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國憲制:歷史中國的制度構成
- 蘇力
- 948字
- 2019-08-09 18:57:53
引論 中國的憲制難題
——民謠
——《左傳》[6]
從國家的構成(constitution)來看,中國在世界各國中很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不在于她作為一個政治共同體的古老,或獨一無二的持續至今,而在于她居然會出現。
這不可能只是某個人的天啟,或某些人的刻意追求。在特定意義上,中國的構成一定是種種機緣巧合,因此是偶然。但巧合和偶然也不會是沒有道理,一定有其內在的脈絡或事理;其中包括了人為,因為人想活下去,出生在某片土地上,近代之前,一般也就只能在那里活下去,渴望能活得好一點。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存活下來了,那些人為以及其中的道理、脈絡或事理,也就留存下來了。無人刻意,但因長期穩定的自然條件,即所謂“天時”和“地利”,會塑造這里的人們,在共同適應大自然的過程中形成行為互動的基本格局,即所謂“人和”。無論稱其為不愆不忘的舊章,還是令人敬畏的祖制,甚至生長于此的普通人也未必自覺(也無需自覺),其中至少有些就是這個政治文化共同體的基本制度。就其實在意義,我稱之為構成;就其規范意義,我稱其為憲制。在諸多西文中,一國的構成和憲制是同一個詞,意思全等。
本書關注并試圖從理論上來解說中國的憲制/構成。我省略了“歷史”二字對中國的限定,因為這個憲制不僅僅屬于過去,它也一直影響和規定著近現代直至今天的中國。但更重要的理由是,我希望以此表明,即便不是所有國家,至少中國這樣的文明國家,這樣的大國,其憲制是一個結構、整合和構成的事件,是一個過程。這就意味著,本書追求一種理論敘述,而不是歷史敘述。
引論頭四節討論貫穿全書的四個重要問題。(1)有何理由特別關注中國的憲制?特別是,如今已有許多理論,還有“憲法(也寫作constitution)學”;這個“學”的意味就是說它有普遍解說力,甚至應普遍遵循。(2)如果中國憲制/構成是特殊的,又何以特殊,有何理由說這一特殊不是刻意標榜,標新立異?(3)針對西方歷史實踐塑造的憲法理論關注,挪用中國古人的“齊家,治國,平天下”[7],我把中國憲制劃分為相互勾連和糾結的這樣三個領域,討論為什么中國必須同時又必須分別應對這三個憲制問題。以及(4)為什么本書稱憲制,而不是更流行的憲法?對這些問題的分析將便利本書各章展開具體討論,或許有助于讀者整體把握中國構成/憲制問題。最后一節則概述本書的基本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