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桓公伐楚盟屈完 僖公四年
左傳
【題解】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為稱霸天下,親率齊、魯、宋、衛、鄭、許、曹、陳八國軍隊攻打楚國。楚國當時也正處于強盛時期,所以毫不示弱。本文記述的就是齊楚兩國之間軍事、外交斗爭的一些片段。當時,楚國為制止齊國的軍事進攻,曾兩度派遣使者前往齊國的軍營。齊國自恃強大,對楚國忽而威脅,忽而籠絡,真是軟硬兼施;而楚國使者卻隨機應變,忽而強硬,忽而恭順,不亢不卑,針鋒相對地予以回答,致使齊國始終不能折服楚國,于是雙方講和,簽訂盟約。文中波瀾起伏,節節生鋒,確實是一篇辭令妙品。
春[1],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2],蔡潰,遂伐楚[3]。楚子使與師言曰[4]:“君處北海[5],寡人處南海[6],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7]。不虞君之涉吾地也[8],何故?”管仲對曰[9]:“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10]:五侯九伯[11],女實征之[12],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13]:東至于海[14],西至于河[15],南至于穆陵[16],北至于無棣[17]。爾貢包茅不入[18],王祭不共[19],無以縮酒[20],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復[21],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師進,次于陘[22]。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23]。師退,次于召陵[24]。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谷是為[25]?先君之好是繼。與不谷同好,何如?”對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26],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齊侯曰:“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27],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28],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屈完及諸侯盟。
【注釋】
[1]春:指魯僖公四年(前656年)春季。
[2]齊侯:指齊桓公,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齊屬侯爵。諸侯之師:指魯、宋、陳、衛、鄭等國的軍隊。侵:不宣而戰。蔡:國名,在今河南汝南、上蔡、新蔡一帶。蔡是楚的盟國。
[3]楚:國名,主要地域在今湖北、湖南、安徽一帶。當時國都在郢(今湖北江陵)。
[4]楚子:指楚成王,前671年至前626年在位。楚屬子爵。
[5]北海:古人稱渤海為北海,齊臨渤海。
[6]南海:楚境不到南海,這里是泛指,表示與齊相隔很遠。
[7]唯:語氣詞。風:放牧。這句的意思是,楚與齊相距甚遠,馬牛即使走失,也不會誤入對方境內。一說,風是雌雄相誘的意思。
[8]虞:料想。涉:這里是進入的意思。
[9]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輔佐齊桓公進行改革。
[10]召(Shào)康公:周文王庶子姬奭(shì)封于召(初封地在今陜西岐山縣西南)。康是他的謚號。召公與周公為周王室世卿。先君:對本國已故君主的稱呼。太公:即姜太公呂尚,齊國的始祖,因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有功,封于齊。
[11]五侯九伯:此處泛指所有的諸侯。五侯,指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九伯,指九州之長。
[12]實:句中語氣詞。征:討伐。
[13]履:指所踐履的地區,即權力可以達到的范圍。
[14]海:泛指東部大海,包括渤海、黃海。
[15]河:黃河。當時黃河流經齊國的西境,在今河北滄縣東北入海,和現在的河道不同。
[16]穆陵:齊地名,即今山東臨朐(qú)縣南的穆陵關。
[17]無棣:齊地名,在今山東無棣縣一帶。
[18]包茅:成捆的菁茅。菁茅是楚地的特產,楚國應向周王進貢,供祭祀時用。
[19]共:通“供”,供給。
[20]縮酒:祭祀時以茅濾酒去滓。
[21]昭王:周昭王,成王的孫子,名瑕。征:遠行。相傳昭王巡行南方,渡漢水時乘坐一只用膠粘起來的船,行至江中,船壞而死。
[22]次:軍隊駐扎。陘(Xínɡ):山名,在今河南偃城南。
[23]屈完:楚大夫。
[24]召陵:楚地名,在今河南郾城東。
[25]不谷:不善,國君自稱的謙辭。
[26]徼(yāo):求。敝邑:對自己國家的謙稱。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祭祀社稷的地方也稱社稷。當時建立國家,必立社稷,所以社稷就成為國家的象征。
[27]綏:安撫。
[28]方城:楚山名,在今河南葉縣南。春秋時楚筑長城,即經此山東麓。
【譯文】
春天,齊桓公統率諸侯的軍隊侵入蔡國,蔡國的軍隊潰敗了,于是又去攻打楚國。楚王派使臣對齊桓公說:“您住在北海,我住在南海,真是風馬牛不相及。不料您卻來到我的土地上,這是什么緣故呢?”管仲代表桓公回答說:“從前召康公曾命令我先君太公說:五等諸侯,九州伯長,如有罪過,你都可以討伐,以便輔佐周王室。他還給我先君指定了可到達的區域:東到大海,西到黃河,南到穆陵,北到無棣。你們應該貢獻的包茅不按時送來,不供應周王祭祀的用品,沒有滲酒的東西,這是我要向你征詢的。還有,昭王南巡而未能返回,這是我要向你質問的。”楚使回答說:“貢品沒能按時進獻,這是我們國君的罪過,怎么敢不供給呢!至于昭王南巡為何沒有返回,請您到水邊去問吧!”這時齊國的軍隊又向前開進,駐扎在陘邑。
夏天,楚王派屈完到齊營來。齊軍向后撤退,駐扎在召陵。齊桓公命令諸侯的軍隊擺成陣勢,然后讓屈完和他同乘一輛車,檢閱了一番。齊桓公對屈完說:“這難道是為了我個人?這是為了繼承我們先君的友好關系罷了。跟我們和好吧,怎么樣?”屈完回答說:“承蒙您的恩惠,使我們的國家得以保全。您不顧蒙受恥辱收容我們,這是我們國君的衷心愿望。”齊桓公又說:“我用這么多的軍隊去打仗,誰能抵擋得住?我用這么多的軍隊去攻城,哪一座城攻不下來?”屈完回答說:“您若用恩德來安撫諸侯,誰敢不服從?您若想依仗武力,我們楚國就將以方城山作為城墻,以漢水作為護城河,您的軍隊雖然眾多,也是無濟于事的。”
于是,屈完就和諸侯訂立了和好的盟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