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諫厲王止謗 國語上
國語
【題解】
周厲王以刑殺為威,壓制國人對他的批評,終于被憤怒的國人所驅逐。
對人民群眾是讓他們說話,虛心聽取,還是采取高壓手段,堵住他們的嘴,這是事關國家興亡的大事。兩千多年前的政治家就有體會了,召公諫厲王止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非常形象,也非常深刻。
厲王虐[1],國人謗王。召公告曰[2]:“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3],使監謗者[4],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5],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6]。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7]。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8],瞽獻典[9],史獻書[10],師箴[11],瞍賦[12],蒙誦[13],百工諫[14],庶人傳語[15],近臣盡規,親戚補察[16]。瞽、史教誨[17],耆、艾修之[18],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19]。”
“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20],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21],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22]。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23],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24]?”
王弗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注釋】
[1]厲王:周厲王,前878年至前842年在位。由于暴虐無道,引起人民反抗。他逃奔到彘(今山西霍縣),后死于此地。
[2]召(Shào)公:姬虎,謚號穆公。周厲王的卿士,后輔佐周宣王。
[3]巫(wū):以侍奉鬼神為職業的人。
[4]監:監視。
[5]弭(mǐ):消除。
[6]障:阻塞。
[7]宣:引導,開放。
[8]公卿至于列士:周王室官職分為公、卿、大夫、士各級。士是下層官員,又分上士(元士)、中士、下士三個等級。
[9]瞽:盲藝人。這里指樂官太師。典:指樂典。有人認為當是“曲”字,因形近而誤。此說較妥。
[10]史:史官。
[11]師:少師,低于太師的樂官。箴(zhēn):一種寓有勸誡意義的文辭,箴言。
[12]瞍(sǒu):沒有瞳人的盲人。
[13]蒙:有瞳仁而看不見東西的盲人。
[14]百工:指管理各種工奴的工官。
[15]庶人:沒有官爵的平民。
[16]親戚:指與天子有親屬關系的大臣。
[17]瞽、史:是承接上文“瞽獻典,史獻書”而言。
[18]耆、艾:年高有德的人。修:勸誡。
[19]悖(bèi):違背。
[20]其:代指土地。原:高而平的土地。隰(xí):洼地。衍:平原。沃:肥田。
[21]備:預防。
[22]阜:增多,豐厚。
[23]成:成熟。
[24]與:追隨者,同盟者。
【譯文】
周厲王暴虐無道,國都里的人都在咒罵他。召公告訴厲王說:“百姓忍受不了你的命令啦!”厲王很惱怒,找到一個衛國的巫師,叫他去監視咒罵王的人。只要衛巫來報告,厲王就把被告發的人殺掉。住在國都里的人都不敢說話了,熟人在路上相遇,也只能彼此互遞眼色而已。
周厲王很高興,告訴召公說:“我能夠消除人民對我的咒罵了,他們居然不敢講話了。”召公說:“這是堵塞了他們的嘴!封住人民的嘴,比堵截江河的水還危險得多;江河的水被堵塞,就要決口奔流,被傷害的人一定很多,禁止人們講話也像這樣。因此,善于治水的人要排除水道的壅塞,使它暢通;善于治理人民的人,要引導他們敢于講話。所以天子處理政事,讓公卿大夫直到列士都獻詩,盲藝人獻樂曲,史官獻古文獻,少師進箴言,瞍者朗誦,矇者吟詠,各色工匠分別諫諍,百姓的議論輾轉上達,左右近臣盡心規勸,宗室姻親補過糾偏,樂官史官施行教誨,元老重臣對天子經常勸誡,然后由天子親自斟酌裁決,因此,政事施行起來才不違背情理。”
“人民有嘴,就像土地上有山有水一樣,財富、器物才從這里生產出來;又像那大地上有高原、洼地、平川和沃野一樣,衣服食物才從這里產生。由于人民用嘴發表意見,國家政事的成功或失敗才能從這里反映出來;做人民所贊成的事,防止人民所憎惡的事,這正是增加財富、器物、衣服、食品的好辦法啊。人民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說,他們考慮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來,怎么能堵住他們的嘴呢?如果堵住他們的嘴,那么,跟隨的人還能有幾個呢?”
周厲王不聽勸告。從此,都城里的人沒有一個敢講話。過了三年,人們便把他趕到彘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