾都洋溢著濃厚的中國文化?!豆Ψ蛐茇垺肥侨蚧尘跋轮形魑幕诤系牡湫屠C。(43)

可以看出,中國文化越來越在世界融合中走向世界,其中包括中國飲食、中國服飾、中醫中藥、中國功夫、中國戲劇等,都是向世界展示中國特有文化的代表,向世界彰顯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中國的飲食是中國文化中非常特色的一部分,美味的中餐成為多國民眾的最愛。很多立陶宛人對中國美食興趣濃厚,僅在首都維爾紐斯的中餐館就有40多家。秘魯的中餐館在數量上占據絕對優勢,僅首都利馬就有大約4000家中餐館。(44)而隨著中法文化年等對外文化交流的大發展,中國服飾和家居裝飾中特有的中國元素走向世界?!凹t、黃、青、白、黑”“龍、牡丹、雙喜字”,以及中式領口和盤扣都成為服飾裝飾中的新寵。“時裝、裝飾界的‘中國熱’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滲透力及它的當代價值。”(45)

3.包容文化有助于繼承本民族文化,吸收外來優秀文化,增強中國的軟實力

包容文化既有利于繼承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也有利于吸納優秀的外來文化,形成不同文化之間的良性互動,從而提高本國文化的軟實力。當今時代,文化的軟實力更關系著國家競爭力。

從國際看,世界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思想在大交流大交融大交鋒,誰占據文化發展制高點、擁有強大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從國內看,重要戰略期與改革攻堅期并存,小康關鍵期與矛盾凸現期同在,文化作為民族凝聚力、創造力的重要源泉、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日益廣泛,影響愈加深刻。一個民族的覺醒,首先是文化的覺醒。一個政黨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的自覺。(46)

新時期,發展文化不僅是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而且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世界的激烈競爭中,綜合國力不僅包括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科技實力,而且包括文化實力。文化的影響力深刻關聯著國家的影響力。正如江澤民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a href="#jz_2_206">(47)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9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也明確指出,“要著眼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對稱的文化軟實力,提高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a href="#jz_3_206">(48)

在新一輪的國際競爭中,中國越來越注重本國文化的宣傳。中國通過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提升了其軟實力。2007年10月,胡錦濤同志明確提出要提高中國的軟實力,舉辦奧運會是這一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在全世界開辦了幾百所孔子學院,傳播中國語言和文化,加強對外宣傳,吸引外國學生到中國大學留學,并對東南亞鄰國實行軟外交,為加強軟實力進行了重大投入。民意測驗顯示,中國的國際聲譽得到了提高。在硬實力增長的同時提高軟實力,中國正試著用軟實力向外界傳遞其“和平崛起”不會打破全球力量均衡的理念。(49)


(1)[美]約瑟夫·奈.權力大未來[M].王吉美,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20.

(2)曹順慶,徐行言.跨文明對話:視界融合與文化互動[M].成都:巴蜀書社,2009:2.

(3)[美]庫恩.中國30年:人類社會的一次偉大變遷[M].呂鵬,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1.

(4)許明,等.當代中國的文化發展[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81.

(5)崔婷.全球化與當代中國跨文化交流[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190-196.

(6)崔婷.全球化與當代中國跨文化交流[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197.

(7)崔婷.全球化與當代中國跨文化交流[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198.

(8)劉志國.淺論外來文化及其在中國文化發展中的作用[J].黑龍江:綏化學院學報,2006,26(4):11.

(9)劉志國.淺論外來文化及其在中國文化發展中的作用[J].黑龍江:綏化學院學報,2006,26(4):11.

(10)劉志國.淺論外來文化及其在中國文化發展中的作用[J].黑龍江:綏化學院學報,2006,26(4):11.

(11)邵漢明.中國文化研究30年(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1.

(12)蘇國勛.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沖突與共生(上)[J].國外社會科學,2003(4):9.

(13)蘇國勛.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沖突與共生(上)[J].國外社會科學,2003(4):4.

(14)游媛媛.李安電影的中西文化融合特征[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1.

(15)滋蕪.求同存異,和而不同——論《謎窟疑蹤》中中西文化的融合[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3(6上):編者話.

(16)許明,等.當代中國的文化發展[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319.

(17)許明,等.當代中國的文化發展[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214-221.

(18)賈陸英.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融合:中華文化百年走勢探析[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65.

(19)蕭功秦.民族主義與中國轉型時期的意識形態[J].戰略與管理,1994(4):21-25.

(20)許明,等.當代中國的文化發展[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227.

(21)許明,等.當代中國的文化發展[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237.

(22)許明,等.當代中國的文化發展[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240.

(23)許明,等.當代中國的文化發展[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183.

(24)許明,等.當代中國的文化發展[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183.

(25)許明,等.當代中國的文化發展[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168.

(26)許明,等.當代中國的文化發展[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168.

(27)許明,等.當代中國的文化發展[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170.

(28)盧靜.對外開放:國際經驗與中國道路[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1:67

(29)盧靜.對外開放:國際經驗與中國道路[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1:67.

(30)陳錦華.開放與國家盛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6.

(31)吳建民.外交與國際關系:吳建民的看法與思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303-304.//周麗娟.對外文化交流與新中國外交[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208.

(32)蘇國勛.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沖突與共生(下)[J].國外社會科學.2003(4).//邵漢明.中國文化研究30年(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8.

(33)邵漢明.中國文化研究30年(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8.

(34)傅守祥.論全球化時代中國文化的現代性構建[J].探索,2005(6):摘要.

(35)邵漢明.中國文化研究30年(中卷)[M].人民出版社,2009:288.

(36)傅守祥.全球化挑戰下的中西會通:普遍交往時代的文化對話與整合[J].探索與爭鳴,2004(4):35-36.

(37)李宗桂.文化全球化與當代中國文化建設[J].南開學報,2002(5):4.

(38)龔群.全球文化與本土文化[J].南開學報,2002(5):7.

(39)邵漢明.中國文化研究30年(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

(40)邵漢明.中國文化研究30年(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8-49.

(41)滋蕪.求同存異,和而不同——論《謎窟疑蹤》中中西文化的融合[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3(6上):2.

(42)李宗桂.文化全球化與當代中國文化建設[J].南開學報,2002(5):4.

(43)郭慧鈺.解讀《功夫熊貓》的中西文化融合[J].科技信息,2012(5):290.

(44)周麗娟.對外文化交流與新中國外交[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232.

(45)周麗娟.對外文化交流與新中國外交[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234.

(46)林翰.改革開放語錄[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2:335.

(47)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8.

(48)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1-7-2(2).

(49)[美]約瑟夫·奈.權力大未來[M].北京:中信出版社,王吉美,譯.2012:Ⅹ-Ⅵ.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宕昌县| 准格尔旗| 额尔古纳市| 出国| 宁乡县| 清原| 清流县| 铜川市| 伊金霍洛旗| 西畴县| 五峰| 金山区| 金华市| 漯河市| 会昌县| 临沂市| 获嘉县| 新蔡县| 周口市| 攀枝花市| 岗巴县| 民丰县| 六枝特区| 红桥区| 察隅县| 沅陵县| 林州市| 福建省| 山东| 兴城市| 三江| 大渡口区| 株洲县| 任丘市| 韩城市| 汶上县| 台南市| 济源市| 吴桥县| 湖州市| 衡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