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元音與輔音

一、元音與輔音的區分

音素可以分為元音和輔音兩大類。漢語拼音方案的字母a、e、i、o、u、ü代表的音屬于元音,其他字母代表的音屬于輔音。可以從以下方面來考察元音和輔音的區別。

(1)發元音的時候,氣流通過聲門使聲帶發生振動,發音器官的其他部位不形成任何阻礙,因而氣流經過咽腔、口腔時暢通無阻。發輔音的時候,都是在發音器官的某一部位造成阻礙,呼出的氣流只有克服這種阻礙才能發出音來。

(2)發元音的時候,呼出的氣流暢通無阻,因而氣流較弱。發輔音的時候,呼出的氣流必須克服某種阻礙才能通過口腔或鼻腔,因而氣流較強。

二、元音

元音的不同是共鳴腔的不同形狀造成的。共鳴腔里面最主要的是口腔,一般元音的差別正是決定于口腔的不同形狀。口腔改變形狀不外三個辦法:①把嘴張得大些或者小些;②把嘴唇撮起或者展平;③把舌面的最高點放在舌面的前面或者放在舌面的后面。舌頭和下腭相連,嘴張得大,就是舌頭的位置低;嘴張得小,就是舌頭的位置高。所以可以簡單地將上面三個方法歸結為舌頭的高低、前后,嘴唇的圓展。可以說,這三個因素的結合決定著每個元音的音質。

嘴唇不圓,把嘴張得最大,即開口度最大,舌面的最高點盡量往前,發出來的聲音像“愛”(ai)里面的前一個音,國際音標標為[a]。同樣條件下將舌面的最高點向后移動,發出來的音像“昂”(ang)里面的前一個音,國際音標標為[a]。

嘴唇不圓,把嘴的開口度調整到最小,舌面的最高點盡量往前,發出來的音像“衣”(yi)。國際音標標為[i]。如果開口度最小但舌面的最高點盡量往后,嘴唇撮圓,發出來的音像“烏”(wu),國際音標標為[u]。

[a][ɑ]代表了舌位最低狀態下的最前、最后兩點,[u][i]則代表了舌位最高狀態下的最前、最后兩點,這四個點可以作為元音發音時舌位可變動的最大范圍,無論如何變更口腔的形狀,所能發出的音幾乎都在這個范圍之內。所以,一般就以這四個點為坐標連接成一個四邊形,用來表示元音發音的各種舌位,叫做“元音舌位圖”(葉蜚聲等,2010),如圖3-1所示。

圖3-1 八個基本元音發音的舌位示意圖

圖的左邊一條線標志著舌位最前的限度,線上每一點代表的元音,它們的舌位前后差不多,都叫前元音,它們只在舌位高低上有差別。這條線的最高點[i],最低點[a]是我們已經知道的音。

三、輔音

輔音的共同特點是氣流在一定部位受到阻礙,通過某種方式沖破阻礙而發出音來。發音部位就是受阻的部位,發音方法就是形成和沖破阻礙的方式。還可以進一步將發音部位區分為主動發音器官和被動發音器官的位置。明確了這幾個方面,就能正確地發出一個輔音來。

下面先介紹幾種比較常用的發音方法。

(一)常用發音方法

1.清和油

輔音的發音是阻礙氣流的發音部位。但有時聲帶也參與發音。發音時聲門微閉、氣流上來后聲帶顫動的輔音叫濁輔音,聲門大開、聲帶不顫動的叫清輔音。北京話中1、r、m、n、ng這五個輔音是濁輔音,其余都是清輔音。北京話有清音f、s,而沒有像英語v、z那樣的濁音。我國很多地區的方言也有這樣的特點,因此這些地區的人在學習外語時發音往往不準確。

2.送氣和不送氣

在漢語里送氣、不送氣分得很清楚。比如普通話里的“大”和“踏”,后一個字是送氣的。發送氣音的時候,喉頭同時帶有像英語h那樣的摩擦。所以國際音標寫送氣音的辦法是在不送氣輔音的右上角加個小“h”。

3.塞、爆和擦

“塞”就是閉塞,它指的是發音器官的某兩部分緊緊靠攏,完全堵住氣流的通路,氣流堵在口腔,對口腔形成很大的壓力。閉塞之后突然打開,讓壓力很大的氣流沖出而發出聲音,這叫做爆。[p、t、k、ph、th、kh、b、d、g]等音都有閉塞過程,都是塞音。與此同時,這些音也都有閉塞后打開讓氣流沖出的過程,所以也都叫作“爆音”。“擦”就是摩擦。與塞音不同,發擦音時發音器官的某兩個部分只是靠近,留下一個可以擠出氣流的狹窄的縫隙。

塞和擦兩個方法還可以相互結合,先塞后擦,發出塞擦音。塞擦音是清濁一致、部位相同的一個塞音和一個擦音在一個發音過程中緊密結合緊發出來的音,聽起來并不比單獨的擦音長。例如北京話的z[ts]是舌尖前清塞音[t]和同部位的清擦音[S]的合音,發音過程的前半段按塞的方法完全堵住氣流,后半段改用擦的方法,給氣流一個狹窄的縫隙,讓它從中間擠出來。北京話的z、、c[ts, tsh]等都是塞擦音。

4.鼻音和口音

發出的輔音是鼻音還是口音,這是軟腭在起作用。軟腭上升,堵住鼻腔的通道,讓氣流從口腔出來,產生口音;軟腭低垂,堵住口腔的通道,讓氣流從鼻腔出來,就產生鼻音。常見的鼻音還有ng(上海話“餓”[?u])和n(“努”[nu])。和它們相應的口音就是g(“古”[ku])和du(堵”[tu])。

5.顫音、閃音或搭音、邊音、近音和半元音

“顫”就是顫動,它是舌尖、小舌這兩個柔軟的尖狀物處在十分放松弁有氣流沖擊的狀態下連續顫動而發出的音。它們的顫動導致氣流呼出的通道被堵住后又迅速打開,再迅速堵住和打開,好像是緊緊相連的一小串塞音。法語的r是小舌顫音[R],俄語的p是舌尖顫音[r],德語的r既可以是舌尖顫動,也可以是小舌顫動。漢語發音中不用小舌部位,自然就沒有舌尖顫音和小舌顫音。因此,漢語母語者外語學習中最難掌握的音之一就是小舌顫音。“閃音或搭音”是舌頭顫一次發出的音。“邊音”是在舌頭的中間位置堵住氣流出路,讓氣流從舌頭的兩邊流出的發音方式。北京話的l[l]是在舌尖和齒齦部位堵住氣流、氣流從舌兩邊流出的邊音。近音、半元音介乎擦音和高元音之間,也即發音通道留有比擦音大但比高元音小的縫隙,所以氣流通過時受到的阻礙小于擦音大于高元音,只是稍微有些摩擦。兩者的區別在于近音的舌頭姿態與輔音近似而半元音與元音近似。例如英語非弱讀音節中的r,如red中的r是個被動發音部位與z相同(齦后)但摩擦更小的近音[?];北京話中大多數人“日”的起首輔音是個與卷舌擦音[s]的發音部位和姿態都相同但聲帶振動、摩擦更小的近音[?],英語yes的y[j], walk的[w]則分別是與元音[i][u]發音姿態相同但摩擦稍大的半元音。另外,因為舌頭兩側有通道,發邊音時的氣流摩擦也很小,所以邊音也叫做“邊近音”。

(二)發音部位

下面沿著氣流通過聲帶進入口腔排出體外的線路,列舉沿線的重要發音部位。

首先,聲門本身也可以是一個發音部位。例如上面講到的送氣成分就是氣流和張開著的聲門發生輕微摩擦產生的。這個音就是英、德、日等語言里的h[h]。這個部位叫喉門,比北京話的h[x]后得多。以為北京話的[x]就是英語等的[h],用它來發have、hand等,這是不對的。

氣流進人口腔,發音部位的第一個大站是舌面后。舌面后輔音幾乎在所有語言中都有使用,發音時舌面的后部往上抬,向軟腭靠攏,使氣流受阻。北京話的g、k、ng、、h[k、kh、?、x]都是舌面后音。

舌面后的前面是舌面中,它和硬腭后半部(中腭)配合發出的音叫舌面中音。這個部位正是發元音[i]時的舌位。不過[i]是氣流不受阻礙的元音,如果舌頭保持發[i]時的舌面高點,再往上抬一些,接近硬腭的后半部,發生輕微的摩擦,就能發出“夷”或英語的yes開頭的y[j]。這個[j]就是舌面中半元音。

舌面最靠前的部分是舌面前,它和硬腭于齒齦的交界處(前腭)配合節制氣流,可以發出舌面前音。

舌冠最前面的部分是舌尖。舌尖是發音最靈活的部分,可以和好幾個部位配合構成阻礙,節制氣流,發出各種不同的音。如果舌頭卷起,以撮尖的舌尖向后翻上頂住上齒齒齦橋后的位置,可以發出卷舌音(舌頭的背面與齒齦橋后接觸)或頂音(舌頭正面與齒齦橋后接觸)。一般稱作“卷舌音”的北京話的zh, ch、sh,實際是頂音。如果撮尖的舌尖抵住上齒齒齦橋前的位置,或者舌尖自然下垂至下齒,這兩種情況都可以在上齒齒齦橋前的位置形成對氣流的節制,發出舌尖一齒齦音。如果舌尖抵在上下齒之間,就可以發出舌尖一齒間音。

氣流再往前,會受到唇的阻礙。上齒和下唇配合所發出的音叫唇齒音,如英語的f和v[f、v],漢語的f[f]。由雙唇形成阻礙而發出的音叫雙唇音,如北京話的b、p、m[p、Ph、m]。也可以將雙唇音和唇齒音合稱為唇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揭东县| 丹凤县| 朔州市| 保靖县| 万载县| 乐清市| 北京市| 通许县| 府谷县| 阳信县| 涟水县| 双流县| 平遥县| 石棉县| 嘉兴市| 通道| 凭祥市| 红原县| 海盐县| 道真| 赤壁市| 南郑县| 射阳县| 天峨县| 清水河县| 马龙县| 收藏| 宁津县| 白山市| 祁东县| 紫金县| 博兴县| 周宁县| 滁州市| 济源市| 聊城市| 泰兴市| 界首市| 辉南县| 桦南县| 仲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