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彭慶生文集
  • 韓經太 陳亮
  • 5字
  • 2020-02-26 18:21:19

2 典故例釋

詩詞典故例釋(一)

彭慶生 曲令啟

古人做詩,往往喜歡用典,又叫用事。我國歷史悠久,文獻資料浩如煙海,因此,典故也極為豐富。這是一筆寶貴的遺產,但也常常給古典文學的讀者帶來許多困難,成為閱讀和欣賞中的攔路虎。

自魏以后,歷代都編過一些類書,今仍傳世者,如《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佩文韻府》等,都匯集了大量的典故,但編排卻不太科學,尋檢起來,頗費周折。今天,實應組織人力,加以研究和清理,編出一部比較翔實而又切合實用的工具書。我們編寫這組小文章的目的,也就在于拋磚引玉。

在這一部分,我們想談一個問題,姑且叫“名同實異”吧!這里有三種情況:一是詞語相同,但典故迥異,這叫“同名異事”;二是詞語、典故均同,然或用其本義,或用其引申義,這叫“同事異義”;三是同一典故,本來就有多方面的內容,用者各取所需,就叫“同事異用”吧!

一、同名異事

詞語相同,而典故迥異,在古典詩詞中是比較常見的。正因為詞語相同,所以容易混淆,容易誤解。比如,關于“桂”,就有好幾個不同的典故,決不能混而為一。記得五十年代出版的《庾信詩賦選》中,注釋《俠客行》的“俠客重連鑣,金鞍被桂條”云:“桂條,桂樹的枝條。”這是望文生義,大誤。試想:“金鞍披在桂樹的枝條上”,什么話呢?原來,“桂條”是一種名馬。梁元帝《答齊國雙馬書》云:“名重桂條,形圖柳谷。”這樣,“金鞍披在名為桂條的駿馬上”,才符合俠客的身分,也正與上句的“連鑣”相呼應。

編選者按:本文原載于《編創之友》(1982年第1期)。

下面,擬舉例說明這種同名異事的情況。

例一:躍馬。

“躍馬”一詞,實有兩個典故:

一出《史記·蔡澤列傳》:蔡澤者,燕人也。游學干諸侯,小大甚眾,不遇,而從唐舉相。曰:“吾聞先生相李兌,曰:‘百日之內持國秉’,有之乎?”曰:“有之”。曰:“若臣者何如?”唐舉孰視而笑曰:“先生曷鼻,巨肩,魋顏,夔齃,膝攣。吾聞圣人不相,殆先生乎?”蔡澤知唐舉戲之,乃曰:“富貴吾所自有,吾所不知者,壽也。愿聞之。”唐舉曰:“先生之壽,從今以往者四十三歲。”蔡澤笑謝而去,謂其御者曰:“吾持梁刺齒肥(《集解》、《索隱》皆以‘刺齒’二字當作“齧”。齧肥,謂食肥肉也),躍馬疾驅,懷黃金之印,結紫綬于要(同腰),揖讓人主之前,食肉富貴,四十三年足矣。”后世遂以“躍馬”代指飛黃騰達。

陳子昂《贈嚴倉曹乞推命祿》:“愿奉唐生訣,將知躍馬年。”李頎《行路難》:“父子兄弟綰銀黃,躍馬鳴珂朝建章。”王維《贈從弟司庫員外絿》:“徒聞躍馬年,苦無出人智。”杜甫《后出塞》其五:“躍馬二十年,恐孤明主恩。”又《南楚》:“杖藜妨躍馬,不是故離群。”以上詩作中的“躍馬”,均用蔡澤事,皆取飛黃騰達之意。

另一典故,出自《文選·左思〈蜀都賦〉》:“公孫躍馬而稱帝。”李善注:“范曄《后漢書》曰:‘公孫述,字子陽,扶風人也。王莽時為導江卒正。更始立,述恃其地險眾附,遂自立為天子。”按:公孫述據蜀稱帝,事見《后漢書》卷十三本傳。

杜甫《閣夜》:“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又《上白帝城》:“公孫初恃險,躍馬意何長!”這里的“躍馬”,均用公孫述稱帝事。

例二:龍種。

“龍種”一詞,亦有三個典故。

一指帝王子孫。古代以龍象征帝王,所謂“龍,君也”(《廣雅·釋詁》),故稱帝王子孫為“龍種”。《隋書·文四子傳》:“長寧王儼,勇長子也。誕乳之初,以報高祖,高祖曰:‘此即皇太孫,何乃生不得地?’云定興奏曰:‘天生龍種,所以因云而出。'”

杜甫《哀王孫》:“高帝子孫盡隆準,龍種自與常人殊。”此“龍種”泛指李姓宗室貴族。又《喜聞官軍已臨賊寇二十韻》:“元帥歸龍種,司空握豹韜。”此“龍種”指廣平王李俶(即唐代宗),時為天下兵馬元帥。李商隱《鄂杜馬上念〈漢書〉》:“世上蒼龍種,人間武帝孫。”此“龍種”指漢宣帝。又《楊本勝說于長安見小男阿袞》:“寄人龍種瘦,失母鳳雛癡。”按:李商隱向以宗室自居,一再宣稱“我系本王孫。”“我本玄元胄”,故自稱其子為“龍種”。

二指駿馬。《周禮·夏官·廋人》:“馬八尺以上為龍。”《漢書·禮樂志》載《郊祀歌·天馬》:“天馬來,龍之媒。”《隋書·煬帝記》:“大業五年,置馬牧于青海渚中,以求龍種,無效而止。”庾信《春賦》:“馬是天池之龍種,帶乃荊山之玉梁。”

唐太宗《詠飲馬》:“翻似天池里,騰波龍種生。”杜甫《秦州雜詩》其五:“聞說真龍種,仍殘老骕骦。”以上“龍種”,均指駿馬。

三指竹。《后漢書·方術·費長房傳》:“長房辭歸,翁與一竹杖,曰:‘騎此任所之,則自至矣。既至,可以杖投葛陂中也。’又為作一符,曰:‘此主地上鬼神。’長房乘杖,須臾來歸,自謂去家適經旬日,而已十余年矣。即以杖投陂,顧視則龍也。”后世稱竹為“龍種”,本此。如陳子昂《修竹篇》:“龍種生南岳,孤翠郁亭亭。”

例三:桂。

關于“桂”,有四個典故。

一出《楚辭·招隱士》:“桂樹叢生兮山之幽。”王逸注:“桂樹芬香,以興屈原之忠貞也。山之幽,遠去朝廷而隱藏也。”后世遂以“桂樹”或“桂叢”象征隱士的高尚情操,或喻指隱士。如駱賓王《夏日游德州贈高四》:“白云離望遠,青溪隱路賒。倘憶幽巖桂,猶冀折疏麻。”陳子昂《入峭峽》:“誓息蘭臺策,將從桂樹游。”李白《聞丹丘子于城北山營石門幽居》:“方從桂樹隱,不羨桃花源。”又《寄淮南友人》:“復作淮南客,因逢桂樹留。”又《僧房懷友人岑倫》:“歸來倘有問,桂樹山之幽。”杜甫《自瀼西荊扉且移居東屯茅屋》:“人事傷轉蓬,吾將守桂叢。”又《遣悶呈嚴公二十韻》:“露裛思藤架,煙霏想桂叢。”劉長卿《酬李使君見贈》:“桃花迷圣代,桂樹狎幽人。”

一出《初學記》卷一引虞喜《安天論》:“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形,桂樹后生。”《太平御覽》卷四引同。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一:“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這就是所謂“月桂”或“月中桂”的來歷。張正見《薄帷鑒明月》:“長河上月桂,澄彩照高樓。”駱賓王《夏日游德州贈高四》:“霜松貞雅節,月桂朗沖襟。”李白《贈崔司戶文昆季》,“欲折月中桂,特為寒者薪。”韓愈《月蝕詩效玉川子作》:“依前使兔操杵臼,玉階桂樹閑婆娑。”以上皆詠月中之桂。

一出《晉書·卻詵傳》:“累遷雍州刺史。武帝于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何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后遂稱科舉及第為“折桂”。如杜甫《同豆盧峰貽主客李員外賢子棐知字韻》:“夢蘭他日應,折桂早年知。”劉得仁《鶯出谷》:“稍類沖天鶴,多隨折桂人。”劉耕《和主司王起》:“楊隨前輩穿皆中,桂許平人折欲空。”溫庭筠《春日將欲東歸寄新及第苗紳先輩》:“猶喜故人先折桂,自憐羈客尚飄蓬。”司空圖《榜下詩》:“春風漫折一枝桂,煙閣英雄笑殺人。”

又稱“擢桂”。如王灣《哭補闕亡友綦毋學士》:“屢遷君擢桂,分尉我從梅。”杜甫《哭長孫侍御》:“禮閨曾擢桂,憲府舊乘驄。”楊巨源《重送胡大夫赴振武》:“向年擢桂儒生業,今日分茅圣之恩。”

又稱“攀桂”。如趙嘏《東望》:“同郡故人攀桂盡,把詩吟向泬寥天。”杜荀鶴《辭座主侍郎》:“一飯尚懷感,況攀高桂枝。”黃滔《出京別同年》:“一枝仙桂已攀援,歸去煙濤浦口村。”和凝《楊柳枝》:“不是昔年攀桂樹,豈能月里索姮娥!”

葉夢得《避暑錄話》卷四:“世以登科為‘折桂’,其后以月中有桂,故又謂之‘月桂’。”如周墀《賀王仆射放榜》:“雖欣月桂居先折,更羨春蘭最后榮。”盧肇《成名后作》:“桂在蟾宮不可攀,功成業熟也何難?今朝折得東歸去,共與鄉閭年少看。”李潛《和主司王起》:“恩波舊是仙舟客,德宇新添月桂名。”許渾《下第貽友人》:“人心高下月中桂,客思往來波上萍。”張蠙《送友人及第歸》:“鄉俗稀攀桂,爭來問月宮。”杜荀鶴《送賓貢登第后歸海東》:“直應天上桂,別有海東枝。”

關于“桂”的另一典故——“桂條”,是一種名馬。說已見前。

例四:青鳥。

“青鳥”一詞,有五個典故。

一出《山海經·海內北經》:“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又《西山經》:“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郭璞注:“三青鳥,主為西王母取食者,別自棲息于此山也。”又《大荒西經》:“沃之野有三青鳥,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名曰少鵹,一名曰青鳥。”郭璞注:“皆西王母所使也。”陶淵明《讀山海經》其五:“翩翩三青鳥,毛色奇可憐。朝為王母使,暮歸三危山。”鮑照《空城雀》:“辛傷伊何言?怵延良已多。誠不及青鳥,遠食玉山禾。”陳子昂《感遇》其二十五:“瑤臺有青鳥,遠食玉山禾。昆侖有玄鳳,豈復虞云羅?”鮑、陳詩中的“青鳥”,都是詩人所幻想的遠離世網、逍遙自在的形象。

一出《漢武故事》:“七月七日,上(漢武帝)于承華殿齋。日正中,忽見有青鳥從西方來,集殿前。上問東方朔,朔對曰:‘西王母暮必降尊像,上宜灑掃以待之。'……是夜漏七刻,空中無云,隱如雷聲,竟天紫色。有頃,王母至,乘紫車,玉女夾馭,戴七勝,履玄瓊鳳文之舄,青氣如云,有二青鳥如烏,夾侍王母旁。”這里的“青鳥”,顯然本于《山海經》,后世用以代指傳信的使者,且多專指愛情的信使。

李白《古有所思》:“西來青鳥東飛去,愿寄一書謝麻姑。”白居易《山石榴花十二韻》:“恐合栽金闕,思將獻玉皇。好差青鳥使,封作百花王。”以上“青鳥”,代指一般信使。

薛道衡《豫章行》:“愿作王母三青鳥,飛來飛去傳消息。”李白《相逢行》:“愿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杜甫《麗人行》:“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韓愈《華山女》:“仙梯難攀俗緣重,浪憑青鳥通丁寧。”殷堯藩《宮詞》:“天遠難通青鳥信,風寒欲動錦花茵。”李商隱《無題》:“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段成式《戲題高侍御》:“曾城自有三青鳥,不要蓮東雙鯉魚。”李璟《攤破院溪沙》:“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以上“青鳥”,均專指愛情的信使。

一出《玉佩金珰經》:“元始天王與大帝乘碧云流飚輦,上登九玄之崖,有青鳥來翔,口銜紫書,集于玉軒。”這里的“青鳥”,顯然是從《山海經》和《漢武故事》衍變而來,專用于道家。如李白《以詩代書答元丹丘》:“青鳥海上來,今朝發何處?口銜云錦書,與我忽飛去。鳥去凌紫煙,書留綺窗前。”

一出《文選》李善注引《呂氏春秋》。《文選·江淹〈擬阮步兵詠懷〉》:“青鳥海上游。”李善注:“《呂氏春秋》曰:海上有人好青者,朝至海上而從青游,青至者前后數百。其父曰:‘聞汝從青游,盍取來,吾欲觀之。’其子明旦至海上,群青翔而不下。”五臣注:“青鳥,海鳥也。”按:今本《呂氏春秋·精諭篇》,“青”作“蜻”,高誘注:“蜻,蜻蜓。”與李善引文異。李白《題元丹丘潁陽山居》:“益愿狎青鳥,拂衣棲江濆。”此以“狎青鳥”喻指逍遙塵外、超然忘機的隱士生活。

一出《左傳·昭公十七年》:“秋,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問焉,曰:‘少皞氏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于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青鳥氏,司啟者也。'”杜預注:“青鳥,鸧鷃也,以立春鳴,立夏止。”可知“青鳥”原為鳥名,后為官名,職務是協助鳳鳥氏掌管歷正,負責報告春天的到來和終止。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青鳥司辰,條風發歲,粵斯上巳,惟暮之春。”陳子昂《春臺行》:“嘉青鳥之辰,迎火龍之始。”所謂“青鳥之辰”,即春日。

二、同事異義

某些典故,除了它固有的涵義外,還有引申義。詩人在運用這些典故時,或用其本義,或用其引申義。這種情況,在古典詩詞中也是比較常見的。

例一:青眼。

《晉書·阮籍傳》:“籍又能為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及嵇喜來吊,籍作白眼,喜不懌而退。喜弟康聞之,乃赍酒挾琴造焉,籍大悅,乃見青眼。”所謂“青眼”就是眼睛正著看,黑眼珠在中間,表示對人的喜愛或器重。如杜甫《短歌行》:“仲宣樓頭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又《秦州見勅目薛三璩授司議郎畢四曜除監察與二子有故遠喜遷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韻》:“別來頭并白,相見眼終青。”

由青眼相待引申之,“青眼”便成為知心朋友的代稱。如王維《贈韋穆十八》:“與君青眼客,共有白云心。”此以韋穆為知己。杜甫《巫峽蔽廬奉贈侍御四舅別之澧朗》:“赤眉猶世亂,青眼只途窮。”此“青眼”泛指詩人的知己。權德輿《送盧評事婺州省覲》:“客愁青眼別,家喜玉人歸。”此“青眼”指盧評事,德輿視之為知己。

例二:玉帳。

《太白陰經》卷十《推玉帳法》:“出軍行陣,深入敵國,止宿營壘,休舍憩息,大將軍居太乙玉帳下,吉,攻之不得,以功曹加月建前五辰是也。”顏之推《觀我生賦》:“守金城之湯池,轉絳宮之玉帳。”可見“玉帳”就是主將所居軍帳,設置于所謂厭勝之方位,堅不可犯,故稱“玉帳”。

駱賓王《軍中行路難同辛常伯作》:“七德龍韜開玉帳,千重龜壘動金鉦。”又《和孫長史秋日臥病》:“金壇分上將,玉帳引瑰材。”李白《司馬將軍歌》:“身居玉帳臨河魁,紫髯若戟冠崔嵬。”杜甫《王兵馬使二角鷹》:“角鷹翻倒壯士臂,將軍玉帳軒翠氣。”李商隱《重有感》:“玉帳牙旗得上游,安危須共主君憂。”蘇軾《送曾仲錫通判如京師》:“玉帳夜談霜月苦,鐵騎曉出冰河裂。”辛棄疾《滿江紅》:“破敵金城雷過耳,談兵玉帳冰生頰。”以上詩詞中的“玉帳”,均用其本義。

因“玉帳”乃主將所居軍帳,所以后來又借以代指主將。如杜甫《奉和嚴鄭公軍城早秋》:“秋風裊裊動高旌,玉帳分弓射虜營。”此“玉帳”代指嚴武,時為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武元衡《酬嚴司空荊南見寄》:“金貂再入三公府,玉帳連封萬戶侯。”此“玉帳”代指嚴綬,時為荊南節度使。辛棄疾《浪淘沙》:“不肯過江東,玉帳匆匆,只今草木憶英雄。”此“玉帳”代指項羽。

另《舊唐書·經籍志》與《新唐書·藝文志》均著錄《玉帳經》一卷,屬兵書類。杜甫《奉送嚴公入朝十韻》:“空留玉帳術,愁殺錦城人。”玉帳術,即用兵之術。這里的“玉帳”,乃用其引申義。

例三:陸沉。

《莊子·則陽》:“孔子之楚,舍于蟻丘之漿。其鄰有夫妻臣妾登極者,子路曰:‘是總總何為者邪?’仲尼曰:‘是圣人仆也。是自埋于民,自藏于畔。其聲銷,其志無窮,其口雖言,其志未嘗言,方且與世違而心不屑與之俱,是陸沉者也,是其市南宜僚邪?'”郭象注:“人中隱者,譬無水而沉也。”《史記·滑稽列傳》:“(東方朔)據地歌曰:‘陸沉于俗,避世金馬門。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蘆之下!'”可見“陸沉”的本義就是陸地無水而沉,故用以比喻隱于朝市。

張協《雜詩》其八:“養真尚無為,道勝貴陸沉。”庾信《幽居值春》:“山人久陸沉,幽徑忽春臨。”王維《送從弟蕃游淮南》:“高義難自隱,明時寧陸沉!”儲光羲《貽王處士子文》:“玉屋嘗嘉遁,伊川復陸沉。”杜甫《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反樸時難遇,忘機陸易沉。”辛棄疾《滿江紅》:“嘆詩書萬卷致君人,翻沉陸。”上列“陸沉”,皆用其本義。

李白《送楊少府赴選》:“爾見山吏部,當應無陸沉。”黃庭堅《答張沙河》:“丈夫身在要勉力,豈有吾子終陸沉!”上列“陸沉”,皆用其引申義,是湮沒無聞的意思。

《世說新語·輕詆》:“桓公入洛,過淮泗,踐北境,與諸僚屬登平乘樓,眺矚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辛棄疾《水龍吟》:“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這里的“陸沉”,比喻國土淪亡,并非由于洪水,而是由于人為的禍亂。顯然,“陸沉”的這一轉義,也是從“無水而沉”的本義引申出來的。

《論衡·謝短篇》:“夫儒生之業五經也,南面為師,旦夕講授章句,滑習義理,究備于五經可也。五經之后,秦漢之事,無不能知者,短也。夫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然則儒生所謂陸沉者也。”陸九齡《與晦庵詩》:“留情傳注翻榛塞,著意精微轉陸沉。”這里的“陸沉”,比喻食古不化,不合時宜,這也還是從“陸沉”的本義演變而來的。

三、同事異用

某些典故,本來就包含多方面的內容,詩人在運用這些典故時,總是根據自己的需要,選取典故的某一方面的內容,以抒情言志或敘事狀物。

例一:參商。

參、商皆為二十八宿之一,參星在西,商星在東,此出彼沒,不能同時出現于天空。古代神話云:“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沉,居于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沉于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及成王滅唐而封大叔焉,故參為晉星。”(《左傳·昭公元年》)據郭沫若說:“這個神話很古,可能傳自殷代”(《李白與杜甫》102頁)。

由此可見:“參商”這個典故,包含兩方面的內容:

一是此出彼沒,永不相見。因此,人們用以比喻親友不能會面,如曹植《與吳季重書》:“面有逸景之速,別有參商之闊。”詩詞中用得更多,如陸機《為顧彥先贈婦》:“形影參商乖,音息曠不達。”王贊《雜詩》:“王事離我志,殊隔過商參。”杜甫《贈衛八處士》:“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又《送高三十五書記》:“常恨結歡淺,各在天一涯。又如參與商,慘慘中腸悲。”白居易《太行路》:“與君結發未五載,豈期牛女為參商!”

一是兄弟爭斗,水火不容。因此,人們用以比喻兄弟或親友不和睦,如李白《上留田行》:“無心之物尚如此,參商胡乃尋天兵?”這是抨擊唐肅宗派兵圍剿其弟永王李璘,詩人身受其害,故感慨系之。

例二:郢匠。

《莊子·徐無鬼》: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斲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這個典故,也有兩方面的內容:

一方面,這位楚國郢都(今湖北江陵縣西北)的姓石的巧匠,揮動斧頭,不用眼睛看,就能削掉別人鼻尖上象蒼蠅翅膀那么薄的一層白粉,而不砍傷鼻子,這技術,確是極為高明的。因此,“郢匠”便成為能工巧匠的代稱,如徐鉉《賦得霍將軍辭第》:“匈奴猶未滅,安用以家為!郢匠雖聞詔,衡門竟不移。”由于“郢匠”運用斧子的技術非常高超,故后世用以喻指文章高手,如杜甫《奉贈鮮于京兆二十韻》:“脫略磻溪釣,操持郢匠斤。”又借指衡文取士的考官,如皇甫冉《上禮部楊侍郎》:“郢匠掄材日,轅輪必盡呈。”

另一方面,如果沒有那位斧削鼻尖而“立不失容”的郢人,匠石就無所施其技;猶如沒有惠施,莊子的高論就無人理解。郢人是匠石的知己,如同惠施是莊子的知己。這一點,正是這篇寓言的主旨所在,亦為后世詩人所用。如駱賓王《夏日游德州贈高四》:“締交君贈縞,投分我忘筌。成風郢匠斲,流水伯牙弦。”這里,詩人以郢匠和伯牙自況,而把高四比作郢人和鐘子期。又如李白《古風》其三十五:“《大雅》思文王,《頌》聲久崩淪。安得郢中質,一揮成風斤?”這里,李白也是以郢匠自況,而以“郢中質”(即郢人)比喻能理解自己抱負的人。他希望象郢匠那樣,運斤成風,掃蕩形式主義的文風,恢復和發展《詩經》的優良傳統,可惜時無知己,故有此嘆。

例三:蓬萊。

蓬萊是傳說中的三神山之一,始見于《史記·封禪書》:“自齊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漢書·郊祀志》作“傳”)在勃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云;反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另《后漢書·憲章傳》:“是時學者稱東觀為老氏臧(通藏)室,道家蓬萊山。”李賢注:“老子為守臧史,復為柱下史,四方所記文書皆歸柱下,事見《史記》。言東觀經籍多也。蓬萊,海中神山,為仙府,幽經秘錄并皆在焉。”可見“蓬萊”這個典故,也有兩方面的內容:

一是“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的神山。曹植《平陵東》:“乘飛龍,與仙期,東上蓬萊采靈芝。”李白《古風》其三:“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回?”曹、李詩中的“蓬萊”,皆用其本義;但其它詩詞中的“蓬萊”,大多泛指仙境,如郭璞《游仙詩》其一:“朱門何足榮?未若托蓬萊。”杜甫《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蓬萊織女回云車,指點虛無是征路。”又《游子》:“蓬萊如可到,衰白問群仙。”

一是“幽經秘錄并皆在焉”的仙府,亦為漢代東觀(官家著述與藏書之所)的別稱。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此“蓬萊”即指東觀,蓬萊文章,即漢代文章。儲光羲《洛中貽朝校書衡》:“朝生美無度,高駕仕春坊。出入蓬山里,逍遙伊水傍。”按:太子官屬有左春坊;下設崇文館,有校書郎二人,掌校理書籍。詩中的“蓬山”,即指崇文館。杜甫《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審李賓客之芳一百韻》:“羽翼商山起,蓬萊漢閣連”。又《秋日寄題鄭監湖上亭》其三:“暫阻蓬萊閣,終為江海人。”這兩首詩中的鄭監,即鄭審,大歷初年曾任秘書監;兩詩中的蓬萊閣,均代指秘書省。不論漢代的東觀,還是唐代的崇文館和秘書省,其共同的特點是藏書甚多,故稱之為“蓬萊”或“蓬山”。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雄县| 文安县| 德清县| 福泉市| 尖扎县| 阿图什市| 乌兰县| 吐鲁番市| 乌鲁木齐县| 尉氏县| 永仁县| 新龙县| 大庆市| 华亭县| 平顶山市| 常熟市| 柞水县| 丹棱县| 横峰县| 酉阳| 绵竹市| 涡阳县| 洱源县| 宽甸| 池州市| 衡阳县| 綦江县| 大安市| 华宁县| 石家庄市| 金门县| 郴州市| 遵义县| 内丘县| 丰城市| 石门县| 建瓯市| 杭锦后旗| 太仓市| 和平区| 武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