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北美楓情:一代留美學生的故事作者名: 牧童歌謠本章字數: 2464字更新時間: 2020-02-26 18:17:01
序言 無悔人生
都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留洋出國的這一輩是最優秀的一群人,我也常以此自居而沾沾自喜。讀完牧童歌謠的長篇小說《北美楓情》,我忽然有了一個接一個的疑問:是什么讓我們這群人不遠萬里離開故土,在異鄉扎下了根?是什么讓我們這群人中的女性一個個不讓須眉,成了比男人還強的“女強人”?而所有的堅強、要強和頑強的意志和追求,在歲月面前最終都成了什么?當幾十年過去,我們青春不再,在長大的新一代面前,我們都是日漸老去的父母,回首走過的人生之路,目送生命的延續在路途上繼續,怎樣的腳印才能讓我們淡定和不悔?
小說寫的是八十年代中后期隨留學潮出來的一群人,十九歲的大學生雨嘉,置身在一群讀碩士和讀博士的中國留學生中。他們群居在北月和楓園兩處學生公寓里,他們當中有國內名牌大學畢業的天才型鳳凰男,有嫁給鳳凰男的孔雀女,有過不了語言關讀不下去的人,也有還沒畢業就可以看到輝煌前途的學對了專業的人。雨嘉涉世不深,情竇初開,我覺得她是嫁給了一個愛上她的男人,她只是在那個需要呵護的人生階段,正好碰見了這樣一個人。說她愛他,不如說她更愛他愛她的那種感覺。其實,這是我們這一代很多人戀愛和婚姻的縮影,我們都沒能真正認識到什么是愛情,就匆匆忙忙把自己放進了婚姻里,把愛情和婚姻看成是天堂般沒有煙火的純凈真空,一旦生活經歷了真實的人性丑陋,就給自己冠上“愛清潔癖”的稱號,要知道“潔癖”本是精神和心理不正常的一種疾病,說到底,我們都沒能看清人性!
所以雨嘉的愛情結局便也是可以預料的事情,如果我們能在青春期多經歷幾場愛情的沖擊,可能在婚姻的道路上反而會走得更加寬容和從容,因為我們都理解了人性的復雜和多變,便不會有所謂的“潔癖”之辯了。故而雨嘉婚姻上的挫折,與留學無關,即便她留在國內,若帶著愛情的潔癖幻想,一樣會面臨婚姻顛簸的遭遇。
或許我想說的是,這一群人,無論當年多么優秀,自我感覺多么良好,回過頭來看,他們的性格和從小經受的教育和家庭影響,即便留洋幾十年,依然該經歷的都經歷了,也許痛苦的遭遇不一樣,但痛苦是一樣的,也許快樂的境地不一樣,但快樂是一樣的!
當然這么說也不能一概而論,拿小說中的另一家打比方——燕妮和陸克儉一家,是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這一家女的忍辱負重,男的貌似孝順老實,卻把分不清界限的父母那里的窩囊怨氣撒在妻子身上,造成兩個孩子成長中的扭曲和妻子長年的壓抑和痛苦,差一點就釀成家破人亡的悲劇,可能作者于心不忍,最終手下留情了。事實上,這種兩種文化沖突造成的悲劇,在我們身邊層出不窮,常常是悲劇發生了,劇中人依然死不醒悟,畢竟文化和生長環境的不同造成的巨大差距,很多時候是需要悟性和努力去消除的,可惜悟性并非每個人都有。
類似的悲劇在中國也時常耳聞,只不過中外文化差異變成城鄉和地域差異罷了,記得有部電視劇講的就是東北男人找了上海女人,最終造成男人揮刀、女人魂斷的悲劇。說到底還是人性,人性和個性(及性格)造就了我們各自的命運,正如托爾斯泰說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也可以說幸福在中國和在海外也都是相似的,你留洋也罷,留守也罷,幸福起來都是差不多的樣子,但一旦不幸,便各有各的不幸的故事了。
我們從小受的教育和養育,以及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也是造成我們爭強好勝、不能安于現狀的一個個推手。我們的父母,尤其是母親們,很少是待在家里相夫教子的傳統女性。她們個個颯爽英姿,干革命事業,一個頂倆,婦女能頂半邊天。到我們這一輩,尤其是出國留洋的女人,誰也不甘心在家生孩子做家務,男人有高學歷,我們學歷也不低,出來辛辛苦苦留學,怎么能甘心做家庭主婦,就是這種不甘心,造成了家庭里的失衡,女強男就弱,一失衡事情就多了。
可是爭強好勝的結果往往并不是甜果子,大部分男人都不會愿意長久地做一個弱者,至少在他的女人面前,他得有大樹的感覺,否則這種男女關系是很難天長地久的,這也是人性決定的。
當有一天我們垂垂老矣,靠著回憶度日,肯定不會希望回想太多當年年輕氣盛時那青筋勁爆的嘴臉,我們可能更加愿意回想春心萌動時的甜蜜,或者那最初的親吻,那怦然心動的愛人的美好……
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一種運氣也是一種福氣,但若是不能,只要最終找到那個愿意攜手之人,哪怕只是相攜在人生之路上走了一段,那也是緣分,也是值得珍惜的。
陶淵明詩云: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他的意思是:人生在世沒有根蒂,漂泊如路上的塵土。生命隨風飄轉,此身歷盡了艱難,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人生一世幾十年,在宇宙中不過一瞬間,愛恨情仇終將是過眼云煙。英文里有句:Life is a journey that must be traveled no matter how bad the roads and accommodations.人生說到底就是經歷,不管你在哪里經歷,只要我們曾經都真實并用心地活過,就不悔這一生。
說來這是牧童歌謠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一粟浮沉》可以說是這部小說的前傳,講的是她的家族和前輩在中國近現代發生的事情,《北美楓情》寫到了她這一代,雖說書中并沒提及太多家庭的影響,但因為幾次與她聊起寫作和創作的初衷,我還是能夠聯系起這兩部小說中的絲絲縷縷。對于她提起筆就可以寫了兩部這樣大歷史跨度、幾十萬字的大部頭,肯定地說她是極有寫作天賦的。書中她對以自己為原型的女主角之外的人物的描寫,也很生動并各具特色,可以看出她觀察生活的細致和幾十年的東西方世界的生活閱歷,相信她以后會寫出更多更好的文學作品。
連著讀了這兩部小說,讓我原本就有的想法更加清晰,那就是人生回頭看,我們似乎總是在與命運較勁兒。青春年少時,我們總認為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我們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到了人生之路走了過半再看,原來一切都已命定,人的個性決定了自己的命運,無論經歷過甜酸還是苦辣,都是命運賜給我們的禮物,還是那句話:只要用心活過,我們便不悔此生。
作為牧童歌謠的同輩人、同齡人,更同為留學的一代人,謝謝她為我們這些“優秀”也“平凡”的一代寫出這樣的人生篇章,祝福她也祝福我們這一輩人,無論在家鄉還是在異鄉,都能找到心安的溫柔鄉。
(2018年5月15日于美國新澤西山湖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