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重耳對秦客 檀弓下
禮記
【題解】
本文通過秦穆公派人吊喪,窺探重耳的動向,以及重耳虛與周旋的故事,來宣揚儒家所謂“仁愛思親”的思想。
公元前655年,晉公子重耳被趕出晉國,帶著舅犯等謀臣,到外祖家狄人那里避難。前651年晉獻公死。重耳和舅犯本想乘此時機回國奪取君位,只因條件還不成熟,不便行動,卻借口“仁親”加以掩飾。秦穆公對重耳贊不絕口,同樣是為了掩飾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借題發(fā)揮罷了。
撕下這層“仁親”的虛偽面紗,統(tǒng)治集團之間的爾虞我詐,就昭然若揭了。
晉獻公之喪[1],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2],且曰:“寡人聞之[3]:‘亡國恒于斯,得國恒于斯。’雖吾子儼然在憂服之中[4],喪亦不可久也[5],時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圖之[6]!”以告舅犯[7]。舅犯曰:“孺子其辭焉!喪人無寶,仁親以為寶。父死之謂何?又因以為利,而天下其孰能說之?孺子其辭焉!”
公子重耳對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喪父死,不得與于哭泣之哀,以為君憂。父死之謂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義[8]。”稽顙而不拜[9]。哭而起,起而不私。
子顯以致命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顙而不拜,則未為后也,故不成拜[10]。哭而起,則愛父也;起而不私,則遠利也。”
【注釋】
[1]晉獻公:春秋時晉國國君,前676年至前651年在位。他在臨死前托大夫荀息扶立驪姬之子奚齊為君。當時公子重耳、夷吾已逃亡在外。
[2]秦穆公:春秋時秦國國君,前659年至前621年在位。嬴姓,名任好。娶申生姊為夫人。人:即下文的子顯,秦穆公之子。
[3]寡人:國君對自己的謙稱。以下是子顯轉述秦穆公的話。
[4]儼(yǎn)然:莊重的樣子。
[5]喪:這里指失去地位,流亡在外。
[6]孺(rú)子:古代能繼承君位的人。這里指重耳。
[7]舅犯:即狐偃,字子犯。重耳的舅父。
[8]他志:別的想法。這里指謀取君位。
[9]稽顙(qǐsǎnɡ):古代在服喪期間答拜賓客的一種禮節(jié)。下拜時,用額觸地。不拜:不拜謝。這里表示重耳拒絕秦穆公策動他回國襲位的建議,故不再拜。
[10]成拜:古時喪禮之一。主喪人對吊唁者先稽顙,后拜謝,稱“成拜”。重耳認為自己不是晉國君位的繼承人,故不能主喪,不行“成拜”禮。
【譯文】
晉獻公死了,秦穆公派遣子顯去吊唁公子重耳,并且說:“寡人聽到過這樣的話:‘喪失國家,常在這個時候;取得國家,也常在這個時候。’雖然您莊重地處于喪期,可是在外流亡也不宜過久,爭取君位的時機也不宜錯過,您還是準備一下吧!”重耳把這些話告訴舅犯。舅犯說:“您還是辭謝了他的好意!一個流亡者沒有什么可寶貴的,只有仁愛思親才是可寶貴的。死了父親,怎么辦?要乘此機會謀求個人利益,天下的人有誰能為您辯護呢?您還是辭謝了他的好意吧!”
公子重耳回答客人說:“貴國君主仁慈地吊唁了亡命之臣重耳。我本人流亡在外,死了父親不能參與葬禮,以哭泣表示哀痛,貴國國君把這種情況引為憂慮的事。死了父親,怎么辦?我如果懷有別的想法,就會辜負貴國國君對我的情義。”說罷,就在地上叩頭,但不拜謝秦客。他哭泣著站起身,站起來也不和秦客私下交談。
子顯將上述情況報告給秦穆公。秦穆公說:“真是個仁人啊,公子重耳!他叩頭后卻不拜謝賓客,就是表示不愿成為國君的繼承人,所以不行‘成拜’之禮。他哭泣著站起來,就是表示哀悼他父親;站起來不和客人私下交談,就是表示他拋開了個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