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六藝到十三經:以經目演變為中心(上下冊)
- 程蘇東
- 973字
- 2019-08-09 18:46:51
第二章 兩漢官定經目的制度演變
自班固在《漢書·武帝紀》中以“罷黜百家,表章六經”[316]稱頌漢武帝后,武帝尊儒便被普遍視為經學史正式開始的標志。從此諸子之學不再并置于官學,而儒學則一躍而成為莫可抗敵的“經學”。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在公孫弘的建議下,博士始置弟子,至此“博士”亦正式由早期的“顧問官”演變為“教育官”,掌握了考試、選官的重要權力。經過武帝、昭帝、宣帝三朝的發展,諸經師學不斷分化,各經內部均出現章句各異、影響大小不同的多種師法,這些師法能否得到官方認可進入太學,直接關乎其師學弟子是否有資格獲選為博士弟子,從而進入仕途,故“官定經目”遂成為炙手可熱的身份標識。事實上,正是因為經目具有如此重要的影響力,因此,從長時段的范圍來看,其一旦確立,往往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保持穩定,如隋唐“九經”制度一直沿用至五代、宋初,而“四書五經”制則從元代一直沿用至明清兩朝。
不過,處于經學史發端階段的漢代,其經目設置卻頗不穩定:武帝建元五年(前136)立“五經博士”,只是頒定《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至于各經尊何種師法,并無明確規定。隨著元朔五年博士弟子課試制度的施行,這種模糊的制度設計逐漸暴露出其弊端——諸師法所據經本、所傳經解多異,僅治一種師法的博士顯然無法對別家師法所傳弟子的學業作出公允的判定,諸經依師法分立博士乃成為一種必要的補救措施。于是自昭、宣時期起,一經常有習不同師法者并為博士,這一過程到宣帝甘露、黃龍年間得以制度化,“黃龍十二博士”的確立標志著“師法博士”制正式施行,施、孟、梁丘《易》,歐陽、大、小夏侯《書》,齊、魯、韓《詩》,后氏《禮》,公羊、穀梁《春秋》亦成為最早標示師法的官定經目。元帝時期,隨著京房政治地位的提升以及京氏《易》學的傳播,京氏《易》一度獲置博士,但隨著京房獲罪下獄,其學也隨之遭廢。這已經顯示出經目與政治之間密切的互動關系,而哀帝時期劉歆爭立古文經的失敗,則開啟今、古文經學兩千多年的紛爭。至王莽攝政,經目震蕩愈加激烈,《樂經》無師法而獲增為經目,《周官》《左氏春秋》等章句未立的“古學”也紛紛進入官學,“師法博士”制受到系統性的破壞。及至光武中興,撥亂反正,始以“十四博士”制重新恢復了“師法博士”的傳統。此后,雖然今古學之爭在朝野士林愈加激烈,但官定經目制度卻基本保持穩定,直至東漢王朝最終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