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者無域
(按:2008年6月30日,李嘉誠接受北京《環球企業家》雜志執行主編助理張亮、特約記者許知遠的專訪部分內容)
《環球企業家》記者張亮、許知遠問:去年國內股市高漲之時,您是為數不多提醒大眾投資者需小心的商業領袖。現在您如何看待全球經濟前景?
李嘉誠答:去年5月,我說“自己身為中國人,自然為近期內地股市的情況擔心”。后來,上海A股市場從當年的最高6124點,跌到最近的2700多點。現在我要說,金融企業及宏觀經濟尚有一段時間會受到困擾,投資經營要更加小心。
美、英及歐洲國家面對的次級按揭貸款危機(注:即國內所謂的次級債)尚未解決,最大問題是信貸。美國地產業會繼續下調、疲弱。畢竟美國GDP占全球的30%,如果它的經濟不好,會影響到全世界。還有全球的通貨膨脹,現在的資源價格都很高,油價、糧價、鐵、銅價格都是如此,這個情況對經濟也很不利。
不過,香港地產環境較為特殊,因為最大的業主是香港特區政府,它根據市場需求,有計劃推出土地,香港地產還是穩健的。
《環球企業家》記者張亮、許知遠問:外界對您的投資成績很熟悉,但似乎永遠看不懂您為何能夠每每做出正確的決斷。這是怎樣做到的?
李嘉誠答:投資任何公司,固然要著眼其眼前的贏利能力,但也要考慮其虧損的可能性。賺錢的理由很容易看到,但虧本的因素未必容易看清,那你應該考慮哪個方面多一點?我經常打的一個比喻,是駕船出海之前想好如果天氣突變怎么辦,也就是總要思考最壞的情況下,我要怎么應對。我除了用很多時間考慮失敗的可能性外,還會反復研究哪些行業對我們是未來的機會,哪些行業風險高,哪些生意今天很好,但十年之后優勢不再,哪些今天欠佳,十年之后卻風景秀麗。比如石油公司赫斯基,最初大家并不看好,但我卻一直很有信心,這是由于我平時對經濟、政治、民生、市場供求、技術演變等一切與自己經營行業有關、或沒有直接關系但具影響的最新、最準確數據及訊息全部都具備所有詳細數據,加上公司內擁有內行的專家,當機會來臨時我便能迅速作出決定。
過去兩年里股市最熾熱的時候,有人說如果我們將碼頭業務出售,可以獲得50、60倍的市盈率,我們不是不懂得買賣,但集裝箱碼頭是我們的核心業務,這么多年建起來,不會隨便賣掉公司的控股權。
《環球企業家》記者張亮、許知遠問:“中國制造”正在面臨巨大的挑戰,您有什么建議?
李嘉誠答:雖然現在已有反思,我們正從享受國際化的好處變為面臨國際化的挑戰,但我相信,國際化是一定對中國有好處的。但是,大家需要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我做塑膠廠的時候,結業前一天工廠還是賺錢的,但我為什么決定要結束它?我知道制造業在香港未來是沒有前途的。從前電話線都是銅線,但有了光纖之后,你必須洞悉銅線遲早要被淘汰。大方向定下后,再思考在小的方面如何做得更好。小的判斷再準確,大方向出現偏差亦屬徒然。
《環球企業家》記者張亮、許知遠問:那您希望倡導一種怎樣的觀念和方法論?
李嘉誠答:康熙王朝盡管不是中國最強盛的時期,但資料顯示,當時中國的GDP已占到全球的30%,而今天,我們中國的GDP只占全球經濟的6%。我覺得,中國人是個聰明的民族,但我們中國的企業需要更精益求精。同樣一道工序,比如生產一支筆,你做到了90%的程度,可能只賣3元錢,你做到100%的程度,也許售價會高得多。認真追求最美好的產品,應該是我們中國人的企業的方向。當然,推銷網絡一定要有突破,才能夠取得合理的價格和前途的保證,雖然這不是一件輕易的事,但最終亦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工廠的規模和決心是推銷突破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