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的牢騷與夢想
- 周萌
- 3320字
- 2019-08-09 18:57:15
四 如何看待同性戀婚姻的爭議?
參與討論者:
廖麗清:其實,我對同性戀這個概念有點模糊、一般而言,同性戀是指男性和男性、女性和女性戀愛、然而,也有這樣的例子:美國有個鏈球運動員,她生來是女性,但長著部分男性器官,由于在鏈球運動方面有巨大的潛力,她加入了國家隊,并取得了好成績、為了能繼續待在國家隊,她選擇了手術,切除了自己的部分男性器官、出人意料的是,在生活中,她卻以男人自稱,甚至還有一個非常愛她的妻子、這種現象又該如何解釋呢?究竟什么是同性戀?
朱清婷:性別的概念有很多,例如生理性別、社會性別和自我認同的性別等、人們一般是基于生理性別理解同性戀的,而同性戀和異性戀對上述三種性別的認識基本保持一致,也不排除有例外,即上述三種性別認識互相矛盾的情況,有人稱之為“跨性別者”,這種狀態下的性取向分析更加復雜、大概正因如此,關于同性戀的定義仍是有爭議的。
邱梓佳:老師所舉的中國古代的例子讓我想起了古羅馬時期制作的一個杯子,這個杯子的圖案是一個成年男子和一個美少年之間的性愛場面,但這個場面描述的不是古羅馬時代,而是在它之前的古希臘時代、對古羅馬人來說,他們可能不會公然宣傳自己所在時代的同性戀、這種現象說明,一個時代對當下的同性戀,態度往往是曖昧不明的、這就像今人看古人的分桃、斷袖、龍陽之好,其實是帶著獵奇心態的,真要把同性戀放到正常的社會中,有些人只怕是避之唯恐不及的。
吳映丹:這讓我想起之前為準備這個話題所做的一些采訪,在采訪過程中,大多數人都表示可以接受同性戀,但不會成為其中的一員,甚至希望能與同性戀者保持一定的距離、這說明他們從本質上、在內心里是抗拒同性戀的,可是他們又會表現出包容的態度,這就是一種“曖昧”、其實,要讓大多數人接受同性戀,這不僅需要時間,而且可能需要很長時間,例如美國最高法承認同性婚姻合法,其間經歷了很多波折,就算現在頒布了法案,仍有不少保留意見和爭議。
吳映丹:我個人傾向于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其實,早在2001年,中華精神學會就已發布報告,聲明同性戀不是病態,而是一種自然情感、既然同性戀者與其他人一樣是正常公民,他們的權利就應該得到同樣的保護、何況,同性婚姻合法化并不傷害其他人的權益,同樣生而為人,為什么他們就沒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呢?
朱清婷:社會上關于同性婚姻的爭議還涉及孩子問題,也就是說,同性婚姻領養的孩子怎么辦?因為有報告指出,孩子跟著同性戀父母的話,可能會受到某種規訓,不自然地就成了同性戀者、這是讓很多人感到害怕和擔憂的事情。
廖麗清:這只是個案而已,其實,同性婚姻的積極作用更多:第一,中國乃至全世界有不少孩子生活在福利院,他們從小沒有家的概念,也沒有受到父母的關愛,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是不健全的,如果允許同性婚姻,并能領養這些孩子,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這些孩子的歸宿、第二,同性戀家庭可以給孩子一個家,這總比沒有強、何況,據不完全統計,同性戀群體中,很大比例的人受教育程度相當高,如果從小生活在這樣的家庭,孩子的教育是不成問題的。
邱梓佳:同性婚姻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大大減少艾滋病的傳播、人們通常認為同性戀與艾滋病的關系很大,這也是很多人否定同性戀的原因、不過,話又說回來,為什么同性戀者染上艾滋病的概率很高呢?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們沒有穩定的性伴侶、如果允許同性婚姻,讓他們形成穩定的家庭關系,避免性伴侶的隨意性,或許能從源頭上防控艾滋病。
朱清婷:人們常說“結婚是兩個家庭的事情”,而中國古代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傳統觀念講究“陰陽協調”,“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所以在一般人的意識里,還難以公開接受同性婚姻、不過,父母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你希望孩子幸福嗎?你希望孩子的婚姻建立在什么基礎之上?以前的父母可能看重物質,現在的父母已部分認識到婚姻不止有眼前的利益,更有孩子的終生幸福、如果父母秉持這樣的觀念,就能避免很多悲劇。
廖麗清:我也認為要在改變父母的觀念方面努力,雖然讓父母在短時間內接受孩子是同性戀這個事實的確很難,但只有提前正面地向人們解釋同性戀現象,使之循序漸進地理解和接納,慢慢地改變觀念,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其實,父母也有社會壓力,只有社會主流觀念寬容了,父母才容易放下包袱、可以說,社會和父母是一體兩面,應促進兩者的良性循環。
吳映丹:父母這一關很難通過,而為了過關,不少人采用了形式婚姻的做法,女性就這樣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之下成了同性戀者的妻子,婚后的生活注定不幸,甚至是悲劇,“同妻”也已成為十分突出的社會問題、對此,同性婚姻合法化才能快刀斬亂麻,從根源上給這些人脫困、為什么有人會采用形式婚姻的做法呢?不是他們想這樣,而是不得不這樣,一方面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觀念,另一方面是同性戀者無法領證,沒有疏通的渠道,他們只能按照既有的社會規定去做,雖然目的是為了自己的幸福,但危害是顯而易見的、另外,雖有不少人一直呼吁不要歧視同性戀,但這只是口頭表達,真正的支持和保護應落到實處,而以法律的形式保護同性婚姻是最有力的措施。
廖麗清:同性戀和要求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人應勇敢站出來,只有自己站出來,為自己爭取利益,將來才有實現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可能。
朱清婷:應特別重視性教育,尤其是面向青少年的性教育,而性教育的主題之一是呼吁性平等,既不能過分干涉同性戀的自由,也要防止性暴力。
邱梓佳:不要以自己的眼光衡量別人,也不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對別人的幸福指指點點、我們,沒有資格。
吳映丹:尊重差異吧,人與人之間總有不同,不要用有色眼光看待同性戀,他們與我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