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風荷動:靜參中國茶道之韻
- 馬守仁
- 1505字
- 2019-08-09 18:48:25
女兒紅
人到中年,心境漸漸趨于平淡甚至死寂,特別是我輩至情至性之人。
歐陽文忠在《秋聲賦》里嘆道:“人為動物,唯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黝然黑者為星星。”人到中年,恰如這秋天的樹木一樣,正值飄搖的季節,“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于是便常常想著尋找一些陽光,一點溫暖,尋找一句兩句溫柔,使抑郁的心得到些許慰藉……
于是便常常找來一些閑書,聊解抑郁情懷。
所謂閑書當然是指一些閑人閑時所記以供我輩閑人閑時聊解抑郁情懷的書,如冒襄的《影梅庵憶語》,如沈復的《浮生六記》,如周作人、梁實秋們的散文等。
周作人的名字是小時候讀魯迅時結識的,只知道他是魯迅的弟弟,也會寫文章,卻不知他的文章竟寫得那樣好!
這是周作人的《臭豆腐》,娓娓道來,如數家珍,平淡中現出厚重。其他如《咬菜根》《羅漢豆》《吃茶》《談酒》《談梅子》《苦竹》,梁實秋的《臘肉》《火腿》《喝茶》《飲酒》等,大都清新可喜,風格自然,很可一讀。
魯迅的書現在是不大讀了,大概是小時候讀得太多的緣故吧。(只仿佛記得單是他的《彷徨》就讀過許多遍,原因很簡單:那時候沒有別的書可讀。)魯迅的文章自然也有很大的可讀性,如他在一篇雜文(到底是哪一篇,已記不清了)中就很幽默地寫道:“我的窗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p>
有時候很奇怪,正當魯迅們以筆作槍,橫眉怒目金剛似的在紙上嬉笑怒罵時,周作人、梁實秋們卻坐在老式靠背圈椅里,叼著煙斗,不慌不忙地飲茶、聊天、談吃談喝,寫一些無關痛癢的小文章,哪來的這份閑情雅致?
人到中年,方才懂得了個中道理。
中年是生命的秋天,能結果的已經結果,該凋落的即將凋落,所謂“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正是這個道理。
江南有一種酒,稱女兒紅,據說是在人家生下女兒后,便釀數壇黃酒,藏在地窖里,等到女兒出嫁時才拿出來宴饗賓客,酒味醇和,很是好喝。大概好的文章也是如此,只有窖藏幾十年后,滋味方才醇厚,方才是天地間好文章,方才能供我輩至情至性之人拿來下酒……
人到中年,生命也恰如這女兒紅,時間越久,酒味越是醇和、厚重,也越是趨于平淡甚至死寂。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濁酒一杯,誰伴我盡此余歡?

明 丁云鵬《漉酒圖》
不出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