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閑話天文

近年來翻印古書和翻譯古書忽然流行,早已超過了《四庫全書》時代,可是講怎么讀古書的還很少。是不是大部頭古書只為包裝擺起來好看?誰有那么多時間讀古書?賞鑒古董?“博覽群書”只怕是屬于有電視電腦以前的時代,不屬于現代或者“后現代”了。

不過有書就會有人讀。現代人讀古書和100年以前古人讀古書不會一樣。現代人有些想法是古時人不會有的。我想起一個例子。

清初顧炎武的《日知錄》大概是從前研究學問的人必讀的。記得開篇第一條便是“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舉了《詩經》的例證。現代人,就說我吧,讀起來就有些看法,是80多年前離開世界的我的父親想不到的。我想的是什么?

顧老前輩是明末清初的人,自命遺民,懷念前朝,自然有更多今不如昔的復古之情。夏商周三代以上是圣人堯舜治世,是黃金時代。夏朝有治水的大禹,周朝有演周易八卦的文王和制禮的周公,當然是后代趕不上的。那時人人都知天文,不分上等下等男人女人,真正是“猗歟休哉”的盛世。但我想,古人沒有鐘表和日歷,要知道時間、季節、方位,都得仰看日月星辰。“東方紅,太陽升。”日出在東方,是早晨,永遠光明。日落在西方,是黃昏,接近黑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作息時間表是在天上。“人人皆知天文”,會看天象,好像看鐘表,何足為奇?現在是“六億神州盡舜堯”。照20世紀50年代統計,全國有6億人口,個個都是圣人,堯舜也不稀罕了。人人知道,地球是圓的,向東向西都會回原地。古人不知道。

我說這些話當然不是要講現代人怎么讀古書,只是由此想到今天是不是還要人人知道一點天文。古人說的天文只是天象,抬頭就可以望見。現在都市興起,處處是高樓大廈,夜間燈火通明照耀如同白晝,再要仰觀天象只有去廣闊天地才行。現在說天文也不再是觀賞星空,望望銀河邊上的牛郎織女了。20世紀30年代,我在北京還能夠看星空認星座談天文。過了60年,不但看不到星空,天文學也起了大變化。那時我譯的《流轉的星辰》《通俗天文學》和因抗戰未能出版的《時空旅行》都大大過時了。那時的天文學家愛丁頓和秦斯講宇宙膨脹,寫通俗天文學書,我看得津津有味。他們力求普及深奧的新理論,相對論、量子論,現在都是古典了。我也快成為古人了。科學一定要有新知,否則就成為玩古董。現代人看古時人讀古時書無論如何也不會擺脫現代人的眼光,這是不由自主的。現在的天文學講大爆炸,講黑洞,早已脫離古時詩意的廣寒宮和北斗七星以及神話的獵戶和仙女了。現在的小學生的課本里都有太陽系、銀河系的常識了。還需要提倡“人人皆知天文”嗎?

不過我仍然認為,至少是讀書人,現在也是有點天文常識,看點通俗天文書為好。從我的微薄經驗來說,看天象,知宇宙,有助于開拓心胸。這對于觀察歷史和人生直到讀文學作品,想哲學問題,都有幫助。心中無宇宙,談人生很難出個人經歷的圈子。有一點現代天文常識才更容易明白:為什么有些大國掌權者不惜花重金去研究不知多少萬萬年以前發生而現在光才傳到地球的極其遙遠的銀河外星系、超新星、黑洞等。這些枯燥的觀察、計算、思考只要有一點前進結果,從天上理論轉到地上實際,就會對原子爆炸、能源危機產生不可預計的影響。最宏觀的宇宙和最微觀的粒子多么相似啊!宇宙的細胞不就是粒子嗎?怎么看宇宙和怎么看人生也是互相關聯的。有一點宇宙知識和沒有是不一樣的。哪怕是只懂小學生課本里的那一點點也好。古時讀書人講究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我看今天也應當是這樣。不必多,但不可無。

我還想提一點,是近代和現代天文學發展歷史的通俗化。這會有助于破除流行的不準確認識。例如,日心說和地心說是早就有的,困難在于科學論證。哥白尼神父有了第一次大成功,但完成還是在開普勒算出行星軌道。盡管人已能飛出地球,行走在太空,但太陽系里還有不少難題。牛頓對神學是有興趣的。科學和宗教是兩回事。科學可以研究宗教,但不能消滅人的信仰。要用科學實驗破除迷信也不容易,還需要破除迷信中的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如此等等。要知道歷史事實,知道科學進步非常困難,科學家是會有犧牲的。

我想現在一定出了不少講新天文學成就的通俗易懂的好書,可惜我不知道。希望讀書人不妨翻閱一下,可能比有些小說還要有趣。

金克木

1996年11月1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春市| 孝感市| 日照市| 灌阳县| 西华县| 芜湖县| 达孜县| 多伦县| 田阳县| 沙河市| 长春市| 竹山县| 靖西县| 汕尾市| 宝鸡市| 思南县| 金沙县| 韶关市| 万盛区| 墨竹工卡县| 磐安县| 榆树市| 邮箱| 习水县| 云梦县| 兴和县| 普兰县| 西安市| 招远市| 扶余县| 香港| 合江县| 平舆县| 柯坪县| 怀宁县| 定西市| 晋城| 德庆县| 吉木乃县| 大竹县| 广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