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象的互動:網絡人際傳播中的印象形成
- 張放
- 3982字
- 2019-08-09 18:40:51
第二章 網絡人際印象形成影響因素的預研究
一、方法與設計
(一)方法:個人訪談與扎根理論
本書的預研究屬于探索性研究,為了保證研究結果更加接近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情況,采用質性研究方法更為適宜。從研究的具體情況來看,人際傳播中的印象形成屬于個體主觀感知的范疇,由于個人訪談在獲得調查對象的觀點、價值觀、動機、記憶、經驗以及情感等方面的信息上具有突出的優勢[149],因此,筆者擬采用無結構式個人訪談的資料收集方法,選擇一定數量的符合研究條件的網絡互動參與者分別實施訪談,并在此基礎上采用扎根理論法對訪談資料進行分析,以期發現影響網絡人際傳播中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
無結構式個人訪談是非標準化的,事先不制作問卷、表格或是提問程序,研究者只需準備一個較為粗略的訪談指南或訪談大綱,未盡事宜在訪談中可以根據被訪者的應答情況隨時予以調整。無結構式個人訪談的基本步驟如下:
第一步:確定研究主題。
第二步:設計訪談大綱。
第三步:確定參訪條件并征集被訪者。
第四步:實施訪談。
第五步:整理所獲取的資料。
第六步:根據整理出的資料情況進行必要的回訪。
第七步:重復第五、六步直至獲取到足夠的資料。
一般而言,無結構式個人訪談的優勢在于能夠提供豐富的細節信息,但缺點在于研究結論的普適性不夠充分。一個主要的原因在于其訪談對象使用的是非隨機樣本,不能嚴格保證樣本的代表性。盡管如此,仍可以在抽樣時根據常用的人口因素指標(如性別、年齡、職業、受教育程度等)來確保被訪者之間的差異性(最大變異性抽樣),使得被訪者的選取盡量涵蓋不同特征的人群,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樣本的代表性。此外,由于訪談是一個訪談者與被訪者之間的互動過程,因而訪談結果也可能受到研究者主觀偏見的影響。鑒于后續研究將采用相對客觀的控制實驗法對預研究的結論進行基于統計分析的驗證,故在本次預研究中不對研究結論的效度作過高的要求。
本次預研究擬采用的資料分析方法為扎根理論分析法。扎根理論是社會學者巴尼·格拉澤(Barney G.Glaser)和安瑟爾姆·斯特勞斯最早于1967年在《發現扎根理論:質性研究的策略》(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一書中提出并由伊馮娜·林肯(Yvonna S.Lincoln)和埃貢·古貝(Egon G.Guba)在1985年加以改進[150]的一種質性資料分析方法,它強調從研究者與經驗資料的不斷互動中逐步抽象出關鍵概念再形成具有概括性的理論。由于所形成的理論牢牢地“扎根”于經驗資料,所以稱之為扎根理論(grounded theory)。扎根理論提出的目的是,“使質性探究的操作過程不再神秘”[151],并“使質性探究方法超越描述性研究,進入解釋性理論框架的領域”[152]。因此扎根理論法具有兩個明顯的特征:一是質性資料分析過程明晰化、程序化;二是以理論建構為研究的最終目的。
扎根理論分析的核心是資料的編碼,所謂編碼,是將資料切分為許多片段并逐一貼上“標簽”進行分類、解釋和說明的過程。由于在編碼的過程中最初的質性資料會被“打碎”并歸入到不同的類屬中去而歸納為相應的主題,所以扎根理論分析也被稱為“類屬分析”[153]。實際上,類屬分析的編碼過程也就是資料的分析過程。這個編碼/分析的過程可以持續不斷地進行下去,直至最終形成扎根理論為止。
具體而言,扎根理論的操作要點包括:首先,在資料中找出關鍵的要點,然后通過不斷地比較加以歸類;其次,不斷地比較同一分類中的要點是否相似,若不相似則考慮改歸于其他分類或是建立一個新的分類;再次,不斷地比較不同分類間的差異性是否足夠顯著,如不夠顯著則考慮歸并。正是通過這樣不斷地循環比對、分析,并隨時對照資料進行檢驗,以達到從中提煉出核心主題要素的目的。由于其主要操作關鍵在于不斷地比較,所以也有學者將之稱為“持續比較法”(the con-stant comparative method)。[154]
實際上,扎根理論最早是歸屬于案例研究方法的分析技巧。案例研究是為人類學、社會學、法學、心理學、醫學等多門學科的研究者所廣泛運用的經典研究方法,能從個案的詳細描述與分析中,發現影響事物的主要因素(變量)及其作用,從而導致假設的形成,并找出群體或類型的詳細資料。[155]而扎根理論是在多個案例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和整合,所得到的結論比單個案例研究更具有普遍性(更高的外部效度)。
(二)理論:概念框架
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是“以圖表或敘述的形式,解釋有待于研究的主要事物——關鍵因素、概念或變量——以及它們之間的假定關系”[156]。建立概念框架的目的是促使研究者在研究開始之前就用比較簡潔、直觀的方式將研究問題所包含的重要方面呈現出來。[157]概念框架所囊括的關鍵概念主要來源于對前人文獻的回顧以及研究者自身的經驗性知識,因此有必要對相關文獻中涉及的網絡人際印象形成影響因素進行一個簡要的梳理。從數量不算太多的相關文獻來看,涉及的影響因素先后發現有以下一些:
傳播媒介。1992年SIP理論提出之前,大量的實驗研究結果都表明網絡人際傳播是任務導向性的傳播方式,計算機網絡是適用于任務工作的傳播媒介,因而研究者們普遍把傳播媒介作為影響網絡傳播條件下人際印象形成的唯一主導因素,認為其與面對面條件下的印象形成差異是網絡人際傳播的固有性質。這一觀點后被稱為計算機中介傳播固有效果觀(static-effects views of CMC)。[158]
互動時間。約瑟夫·瓦爾特在SIP理論中指出,互動時間應當是網絡傳播條件下人際印象形成的關鍵影響因素之一。[159]隨后,他對此進行了實驗驗證,并將結果發表于1993年的一篇論文中。相關的實驗研究結果顯示,隨著時間的延長,網絡傳播條件下的人際印象呈線性增長式發展。[160]
原型。1999年戴維·雅各布森發表于《計算機中介傳播學刊》第5卷第1期的《網絡空間的印象形成:文本虛擬社區中的在線預期與線下體驗》,以田野考察的方法對影響在線印象形成的因素進行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了感知者固有的人物原型是網絡空間印象形成的主要影響因素。
訊息頻次。2002年劉余良等人的研究以網絡人際傳播的交流持續時間和訊息發送頻次作為自變量測量了人際印象效果的變化,發現了二者均與印象發展的程度呈正相關,不僅支持了交流時間的長短是影響因素之一的結論,還把訊息頻次也列入了影響因素之中。[161]
社交線索。自線索消除進路形成以來,社交線索就已經隱隱成為網絡人際傳播特性背后的主要決定因素,但直到近年來,才有學者進行相關的實證研究。2002年麗莎·科林斯·蒂德維爾與約瑟夫·瓦爾特發表了《計算機中介傳播中的表露、印象及人際評價:一次相互了解一點點》一文。這一研究借助普通人際傳播中的不確定性降低理論(uncertainty reduction theory, URT)[162]的研究框架,提出了關于網絡人際傳播印象信息獲取方式和效果的四個研究假設和兩個研究問題,并在重點考慮傳播時間因素的前提下采用組間設計控制實驗、會話分析、內容分析等方法進行了驗證和回答,其中,探究各類線索對于不確定性降低的作用則使用了多元回歸的分析方法。[163]2003年,馬丁·塔尼斯和湯姆·珀斯特默斯也以照片和個人資料信息為例,用控制實驗的方法初步驗證了不同的社交線索訊息對印象模糊度和印象效價的影響。
社會認同。SIDE模型提出,網絡人際傳播中不同的社會認同會導致社會歸類的不同,最終形成群體凝聚力增強和脫離于群體之外的身份極化效果。[164]馬丁·塔尼斯和湯姆·珀斯特默斯抓住了這一點,在前文提到的2003年研究中以SIDE模型為基礎通過另一個實驗提出了社會身份認同在一定的條件下也會成為人際印象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
對于以上發現,應當注意到所提及的網絡印象形成影響因素互相之間并非完全的并列關系。如嘗試將其進行邏輯上的歸納和梳理,則可以進一步發現:傳播媒介、時間和訊息頻次均是事實上導致社交線索水平及其信息量差異的原因;原型和社會認同,均屬于認知框架的范疇。如此則可繪制出反映概念框架的概念圖。[165](圖2.1)

圖2.1 網絡人際印象形成影響因素預研究的概念框架
(三)設計:訪談實施方案
訪談的目的是通過對各類網絡人際傳播參與者的個人訪談,了解網絡環境下被訪者對他人的感知過程及特點,以期發現影響網絡人際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
訪談將圍繞以下幾個焦點問題展開:(1)你認為××(印象目標的網名)在外表和個性等方面是怎樣的一個人?(2)你為什么覺得他(她)在這些方面是這樣的?(3)你認為網上哪些信息有助于你了解對方?除以上三個問題外,訪談人還將根據被訪者的回答情況酌情進行一定范圍和深度的追問,以獲取必要的分析資料。
由于近年來網絡使用的主要人群逐漸從18—35歲年齡段擴展為10—40歲年齡段[166],故被訪者將從該年齡段選取。被訪者需要滿足以下條件:第一,是經常性的網絡互動參與者。設定標準為從第一次登錄網絡互動平臺(主要包括BBS、網絡游戲、IM[167]、SNS[168]、微博)[169]起迄今至少一年以上,且平均使用頻度至少每周一次。第二,在注冊有ID的虛擬社區中有至少一個在網上結識的人,以作為印象形成目標。第三,未接觸過任何有關印象目標的真實的情境訊息,以保證印象形成完全建立在網絡人際傳播條件下僅有的社交線索訊息上。具體而言,即未與印象目標有過語音或視頻聊天、線下見面等經歷。第四,與印象目標有一定次數和持續時間的網上同步或非同步交流,確保至少達到最為初步的印象水平。
最終,遵循質性研究的目的性抽樣(purposive sampling)原則,在按照最大變異性抽樣(maximum variation sampling)方式兼顧性別、學歷、專業、職業等媒介研究中常用的人口因素指標差異的情況下,篩選出符合條件的被訪者16人,其基本情況如表2.1:
表2.1 16名被訪者的基本情況

筆者與被訪者分別約定了專門時間進行一對一訪談。訪談采用在線方式,主要理由如下:(1)由于話題涉及被訪者的私人經歷和體驗,網絡的私密性能夠盡量保證被訪者袒露真實的內心感受;(2)在線訪談可以遠程進行,成本較低,更利于多次進行訪談,以彌補遺漏信息以及臨時決定了解的其他信息;(3)系統擁有自動記錄功能,可保證交流順暢,并留下完整的原始記錄,便于整理歸納。每人訪談時間設定為1小時左右,實際時間由訪談人根據訪談情況靈活掌控。此外,為保證獲取信息的可靠性,僅在經被訪者本人許可的情況下,方在本章中采用其在相關網絡傳播平臺中的網名,否則使用化名。
- 物聯網與北斗應用
- Building E-commerce Sites with VirtueMart Cookbook
- 物聯網網絡安全及應用
- Twilio Cookbook
- Hands-On 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
- OpenLayers Cookbook
- TCP/IP入門經典(第5版)
- Windows Server 2003 Active Directory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Creating, Migrating, and Merging Networks
- 雷達饋線技術
- 物聯網長距離無線通信技術應用與開發
- INSTANT KineticJS Starter
- 網絡環境中基于用戶視角的信息質量評價研究
- React Cookbook
- 網管第一課:網絡操作系統與配置管理
- 圖神經網絡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