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人生的難和易,是互相成就的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
人生,不過就是在“有”和“無”之間尋找平衡
接下來是“有無之相生也”,意思是,“有”和“無”是相生的,有“無”才有“有”,有“有”才有“無”。兩者是互相的,是相對的。比如健康,當您身體什么問題都沒有的時候,您不會感覺到“健康”。因為您身體運行正常,不會想到自己身體哪個部分有問題。這時是“無”的狀態。等您發現一些人身體出現健康問題而自己沒有時,您才會突然意識到自己“有”——自己是有健康的。
再比如,生活中我們眼見著多少東西,當它盛極一時的時候,您會覺得它會永恒存在;可是轉眼之間它就消失了,由“有”變成了“無”。
所以“無”會生“有”,“有”也會生“無”。
我們人生中處處充滿著這樣的變化。舉個我個人的例子,當年我博士畢業的時候,在家里寫醫書的愿望特別迫切,于是我沒有找工作,當然也沒有經濟來源,這就是“無”的狀態。正因為“無”,所以我才有時間在家里不斷地寫東西,出版后大家覺得有所獲益,所以我繼續寫下去,也開始不斷地有人請我去做健康輔導等,結果生活變得有益起來。
這時候我的生活就“有”了。當我“有”了以后,每天要不斷地寫東西、給大家講課、開各種會等,慢慢地我變得沒有時間陪伴家人了,開始喪失了很多私人生活空間,又變成“無”了。
其實,我們的人生不過是在“有”和“無”之間尋找平衡,不要因為自己暫時處于一個不好的狀態而覺得焦慮。
難和易是相對的,也是相互成就的
“難易之相成也”的意思是,難和易是互相比較出現的。有了難才顯出易來,有了易也才能顯出難來。
這個“成”我理解為“成就”。如果沒有一方就不會存在另一方,所以這兩者是互相成就的。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好多事做起來都特別難。
還拿我自己來舉例,當年我讀博士的時候喜歡寫東西,寫了東西就想將來能不能出版——我當時覺得找出版社太難了。但過了一個階段后,東西越寫越多,我就把寫的東西發到網上去了,于是看的人越來越多。一下子有幾十家出版社找我,都希望我在他們那兒出書。這個時候聯系出版社反而變得非常容易了。
我們看,就是因為條件變化了,難和易就互相轉化了。
《道德經》里,老子特別反對按一個固定標準來評價自己的人生。所以我建議大家,尤其是領導者,不要覺得自己獲得的名和利有多么了不起。所有這些都是相對出現的,您認為自己了不起,還有更了不起的人在等著您呢。
不要計較于自己已有東西的長短
“長短之相形也”的意思是,長短是互相比較出現的。比如說您拿一根三尺長的蠟木桿練棍術,旁邊一個人拿了一根丈八長矛,一對比,您這根蠟木桿就顯得非常短了。可是,拿一根筷子來對比,又會覺得這根蠟木桿很長。所以,長和短都是相對出現的,絕對不是單一的。我們如果覺得這就是長,覺得很驕傲,您就陷入虛妄了。
為什么?因為它本身只是一個標簽而已,還會有更長的東西出現。所以老子告訴大家,不要執著于眼下獲得的這些名相,它們都是在一定條件下出現的;條件一變,馬上就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