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象的互動:網絡人際傳播中的印象形成
- 張放
- 2366字
- 2019-08-09 18:40:49
序二
印象形成是人際傳播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普通教科書中,印象形成總是作為一個自我概念問題,建立在自我實現的個人心理學基礎上。自20世紀90年代人類傳播媒介再次發生重要演變以來,互聯網的“人性化趨勢”和移動通信技術正跨越時間和距離,通過遠程與中介方式,模擬人的七情六欲,將各種數字符號植入人的肉身感官,加強著人與人之間的網絡聯系與情感交集。人際交往方式在媒介歷史變換的多重空間中,已然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
網絡人際傳播不僅打破了原有而固定的私人空間與交往秩序,由互聯網形成的即時個人和即時群體,也正通過虛擬化身(avatar)這種特殊的存在方式,對抗著真實世界難以更改身份認同和線下無法操縱他人印象所形成的缺陷。應該說,當下為人類新媒介技術所顛覆的不僅有政治、經濟和傳統的日常生活方式,還包含作為個體之人看待自我和世界方式的變化。1998年,媒介環境學家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曾指出,人類面對媒介化發展的同時,還需要追問一個更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我們用一種新媒介解決或謀求解決什么問題?”
社會認知,即認識自我與他人一直是人類未能解決并始終面對的問題。“我應該是怎樣的一個人”和“他應該是怎樣的一個人”正是一對看似對立卻又必須合為一體來看的元傳播問題。從一種被規范的事實看,印象形成是“針對印象目標的個人特征進行感知的結果”——這是專業化的釋義。若運用人際溝通的長期經驗,印象形成則可以被看作是通過人際信息傳遞和關系感知而形成的一種認識自我與他人并做出相應評價的過程,通常表現為人在關系交流中試圖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自己的形象,并通過對他人行為的感知來評價或評判他人。
一般而言,印象形成是個體主觀感知的結果,即使在“萬能的群”里,唯有印象形成是無法被代理的。印象形成也與個人表現、社會地位、社會關系、特定身份等因素影響有關,但事實上,印象形成更體現為人的一種隱含的交際偏好。人們特別需要自我認同,特別需要獲得他人的好感。人憑借著諸種社交線索,認識自我,了解他人,開始交友,產生相互接納、排斥、好感、惡感、積極印象、消極印象、吸引力,甚至還會形成刻板印象的傳播等。自我概念不僅形成于個人印象,也有來自交往對象的他人印象。因此,印象形成不可能在沒有人際交往關系的情況下發生,也非通過追尋個體在網絡媒介中的“倒影”而獲得。從積極的方面看,印象形成研究也是以“我—你關系”為基本單位的。由于沒有人樂意給別人留下壞的印象,因此,印象形成也是一種可以激活人對良好關系想象的研究——這里正是人際印象形成機制與效果研究者發揮好奇心的地方。
進一步而言,傳播技術的進步為人們的印象形成提供了更多的主動性和選擇性。例如,社交網絡就輕而易舉地幫助實現了同步、準同步、異步的信息交流的雙向性,促成了不同人之間對稱與非對稱關系的互動性。一方面,網絡社交線索異常豐富,給日常的人際交流帶來了無限的方便和體面;另一方面,用來形成人際情感與聯系的視覺、聽覺、文字通道也并非被割裂,而是已然變成一個聯動的多重信道,相互集成,向他人傳遞著有關情感、關注和給予支持的關系性信息。
雖然網絡上的非口語傳播線索還很有限,使我們不能直接拍打朋友的肩膀,不能給他人一個真正的擁抱,也無法觸摸到一個汗濕的手心,但正是因為這種非口語行為具有模糊不清的特點,才使網絡人際傳播更容易受到印象形成研究的關注,更容易為人重塑自我和他人印象提供幫助。網絡生活包含一切可能性。可是,網絡人際傳播條件下的印象形成機制與效果的特征是什么?該研究領域使用的主要方法論或理性精神又是什么?無疑,研究者的使命就是對事物的因果關系形成做出解釋。如果一個人際傳播研究者足夠敏感與聰慧,就一定會從交流者隱匿的欲望中找到解釋印象形成的路徑。甚至可以說,能進入這樣一個隱匿領域的,必然是學理素養不低或頗具研究氣質的人。因為,作為職業人群,研究者永遠都是那“一小撮”。
張放博士前后用了七年時間,認認真真地做了這項研究,扎扎實實地寫了這本書。這是一本專題研究著作,也是一本有跡可循的方法之書。如果一本專著能把講述方法作為一種自覺意識,那就是一本不錯的書。人際傳播研究素以經驗主義為基本范式,沿襲心理學和社會語言學傳統,因此控制實驗法在人際傳播研究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而張放博士在本書中對研究方法的展示和說明足以讓人把這本書作為學習控制實驗法的輔助教材。同時,書中對于質性訪談方法和扎根理論分析的應用,以及如何將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方法相結合,也完全可供后來者參考。
張放博士的研究對網絡人際傳播和面對面人際傳播兩種條件下的印象形成效果研究進行了比較,對網絡印象形成的過程機制和影響因素進行了綜合分析,最后構建出能反映網絡人際傳播印象形成過程、要素與效果的理論模型,這對網絡人際傳播研究體系的構建和社會認知研究的推動具有很大的意義。不僅如此,作者借用了社會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方法和理論,從認知圖式加工的視角,對網絡人際傳播交流者之間的印象形成機制進行了合理的解釋。該成果的開創性表現在對人的社會知覺信息形成與加工機制的研究方面,這在我國傳播研究領域屬于前沿性未探索領域,對推動傳播學與其他社會科學進一步融合具有積極作用。
在張放博士的這本書里,網絡人際傳播中的印象形成充滿了有趣的想象互動。無論線上人際傳播的多媒體,還是線下人際溝通的零中介,印象形成這種化“蛹”成“蝶”的過程,都可能存在眾多的阻礙,也不會輕易出現符合自我愿望中的那種“我想要的”合拍與和諧。他人會怎樣感知你,你自己說了不算數。雖然每個人都有各種自我實現的方式,但離開他人的互動和主動配合,就不可能實現意愿中的自我。如同本書作者同樣懷有對讀者形成良好印象的愿望一樣,影響讀者印象形成的不僅是讀者的閱讀過程,更是作者欲求做一個好的研究者和溝通者,朝向既定目標的一種自我實現。
王怡紅
2016年10月
- 網絡教育學習指導
- 互聯網基礎資源技術與應用發展態勢(2021—2023)
- Building RESTful Web Services with Spring 5(Second Edition)
- Building RESTful Web services with Go
- 物聯網長距離無線通信技術應用與開發
- INSTANT KineticJS Starter
- SAE原理與網絡規劃
- Scala Design Patterns.
- 大型企業微服務架構實踐與運營
- 園區網絡架構與技術
- Web用戶查詢日志挖掘與應用
- Enterprise ApplicationDevelopment with Ext JSand Spring
- ReasonML Quick Start Guide
- 加密與解密實戰全攻略
- Learning IoT with Particle Photon and Elect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