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無限天地在其間

火,是人類利用的第一種自然力。

泥土,是人類的大地母親。

燒一把火,煉一團泥,成了陶器。陶器是多元的發明,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己的陶器,瓷器則是華夏先人的創造。

成熟的瓷器始燒于公元1世紀的東漢時期。在中國古代工藝品中,瓷器的產量最大,沿用時間最長(圖1-1)。大約從公元前18世紀的夏代晚期瓷器就開始進入了中國人的生活。2003年,在河南省洛陽附近的二里頭文化下層的宮殿遺址(考古界有一種觀點認為,這是夏代晚期的宮城遺址)中,發現了一片原始青瓷殘片,它的時代是公元前18至公元前15世紀。由于它的原料是瓷土,可以承受高溫,表面罩有釉,所以,古陶瓷界認為,雖然它的燒成溫度未達到瓷器的燒成溫度1280℃,但是,它具有瓷器的基本特質,故稱之為原始青瓷。

中國人認為,陶和瓷的本質區別在于原料和燒成溫度,陶器的原料是陶土,它不能承受1280℃以上的高溫,在高溫下會坍塌變形;瓷器的原料是瓷土和高嶺土(Kaolin)。它的可塑性強,可以由人所欲地施展工藝技巧,做成各種形狀,再上釉彩而成為瓷器。西方人對瓷器的要求則更加苛刻,認為具有透影性和白色胎子的“瓷器”才是真正的瓷器。英語中的china是對宋代以前瓷器的稱呼,對于元代,特別是明清時期的硬質瓷有另外的稱呼—porcelain。

圖1-1 北宋珍珠地劃花虎紋瓷瓶。高31.9厘米,口徑7.1厘米,足徑9.5厘米。故宮博物院收藏,采自李輝柄主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兩宋瓷器·上》178號,商務印書館,1996年。

原料是燒瓷的基本條件,火是燒瓷的決定因素。

瓷土是中國大地上最豐富的資源之一,山間的露天瓷土礦開采起來并不十分困難。在北方,瓷土與煤層共生,有煤層的地方就有瓷土層。現代大部分燒瓷器的瓷窯是置于室內的煤氣窯(圖1-2),全國都如此。20世紀五六十年代之前,北方饅頭式瓷窯以煤為燃料,在南方,浙江、福建用龍窯(圖1-3-1),景德鎮是鴨蛋形窯,都用松柴。

龍窯是最早的瓷窯。浙江德清發現了西周時期至戰國中期的窯址;2001年,蕭山的前山窯址中發現了春秋中晚期長達13米的龍窯,這是迄今發現的商周時期最長、最完整的燒制原始瓷和印紋硬陶的龍窯窯爐。景德鎮的清代瓷窯在外面搭有窯房,它看上去好像一座長方形的“禮堂”,一側的頂部伸出高高的煙囪(圖1-3-2)。窯房是穿逗式木構架建筑,窯爐約占四分之一的面積,窯爐為穹窿頂,結構與無梁殿頂部結構相似,高度6米,長15-20米。窯爐以外的地方是兩層結構,底層為裝匣和開窯之用,二樓堆放松柴。

圖1-2 現代煤氣窯

圖1-3-1 浙江省龍泉市大窯村楓洞巖窯址的龍窯。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對浙江省龍泉市大窯村楓洞巖窯址進行了發掘,因出土了龍泉窯明代官器轟動考古界和古陶瓷界。現在,這里建起了遺址博物館。霍華攝于2011年11月20日。

圖1-3-2 景德鎮古窯博物館內的窯房。霍華攝于2009年5月。

燒制瓷器不像繪畫。繪畫是畫者將個人的情感一傾如瀉地潑向紙墨,即成好作品,而燒瓷是人與自然的磨合。采泥、練泥、制坯、繪畫、上釉,這些工序的完成,僅僅是制瓷的開端,景德鎮窯工說,“瓷器全仗最后一把火”。古時,從瓷坯入窯到瓷器出窯,要經過烘坯、燒制、保溫、降溫等階段,歷時三十六,甚至近百小時;瓷器在窯爐中放的位置不同,燒窯時的氣溫和濕度差異,甚至人們燒窯時的心理狀態,都會對瓷器的成品質量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古人燒窯,除了一定要選擇好天氣開窯,還有諸多禁忌,例如,在景德鎮,女子不能上窯。至于傳說—為了燒出皇帝所要求的精美瓷器,女兒跳入窯內以身救父,那是經過現代人改編的動人故事。在景德鎮清乾隆年間的傳說中,跳入窯中捐身的是一位神,它化作本地的窯民,姓童,來拯救當時景德鎮的數十萬窯工。現在景德鎮僅存屈指可數的幾座柴窯。1988年,我到景德鎮做調查時,只能在稍遠處觀看它,而不敢近前。

在燒窯成功之后,還要祭祀窯神。清乾隆時期的《陶冶圖編次》,以圖說的形式展示了20道景德鎮官窯的制瓷工藝,最后一道是“祀神酬愿”。燒窯成功之后,人們要搭臺唱戲,以表示對窯神的敬畏和酬謝之心(圖1-4)。實際上這是一項與燒瓷工藝完全無關的事情,但是,它卻成了一項重要的壓臺工藝。這種現象,不僅是古代中國,也是世界性的一種文化現象。

圖1-4 《陶冶圖編次·祀神酬愿》

人在旅途,安身立命。謀生固然為安身,但是,不管你是否有宗教信仰,立命是安身的另一個重要層面。一個人活著,總有所求,為生活,為家庭,為自己,為朋友,為錢財,為理想,為事業,為國家等等,即使人到無求境自高的境界,也是在追求自己的操守。中國古代有各種各樣的神,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保佑神,使人們有所求。種地有先農神,制茶有茶神,燒窯也有窯神。

在20世紀的后幾十年中,中國人的思想被“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的“大無畏”精神所壟斷,除了這種“革命”精神,其他的信仰一律都被當做封資修思想破除。“文化大革命”結束,立命的大廈傾倒,一種被愚弄的感覺在人們心間彌漫,似乎一切都變得無所謂,沒有了規則,又將安身在何處呢?

和諧的社會,需要秩序,需要建立規則。哪怕是游戲。

燒瓷器的規則和中國人做事遵循的法則一樣:天時、地利、人和。

瓷器有很強的可塑性,原料價格低廉,加之中國人似乎對火和瓷土有天生的駕馭能力,從夏代晚期,就拉開了《火·土·人》這出大戲的帷幕。

上海博物館收藏著一件戰國原始青瓷獸面鼎(圖1-5),口沿半側約二分之一處上支一只獸首,另一側口沿下豎支一條小獸,兩側有一對帶孔洞的長方形耳,下設三只矮蹄足。口沿下裝飾著精細的刻畫紋飾。這件造型略顯怪異的鼎是戰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器物。這件原始青瓷獸面鼎的造型,是對青銅器的模仿。青銅器是商周時期的重器。它用造型和線條表達了原始宗教的情感、觀念和理想,以及宗法社會統治者的威嚴和意志,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青銅器堅利的金屬材質能充分傳達這種獰厲神秘的感覺。但是,春秋戰國時期,在越國和吳國一帶的貴族大墓中,流行以原始青瓷禮器陪葬的習俗。這些原始青瓷模仿青銅器的造型,制作非常精美,尤其是越國的原始青瓷,體形大,工藝精,幾乎和青銅器如出一轍(圖1-6)。瓷土經過火的煅燒,表現出堅硬的質感。原始青瓷,聲音鏗鏘,有金屬音質,它為環太湖地區吳越貴族找到了一種可望并可即的隨葬品,原始青瓷甬鐘、原始青瓷錞于、原始青瓷鉤鑃和原始青瓷鼎,作為禮器,成套成組地出土于吳越貴族墓葬中(圖1-7),這樣既節約了貴重的銅料,又不失貴族的威儀,吳越人務實的傳統在兩三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所顯現。

圖1-5 戰國青釉原始青瓷獸面鼎。高14.9厘米,口徑13.8厘米。上海博物館收藏。采自安金槐主編:《中國陶瓷全集2》207號,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

圖1-6 春秋青釉原始瓷甬鐘。高33厘米,銑寬13.9厘米。浙江省博物館收藏。采自《中國陶瓷全集2》222號。

圖1-7 戰國青釉原始瓷編鐘。無錫錫山區鴻山吳國貴族墓出土。

我們現在看到的商周至唐代的瓷器,在當時,絕大部分并不是藝術品,而是明器,是對青銅器、玉器、漆器的仿制。商周至東漢時期的青銅器,兩漢的漆器、帛畫和玉器,這些高檔的隨葬品,不管它們曾經多么盛行,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即使是在貴族的墓葬中,也大多以陶瓷器代之。怪獸玉尊、青銅羊燈不再隨葬,而用瓷器代替。圖1-8-1中的西漢青銅羊形燈的背上挖空了一塊,它被放到羊的頭頂上作承盤;圖1-8-2中的西晉青釉瓷羊插座造型承襲西漢青銅羊燈,造型基本完整,但它的頭頂被開了一個洞,可以插物件。

圖1-8-1 西漢青銅羊燈。高18.6厘米,長23厘米。河北滿城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河北省博物館收藏。采自《中國青銅器全集12》110號,文物出版社,1998年。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西晉青釉神獸尊(圖1-9-1),為國寶級文物。神獸口銜珠,四掌相撐;兩側各有三條橫系,罐的背面有五條橫置的鰭,器物周身刻著排列整齊的篦劃紋,兩側有戳印紋,象征性地表現皮毛和飛翼。神獸尊這種奇特的造型靈感來自東漢的玉器(圖1-9-2)。

圖1-8-2 西晉青釉瓷羊。高20.3厘米,長26厘米。1958年江蘇省南京市西崗果木場西晉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采自徐湖平策劃:《華夏瑰寶》第45頁。

浙江臨安市博物館收藏著一件青釉褐彩熏爐,出土于晚唐五代時期吳越國第一個國王錢镠的母親水邱氏墓,它是當時瓷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薰爐通高66厘米,器身由蓋、爐、座三部分組成,爐下有五條虎首獸足,虎額上印有“王”字,罩青釉,施褐彩,繪著如意云紋。無獨有偶,在法門寺地宮中,出土了唐代皇室供奉釋迦牟尼佛祖的鎏金銀薰爐(圖1-10-1)。浙江錢越國是著名的秘色瓷產地,完全有條件燒制出與金銀器異曲同工的瓷薰爐(圖1-10-2)。唐宋時期的許多窯場都仿照金銀器燒制瓷器,圖1-1唐代瓷瓶上的珍珠地劃花工藝就是借鑒了金銀器的簪花工藝,也是唐代瓷器精品。

圖1-9-1 西晉青釉瓷神獸尊。高27.9厘米,口徑13.3厘米。1976年江蘇省宜興市周墓墩出土,南京博物院收藏。采自《中國陶瓷全集4》82號。

圖1-9-2 東漢玉飛熊。高6.8厘米,寬6厘米,厚4.5厘米,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甘泉老虎墩東漢墓出土,江蘇省揚州市博物館收藏。采自殷志強、張敏主編:《中國出土玉器全集7》,科學出版社,2005年。

圖1-10-1 唐五足銀薰爐。通高30.5厘米,爐身直徑21.6厘米,蓋徑16.6厘米,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陜西省博物館收藏。采自楊伯達主編:《中國金銀玻璃琺瑯器全集2·金銀器(二)》37號,河北美術出版社,2004年。

中國古代瓷器不僅仿青銅器、漆器、玉器、金銀器,至清代乾隆時期,正像當時人朱琰在《陶說》中記敘的那樣:“戧金、鏤銀、琢石、髹漆、螺鈿、竹木、匏蠡諸作,無不以陶為之,仿效而肖。近代一技之工,如陸子剛治玉、呂愛山治金、朱碧山治銀、鮑天成治犀、趙良壁治錫、王小溪治瑪瑙、蔣抱云治銅、濮仲謙雕竹、江千里螺鈿、楊塤倭漆,今皆聚于陶之一工。”清乾隆官窯有仿金釉、仿銀釉、仿紅寶石釉、仿藍寶石釉、仿玉釉、仿雕漆釉、仿朱漆釉、仿木釉、仿斑花石釉、仿青田石釉、仿青銅釉及象生瓷等品種。

圖1-10-2 唐代越窯褐彩如意頭紋瓷薰爐。通高66厘米,1980年浙江省臨安市唐水邱氏墓出土,浙江省臨安市博物館收藏。采自《中國陶瓷全集5》99號。

圖1-11 清乾隆官窯仿木釉瓷碗。高4.6厘米,口徑13.4厘米,足徑9.1厘米,南京博物院收藏。采自《中國清代官窯瓷器》第355頁。

仿木釉特種工藝瓷始于清雍正官窯,這件仿木釉瓷碗(圖1-11)述說著民族團結的佳話。藏傳佛教在漢地的傳播,始自元代。17世紀中葉,滿族入主中原,對藏傳佛教采取了既尊崇又限制的政策。針對班禪、達賴兩大活佛在藏族人民心中有著至尊地位的狀況,清朝廷決定采取多封眾建、以分其勢的政策。清朝廷對青海佑寧寺章嘉活佛系統的扶持,就是實施這項政策的最好例子。三世章嘉活佛若貝多杰7歲就被送到北京,當時掌朝的雍正皇帝讓他與皇四子弘歷—后來的乾隆皇帝—一起讀書,由此,三世章嘉活佛與乾隆皇帝開始了長達60年的友誼。由于這個背景,有極高藝術修養的乾隆皇帝,于他當政時期,授意乾隆官窯生產了一些具有藏式特色的官窯瓷器,清乾隆官窯外仿木釉內金釉碗就是其中之一。

在藏區常見這種造型的木碗,它的腹部很淺,是典型的藏傳佛教徒生活用品。藏族僧人平時將它揣于懷中,吃東西的時候拿出來使用,用完再揣回去。這種碗,許多木料都可以制作,其中有一種由扎木亞(譯音)樹的樹節做成的,被稱為扎木亞碗,即漢族所說的癭木碗。但是,由于時代變遷,它現在已不多見。扎木亞碗有三種形制和用法,純木質的扎木亞碗用于喝茶等熱飲;內壁包金、銀的扎木亞碗十分珍貴,用于飲青稞酒等“冷飲”;內壁不僅包著金、銀,而且在碗心還鑲嵌寶石的扎木亞碗就更珍貴了。藏族民間認為,用內壁包金銀的扎木亞碗喝飲料,可以預防和醫治在高原地區最常見的偏癱和心血管病。

象生瓷的種類也很繁多,有胡桃、花生、菱角、茨菰、海螺、螃蟹、栗子、石榴、桃等,形象皆足以亂真,充分表現出優質瓷土的可塑性、陶人的技藝與瓷釉的表現力(圖1-12)。

圖1-12 清乾隆官窯螃蟹花生核桃象生瓷。通高6.5厘米,口徑22厘米,足徑12.5厘米,故宮博物院收藏。采自葉佩蘭主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琺瑯彩粉彩》151號,商務印書館,1999年。

古陶瓷不僅在造型上表現出無與倫比的可塑性,在紋樣方面也使人感到意趣橫生,隨手拈來,皆成“文章”。金代一件極其普通的瓷枕(圖1-13),枕面寥寥幾筆,繪著一只生機盎然的壽帶鳥。

自然界中,全世界有12種壽帶鳥,其中中國有壽帶鳥與紫壽帶鳥2種(圖1-14)。壽帶鳥是中國鳥類的正式命名,學名是Terpsiphone paradisi,英文名為Asian Paradise Flycacher,中文為亞洲天堂鵲之意,別名有一枝花、紫帶子、長尾翁、長尾練鵲等,它的叫聲吉利,音調似“求福—求福—求”。如此吉利的口彩,人們自然喜歡,在宋金時期的磁州窯瓷枕上有許多壽帶鳥的紋樣。

圖1-13 金代磁州窯白地黑花壽帶鳥紋瓷枕。香港楊永德先生收藏。

唐代銅鏡上常見雙鸞銜綬帶的裝飾圖案,寓意“官運亨通”,于是就有了綬帶鳥的紋樣名稱。古代工藝品紋樣講究諧音和寓意,壽帶鳥寓意長壽,綬帶鳥寓意祿位通達。20世紀50年代,近代畫家陳之佛先生的筆下就常常出現題名為綬帶的形象,那是以壽帶鳥的形象為原型的藝術創作,雅致艷麗的畫面透出對新中國成立初期欣欣向榮祖國的祝福(圖1-15)。從金代民窯的瓷枕到陳老的祝福,串起了歷代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圖1-14 綬帶鳥。采自顧文儀:《中國觀賞鳥》第79頁,香港萬里書店有限公司,1988年。

當青銅饕餮以凌厲猙獰之美震撼著商周先人的時候,原始青瓷悄然出現;當秦漢漆器、帛畫以輕靈的意韻鋪灑神怪浪漫情調之時,瓷器完成了從原始到成熟的過渡;當南北朝的佛教借石窟壁畫的魅力使人們沉浸在虛幻幸福之中的時候,瓷器逐漸走入了人們的生活,以至于在隋唐時期“天下通用之”,而終于在明代登上了主流器物的舞臺。瓷土的可塑性是其他材質不可比擬的,它可以相形付物,燒成的瓷器雅俗共賞。流傳至今、地下出土的古代遺物中,瓷器最多。它俗隨日用,雅入高堂,從民間的飲食起居到皇宮的陳設擺飾,從普通農舍的日常用品到皇家祭祀的廟堂禮器,從事死如事生的冥間隨葬品到佛堂企求精神解脫的佛事五供,從中國古老的傳說到歐洲上流社會的家族徽章,從唐詩宋詞的意境到菱角花生等小吃的形象,都有瓷器的蹤跡,而明清時期更以官窯、民窯的分水嶺為官本位的中國文化做出了深刻形象的詮釋。

賞玩瓷器,被原始青瓷的神秘所折服,為東漢六朝青瓷、黑瓷的古樸而陶醉,對隋唐白瓷的精美感到不可思議,被宋代青瓷如玉般的釉色而傾倒,也面對元代青花、釉里紅的大氣發出由衷的贊嘆,更沉浸于明清官窯瓷的美輪美奐、民窯器的灑脫和外銷瓷的奇妙之中,被它縱橫上下五千年,跨越四大洋所散發出來的人文力量所折服。

圖1-15 荔枝綬帶。陳之佛繪,南京博物院收藏。縱51厘米,橫35厘米,采自《陳之佛工筆花鳥》第77頁,榮寶齋出版社,2006年。

看著這樣的瓷器,我每每被感動。世界是多么的美妙。這美妙的世界不僅是大自然,也包括人們創造的人工自然,還有這些古陶瓷中的奧秘和情趣。不管你是否曾經接觸過古陶瓷,都可以在這出大戲中發現自己心儀的一段。在這里,沒有絲毫的占有欲,有的只是對歷史趣聞的回顧,對古瓷的欣賞,對古人創造力的贊嘆。

讓我們留下一點空間,讓思緒偶爾離開繁鬧的塵世,去追尋悠古的情志,去巡游瓷戲中的美好,聽它述說,與它交流,找尋知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安县| 开鲁县| 无棣县| 富顺县| 基隆市| 孟村| 平遥县| 中阳县| 呼伦贝尔市| 阳东县| 麟游县| 六枝特区| 长白| 开江县| 海晏县| 哈密市| 白河县| 枝江市| 郑州市| 宕昌县| 绥宁县| 乌拉特后旗| 南江县| 洞头县| 喀什市| 项城市| 灌云县| 若羌县| 九台市| 淳化县| 涞源县| 南丹县| 锡林浩特市| 那坡县| 凤翔县| 舟曲县| 庆元县| 大同县| 罗田县| 陇西县| 汉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