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八大家散文全鑒(典藏誦讀版)
- 東籬子解譯
- 5426字
- 2019-07-18 11:12:42
原道
【原文】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①,由是而之焉之謂道②,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③,道與德為虛位④。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兇有吉。
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為仁⑤,孑孑為義⑥,其小之也則宜。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云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謂道德云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注釋】
①宜:合宜,適宜。
②之焉:向前走去。之:往。
③定名:指具有固定意義的名詞。
④虛位:沒有實際所指的意義。
⑤煦煦:和藹可親的樣子。這里指小恩小惠。
⑥孑孑:瑣屑細小的樣子。
【譯文】
博愛叫作“仁”,合宜地實現“仁”就是“義”,沿著“仁義”的道路前進就是“道”,使自身具備完美的修養,而不去依靠外界的力量抵達完美的就是“德”。仁和義是意義確定的名詞,道和德是意義不確定的名詞,所以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而德有吉德和兇德之分。
老子輕視仁義,并不是詆毀仁義,而是由于他的觀念狹小。好比坐在井里看天的人,說天很小,其實天并不小。老子把小恩小惠視為仁,把謹小慎微視為義,他輕視仁義就是很自然的了。老子所說的道,是把他觀念里的道當作道,而不是我所說的道。他所說的德,是把他觀念里的德當作德,不是我所說的德。凡是我所說的道德,都是結合仁和義說的,是天下的公論。老子所說的道德,是拋開了仁和義說的,只是他一個人的說法而已。

【原文】
周道衰,孔子沒,火于秦。黃老于漢①,佛于晉、魏、梁、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于楊,則入于墨②;不入于老,則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之③。噫!后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狈鹫咴唬骸翱鬃?,吾師之弟子也。”為孔子者,習聞其說,樂其誕而自小也,亦曰“吾師亦嘗師之”云爾。不惟舉之于其口,而又筆之于其書。噫!后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其孰從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怪之欲聞。
古之為民者四④,今之為民者六。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
【注釋】
①周道:周朝的治國之道。儒家認為這是治國的根本道理。沒:通“歿”,這里指沒落消失。黃老于漢:西漢初期以黃老之學治國。黃老:指黃帝和老子。
②楊:楊朱。墨:墨子,名翟(dí)。戰國時楊、墨兩派學說都很流行,又互相對立。
③:污蔑,詆毀。
④為民者四:士、農、工、商,古稱四民。后增加僧、道兩家,合稱六民。
【譯文】
自從周的治國之道衰落,孔子去世,秦始皇焚燒詩書,黃帝和老子學說就盛行在漢代了,佛教便在晉、魏、梁、隋之間盛行。那時談論道德仁義的人,不納入楊朱學派,就納入墨翟學派;不納入道家,就納入佛家。納入了那一家,必然會遠離這一家。尊崇所歸屬的學派,就貶低所反對的學派;依附歸入的學派,就詆毀其他學派。唉!后人很想了解仁義道德學說,但不知到底該聽從誰的呢?道家說:“孔子是我們老師的學生?!狈鸺艺f:“孔子是我們老師的學生?!毖芯靠讓W的人,聽慣了他們的話,樂于接受他們荒誕的言論而輕視自己,竟然說“我們的老師也曾向他們學習”這類言辭。不僅把它放在口頭上說,而且還把它寫在他們的書上。唉!后世的人即使想知道關于仁義道德的學說,又該向誰去請教呢?簡直太過分了!人們真的是好奇怪??!不去探求事情的發端起源,不去考察事情的結果,只想聽那些奇怪荒誕的言論。
古時候民眾只分士、農、工、商四類,今天的民眾又增加了僧、道以后成為六類。古代負責教化民眾的學說只有一家,今天卻是道儒佛三家。務農的一家,要供應六家的糧食;務工的一家,要供應六家所用的器具;經商的一家,依靠他服務的有六家。又怎么能使人民不因窮困而去偷盜呢?
【原文】
古之時,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養之道。為之君,為之師,驅其蟲蛇禽獸而處之中土①。寒,然后為之衣;饑,然后為之食。木處而顛,土處而病也,然后為之宮室②。為之工,以贍其器用;為之賈,以通其有無;為之醫藥,以濟其夭死;為之葬埋祭祀,以長其恩愛;為之禮,以次其先后;為之樂,以宣其湮郁③;為之政,以率其怠卷力;為之刑,以鋤其強梗。相欺也,為之符璽、斗斛、權衡以信之④。相奪也,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為之備,患生而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盜不止。剖斗折衡⑤,而民不爭。”嗚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無圣人,人之類滅久矣。何也?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無爪牙以爭食也。
【注釋】
①中土:指中原地區。
②宮室:這里指房屋。
③宣:宣泄。湮(yān)郁:郁悶。
④符:古代用作憑證的東西,雙方各執一半,用時相合以為證。璽:印章。斗斛:古時是指兩種用來稱量的容器。
⑤剖:剖開,打破。
【譯文】
古時候,人類面臨的災害很多。圣人的出現,教給人類生存要遵循相生相養的道理,做他們的君王或老師。教會他們驅走那些蛇蟲禽獸,而后帶領人們安居在中原。天冷了,就教他們做衣裳抵御寒冷;餓了,就教他們種糧食消除饑餓。由于長期棲居在樹木上容易掉下來,而住在洞穴里潮濕又很容易生病,于是就教會他們建造房屋。又教導他們做工匠制作生活器具;讓他們學會經營商業,互相調劑貨物有無;發明醫藥,用來拯救那些因病夭折而離開人世的人;制定葬埋祭祀的制度,以延長對故去親人的哀思來記憶那份感情;制定禮節,以規范長幼尊卑秩序;發明樂曲,用以宣泄人們心中的郁悶;制定政治法令,是用來督促那些懶散懈怠的人;制定刑罰,是用來鏟除那些強暴之徒。因為存在相互欺詐,于是又制作符節、印璽、斗斛、秤尺等作為憑信之物。因為出現爭奪搶劫的事,于是就得建筑城池、有身穿盔甲手執兵器的人來守衛家國。總之,災害來了就要想辦法防備,不等禍患發生就要及早預防。如今道家卻說:“圣人不死,大盜就不會停止。只要砸爛斗斛、折斷秤尺,人民就不會有爭奪了?!卑?!這都是沒有經過思考的話罷了。如果古代沒有圣人,人類早就滅亡了。為什么呢?因為人們沒有羽毛鱗甲以適應嚴寒酷暑,也沒有強硬的爪牙來奪取食物。
【原文】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則失其所以為臣①;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今其法曰②:“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養之道,以求其所謂清凈寂滅者③。”嗚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見黜于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④;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見正于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
【注釋】
①原文無此句。
②其:指佛家。
③清凈:指遠離惡行與煩惱。寂滅:梵語“涅槃”的意思,指超脫生死的理想境界。
④黜(chù):貶斥、斥責的意思。
【譯文】
所以說,君王就是發布命令的;作為臣子,就是把君王的命令執行到百姓身上;身為百姓,就是去生產糧食、絲麻,制作器具,流通商品換取錢幣,來供養在他們之上的人。君王不發布命令,就失去了作為君王的權力;臣子不把君王的命令實施到百姓身上,就失去了作為臣子的職責;百姓如果不去種植糧食、生產絲麻、制作器具、流通商品來供應在上統治的人,就應該受到懲罰。如今佛家卻說,一定要摒棄你們的君臣關系,消除父子關系,違背萬物相生相養之道,以追求所謂清凈超脫的境界。唉!他們也幸而出生在三代之后,沒有被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所貶退。他們也不幸沒能出生在三代以前,沒能受到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的教誨。

【原文】
帝之與王,其號雖殊①,其所以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②,渴飲而饑食,其事雖殊,其所以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為太古之無事③? ”是亦責冬之裘者曰:“曷不為葛之之易也?”責饑之食者曰:“曷不為飲之之易也?”傳曰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⑤,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鬃又鳌洞呵铩芬玻T侯用夷禮則夷之⑥,進于中國則中國之。經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薄对姟吩唬骸叭值沂氢撸G舒是懲⑦。”今也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其不胥而為夷也⑧?
【注釋】
①殊:不同。
②葛:多年生藤本植物,纖維可織葛布。這里指葛布衣服。
③曷:表示疑問的代詞。這里可譯為怎么、為什么。
④傳:儒家稱經典為經,解釋經文的著作為傳,這里指《禮記》。
⑤天常:天性的意思。
⑥夷:中國古代漢族對其他民族的通稱。
⑦戎狄:古代西北方的少數民族。膺:打擊。荊舒:古代指東南方的少數民族。
⑧胥(xū):皆,都。
【譯文】
五帝和三王,雖然他們的名號有所不同,但他們成為圣人的原因是一樣的。就像夏天要穿葛布衣,冬天要穿皮衣,渴了要喝水,餓了就要吃飯,這些事情雖然各不相同,但它們同樣是人類的智慧本能所致。如今道家卻說:“為什么不實行遠古的無為而治呢?”這就好像責問在冬天穿皮衣的人們:“為什么你們不穿簡便的葛衣呢?”或者責問餓了要吃飯的人們:“為什么不只簡簡單單地喝水去解決饑餓呢?”《禮記》說:“在古代,如果想要發揮他的光輝道德于天下的人,首先要處理好他的國家;要想管理好他的國家,首先要使他的家庭和睦;想使他的家庭和睦的人,就要先提高自身的修養;要想提高自身修養,就必須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想端正自己的思想,就要首先拿出誠意來?!笨梢姽糯^正心而拿出誠意的人,都將能有所作為。如今也有一些所謂修身養性的人,卻想拋開天下國家,滅絕天性,做兒子的不把他的父親當作父親,做臣子的不把他的君王當作君王,做百姓的不把他們該做的事當作事??鬃拥闹鳌洞呵铩?,對于采用外族禮俗的諸侯,就把他們稱作夷狄;對于使用中原禮俗的諸侯,就說他們是中原人?!墩撜Z》說:“夷狄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原的沒有君主?!薄对娊洝氛f:“夷狄應當打擊,荊舒應當懲罰?!比缃駞s尊崇夷禮之法,把它推崇到先王的政教之上,那么我們不全部淪為夷狄了?
【原文】
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郊焉而天神假,廟焉而人鬼饗①。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眻蛞允莻髦?,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荀與揚也②,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由周公而上③,上而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說長。
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④,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⑤,其亦庶乎其可也⑥?!?/p>
【注釋】
①郊:古帝王祭祀天地。冬至祭天于國都南郊,夏至祭地于國都北郊。這里專指祭天。人鬼:指祖宗,與上文“天神”相對而言。饗:通“享”,這里指神鬼享用祭品。
②荀:荀況,即荀子。揚:揚雄。
③由周公而上:指堯、舜、禹、湯、周文王、周武王。
④廬:這里作動詞。其居:指佛寺、道觀。
⑤鰥(guān):老而無妻。獨:老而無父。
⑥庶乎:差不多,大概。
【譯文】
我所說的先王的政教,是什么呢?就是他們的博愛即可稱為仁,很好地去履行它的行為即可稱為義。沿著這樣的仁義之路走下去就是道。自身擁有足夠的仁義而不依賴外界供給的叫作德。傳播仁義道德的書有《詩經》《尚書》《易經》和《春秋》。約束仁義道德的方法是禮儀、音樂、刑法、政令。他的子民分為士、農、工、商,他們遵循的倫理次序是君臣、父子、師友、賓主、兄弟、夫婦,他們所穿的衣服是麻布和絲綢,他們的住所是房屋,他們吃的食物是糧食、瓜果、蔬菜、魚肉。這樣規范仁義道德就很容易明白,而把它們作為教育也很容易推行。所以,用它們來約束自己,就能和順吉祥;用它們來對待別人,就能做到博愛公正;用它們來修養內心,就能寧靜而平和;用它們來治理家國天下,就沒有不適當的地方。所以,人活著就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死了就只是結束了自然常態而已。祭天則天神降臨,祭祖則祖先的靈魂能來享用祭品。有人會問:“你這個道,是什么道呀?”我說:“這里我所說的道,不是之前所說的道家和佛家的道。”這個道,堯傳給舜,舜傳給禹,禹傳給湯,湯傳給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把它傳給孔子,孔子傳給孟軻。孟軻死后,沒能把它繼續傳承下去。后來荀子和揚雄,從中選取了一些但選得不精,論述過一些但并不全面。從周公以上,繼承的都是在上做君王的,所以儒道能夠推行;從周公以下,繼承的都是在下做臣子的,所以他們自己的學說能夠源遠流長。
然而,像那樣怎么可能使儒道得到推行呢?我認為:“不阻止佛老之道,儒道就得不到流傳;不禁止佛老之道,儒道就不能得到推行。必須把和尚、道士還俗為民,燒掉佛經道書,把佛寺、道觀變成平民的房屋。發揚先王之道以教導人民,使那些老而無妻、老而無夫、老而無子、少而無父的人得到照料,這樣做大概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