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英語語言學多維探索與研究
- 馮小巍
- 3228字
- 2020-02-26 18:18:13
第一節 語音學概述
一、語音學
語音具有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的雙重屬性,因此可以分別從這兩個方面去對語音進行相對獨立的研究。從自然屬性出發,針對所有人類語言的語音研究,屬于語音學研究;從社會屬性出發,針對語音在某一個具體語言的系統中起什么作用的研究,屬于音系學的研究。
雖然在約兩千年前的印度就開始了對語音發音學的研究,在17世紀的歐洲把聲音與物體的周期性振動聯系起來的聲學研究也已經起步,但以科學儀器為研究手段,明確以語音為研究對象的現代語音學及各個分支,卻是19世紀中葉以后才發展起來的。首先,是在一百多年前建立了發音語音學,在X光等新手段的幫助下,從生理的角度大致弄清了語音是怎樣發出來的。出現電子聲學技術后,人們又抓住了傳遞中的音波,把它變為可視的圖像,將語音的種種物理表現更準確地揭示了出來,并于20世紀40年代建立了聲學語音學。50年代后,語音的研究開始向聽覺的環節進軍,研究人耳怎樣接收語音,語音傳到大腦的過程,以及大腦分析和感知語音的方式。如何弄清大腦處理語音的機制是聽覺的研究中最復雜的,這是心理學研究的一個前沿領域。20世紀和21世紀之交,隨著計算機科學,、醫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對語音的發音、聲學、聽覺三方面的研究都進人到了圖形化、數字化的信息采集和處理的新階段,這些研究的分析大多要依靠計算機軟件。比如,發音時口腔、聲帶的動態變化(發音)、聽音時的腦電波的動態采集(聽覺)、聲波各種參數的數字化處理(聲學),等等。
語音學三個分支的研究都是自然科學和語言學的交界領域,都要大量地利用實驗的手段和現代科學的儀器。其中,語音的生理、物理這兩個方面的研究,屬于對語音自然屬性的研究,聽覺方面的研究則主要是對語音心理屬性的研究。語音學有著極為廣泛的研究范圍,涉及方面也很多。那么,對于初學者來說,什么是最基本而實用的呢?
我們認為,對于初學者來說,發音原理是最基本而實用的。發音原理是學習和研究語言的人應該掌握的最重要的基礎知識之一,如果不能熟練掌握這一重要的基礎知識,在以后的學習中就會遇到諸多困難。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需要對語音進行識別。例如:只有先知道字的讀音才能認字;學習普通話、方言、外語都需要先對語音進行識別。要掌握正確的發音,直接模仿別人,固然是一個辦法,但是在模仿時,一定要有一個好的模仿對象,尤其要注意一些細微的地方,有時自以為模仿的是對的,實際上并不是那么回事。比方相聲里有這么一個笑話,說上海人稱洗頭為“打頭”。如果上海人聽這個笑話,那么一定不認同這個說法,因為上海人說的是“汰頭”而不是“打頭”, “汰”伴有喉頭的濁氣流,而“打”沒有濁氣流,兩者有很大差別。
我們常常聽到一些同學說,發音原理既枯燥又難學。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如果你將掌握發音原理與深入研究一種語言或者學好一種外語的需要相結合,就會不再覺得枯燥。其實發音原理并不難學。我們的母語是人人都會說的,而我們的母語中包含好多在各種語言中里都有的常用的音素,這對于我們掌握發音原理是十分有利的。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很容易體會到發音的道理;碰到陌生音,就可以從它和自己會發的音之間的差別來掌握它。這個練習本身就是饒有趣味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著相同的發音器官,可以通過自身體驗去領會發音原理,并不難學。盡管這樣,語音學內容多、術語多,還要涉及其他學科知識,僅僅是課堂上講解一下、練習一兩次,并不能完全掌握。
二、語音學與音系學的聯系
音系學的知識也是十分重要的。由生理器官產生的物理聲音只不過是語言用來表示意義的物質材料。各種語言使用的材料,以及使用材料的方式,都是大不相同的。后面我們將會講到,即使自然屬性完全相同的聲音,在不同的語言中也可能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如果沒有音系學的知識,我們就無法了解一個語言中必須區別的音,不同的音的出現條件,它們的組合規律以及節律和語調的主要特點,自然就不能快速、高效地學好另一種語言或者方言。掌握語音在不同語言中的作用和組織方式,對于語言學習來說,其實更為重要。
音系學和語音學是具有各自獨立研究領域又有交叉領域的兩個學科。音系學與語音學相對獨立:音系學的出發點在于語音在語言系統中的組織方式,屬于語言學的核心部分;語音學的出發點在于語音自身的自然屬性或聽覺反映,與語言學的核心部分是間接聯系。音系學和語音學的研究彼此無法截然分開:音系學研究的是有自然屬性的語音在語言系統中的作用,這自然需要先搞清楚語音的自然屬性;語音學研究的是語言中的聲音和發出語言時的肌體動作,而不是自然界的聲音或與語言無關的肢體動作,這就必然要在研究中關注語音自然屬性在語言系統中的作用。
三、語音的最小線性單位——音素
要對看不見、摸不著的語音現象作出說明,進行分析,確實難度很大。語音研究的最早一步,是把連續的語音流離散為小的單元,并用見諸紙面的書寫符號來表示它們。只有這樣,語音才有了可以進一步分析研究的基礎。這一步,最早始于文字的發明。
但不同文字離散出來的語音單元,有著不同的大小和記錄語音的完備程度,因為發明文字并不僅僅是為了對語音進行記錄和研究,它還要考慮語言中詞義表達的需要。因此,語音研究還需要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小單位記錄符號。
最小的語音單位是從成串的話語中切分、歸納出來的。一般人自然而然地感覺到的自己語言里最小的語音單位是音節。比如表示“社會”這個意思的詞,漢族人感到漢語里的she hui是兩個音節,俄羅斯人感到俄語里的o6 щe ctbo是三個音節。然而音節還不是線性音流的最小單位。我們可以用比較的方法來進行分析。例如漢語的“大”(da)和“杜”(du),開頭的音都是d,只是后面的音不同,一個是a,一個是u。a和u不能再分下去,是兩個最小的語音片段。從音流在時間維向上的線性切分來看,無論是發音還是聽音,a、u都不能再被切分為更小的單元,由此可見,它們都是語音最小的線性單元。以語音的自然屬性和人類語音共性為研究對象的語音學,稱它們為“音素”。我們平常在生活中聽到的音節,都是這些最小線性單位按照一定結構規則組合而成的。
從語音的自然屬性看,無論男女老少,都有自己的發音特點,正因為這樣,我們接到熟人的電話,往往就能夠聽出這個人是誰。一個人反復發同一個音——a,每次張嘴的程度,舌頭的前后,用勁的大小,延長的時間等都可能有細微的差別,因此每次發出來的a也不是完全一模一樣的。深究起來,每個人每次發出的a都是不相同的,但是我們沒有必要把不計其數的不同的a都看作不同的語音單位。因為絕大多數a的差別都是非常細微的,只有儀器才能顯示出來;有的差別,即使人的聽覺能夠察覺,也可能因為差別很細微而不必區分開來。可見,對語音的最小單位進行確定時,是有過一番取舍的。語言是交際工具,在交際中只要大家認為是同一個音,就沒有再往下區分的必要。例如,撇開長短、輕重、高低的差別,北京人認為許多的a是同一個音。根據一個語言交際所需的必須區別而確定的語音小單元叫做“音位”。
但語言學家不僅要研究北京話,還要研究其他漢語方言和世界上的其他語言;即使是普通人,也希望能學會多種語言或方言。基于這樣的目的,就不能僅僅只根據一種語言的交際需要來確定語音的小單元,還需要根據所有人類語言對語音小單元做更為精細的區分和歸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全球各地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確定適用于所有人類語言的語音小單位,在19世紀末提上了語言學研究的日程。語言學家研究了好多種語言的音以后,經過多次修改,目前國際語音學會把語音區分歸納為120多個基本的小單元和30多個附加特征,這些語音單元和特征足以將所有人類語言必須要表達的語音對立都表示出來。根據這樣的目的找出的語音小單元,叫做“音素”。也就是說,音素是人類語言最小的線性的語音單位(這一定義在第二節中還要有所補充)。比如,根據北京話的交際需求,不需要區分的那一個a,從自然屬性看實際上是無數多個不同的a;而根據已知的所有人類語言的研究,被歸并成前a(如“安”an中的a)、后a(如“刀”dao中的a)兩個音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