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的牢騷與夢想
- 周萌
- 2765字
- 2019-08-09 18:57:13
四 如何面向未來處理以巴沖突?
參與討論者:
劉偉:和平與發展雖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但自二戰結束以來,小規模的局部戰爭從未中斷,尤其是在歷史遺留問題眾多的中東國家、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在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和1982年先后爆發了五次中東戰爭,不僅給雙方帶來了無法估量的經濟損失,而且葬送了數百萬人的生命,還產生了數千萬難民、戰爭的直接后遺癥則是雙方始終處于敵視狀態,民間幾乎中斷了一切來往,嚴重阻礙了雙方經濟文化的發展、我有些疑惑,如此深仇大恨,究竟源于什么?
付曉蕾:說到原因,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必然繞不開宗教問題,而宗教問題最突出的表現則是耶路撒冷的歸屬問題、眾所周知,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共同的圣地,尤其對猶太人來說,在《舊約》里,耶路撒冷是上帝給他們的應許之地,諸如圣殿山、錫安山、哭墻都在這個地方、可以說,這是以色列國家民族的象征,若要復國,就必然選在這里、然而,同樣地,對穆斯林來說,這里是除了麥加和麥地那之外的第三大圣城、因此,雙方互不相讓,也難以相讓,沖突自然在所難免。
鐘傳慧:除了曉蕾所說的宗教問題以外,可能還牽涉到生存空間和生存資源等方面的利益爭奪、這里所說的生存空間問題主要是指因人口膨脹而帶來的土地資源短缺,從而想要侵占他國土地,使自己的人民得到居住地;生存資源問題則主要是指因南北氣候的差異,北部的水資源很短缺,勢必會對南方進行搶奪、雙方之所以沖突不斷,主要是因為雙方在這些方面沒辦法達成一致。
陳光明:世界上各種問題的產生,一般都是內因和外因互相作用的結果,以巴沖突也不例外、剛才大家談及的主要是以巴雙方的內因,但外因同樣不能忽視、老師剛才已經講了,以巴地區的地理位置極為優越,它處于亞洲、歐洲和非洲三大洲的交界處,又處于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交界處,還瀕臨世界上極為重要的幾大海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使得這個地方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以俄羅斯為首的一些國家,基于自己利益的考慮,傾向于支持阿拉伯國家;而以美國和歐洲為首的一些國家,傾向于支持以色列,大國已經在事實上參與了以巴沖突,大國博弈也必然導致這個問題更加復雜,更加棘手,更加難以解決。
劉偉:除了以上三方面的原因之外,還有一種力量不容忽視,那就是極端恐怖組織、如果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那么對解決巴以沖突也會極有幫助。
劉偉:傳慧認為爭奪自然資源是造成以巴沖突的重要原因,但我覺得外部原因并不起主導作用,因為外部阻礙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得以化解、例如土地資源有限,可以通過填海造田、合理規劃土地使用、改善建筑格局、控制人口激增等可控因素實現和諧發展、又如水資源匱乏,則可以通過海水淡化、合理開采地下水,甚至是跨國買水等方式解決雙方的摩擦、古人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窮困才是導致戰爭的內在根源之一,如果阿拉伯國家能致力于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素質,嚴厲打擊極端組織,這對構建以巴和平,乃至世界和平,才是真正有益的。
付曉蕾:劉偉是從現實層面和技術層面提出解決措施,我覺得仍然可以回顧歷史,以史為鑒,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時期,這兩個民族是完全可以相互包容、和平共處的,為什么近代以后就不可以了呢?如果他們在相互面對的時候,少一些剛性手段,多一點妥協的智慧,多采用類似于和談的方式理性對話,也許就會好很多。
鐘傳慧:的確,雙方若能坐下來和平談判,很多問題可能就會迎刃而解,但這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需要第三方的介入,既可以是國際組織,也可以是某個或某些大國,他們應當保持中立的立場,出發點是為了以巴和平共處,通過權衡兩者的利益訴求,擬定協議,使之成為涵蓋雙方主要矛盾點的解決方案,并注重公平公正和可執行性、這樣的話,雙方共同遵守這個和平協議,也許就能建立相對穩定的關系。
陳光明:除了官方和技術層面以外,還需著重考慮如何加強以巴雙方居民的日常交流、因為現在非常突出的情況是,以色列出于安全考慮,建了一道墻,叫加沙隔離帶、兩國人民的日常交流受到隔離墻的阻礙,無法正常進行、如果日常交流無法正常進行,了解就無從談起;如果不能增進了解,和平就更沒有指望了、因此,若有可能的話,以色列有必要逐步放開對加沙隔離墻的管制,甚至有條件地拆除,只有這樣,雙方的普通民眾才能不斷地加深交流和了解,從而促進互信、當然,在此之中,兩國的政府和民間都應基于對等原則,因為目前雙方在事實上是不平等,甚至是敵視的、只有國家、民族、宗教平等的觀點深入人心,才有可能更加公平合理地解決諸多矛盾,使彼此走出敵視,甚至握手成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