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篤行鑄魂 京西堡壘:海淀區“五型五好” 基層黨組織特色紀實
- 編寫組
- 1620字
- 2020-03-11 14:46:49
海淀區學院路街道學知園社區黨支部
一、基本情況
海淀區學院路街道學知園社區常住人口3245人,流動人口2979人,是一個典型高檔商品住宅社區。社區黨支部成立于2000年6月,現有黨員56人。近年來,學知園社區黨支部以開展區域化黨建活動為契機,深入調研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積極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推動區、街道兩級的多項試點項目和服務民生工程,并在社區得到了很好地落實,為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
二、特色經驗介紹
學知園社區綜合情況復雜(擁有六個獨立的居民小區、四個業主委員會、分別與東升鄉和清河街道接壤),黨支部按照“統籌資源、打捆作業”的理念,提出了“公共資源助力社區建設發展上臺階”的工作思路,充分整合社區內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因地制宜、迎難而上,在人、財、物和場地空間上做文章,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具體服務,用以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需求,從而提高居民的幸福生活指數。
(一)黨群共建推進好,社區發展上臺階。社區黨支部為破解管理難題,擴大“轄區共建,和諧共榮”的范疇,積極探索出一條黨建工作新模式——“1+6黨建工作體系”,即由社區黨支部牽頭,引入轄區內六支力量(北京機電研究所黨委、中國地質科學院清河黨支部、國土資源部物業中心黨支部、學院路街道學知軒大廈聯合黨支部、民盟盟員、九三學社成員)共同參與社區黨建,把轄區各單位黨建、黨派自建和群眾工作有機結合,實現黨務公開、資源共享、建設透明、信息互通、大事共抓和文明共建的聯合共建局面。項目實施以來,轄區內的中地物業公司與地科院清河黨支部通力合作,共同出資興建了雙泉堡125號院300平方米室外健身場;機電所黨委、九三學社成員共同為社區居民開展社科知識講座;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黨支部為老年活動室贈送電腦、開通網絡等,得到社區居民一致好評。
(二)志愿服務做得好,轄區老人受益多。學知園社區托老所作為首批北京市掛牌成立的托老所,通過為每一位社區老人建立健康檔案,聯合轄區單位和黨員志愿者成立社區為老服務應急救助組織,引進有資質且得到政府相關職能行政部門認可的醫療、康復、家政等服務機構開展日常居家養老志愿服務,參與志愿服務機構達到8家,參與志愿服務人員有230余人。志愿者們貼心、周到的服務深受社區老人們的青睞,托老所的深化發展也得到了市委的高度關注。2014年,社區黨支部與北京市委辦公廳會議處黨支部結對共建,并就《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草案)》進行深入探討,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杜德印對報告作了重要批示。社區黨支部還以“政府主導下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探究”“文化養老項目——‘學知園主題沙龍’”等為題,參與了中華兩岸社區建設與管理研討會,得到了與會的專家學者和兩地社區同人們的一致認同。2016年,學知園主題沙龍講師團隊獲得了海淀區優秀義工服務隊榮譽。
(三)群眾路線踐行好,“一橋兩路”結碩果。社區黨支部為解決居民長期反映的出行難題,在上級黨委的指導與支持下,下大力氣推進曾經被居民們戲稱“斷頭路”、“鬼街”的銀泉路及配套設施小月河銀泉路橋的恢復建設工程,與阻撓施工的業主耐心溝通,促進困擾居民8年的“斷頭路”問題得到解決。同時,在區街兩級資金共400余萬元的幫助下,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學知園北路實施拓寬改造工程,將原有道路由12米拓寬至20米,增加兩條非機動車道,增設20盞路燈,改擴建配套車棚500平方米,這些變化得到社區及周邊居民的熱烈歡迎。同時,為了避免新拓寬的道路淪為周邊小區和商務樓宇的免費停車場后給周圍居民帶來出行和安全的隱患,社區黨支部再接再厲,克服重重困難,牽頭成立學知園北路停車自治管理委員會,推動停車問題的合理合法解決。其成果得到了北京市交通委的肯定,被譽為在停車自治上的創新之舉。
三、取得成效
學知園社區黨支部充分整合社區資源,深入開展社區服務,有效地提升了社區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數,使社區呈現出鄰里互助、協調發展、和諧共榮的景象。社區黨支部曾先后榮獲北京市社會領域黨建活動優秀品牌、海淀區“五個好”黨組織、海淀區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