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當大家都說一件事很美好的時候,我們要畫一個問號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這句話老子是接前面的“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來講的。前半句的意思是,天下人如果都說一件事美好的話,它不美好的一面就出現了,而且這事本身就不美好了。還可以這么理解:當天下人都說一件事很美好的時候,我們要畫一個問號,懷疑這件事可能是不美好的。
老子這樣說,是因為我們給事物貼的所有標簽都是根據當時的條件貼的。隨著條件的變化,我們所貼的標簽也應該變化。比如說在唐朝,女士們都以胖為美,流行修蛾眉(眉毛就像蛾子前邊的觸角一樣向上翻著)。可今天我們卻說骨感是美,幾乎沒有人修蛾眉了。這說明美的標準會隨著時代的不同而改變;有時候我們覺得美好的,過了一段時間又覺得不那么美好了。
再舉個例子,我們在人生開始奮斗的階段,可能會覺得能賺十萬元就很多了;可是等您真賺到十萬元的時候,又會覺得有一百萬元才真是有錢呢;等您真有了一百萬元,又會覺得那些企業家,一年賺一億元,才是真的美好呢!……
有時候,一個月賺三千元的人,回家喝點兒小酒,吃點兒家常菜,吃完出去拉二胡、唱戲或鍛煉身體去了,每天自得其樂,活了一百多歲。而每年賺一個億的人每天凌晨三點睡覺,結果到六十來歲就去世了。到底哪個美好?這就是隨著標準不同,結果完全不同。
所以,當天下人都認為有錢才幸福的時候,這也不一定。老子就在講這個道理。隨著時間不同,標準也會變化,甚至有的時候美好和丑惡還會互相轉化。
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塞翁失馬。這個成語講的是邊關一個老頭兒,他家里只有一匹馬,有一天這匹馬還丟了,資產清零。大家都說他真倒霉。老頭說:“這不一定是壞事兒。”
過了兩天,他家丟的那匹馬帶回來十幾匹野馬,家里的資產一下翻了十幾倍。了不得,天降橫財啊!大家又說:“您這太幸福了,碰上大好事兒了!”老頭說:“可不一定是好事兒,我有可能還倒霉呢!”
果然,過了兩天,老頭的兒子馴野馬時,摔斷了一條腿。大家又說:“這么倒霉的事兒怎么被您趕上了?您兒子將來怎么娶妻生子啊?”結果老頭說:“這沒準是好事兒呢!”
不久之后,邊關烽火四起,所有青壯年男子都被征到戰場上去了,戰死無數。老頭的兒子因為腿瘸,所以得以幸免,被允許留在家里陪父親安享晚年。
您說這還算倒霉嗎?它又變成好事了。所以,古人為什么說“福禍相依”?因為兩者是可以互相轉變的。您別認為美好就是永遠的美好,有可能明天一變就變丑陋了,它們來回在轉變。就像“玄”字一樣,兩根線,來回擰著走,今天是陰明天變陽,明天是陽后天又變陰了。這么旋轉著不斷變化發展,才是真正的“玄”啊!這個“玄”就是我們世界運行的法則。
老子這句話告訴我們什么呢?永遠不要以一個固定不變的標準來看待事物,要跳出來看。但很多時候,我們看待事物總是習慣用一個標準看,什么事好就是好,壞就是壞,遇事常常想不通。
其實老子這句話告訴我們:您如果跳出來看的話,會發現什么事都在變化,都不是固定的,我們的標準都是相對的。深刻理解了這句話,我們看待生活才有可能更加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