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傳年表
劉羲叟評傳
一 家世生平
劉羲叟(1017—1060),字仲更,北宋澤州晉城人。劉羲叟祖居即今山西省澤州縣高都鎮莊上村。劉羲叟墓在莊上村北二里處。
劉羲叟的家世,據宋代史學家范鎮于宋嘉祐五年(1060)九月所寫的《劉檢討羲叟墓志銘》記載:“君諱羲叟,字仲更,澤州晉城人。曾祖仁裕。祖廷玨,贈大理寺丞。父浩,國子博士;母張氏。娶史氏。子二人:長早亡,幼曰敦祖。女四人:長亦早亡,次適試將作監主簿孫宿,余皆幼?!秉S庭堅《山谷集》卷十二載有《跋王子予外祖劉仲更墨跡》一文。王子予名雩,為劉羲叟的外孫,當為劉氏三女或四女嫁與王氏所生之子。除此之外,沒有更多的可靠資料。
劉羲叟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曾舉進士不第。李之才約于慶歷元年(1041)任澤州簽署判官,劉羲叟從受歷法。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四月,歐陽修出任河北都轉運按察使,奉使河東,途經澤州,聽說了劉羲叟的情況,又親自見到劉羲叟,并作了充分的了解,認為劉羲叟是難得的人才,便上《舉劉羲叟札子》,向朝廷舉薦。慶歷五年(1045),又上《繳進劉羲叟〈春秋災異〉奏狀》。仁宗皇帝采納了歐陽修的意見,命召試學士院,六月癸亥,命為大理評事,權趙州軍事判官。劉羲叟精通算術,又精通《大衍》諸歷。慶歷八年(1048),十二月壬申,命劉羲叟參加編修《唐書》,任編修官,又改任秘書省著作佐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羲叟以母喪罷,有詔就第編修。嘉祐四年(1059)十一月申辰,羲叟釋服還職。嘉祐五年(1060)六月,《唐書》修成,劉羲叟以著作佐郎進秩崇文院檢討,未入謝。八月壬戌,疽發背卒。
二 學術淵源
劉羲叟學識淵博,備受歐陽修的推崇,雖然其家學有自,但更主要的是得到了當時大儒李之才的傳授。李之才(980—1045),字挺之,青社(今屬河南)人。天圣八年(1030)同進士出身。初官衛州獲嘉主簿,權共城令。曾到蘇門山尋找邵雍,為邵雍師,授以陸淳《春秋》、《易》,邵雍卒以《易》名世,成為一代儒學大師。李之才后調孟州司法參軍,又辟為澤州簽署判官,劉羲叟從其受歷法?!端问贰だ钪艂鳌贩Q:“(之才)改大理寺丞,為緱氏令。未行,會延年與龍圖閣直學士吳遵路調兵河東,辟之才澤州簽署判官。澤人劉羲叟從受歷法,世稱羲叟歷法。遠出古今上,有楊雄、張衡所未喻者,實之才授之?!?/p>
李之才傳授劉羲叟歷法的具體細節史料中沒有記載,但從李之才教授邵雍的事跡,我們可以想見,李之才是一位能夠愛才識才的人。他見劉羲叟刻苦好學,便傳授了劉羲叟歷法,使劉羲叟成為繼邵雍之后又一位獨具絕學的儒家大師。
易學和歷法雖然名實不同,其實這兩種學問是相通的,無法截然分開,易學和歷法都是以天地造化為研究對象,以推究天人禍福之際為其目的。邵雍的皇極經世之學離不開歷法的內容,劉羲叟的歷法也離不開易學的思想,所以邵雍和劉羲叟都成為李之才門下的兩位大師,各有所長而學術相通。
李之才師從河南穆修,穆修之《易》受之種放,種放受之陳摶,源流最遠。從邵雍、劉羲叟向上追溯,形成了一條從陳摶、種放、穆修、李之才到邵、劉的師承源流和學術鏈條。
從這里可以看到,劉羲叟的學術淵源如下:

陳摶(871年—989年)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希夷先生。亳州真源縣(今河南鹿邑縣太清宮鎮陳竹園村)人。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學者、隱士。后人稱其為“陳摶老祖”、“睡仙”、希夷祖師等,是傳統神秘文化中富有傳奇色彩的一代宗師。陳摶年少時,好讀經史百家之書,一見成誦,悉無遺忘,頗有詩名。五代后唐長興(930—933年)中,舉進士不第,遂不求仕進,從后晉至后周,娛情山水,凡二十余年。且厭五代之亂,逐漸形成“出世”思想。后周顯德三年(956年)十一月,世宗“以四方未服,思欲牢籠英杰,且以摶曾踐場屋,不得志而隱,必有奇才遠略,于是召到闕下”,問以飛升黃白之術。摶答曰:“陛下為天子,當以治天下為務,安用此為?”命為諫議大夫,固辭不受。賜號“白云先生”,放歸山。入宋后,在太平興國初年朝覲宋太宗趙光義,太宗待之甚厚。太平興國九年,陳摶復至汴京朝覲,以羽服見于延英殿,太宗甚為禮重。因語宰相宋琪等人曰:“摶獨善其身,不干勢利,所謂方外之士也。入華山四十年,度其年近百歲,且言天下安治,故來朝覲,此意亦可念也。即令引至中書,卿可試與之語。”宋琪問:“先生得玄默修養之道,可以授于人乎?”陳摶答曰:“摶山野之人,于時無用,亦不知神仙黃白之術、吐納養生之理,非有方術可傳。假令白日沖天,亦何益于世?今圣上龍顏秀異,有天人之表,博達今古,深究治亂,真有道仁圣之主也。正是君臣協心同德、興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煉,無出于此。”宋琪等表上其言,太宗更加敬重。十月下詔,賜號“希夷先生”,數月后放還山。端拱二年(989年)卒于蓮花峰下張超谷中。
種放(956—1016),字明逸,號云溪醉侯,河南洛陽人。沉默好學,七歲能屬文。父令舉進士,辭道:“業未成,不可妄動?!蓖鶃磲浴⑷A間,慨然有山林意。及父卒,奉母隱居終南山,以講學授徒為業,凡三十年。不喜佛教,曾裂佛經以制帷帳。咸平五年,(1002)被召入京,累拜給事中,后屢隱屢仕,累遷工部侍郎。后真宗召為左司諫,辭歸山。一日晨起,聚諸生列飲,取平生所作章疏,悉焚之,酒數行而卒。詔贈工部尚書。放好為詩歌,有集六卷。
穆修(979—1032)北宋散文家。字伯長,鄆州汶陽(今屬山東汶上)人,后居蔡州(治今河南汝南)。曾師事種放,傳其《易》學,又長于《春秋》之學。大中祥符二年(1009)賜進士出身,為泰州司理參軍。早年心壯氣銳,不能與俗相俯仰,以致通判深忌之,使人誣告其罪,貶池州(今安徽省貴池縣)參軍。他在貶池州途中,暗自奔赴京師,叩登聞鼓訴冤,但無果。大中祥符九年(1016)正月,至池州任所。一年多后遇赦,北回迎母親居京師。其母死,他自負櫬以葬,不請僧侶作佛事。大約在宋仁宗天圣三四年間(1025—1026),補潁州文學參軍,后又徙蔡州。不久,病卒。世稱“穆參軍”。
由陳摶、種放、穆修傳下來的學術,經過大儒李之才之手又傳給邵雍和劉羲叟,終于成為經邦濟世的絕學。
三 薦授史職
劉羲叟嘗舉進士,廷試不第,窮居里巷之中。慶歷四年(1044)四月,歐陽修奉使河東,并出任河北轉運按察使。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別號“六一居士”,北宋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喜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主要著作有《歐陽文忠公文集》153卷,約百萬言。另外,史學著作有奉詔與宋祁等合作編著的《新唐書》,并有他自己獨家編纂的《新五代史》74卷。歐陽修素來注重提掖后進,推舉人才不遺余力。宋朱弁《曲洧舊聞》記載:“歐陽下士,近世無比。作河北轉運使,過澤州,訪羲叟于陋巷中,羲叟時為布衣,未有知者。公任翰林學士,常有空頭門狀數十紙隨身,或見士夫稱道人物,必問其所居,書填門狀,先往見之,果如所言,則便延譽,未嘗以外貌驕人也。”歐陽修在澤州發現劉羲叟,非常賞識,兩次向朝廷舉薦劉羲叟。
慶歷四年(1044),歐陽修在《舉劉羲叟札子》中說:“臣昨奉敕差往河東。伏見澤州進士劉羲叟有純樸之行,為鄉里所稱,博涉經史,明于治亂,其學通天人禍福之際,可與漢之向、歆、張衡、郎顗之徒為比。致之朝廷,可備顧問。伏乞特賜召試?;虿蝗缢e,臣甘當朝典。今取進止?!?/p>
慶歷五年(1045)閏五月,歐陽修在《繳進劉羲叟〈春秋災異〉奏狀》,說:“臣近曾薦舉澤州進士劉羲叟,學通天人禍福之際,如漢向、歆、張衡、郞顗之此,升之朝廷,可備顧問。臣今有收得劉羲叟所撰《春秋災異集》一冊,其辭章精博,學識賅明,論議有出于古人,文字可行于當世,然止是羲叟所學之一端;其學業通博,詰之不可窮屈;其文字一冊,臣今謹具進呈。伏望圣慈下兩制看詳,如有可采,乞早賜召試。謹具狀奏聞。”
慶歷五年六月,劉羲叟為試大理評事。《資治通鑒長編》于當年當月記載:“以澤州進士劉羲叟為試大理評事。羲叟精算術,兼通《大衍》諸歷。嘗注司馬遷《天官書》,及著《洪范災異論》。歐陽修薦之。召試學士院,而有是命?!薄稏|都事略》稱:“羲叟強記,于經史百家,無不通曉;至于國朝典故、財賦刑名、兵械鐘律,皆知其要。其樂事、星歷、數術,尤過人,嘗以春秋時變異,合之以《洪范》災應,斥古人所強合者,著書十數篇?!薄端问贰贩Q“羲叟強記多識,尤長于星歷、術數。兼通《大衍》諸歷。著《十三代史志》、《劉氏輯歷》、《春秋災異》諸書”。
劉羲叟初授大理評事,又改趙州軍事判官,接著又任為《唐書》編修官?!缎绿茣肥潜彼稳首跁r期修撰的。自從北宋統一中國以后,對于唐代的歷史有了新的看法,不滿意后晉時期編撰的《唐書》,認為有重修《唐書》的必要。仁宗慶歷四年(1044),由賈昌期倡議修《唐書》,仁宗隨即命令館閣學士搜集、積累資料,于慶歷五年正式開設史局,到嘉祐五年(1060)《新唐書》修成上奏,共用了十七年時間。宋祁與歐陽修是主要的修撰者。從時間上說,宋先歐后。但后期歐陽修撰紀、志、表時,宋祁還在修撰列傳。列傳與紀、表一起在嘉祐五年完成。全書完成時,由最后監修人曾公亮具表奏上。當時參加修撰而又堅持下來的,除了宋祁、歐陽修之外,還有劉羲叟、范鎮、王疇、呂夏卿、宋敏求、梅堯臣等六人。
劉羲叟等六人,先是協助宋祁完成列傳,后又協助歐陽修完成志、紀、表,對于《新唐書》的完成各自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歐陽修說:“范鎮、王疇、呂夏卿、劉羲叟并從初置局,便編纂故事,分成卷草,用功最多?!痹诜止し矫?,劉羲叟專修律歷、天文、五行志。又任秘書省著作佐郎。劉羲叟在嘉祐二年因丁母憂,回晉城,詔令家居編修。嘉祐二年后,羲叟回書局。劉羲叟在書局時間總共為十二年。
曾公亮在《進新修唐書表》中說:“悉發秘府之藏,俾之討論,共加刪定?!比首谠诎勑迺俚摹爸圃~”中說:“網羅遺逸,厥協異同?!边@些都反映劉羲叟和其他人在修書方面付出的艱巨勞動和所做的重大貢獻。
范鎮,字景仁,成都華陽人。與宋庠、宋祁的關系很深,就在青年時代,“二宋”讀到范鎮的文章,“自謂弗及,與為布衣交”。范鎮又跟司馬光過從密切,在政治言論上如出一轍。司馬光曾有《喜景仁直秘閣詩》,說他:“夫子岷蟠秀,聲名俊造先。清標峻不及,勝氣駛無前?!狈舵偸莻€史學家,也是個音律學家,對于鐘律的探討,造詣很深?!缎绿茣返摹稑分尽繁4媪瞬簧偬拼囊魳焚Y料,這跟范鎮、歐陽修兩人對音樂都有所研究有關。范鎮與劉羲叟友善,劉氏病卒,為撰墓志銘。
王疇,字景彝,系王博文之子,以父蔭補將作監主簿。中舉后,累遷太常博士。宋祁任翰林學士、提舉諸司庫務時,曾薦舉王疇勾當公事。王疇系補趙師民、何中立、邵必等人之闕,由賈昌朝薦舉進入書局。王疇在書局堅持了十五年。《春明退朝錄》指出:“初,編修官作志草,而景彝分禮儀與兵志,探討唐事甚詳,而卒不用。后求其本不獲?!边@是說在分工問題上,王疇原先為禮儀和兵志作草稿,對于探討唐代有關的事跡很詳細,但沒有被采用。梅圣俞跟王疇是親戚,關系極好,在其詩集中奉和王疇的詩歌極多。王疇歷任三司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誥,權御史中丞,翰林學士,尚書吏部侍郎,最后拜樞密副使?!端问贰繁緜髡f他“吏治審密,文辭嚴麗”。
呂夏卿,字縉叔,泉州晉江人。年輕時,以蔭補太廟齋郎,但他“閉戶讀書,親朋罕見其面”。中舉后,當過高安縣主簿,江寧尉?!稏|都事略》記敘:“夏卿喜聚書,博覽強記,而于歷代史尤賅治。唐自韋述等著史,又有編年諸錄,而旁記雜說,幾數百家。夏卿討論是正,于新書為力居多,然亦好尚奇異也?!倍端问贰繁緜鬟@樣記敘:“夏卿學長于史,貫穿唐事,博采傳記雜說數百家,折衷整比;又通譜學,創為世系諸表,于《新唐書》最有功云”。呂夏卿跟書局的關系在十年以上。呂夏卿在《新唐書》成書后,直秘閣。在英宗時,任史館檢討,同修起居注,知制誥,與修《仁宗實錄》。后出知潁州,得了一種奇疾,“身體日縮,卒時才如小兒”,年五十三。
宋敏求,字次道。父親宋綬,是位有名的學者,天圣年間任侍讀學士,曾為仁宗專門講讀過《唐書》,還曾錄進過唐太宗所撰《帝范》二卷,玄宗朝臣僚所獻《圣典》三卷,《君臣政理論》三卷等。宋敏求賜進士及第,為館閣校勘。他同當時著名詩人蘇舜欽關系密切,曾參加蘇舜欽的進奏院會。由于保守派打擊以范仲淹、杜衍為代表的改革派,結果造成大冤案,參加進奏院會的一批知名少壯派受到打擊,蘇舜欽罪廢,宋敏求也因此出簽書集慶軍判官。仁宗在第一個詔令中任命王堯臣、張方平等人為《唐書》同刊修官后,王堯臣以為宋敏求熟習唐事,奏薦為編修官。隨后在慶歷五年八月,王堯臣又把宋敏求所輯《續唐錄》一百卷進上,因而下詔“復校書郎宋敏求為館閣校勘”。同范鎮一起,宋敏求是最早入書局者之一。但中間曾有兩次外任,一次為西京判官,一次出知太平州,梅圣俞和司馬光等都有詩送行。嘉祐初,因持祖母喪,詔令居家修書。嘉祐二年(1057),因歐陽修的薦舉,同知太常禮院,仍回書局。宋敏求實際在書局時間為十年以上,也是從最早堅持到最后的一個。
梅堯臣,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他是一位著名詩人,與蘇舜欽并稱“蘇梅”,是當時以歐陽修為首的文學革新運動中的詩壇健將。梅圣俞的詩名很大,但他的官職很小,當過縣主簿、縣令、節度判官。嘉祐元年(1056),經歐陽修薦舉,充國子監直講。歐陽修說他“性純行方,樂道守節,辭學優贍,經術通明;長于歌詩,得風雅之正;雖知名當時,而不能自達”。梅圣俞擅長于毛氏詩,為小傳二十卷;有《宛陵集》為六十卷。梅圣俞還研究過兵法,在曹操、杜牧、陳皥三家《孫子》的基礎上,注《孫子》十三篇。歐陽修說他“嘗奏其所撰《唐載》二十六卷,多補正舊史闕謬,乃命編修《唐書》?!泵肥ビ崛刖郑彩怯蓺W陽修的薦舉,時間約在嘉祐二年?!洞好魍顺洝氛f:“將卒業,而梅圣俞入局,修《方鎮》、《百官表》?!蓖芯幮薰俦容^,梅圣俞是最后入局的一人。嘉祐五年(1060),六月《新唐書》成,梅堯臣先一月余卒。
《新唐書》書局一共存在十七年,書局同人之間的關系都非常親密。首先是歐陽修和宋祁的關系較好、互相尊重。而宋祁長期外任,但他始終關心著兩人之間的共同事業。歐陽修同梅圣俞的友誼,是異乎尋常、生死不渝的。他倆在詩歌革新運動中是堅定不移的戰友,而在史學修撰方面,也是極好的伙伴。其他如梅圣俞與劉羲叟、王疇、范鎮和宋敏求等人之間,平時往來密切,賦詩抒情,屢屢見之于筆墨。特別通過梅圣俞的詩集可以看到,嘉祐年間是《新唐書》書局同人志同道合、情意融洽、人生旅途最不平凡的一個時期。用司馬光在《同景仁寄修書諸同舍》詩中的話來形容書局同人的友誼:“烈火非不猛,不耗百煉金;寒霜非不嚴,不凋竹柏林。小人勢利合,傾覆無常心;君子道德親,白首猶視今?!睍滞酥g的友誼,是可以同《新唐書》的存在而存在的。
四 文朋詩友
劉羲叟經大文學家歐陽推薦,朝廷經過考試,錄用為大理評事,稍后又參加編修《新唐書》,晉升為著作佐郎,與許多文人學士相交往,免不了有吟詠酬唱,從當時文人的文集中可以看到一部分關于劉羲叟的題詠詩篇??梢韵胍?,劉羲叟應該擅長吟詠,可惜的是,劉羲叟的著作多已散佚,至今尚未發現劉氏本人的詩作。不過從他的友人們的題詠中,完全可以看到劉氏當時與文壇才俊交游的盛況。現在能查到的與劉羲叟有關系的詩人有司馬光、梅堯臣、歐陽修、劉攽、韓維、宋祁。
司馬光(1019—1086)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詩人。字君實,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因夏縣有涑水鄉,故世稱司馬光為涑水先生。寶元初(1039)進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神宗朝官至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哲宗年間入朝主持國政,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他所編撰的《資治通鑒》,不僅是一部較系統完整的編年通史,也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司馬光的詩詞多抒發建功立業的抱負或深寓愛國之情。詩作情感真摯充沛,無纖弱華靡之痕。一些小詩,如《曉霽》之類詩篇寫得清新自然,詩情畫意十分濃郁。有《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錄》等傳世。司馬光比劉羲叟小兩歲,可以算作是同齡人。劉氏到京中任職,與司馬光交情甚好。
劉羲叟作為一代著名學者,修唐史時,令專修律歷、天文、五行志。以母喪去職,詔令家居編修。離開京城時,司馬光送別,有詩《送仲更歸澤州》:
太行橫擁巨川回,三晉由來產異才。
展墓乘春走鄉陌,負書拂曉下蘭臺。
河陽路側花應合,天井關頭雪未開。
會使鄉人驚六印,莫羞今日敝裘來。
詩中首聯寫太行山山勢雄偉,巨川橫擁,產生了劉羲叟這樣的三晉異才。次聯寫劉羲叟拂曉負笈,離開于蘭臺之下;乘春展墓,行走于鄉陌之間。蘭臺,本為漢代宮廷藏書處,又班固曾任蘭臺令史,奉敕撰光武本紀及諸傳記,故后世也稱史官為蘭臺。展墓是省視墳墓。頸聯設想劉羲叟途中情景,黃河南北,氣候轉暖,應是鮮花滿地;天井雄關,地勢高峻,恐怕積雪未消。河陽,縣名,漢置,明廢,故地在今河南孟縣,為劉羲叟自汴京返澤州的必經之地。天井關,在澤州城正南四十五里太行絕頂。尾聯寫對劉羲叟的期望:雖然如今敝裘歸鄉,但不必羞愧,將來一定會身佩相印,令鄉人驚羨。六印,六國相印的略稱。戰國時蘇秦曾游說六國,為合縱長,受六國相印。全詩有贊譽,有關切,有希冀,寫出了作者對劉羲叟的無限深情厚誼。
梅堯臣,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曾參與編撰《新唐書》。梅堯臣比劉氏大15歲,二人也算是忘年交。劉氏在唐書局中種了郁李樹,給清冷的書局帶來了生氣,梅堯臣立即寫了《劉仲更于唐書局中種郁李》一詩:
冷局少風景,買花栽作春。
前時櫻桃過,今日雀李新。
榒條紅蓓蕾,婀娜含雨勻。
舊來薔薇叢,饒借與近鄰。
始移棣萼密,不慚車下榛。
日暮綴書罷,暫賞舉杯踆。
這首詩寫唐書局是一個冷落的衙門,只有買來花樹栽種,才能給書局帶來春意。前時栽過櫻桃,今天劉羲叟又栽種了雀李,即郁李樹,使書局的氣氛煥然一新。輕柔的枝條上綻蓓蕾,好像含著均勻的雨露一樣婀娜多姿。舊時的叢叢薔薇,也懂得容讓新來的近鄰。書局的編修們在忙碌之余,日暮之時,端著茶杯蹲在花前觀賞,驅趕著一天的疲勞。
劉羲叟母親去世,他回籍守制,在此期間,他得到一塊太湖石,用來裝點自己的園亭,他高興地寫信告知了京中的友人。石以瘦、漏、透為美,此石既號為丑石,自是形象奇特,瘦、漏、透三奇俱全,名為丑石,實難得之美石。劉氏在信中自然要向朋友夸耀一番。梅堯臣得信即賦《詠劉仲更澤州園中丑石》詩曰:
君家太湖石,何從太湖得?
太湖天東南,太行天西北。
相去三千里,雖有何致力?
古人煩舟車,頑質無羽翼。
竅引木蓮根,木蓮依以植。
秋蛇出其中,舌吐虹霓色。
君嘗夸于我,怪怪亦特特。
以丑世為惡,茲以丑為德。
事固無丑好,丑好貴不惑。
歐陽修是劉氏的舉主,與劉氏自然感情非同一般,他也仿效梅堯臣的詩體,寫了《寄題劉羲叟家園效圣俞體》一詩:
嘉子治新園,乃在太行谷。
山高地苦寒,當樹所宜木。
群花媚春陽,開落一何速。
凜凜心節奇,惟應松與竹。
毋栽當暑槿,寧種深秋菊。
菊死抱枯枝,槿艷隨昏旭。
黃楊雖可愛,南土氣常燠。
未知經雪霜,果自保其綠。
顏色茍不衰,始知根性足。
此外眾草花,徒能悅凡目。
千金買姚黃,慎勿同流俗。
劉攽(1023—1089)北宋史學家,劉敞之弟。字貢夫,一作貢父、贛父,號公非。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慶歷進士,歷任曹州、兗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書舍人。一生潛心史學,治學嚴謹。助司馬光纂修《資治通鑒》,負責漢史部分,著有《東漢刊誤》、《彭城集》等。劉攽雖然未入唐書局,但也與劉羲叟友善,寫詩《題劉羲叟著作澤州園亭》曰:
王屋連太行,重關束其左。
自古悲摧輪,多君識高臥。
鑿泉深百尺,養竹成萬個。
詩書滿高屋,談笑驚四座。
人常求贏馀,世每敝名貨。
看君逍遙風,陶阮不遠過。
韓維(1017—1098),字持國,潁昌(今河南許昌)人。韓億子,與韓絳、韓縝等為兄弟。以父蔭為官,父死后閉門不仕。仁宗時由歐陽修薦知太常禮院,不久出通判涇州。為淮陽郡王府記室參軍。英宗即位,召為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知通進銀臺司。神宗熙寧二年(1069)遷翰林學士、知開封府。因與王安石議論不合,出知襄州,改許州,歷河陽,復知許州。哲宗即位,召為門下侍郎,一年余出知鄧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紹圣二年(1095)定為元祐黨人,再次貶謫。年八十二卒。有《南陽集》三十卷。韓維與劉氏同庚,且為摯友,也寫詩《寄題劉仲更澤州家園》曰:
聞君有佳尚,買勝不論錢。
逕鑿蒼林蘚,亭開翠壁煙。
徙花窮洛譜,得石記唐年。
數卷書盈萬,言章木以千。
晨昏板輿往,社臘燕觴傳。
予亦耽幽事,西風一慨然。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學家。字子京,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人,后徙居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天圣二年(1024)進士,官翰林學士、史館修撰。與歐陽修等合修《新唐書》,書成,進工部尚書,拜翰林學士承旨。卒謚景文,與兄宋庠并有文名,時稱“二宋”。詩詞語言工麗,因《玉樓春》詞中有“紅杏枝頭春意鬧”句,世稱“紅杏尚書”?!缎绿茣烦?,于嘉祐五年七月上奏。梅圣俞在《新唐書》進奏前夕去世。劉羲叟在《新唐書》進奏后擢為崇文院檢討,還未及謝,疽發背卒。在兩個月里,書局中接連兩人謝世,對身在病中的宋祁是個很大的打擊。在長慟之后,他寫了《書局梅圣俞劉仲更二學士訃問繼至,潸然有感》這首詩:
二子繼滄閼,惜哉難具論。
麈毛如昨語,墨藁未干痕。
翣霧迷歸柩,風慘葬原。
風流盡逝水,日月促陳根。
從古死皆有,由來命罕言。
病夫長慟罷,翻幸巋然存。
劉羲叟詩文著述的失傳,與其早逝有很大的關系。在黃庭堅的《山谷集》中有一篇《跋王子予外祖劉仲更的墨跡》說:“仲更位卑年不壽,不及翱翔于中朝,賤生不及承顏接辭,嘗以為恨。頃歲,蒙恩入秘書省。秘書省官皆天下選求,如仲更之學術深密者蓋鮮。今觀遺草,為之霣涕?!闭f明劉羲叟還擅長書法,工于草書。黃庭堅是宋代大書法家、文學家,這篇跋語寫于其逝世前四年,對劉羲叟的學問書法,佩服之至,可見劉氏的書法造詣之深。
五 學術成就
《劉氏輯術》的學術成就
劉羲叟歷法的主要著作應該是《劉氏輯術》,也稱《劉氏輯歷》或《劉氏長術》?!秳⑹陷嬓g》已佚,僅能從司馬光編修的《資治通鑒目錄》中知其概要。司馬光與劉羲叟是同時代人,只是當司馬光修《資治通鑒》時(1066—1084),劉已去世。
《劉氏輯術》起自漢高祖元年(前206),終于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共歷西漢至后周等14個朝代,計1165年。涉及的歷法包括《殷》、《顓頊》、《三統》、《四分》、《乾象》、《景初》、《玄始》、《元嘉》、《大明》、《正光》、《興和》、《大同》、《天保》、《天和》、《丙寅元》、《開皇》、《大業》、《戊寅》、《麟德》、《大衍》、《五紀》、《宣明》、《崇元》等二十余部歷法。劉羲叟首先明了這些歷法的推算方法,并考訂行用年代,按行用年代分別推算出它的氣朔歷譜。這是一件需要系統地掌握古代各種歷法推算方法和付出艱巨勞動的工作,劉羲叟付出了艱巨的勞動,作了專門的研究。他的《劉氏輯術》被司馬光編修的《資治通鑒目錄》所使用,使后人能通過《資治通鑒目錄》對《劉氏輯術》有所了解,從而給后人研究史學帶來很大的方便。
《劉氏輯術》的編排格式大體是這樣的:首先列出紀年,然后載以各月朔干支。逢閏之年載明閏月及其下月中氣的日數,改用新歷時,在行用的第一年載明行用新歷的歷名。并盡可能收集歷代主要天象記錄,如日月食、五星凌犯等,載在每年月朔干支之后,以便校驗。
例如,《通鑒目錄》卷十八載唐高祖武德六年欄說:“昭陽協洽,正丁丑,四丙午,六乙巳,八甲辰,十癸卯,十二壬寅朔。本志十二月壬寅朔,食南斗十九度。七月癸卯,熒惑犯輿鬼西南星?!逼渲小罢殃枀f洽”為西漢以前行用的類似于干支的紀年年號,相當于癸未年。數字為月數,月后的干支代表該月朔日的干支名。不載干支的月,表示前月為大月,日名天干同前月。該年二三月無朔日干支,表示正月、二月為連大月。十二月壬寅朔食南斗和七月癸卯熒惑犯輿鬼的記錄,引自同代史志。阮元在《疇人傳》中說:“史家編年之體,以日系月,例書甲子。然不知其朔,則甲子為可刪?!庇辛怂啡崭芍?,便可得知其日數。如從該年六月朔日干支為乙巳,得七月朔干支為乙亥,便可推知七月癸卯為二十九日。不知朔日干支,是辦不到的。
正因為這項工作對開展史學研究有著巨大的意義,后人才在他的工作基礎上做出進一步的努力。例如,耶律儼在《遼史》中撰《遼宋閏朔考》,續補了《劉氏輯術》缺少的部分。清代的錢大昕,則作宋遼金元《四史朔閏考》,續補劉羲叟以后四個朝代的朔閏表。清末汪曰楨則參考劉羲叟長術的工作,著《歷代長術輯要》。汪曰楨對歷代所行用的歷法和行用年代重新做了考證,糾正了《劉氏輯術》中的一些錯誤,但其基本內容和格式幾乎完全相同?!秳⑹陷嬓g》的創始之功是不可埋沒的。
《劉氏輯術》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又經歷了上下1000多年的時間,各個時代所用歷法和行用年限的考訂難免發生誤差。例如,劉氏認為“漢初用《殷歷》,或云用《顓頊歷》,今兩存之。漢襲秦,以建亥月為正。今所紀月數,皆以夏正言之?!睗h初究竟用何種歷法?以何月為正月?是很不清楚的。直至汪曰楨仍然沿用舊說:《殷歷》、《顓頊歷》兩共存之。直至20世紀70年代臨沂《元光歷譜》的出土,才解決了漢初行用《顓頊歷》并以借半日法推算的問題。又例如,劉氏以為漢《太初歷》即是《史記·歷書》中的歷法,汪曰楨改以《三統歷》推算,這是正確的,但將新歷以正月為始,又不夠準確(實是太初元年五月始行新歷)。這些誤差其實都是當時的條件難以避免的。
戰國秦漢時代,人們曾經設想出一種利用木星12年運行一周的周期來紀年,將天球沿赤道分為12等份,稱作十二次,以木星所在星次來紀年,稱為歲星紀年。人們又把十二星次與十二地支聯系起來,但十二地支的排列方向與十二星次相反,不能對應,于是便假想有一天體太歲或太陰,運行周期與木星相同,方向相反,用以紀年,稱之為太歲或歲陰紀年法。這十二地支紀年古人曾使用如下專有名稱:攝提格(寅)、單閼(卯)、執徐(辰)、大荒落(巳)、敦牂(午)、協洽(未)、涒灘(申)、作噩(酉)、閹茂(戎)、大淵獻(亥)、困敦(子)、赤奮若(丑)。與歲陰紀年相對應,又有歲陽紀年:閼逢(甲)、旃蒙(乙)、柔兆(丙)、強圉(丁)、著雍(戊)、屠維(己)、上章(庚)、重光(辛)、玄黓(壬)、昭陽(癸)。這樣,紀年便可用干支及其異名來表示。例如,甲寅年即為閼逢攝提格,等等。用這些特殊的專有名稱來紀年,與干支紀日的名稱完全不同,故不易混淆,但由于這些名稱復雜難記,東漢以后仍然為干支紀年所代替。在劉羲叟的長歷中,一律使用歲陰歲陽的專有名稱來紀年。
《新唐書》的《歷志》、《天文志》
《新唐書》由歐陽修和宋祁編修,但他倆都不精天文歷算,《歷志》六卷和《天文志》三卷,都由劉羲叟完成。黃庭堅說:“晉城劉仲更以多聞強識得近世不傳之學,為大儒歐陽文忠公、宋景文公所稱賞?!短茣诽煳?、地理、律歷、五行志皆仲更所定,諸公但仰成而已。”《新唐書》始修于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完成于嘉祐五年(1060),劉羲叟在《新唐書》編修完成后,隨即去世。
早在石晉時,就曾組織編修過《唐書》。歐陽修、宋祁的《唐書》編成后,為了區別起見,前者稱為《舊唐書》,后者稱為《新唐書》?!杜f唐書》前半部全采唐代官修實錄和唐代的國史舊本,但長慶以后,無底本可據,便雜采各書,冗長失當,文字和編修的質量都比較差?!缎绿茣房朔艘陨先秉c,但應用史料卻比《舊唐書》減少,故《舊唐書》也有保存史料的優點。
劉羲叟所著的《歷志》、《天文志》,以內容翔實、系統可靠為特征。現就新、舊《唐書·歷志》做一對比,便可看出兩者水平的高低和成就的大小。
《舊唐書·歷志》所載的三部歷法
《舊唐書·歷志》只收入《戊寅歷》、《麟德歷》和《大衍歷》三部歷法,其余全部略而不載;即使引載的這三部歷法,也不完整,有許多重要的缺漏。而劉羲叟所編撰的《新唐書·歷志》則遍求歷法文獻,詳加考校,一一補足了這些缺漏:
《舊唐書·歷志》所載《戊寅歷》是一殘篇。無歷元,前半部分殘缺,僅存五星和交食的推步方法。因無推步日躔月離的方法和數據,其所載交食推步方法實即等于無用。而劉羲叟所撰則詳載《戊寅歷》編撰的政治歷史背景,和歷算博士王孝通對《戊寅歷》的考核辯論的文獻,以及崔善為等對《戊寅歷》所做出的上元積年等的修訂。新志不但補入了氣朔、日躔、月離等推算方法,而且補入了推算日月不均勻運動的兩份損益率和盈縮數表。這是我國有關日行盈縮數表的最早文獻之一。它不但使我們得知《戊寅歷》的全貌,而且為我們研討隋及唐初歷法的發展歷史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新舊《唐書》所載《麟德歷》的內容是一致的,差異不大,但舊志卻沒有交代《麟德歷》的行用情況。這一缺陷在新志中得到了補充,它不但介紹了《麟德歷》的特點和編制過程,而且交代了行用過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其他問題以及變革的情況。例如,行用初期曾與太史令瞿曇羅所作的《經緯歷》參用;弘道元年除夕后曾多置一天;永昌元年以后改用周正,神功二年曾命瞿曇羅作新歷,神功三年罷新歷,復用夏正;等等。如果沒有新志的記載,對《麟德歷》在行用過程中的這些具體變化就一無所知。
開元十五年,《大衍歷》草成,未及整理成文,也未來得及頒行,《大衍歷》的作者僧一行便去世了。詔宰相張說和歷官陳玄景等將一行編制新歷的手稿整理成文,得《歷議》十篇、《略例》一篇、《歷術》七篇。于開元十七年起頒行。瞿曇聯合陳玄景指責《大衍歷》抄襲印度古歷《九執歷》;南宮說也乘機詆毀。詔較靈臺候簿,得《大衍》相合者十得七、八,《九執》才得一二。批評的意見遭到否決。這些歷史過程舊志均未涉及,被補載在新志中。張說等人依據一行的手稿編成的《歷議》、《略例》、《歷術》三個方面的內容,在舊志中僅采入《歷術》一項,其余兩部分的內容補載在新志中。
《大衍歷議》是中國歷法史上的名篇,也是一行畢生對中國歷法史研究的結晶,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舊志略而不載,這是不應有的疏漏。因此,舊志質量較差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掌握的歷史文獻較少,另一方面也是作者的天文學水平不高所致。
新志所載《大衍歷議》有:《歷本議》、《中氣議》、《合朔議》、《卦候議》、《卦議》、《日度議》、《九道議》、《日食議》、《五星議》,共九篇?!堵岳酚校骸稕]滅略例》、《日躔盈縮略例》、《晷漏中星略例》,共三篇。合計十二篇。與《新唐書·歷志三》開頭所說的“《略例》一篇”、“《歷議》十篇”稍有出入。
補足舊志不載缺載的歷法
舊志在評論唐代各家歷法的成就和編志的宗旨時說:《麟德歷》、《大衍歷》以后,還行用過《至德歷》、《五紀歷》、《正元歷》、《觀象歷》,“其法今存,而元紀章蔀之數,或異前經,而察斂啟閉之期,何殊前法。至期征驗,罕及研精?!薄敖珨嫡?,皆以淳風、一行之法,歷千古而無差,后人更之,要立異耳,無逾其精密也。《景龍歷》不經行用,世以為非,今略而不載。但取《戊寅》、《麟德》、《大衍》三歷法,以備此志?!?/p>
《麟德歷》和《大衍歷》確是唐代最著名的歷法,為唐代許多歷法所效法,但舊志以此全盤否定其他歷法的成就,并且略而不載,這種過分偏愛的態度是不正確的。舊志作者缺少遠見卓識,非但不去收集整理瀕于散失的歷法文獻,即使現成的資料也當做廢物給拋棄了。幸好新志及時搶救,才使得大部分歷法文獻免遭亡佚。
事實上,舊志所說“淳風、一行之法歷千古而無差”,其余歷法“至期征驗,罕及研精”的說法是夸張的,也與事實不相符合。《大衍歷》制定以后未及頒行,首次預報的開元十二年七月朔和十三年十二月朔兩次日食便都不應驗,就充分證明舊志“千古而無差”的說法失實?!洞笱軞v》以后也曾有過幾個好的歷法,例如,《正元歷》的近點月(27.55455日)和交點月(27.21222日)的數值在唐歷中最為精密,與今測值一致;《宣明歷》獨創新法,設日食三差法,大大提高了預報日食的精度,又立新數以步五星,在“大衍歷后,法制簡易,合望密近,無能出其右者”;《崇元歷》立算巧捷;《符天歷》不用上元、以萬分為日法。不能說《大衍歷》以后歷法沒有進步,只是舊志的作者不明歷法,妄加菲薄而已。
唐代先后行用過《戊寅》、《麟德》、《大衍》、《至德》、《五紀》、《正元》、《觀象》、《宣明》、《崇元》九個歷法。舊志連晚唐時兩部著名歷法《宣明歷》和《崇元歷》的名稱都未提及。除《至德》、《正元》兩歷早已失傳外,新志全部補入。另外,也盡可能記載了唐代改歷的歷史,并盡可能地介紹了包括《光宅歷》、《神龍歷》、《九執歷》、《符天歷》等若干未及頒行的歷法及其簡略的方法和特征。劉羲叟的《新唐書·歷志》,對于總結唐代歷法史以及對于后代歷法的發展,立下了特殊功勛。
除掉《歷志》以外,《舊唐書》還載有《天文志》上下二卷;《新唐書》則載有《天文志》三卷。二書《天文志》都載有李淳風的黃道游儀和一行的黃道游儀及渾象,載有渾儀構造和尺寸,載有二十八宿古今距度和去極度,二十八宿以外星的方位,一行領導的各地北極高度的實測,也討論了十二次分野和天象變異等。兩書大同小異,各自詳略不一,各有特點。但總的來說,新志比舊志更有條理,也更詳細一些,其中尤以新志所載的天象記錄特別豐富,包括日食、日變、月變、孛彗、星變、五星凌犯、五星聚合等。這些天象記錄,在現代天文研究的應用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在《新唐書》中,還載有劉羲叟編撰的《五行志》三卷,專載地上的災變怪異。
《新五代史》的《司天考》
《新五代史》原稱《五代史記》,為歐陽修私家所撰,僅《司天考》二卷,由劉羲叟完成。直到歐陽修去世以后,宋朝政府才取出刊刻,正式定為正史。在此之前,已有薛居正于宋太祖年間監修過《五代史》。歐陽修的新書既出,舊史漸廢,元明以下,傳本湮沒,至清乾隆時才又重新輯錄成書。于是,將薛居正所修稱為《舊五代史》,歐陽修所撰稱為《新五代史》。
《舊五代史》有《歷志》、《天文志》各一卷;《新五代史》有《司天考》二卷。《司天考》第一卷載歷法,第二卷載天象,與《舊五代史》的《歷志》和《天文志》相對應。
五代雖歷五朝,但合計僅50余年。又加改朝換代及戰亂頻繁,很少顧及歷算。因此在后梁、后唐之際,仍參用唐代的《崇元歷》和《宣明歷》。至后晉高祖時,才由馬重績造《調元歷》。行之五年,復用《崇元歷》。后周王處訥私造《明玄歷》,未及行用。周世宗時,詔王樸造《欽天歷》,行至宋代初年。十國中,蜀有《永昌歷》和《正象歷》,南唐有《齊政歷》,在民間則流傳有《萬分歷》。
當薛居正監修《五代史》時,正逢宋朝統一不久,如注意收集的話,以上大部分歷法都有可能收集齊全,可惜未予重視,在舊史《歷志》中,僅載一部《欽天歷》,還有重要缺漏。《符天歷》、《調元歷》等,都是我國歷史上具有革新精神、別具特色的歷法,《舊五代史·歷志》不加記載,是很可惜的。至劉羲叟時,就難以見到了。
《司天考》卷一與舊志大體類似,主要載《欽天歷》。但按歐陽修的說法,“舊史亡其《步發斂》一篇,而在者三篇,簡略不完,不足為法?!睂嶋H是,《欽天歷》共分:《步日躔術》、《步月離術》、《步五星術》、《步發斂術》四篇。王樸在給世宗皇帝的奏疏中,也稱有《步日》、《步月》、《步星》、《步發斂》四篇,是相合的。舊志不但缺漏《步發斂》一篇,而且在《步日》、《步月》二篇中,僅存法數,完全缺載推步方法。在《欽天歷》中,《步交食》是附在《步月離》一篇中的。因此,在舊志中僅存推算五星的部分,氣朔、日躔、月離、交食全都無法推算,確如歐陽修所說的“不足為法”?!端咎炜肌费a修以后,才始完備。
劉羲叟對《欽天歷》的評價是很高的,他說:“前世造術者,其法不同而多差,至唐一行作《大衍歷》最為精密。后世善治歷者皆用其法,惟寫分擬數而已。至樸亦能為一家言?!薄稓J天歷》是具有創造性的歷法,王樸在制歷之前曾進行過長期的天文觀測,也吸收了《宣明》、《崇元》等歷法的優點。例如,《欽天歷》所用的近點月、交點月、日躔月離、五星周期等基本數據都是很精密的;采用《宣明歷》創造的食差算法;更重要的是他“分月離為遲疾二百四十八限”,這樣,推得的月亮實際行度就更為精密。汪曰楨評為“授時術以前未有細密于此者?!?/p>
不幸的是歐陽修不精歷術,他在修訂《司天考》時曾刪去日躔、月離、損益、脁胐及五星損益先后諸數表。汪曰楨在評論這一損失時深為感嘆地說:“其日躔月離損益脁朏及五星損益先后諸數,仍削不載,遂使大備之典終于不備。《劉氏輯術》又佚而不傳,而樸術乃不得進創法十三家之列。后人依法推步,但能求平朔,不能求定朔矣。此歐陽氏不明步算,妄削之過也?!保ā稓v代長術輯要·古今推步諸術考》)
劉羲叟的《司天考》受到《舊五代史·歷志》的影響,非議《符天歷》和《調元歷》的革新措施,對此兩歷略而不載,這不能不認為是《司天考》的一個缺陷。然而我們仍能從舊志和《司天考》中得知《調元歷》的歷元、歲實、萬分日法和氣朔繼《宣明》星緯宗《崇元》的特點?!墩{元歷》學習《符天歷》,不用上元,以雨水為歲首,以萬分為日法,實即以十進小數運算,大大方便了計算工作。這種革新,第一次得到官方的承認,不能不認為是中國歷法史上的一大勝利。
《司天考》卷二與《舊五代史·天文志》就內容來說,幾乎完全一致,都是日月食和五星凌犯等天象記錄,僅有舊志按分類編排,《司天考》按年代編排的不同。
長于星歷術數
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七十三記載:仁宗皇祐四年(1052)十一月甲辰,因司天監奏言此月十五將發生月食,故詔司天監、翰林、天文院,以唐《戊寅》、《麟徳》、《大衍》、《五紀》、《正元》、《觀象》、《宣明》、《崇真》八歷及宋《應天》、《乾元》、《儀天》、《崇天》四歷,算此月太陰真食及時辰分野,各具兩本以聞,仍命知制誥王洙及編修唐書官劉羲叟參定。
次年三月,知制誥王洙根據司天監李用晦和唐書官劉羲叟的測算上言:“據司天監李用晦等稱:十一月望月食十分,七歷并同復圓。在晝不辨,辰刻惟驗,起虧時刻內,《宣明》算在丑正二刻,《儀天》在丑正三刻,《應天》、《乾元》寅初一刻,《崇天》寅初二刻,《大衍》、《景?!芬跞?,而其夜食寅初四刻,惟《大衍》、《景福》相近。然《景?!匪憔暗v三年四月朔日食二分,而《崇天》、《乾元》不食,后果不食?!洞笱軞v》算唐開元十二年七月戊午朔日食八分半,十三年十二月庚戌朔日食十五分之十三,至日皆不食。所以一行《大衍歷》,議云:假令理歷者因開元二食曲變交限以就之,則所協甚少,所失甚多。用晦等亦不敢指定《大衍》、《景福》為密。伏緣歷算日月交食諸歷互有親踈,不可常為準的。蓋日月動物,豈不少有盈縮,亦變常不定。歷象必無全密,所謂天道遠而人道邇。古來撰歷名賢如太史公、洛下閎、劉歆、張衡、杜預、劉焯、李淳風、僧一行等尚不能窮究,況用晦等淺學,止依古法推步,難為指定日月所食疏密。”又據羲叟言:“古圣人歷象之意,止于敬授人時,雖則預考交會,不必脗合辰刻,故有修德救食之理。天道神變,理非可盡。設謂必可盡耶,則先儒不容自為踈闊。又《大衍》等七歷所差不多,法數大同而小異,亦是遞相因籍乘除積累,漸失毫厘。且辰刻更籌惟據刻漏,或微有遲速,未必獨是歷差。按《隋歷志》:‘日月食既有起訖早晚,亦或變常進退,于正見前后十三刻半內候之?!裰共钊蹋蚴翘斓雷兂?,未為乖謬。又一行于開元中治歷,以《大衍》及李淳風《麟德》劉焯《皇極》三歷校日食三十七事,《大衍》課第一,所中才二十三,《麟德》得五,《皇極》得十。如一行聰明博達,時謂圣人,宣考古今,尚未能盡,如淳風輩益以踈遠。況圣朝《崇天歷法》頒用逾三十年,誕布海內,熟民耳目,方將施之無窮。兼所差無幾,不可偶緣天變輕議改移。詰其本原,蓋亦出于《大衍》。其《景福歷》行于唐季,非治世之法,不可循用?!眲Ⅳ僳磐ㄟ^對隋唐歷法的推驗比較,認為《崇天歷》頒用日久,不可偶緣天變輕議改移?;实劢邮芰怂囊庖?,詔仍能使用《崇天歷法》。
《宋史》稱:“羲叟強記多識,尤長于星歷、術數?;实v五年,日食心,時胡瑗鑄鐘弇而直,聲郁不發。又陜西鑄大錢,羲叟曰:‘此所謂害金再興,與周景王同占,上將感心腹之疾。’其后仁宗果不豫。又月入太微,曰:‘后宮當有喪?!讯鴱堎F妃薨。至和元年,日食正陽,客星出于昴,曰:‘契丹宗真其死乎?’事皆驗。羲叟未病,嘗曰:‘吾及秋必死?!該竦赜诟岗E裕几ǎ哉Z其妻,如其言葬之?!眲Ⅳ僳派瞄L預測,宋人津津稱道。晁說之(1059—1129),字以道、伯以,自號景迂生。鉅野(今屬山東)人。元豐五年(1082)進士,歷通判廊州,提舉南錄鴻慶宮、知成州、秘書少監兼渝德、中書舍人兼詹事等職。《景迂生集》卷七中載有《書劉仲更〈春秋災異〉后》一詩:
志苦言危凜雪霜,何人敢喚作劉郎。
休論瑞應夸圖牒,羞死當年顧野王。
詩中對劉羲叟的預測術評價極高,并與南朝時享有盛名的顧野王相比較。清代的康熙帝則有不同的看法,他在《清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第二集卷三十九《雜著·閱史緒論》中,就宋史所載“宋仁宗時,劉羲叟以鐘聲弇郁,謂之害金,帝當感心腹之疾”一事,提出:“樂以昭功徳,召和氣,當從其大者言之。偶爾之疾,亦屬感應,毋乃瑣屑乎!況古樂久失其傳,羲叟何所考據,不過憑臆之詞,好事者遂為之傅會爾?!闭J為史籍中這類的記述乃是好事者的傅會之說,應該是很有見地的看法。
結束語
劉羲叟強記博聞,精算術,尤長于天文歷法。歐陽修編寫《新唐書》時,劉羲叟撰寫其中的《歷志》六卷、《天文志》三卷和《五行志》三卷。后歐陽修編寫《新五代史》(原稱《五代史記》)時,《司天考》一卷又由他執筆。
劉羲叟畢生獻身于天文事業,曾系統地整理和研究中國古代的天文歷法文獻,寫下了《十三代史志》、《劉氏輯術》、《春秋災異》等書。這些著作雖然都已散失,但留給后人的影響卻很深。《劉氏輯術》因被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目錄》所引用而部分地保存了下來,使我們得以推知其大概。
劉羲叟的學術成就在當時就受到司馬光、孫思恭等人的推崇,歐陽修則稱“其歷法為宋代第一”。南宋李燾也說:“羲叟歷學為宋第一,歐陽修、司馬光輩皆遵用之?!比钤凇懂犎藗鳌分性u論說:“羲叟遍通前代步法,上起漢元,下迄五代,為長術,于是氣朔及閏,一一可考。其有功于史學甚巨也。”劉羲叟作歷代長術,首開其端,后為錢大昕和汪曰楨、陳垣等人所效法,其后寫成《宋遼金元四史朔閏考》、《歷代長術輯要》、《中西回史日歷》等,成為史學研究中一部十分有效的工具書。
不僅《劉氏輯術》具有重要的價值,他所編撰《新唐書》的《歷志》、《天文志》,《新五代史》的《司天考》等,也都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