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魚論戰 僖公二十二年
左傳
【題解】
齊桓公死后,楚、宋爭霸。魯僖公二十二年(前638年)夏,宋襄公發兵攻打依附于楚國的鄭國;楚國為援救鄭國,便攻打宋國。十一月,兩國在泓水交戰。戰爭開始,宋國本處于有利地位。如果宋襄公聽從子魚的勸告,利用有利時機對楚軍發動攻擊,便可以取勝。但宋襄公在“不鼓不成列”“不重傷,不擒二毛”的思想指導下,一再坐失戰機,致使宋國遭受失敗,宋襄公本人也受傷而死。
本文重點在記述子魚的軍事思想,但宋襄公的教訓,給人印象尤深。毛澤東同志曾批評宋襄公這種在戰爭中與敵人講“仁義”的行動,是一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見《毛澤東選集》第二卷《論持久戰》一文)。
楚人伐宋以救鄭[1]。宋公將戰[2]。大司馬固諫曰[3]:“天之棄商久矣[4],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5]。”弗聽。
及楚人戰于泓[6]。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7],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8]。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9],不禽二毛[10]。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11],不鼓不成列[12]。”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13],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耈[14],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15];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16],金鼓以聲氣也[17]。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18]。”
【注釋】
[1]楚人伐宋以救鄭:宋襄公為了和楚成王爭霸,于魯僖公二十二年夏季,出兵攻打當時依附于楚國的鄭國,楚國為援救鄭國,便出兵攻打宋國。
[2]宋公:指宋襄公,前650年至前637年在位。
[3]大司馬:官名,掌管軍政。當時宋襄公的庶兄子魚任此職。
[4]天之棄商久矣:宋國是商朝的后裔。從公元前11世紀商朝滅亡到宋襄公時,中間經歷四百多年。古人認為一個國家和部族的興衰是由天意決定的。
[5]也已:句末語氣詞連用,表示一種直陳、肯定的語氣。
[6]泓(Hónɡ):水名,故道在今河南柘(Zhè)城西北。
[7]陳(zhèn):通“陣”。軍隊作戰時擺開陣勢,這里用作動詞。
[8]門官:古時保衛國君的近衛軍官,平時守門,戰時跟隨國君。
[9]重(chónɡ)傷:對已經受傷的人再加傷害。
[10]禽:通“擒”。二毛:指頭發花白的人。
[11]亡國之余:宋國君主是商王的后裔,而商朝早已在公元前11世紀就滅亡了,所以宋襄公這樣說。
[12]鼓:這里用作動詞,鳴鼓進攻的意思。古代打仗,擊鼓表示進攻。
[13]勍(qínɡ):強勁有力。
[14]胡耈(ɡǒu):年老的人。
[15]如:不如,下句“如”用法同。
[16]三軍:春秋時大國一般設置三軍,稱為中軍、左軍和右軍。這里泛指軍隊。
[17]金鼓:古時作戰用鼓聲來鼓舞士氣,表示進擊;鳴金表示收兵。
[18]儳(chán):混亂。
【譯文】
楚國攻打宋國,其目的在援救鄭國。宋襄公打算迎戰。大司馬堅決地諫阻說:“老天拋棄商已經很久了,您打算復興它,這種違背天意的罪過是不能赦免的啊。”但宋襄公不聽。
宋國人和楚國人在泓水交戰。當宋國人已經擺好了陣勢,而楚國人還沒有完全渡過河的時候,司馬說:“對方兵多,我方兵少,趁著他們還沒有完全渡過河的時候,請下令攻擊他們。”宋襄公說:“不可以。”當楚國軍隊已經全部渡過了河,但還沒有擺成陣勢時,司馬又把請求下令進擊的話告訴宋襄公。宋襄公還是說:“不可以。”等楚國人已經布完了陣勢,宋國人才發動攻擊,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傷了大腿,門官被殲滅。
國人都責備宋襄公。襄公說:“君子對已經受了傷的人,就不再傷害他;也不俘虜那些老人。古代打仗,不攻擊處于險阻狹隘地方的敵人。我雖然是亡了國的商朝的后裔,但仍然不攻擊還沒有擺好陣勢的軍隊。”子魚說:“您不懂得戰爭。強大的敵人因處于狹隘的地方而不能列陣,這正是上天在幫助我們。乘敵人處于險阻的地方而攻擊他們,不是很好嗎?這樣還擔心不能取勝呢。況且現在那些強勁有力的人,都是我們的敵人。雖然碰上的是老年人,能俘獲的也要把他們抓過來,對于那些頭發花白的人還有什么顧忌呢?使將士知道什么是恥辱,教給他們怎樣打仗,目的就在多殺敵人。對于那些受傷未死的敵人,為什么不可以再殺傷他們?如果是不忍心再殺傷他們,那就不如一開始就別殺傷他們;如果是不忍心殺傷頭發花白的敵人,那就不如屈服。凡是軍隊,都要選擇有利的時機而行動,鳴金擊鼓是為了鼓舞士氣的。乘敵人處于險阻狹窄的地方時,我們發動攻擊,完全是可以的。我們的聲勢盛大,斗志昂揚,乘敵人處于混亂的狀態,而擊鼓進攻,也完全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