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名著賞析

華章頌偉人、史詩樹豐碑

——馬雅可夫斯基的經典名著長詩《列寧》

《列寧》(1924)是蘇維埃文學寶庫中最早成功地描寫無產階級革命領袖的政治抒情敘事詩。在長詩中,詩人以宏偉的氣魄、充沛的激情出色地塑造了列寧的光輝形象,謳歌了列寧一生的豐功偉績,贊頌了列寧主義事業的永存不朽。

一、長詩的寫作進程

馬雅可夫斯基一生中,只有一次幸運地見到過列寧——這是在十月革命的最初的日子里,地點是在斯莫爾尼宮。當然,早在青少年時期的革命活動中,他就已經讀過列寧的名著《兩個策略》(即《社會民主黨在民主主義革命中的兩個策略》)及其他論文,從中汲取了智慧和力量。1920年4月,為紀念列寧誕辰五十周年創作了《符拉基米爾·伊里奇》,詩中寫道:“我贊美列寧,他是世界的信仰和我的信仰。”[6]1923年3月,列寧病重,政府發布了關于列寧健康情況的特別公報,馬雅可夫斯基以激動心情關注著列寧的病況,寫下了《我們不相信!》,詩中表達了蘇聯人民對自己領袖的厚愛和期盼,希望“這白色的公報”能“從春天的眼前消逝”,“列寧的心臟將永遠跳蕩在革命的胸中。”[7]同年,詩人開始考慮要寫一首歌頌列寧的長詩,關于這一點詩人在自傳中“1923年”這一節里寫道:“開始構思長詩《列寧》”[8]1924年1月21日列寧逝世。1月22日,馬雅可夫斯基出席了第十一次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的會議。正是在這次會議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加里寧淚流滿面地宣布了符拉基米爾·伊里奇逝世的噩耗。1月27日,詩人又參加了在紅場上舉行的列寧的葬禮,與自己敬愛的領袖最后告別。1924年3月31日,詩人強忍悲痛寫下了自己第一首痛悼列寧逝世的詩篇——《共青團之歌》,他給這首詩寫了一句題詞:“死神——他敢!”這首詩寫的不是列寧的死亡,而是列寧、他的事業和他的學說的永生。“‘列寧’和‘死亡’——這是敵對的名詞,‘列寧’和‘生命’——這才是同道。”“列寧——曾經活著,列寧——現在活著,列寧——將永遠活著。”[9]《共青團之歌》發表之后,馬雅可夫斯基就專心致力于長詩《列寧》的寫作工作。這期間,他廣泛搜集有關列寧的資料,訪問熟悉列寧的戰友,回顧列寧一生的業績,體驗人民群眾對列寧的敬愛,思索長詩的結構與辭章,至十月上半月長詩寫作完畢,自1924年4月-10月,前后花去了半年左右的時間。詩人給長詩取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并題詞將它“獻給俄羅斯共產黨”。10月18日、21日,長詩分別在兩處群眾集會上朗誦。10月23日《工人莫斯科報》寫道:“大廳里擠滿了人。整個大廳響起熱烈掌聲歡迎長詩。在多次公開討論會上……許多同志說,這篇長詩同過去所寫的關于列寧的詩比較,是最好的、最有力的。絕大多數發言者有一個共同的意見:長詩完全是我們的,馬雅可夫斯基用自己的長詩做了一件很大的無產階級的工作。……特別是,馬雅可夫斯基指出,他想在整個革命歷史的背景上創造一個有力的列寧的形象。”[10]

二、長詩的藝術結構與基本內容

長詩共計1079行,全詩由序曲和一、二、三章組成。為了充分展示列寧在歷史上的偉大作用,長詩在藝術結構上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將列寧畢生的革命實踐與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聯系在一起,與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聯系在一起,詩人正是在社會歷史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這樣一個廣闊的時代背景上刻畫主人公列寧的形象。長詩一開始就提出了“他做過什么?他是什么人?他來自何方?為什么要給他這樣的尊崇?”在回答這些問題時,列寧和革命的關系成為貫穿全詩的一條主線。

圍繞這一主線,長詩在結構上作了精心的設計和安排,序曲闡述了作者創作長詩的動機,說明了為什么要來“講列寧的故事”的原因,并用最后兩句詩(“列寧現在也比活著的人更有生命,他是我們的知識、力量和武器。”)點出了主旨,歌頌了列寧的偉大和不朽。第一章敘述了列寧誕生前的革命歷史,回答了列寧誕生的歷史必然性。革命領袖是順乎歷史潮流的發展,適應革命斗爭的需要才應運而生的。第二章集中描寫了列寧一生光輝的實踐,他在革命歷史上建樹的豐功偉績。這是長詩中的中心部分。第三章描寫了列寧的逝世在全體人民中引起的無比悲慟和深切悼念以及革命人民誓將列寧主義事業進行到底的決心。整個長詩中,序曲和第三章以抒情為主,第一章和第二章以敘事為主,敘事與抒情有機結合,交相輝映。尤其是第一、第二章,在廣闊的歷史舞臺上描寫了列寧一生的威武雄壯的革命活動,高屋建瓴,氣勢磅礴,使全詩具有宏偉史詩的規模和特點。

第一章開頭,詩人就指出,作為一個普通人的烏里揚諾夫的一生是“短暫的”,而作為無產階級革命領袖的列寧,其生命是“悠久的”。他的生平“必須從頭寫起,必須詳細描述”。于是詩人超越時空的限制,將自己的筆觸伸展到列寧誕生前漫長的歲月:

很久以前,

約在二百年前,

就已

傳出關于列寧的

最初的消息。

接著,詩人描述了資本主義發生、發展、衰落的歷史,生動地“勾畫一張資本主義的世世代代的宗譜”。資本主義在年輕時候“是個挺能干的小伙子”,“也曾開過革命之花,甚至隨聲附和地唱過《馬賽曲》。”但后來,由于它一味貪婪地“賺錢、吃飯和睡覺”,“患了鼓脹病,四肢癱瘓,”躺在通向未來的歷史大路上,成了社會前進的障礙。而無產階級在斗爭中逐步覺醒,它“睜大眼睛——到了認識自己的時候”。于是,時間誕生了“列寧的大哥馬克思”,他揭示了歷史發展的規律,要讓“無產階級做舵手,指引方向”。革命的浪潮沖擊著舊世界。巴黎公社雖然失敗了,但鍛煉了無產階級,“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徘徊”。

正因為這樣

在西姆比爾斯克偏僻的地方

誕生了

一個普通的孩子

列寧。

長詩的第二章,描繪了俄國解放運動的第三階段,即無產階級時期。俄國成為世界革命運動的中心。列寧創造性地把俄國革命推向前進:從“工人階級解放斗爭協會”的成立,到布爾什維克黨的創建,1905年第一次俄國革命的興起,斯托雷平統治時期反動勢力的猖獗,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血腥屠殺,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帝國主義列強的武裝干涉,一直到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新經濟政策的實施……等等,在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蘇維埃共和國這艘巨輪,頂逆風,越險灘,終于“平穩地駛入和平建設的船塢”。一樁樁驚心動魄的革命斗爭,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再現在讀者面前,達到了巨大的歷史內容與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

長詩第三章展現了全民哀悼列寧逝世的宏偉的情景。在長期的革命斗爭的實踐中,俄羅斯人民切身體驗到:“無產階級——是勝利者,而勝利的組織者——是列寧。”列寧與人民心連心。噩耗傳來,舉國哀慟。人們緬懷自己的領袖,敬仰自己的領袖。“這里每塊石頭,憑著當初十月進攻的腳步聲,都認識列寧。”“這里每一座高塔都聽過列寧的講話,跟著他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這里每個工人都認識列寧,松枝似地獻在他靈前的是他們的心”。“這里每個農民在自己心中寫上,比教堂日歷上的名字更為親切的列寧的名字。”在列寧精神的感召下,他們化悲痛為力量,誓將列寧和老一輩革命家所開創的革命事業進行到底。在長詩中人們莊嚴宣誓:“我們要用起義、工作和詩的風暴把今天所看到的一切變為掀天動地的狂飆。”成千上萬個無產階級的優秀兒女用申請加入共產黨的實際行動作為獻給列寧的“第一個黨的花圈”。詩人稱頌道:“甚至伊里奇的逝世,也成了最偉大的共產主義的組織者。”長詩的結尾響起了高亢激越的樂曲——“活著的列寧又在發出號召”:

無產者的隊伍,

站齊!

萬歲,

即將到來的歡樂的革命!

這是——

歷史上所能看到的

一切戰爭中

唯一的

偉大的戰爭。

三、長詩的中心形象——“新群眾的新式領袖”列寧

在藝術上,長詩《列寧》的突出貢獻,在于它成功地刻畫了列寧的光輝形象,開創了在文藝作品中塑造無產階級領袖形象的范例。斯大林在《論列寧》這篇演說中曾指出:列寧是“新群眾的新式領袖,即人類最‘下層’普通群眾的新式領袖。”這樣的領袖,既偉人而又平凡,既杰出而又普通,既出類拔萃而又平易近人。這是無產階級革命領袖的本色,也是文藝上塑造革命領袖形象時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但是,這對年輕的蘇聯文藝界來說,是個嶄新而艱巨的課題,同樣,馬雅可夫斯基在這方面也經歷了一段曲折的探索里程。大家知道,他在1920年寫成的長詩《一億五千萬》中,就沒有把革命領袖列寧與人民群眾的關系辯證地統一起來,表現出某種程度的對立,詩中寫道:

這動聽的詩句不是拿來獻給列寧。

我在戰斗中

贊美千百萬人,

看著千百萬人,

歌唱千百萬人。[11]

隨著詩人認識水平的提高,1920年在題為《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的詩里,便發生了可喜的變化,這首詩是這樣開始的:

我知道——

并不是英雄們

使得革命的火山爆發。

關于英雄們的神話——

那是知識分子的胡說八道!

不過,

誰又能抑止自己

不來歌頌

我們的伊里奇的榮耀。[12]

這里,馬雅可夫斯基把歷史唯心主義者所鼓吹的“英雄們”與無產階級領袖列寧嚴格區別開來,進而滿腔熱情地歌頌“我們的伊里奇的榮耀”。在這首詩里,詩人第一次把列寧比作世界革命陣營的“巨大的頭腦”。他寫道:“沒有大腦指揮的雙足,不可思議,沒有大腦指揮的雙手,做不了什么事情。”接著,在《我們不相信!》(1923)、《共青團之歌》(1924)、《和列寧同志談話》(1929)等詩篇里,詩人對如何深化列寧的主題又做了不斷地探索,而長詩《列寧》正是他描寫列寧的作品中的最高成就。馬雅可夫斯基認為無產階級領袖不是神仙,不是天才,不是駕凌于群眾之上的超人、圣賢。在長詩一開始就嚴肅提出,他反對把列寧說成是什么“天才”“預言者”,反對用“帝王的風度”“神賜的天才”等褒詞來頌揚列寧,他擔心用這種“糖果似的美”會“玷污了列寧”,用這種“甜膩膩的圣油”會“浸壞了列寧的樸實”。在自己的作品里,詩人稱列寧既是“革命的父親”,又是“革命的兒子”(《列寧》),說他是“偉大人物中最偉大的人”,同時又是“我們集體中渺小的人”(《共青團之歌》),列寧是“人世上生活過的人們中最平凡的人”。但他“絕不是眼睛直盯著食槽的俗子庸夫”。

他一眼

望盡了

整個世界,

看透了

時間掩蓋著的

一切事物。[13]

這些詩句表明了馬雅可夫斯基對革命領袖列寧的最基本的認識。

為了刻畫“新群眾的新式領袖”,塑造既偉大而又平凡的列寧的形象,馬雅可夫斯基付出了巨大的勞動,在長詩《列寧》中,著重強調了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在時代的革命大潮和人民的血肉聯系中凸現列寧的雄才大略與偉岸風采。

上面我們在談到長詩的結構時曾指出,第一章描述了列寧誕生前的革命歷史,旨在回答列寧誕生的歷史必然性。“每一個社會時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偉大人物。”[14]無產階級的革命時代呼喚著自己的領袖的降臨。列寧一生中經歷過無數次驚濤駭浪的革命斗爭,正如歷史上一切偉大的人物一樣,他總是站在時代大潮的最前面,率領著人民奮勇前進。馬雅可夫斯基善于在這樣的時刻,在風云突變,激浪翻滾中展示列寧的革命韜略和膽識,把列寧的形象刻畫得有聲有色,光彩照人。譬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瘋狂廝殺,血流遍野,第二國際首領紛紛向資產階級政府搖尾乞憐,賣身投靠。唯有以列寧為代表的布爾什維克,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提出了“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的口號,照亮了無產階級革命派繼續前進的航程。詩中這樣寫道:

在這一座整個的

瘋人院里

唯有齊美爾瓦爾得[15]

一個地方

清醒。

列寧

和少數

幾個同志

高高地

站在世界上,

發出比所有排炮

還要響亮的

聲音,

舉起比一切大火

還要明亮的

思想。[16]

歷史證明,戰爭的結局“沒有一個勝利者”,獲得勝利的“只有列寧同志!”[17]又如,國內戰爭剛結束,年輕的蘇維埃共和國遭到嚴重破壞,民生凋敝,財政困乏,國民經濟困難到了極點。列寧毅然決然采取果斷措施,實行新經濟政策。長詩是這樣描述當時的政治經濟情勢和列寧的高瞻遠矚、力挽狂瀾的革命氣魄:

海港在哪里?

港口上的燈塔

已經毀掉,

我們的船傾側著,

桅桿

已碰到浪尖!

我們要翻船了——

一億農民

壓在我們的

右舷。

敵人高興得

嚎叫、狂笑,

但只有

伊里奇才能這樣信心十足,——

他馬上

扭轉

舵輪,

一下子向一邊

轉了二十度。[18]

即刻風平浪靜,

甚至使人感到驚愕;

向碼頭

運糧食的農民

來往穿梭。

最常見的招牌是

“收購”

“出售”,

——新經濟政策。[19]

俄羅斯人民從斗爭的實踐中認識到,列寧是無產階級勝利的組織者、領導者。人民群眾將自己的命運與列寧領導的革命事業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列寧與人民之間血肉相連、魚水相依,這種關系在長詩第三章描寫悼念列寧逝世的時候,表現得最為充分、最為有力。這章在整個長詩里起著獨特的作用,字里行間飽含著人民對領袖的愛和淚,情深意切,真摯感人。

列寧逝世,長空低垂,大地嗚咽,舉國上下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白胡子老人哭得像孩子一樣,孩子嚴肅得像老人。”“風,像失眠的人,在大地上悲號。醒過來的大地無論如何不會相信,在莫斯科這所寒冷的房間里,靈柩中躺著的竟是革命的兒子,又是革命的父親。”[20]人們扶老攜幼,冒著凜冽的寒風,送別自己的敬愛的領袖:

但今天

人人都帶上孩子攙著病人,

站入這

寒冷的

可怕的行列。

鄉村

和城市肩并肩

站在一起。

又是悲壯的哀樂,

又是孩子的抽噎。

勞動的大地

排成檢閱的隊伍走過——

這就是

列寧一生的

活的總結。[21]

人民懷念自己的領袖,追思他的光輝的戰斗的一生。這樣的偉人怎能離開人世。無產階級需要他,革命人民需要他。人民愿以自己的死亡來換取他的生命。詩人用以下的詩句來表達:

假如現在

有個創造奇跡的人

高聲宣布,

如果我們死去,

列寧就可以復生,——

大街上的堤堰

一定會敞開閘門,

而人們一定會

高聲唱著歌

投入死神懷中。[22]

人民的領袖愛人民,人民的領袖人民愛,領袖與人民血肉相連,生死與共,而列寧的偉大正在于此。這是舊時代一切剝削階級的英雄豪杰所無法比擬的。

第二,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正確地處理了列寧與群眾、階級、政黨的關系,特別是強調了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領導作用。

列寧是廣大勞動群眾的最忠實的代表。他反映了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集中了他們的智慧和力量,和他們同呼吸、共命運。他理解“農民的呼聲、前線的呻吟、諾貝爾廠[23]和普梯洛夫廠[24]工人的決心”。他能捕捉一切、洞察一切。他傾聽著千百萬群眾的心聲:

他的腦海里

轉動著

幾百個省份,

裝著

將近十五億的

人。

夜間

盤算著

世界,

早晨:

“告訴一切的人!

一切的人!

一切的人!——

……

……

……

政權歸于蘇維埃!

土地歸于農民!

和平歸于各國人民!

面包歸于饑餓的人!”[25]

列寧堅定地站在人民大眾一邊,全心全意為他們謀利益、求解放。他宣傳群眾,組織群眾,領導群眾進行不懈的斗爭。在斗爭中,他與群眾、與階級一起成長,共同壯大。詩人寫道:

蒙昧的階級

他碰到了

列寧,

由于列寧的啟示

逐步覺醒,

吸收了

群眾的力量

和思想,

列寧

也跟階級

一同長成。[26]

列寧是革命群眾的偉大領袖,同時又是革命隊伍中的普通一兵。他的力量植根于千百萬群眾之中,植根于有組織的集體之中。詩中反復強調,單獨的個人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有組織的集體,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才是強大的,戰無不勝的。

一個人——微不足道,

一個人——等于零,

一個人——

即使

他顯要非常——

也舉不起

一根普通的

五寸粗的木頭,

更不必說

五層的樓房。

黨——

這是

彼此緊緊地

靠攏在一起的

千百萬只肩膀。

我們結成了黨

互相支撐著,

可以把一座座建筑物

向上舉起

一直舉到天上。[27]

為了革命,必須有一個按照革命理論、革命原則和革命風格建立起來的馬克思主義的黨。沒有這樣一個黨,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勝利是不可能的。馬雅可夫斯基用最美好的語言,最洪亮的噪音,對黨放聲歌唱。他宣稱:

把自己全部

詩人的響亮的力量

都獻給你,

進攻的階級。[28]

我想要

使這個最莊嚴的字——

“黨”

重新發光。

列寧是布爾什維克黨的創建者、領導者,建黨活動是他一生革命活動中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長詩在描述列寧與黨的關系時,一方面闡明了黨的階級實質,同時又將黨的形象和列寧的形象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階級的頭腦、

階級的事業、

階級的力量、

階級的光榮——

這就是黨。

黨和列寧——

一對雙生弟兄,——

在母親——歷史看來

誰更為貴重?

我們說——列寧,

就是指的——

黨,

我們說——

黨,

就是指的——

列寧。[29]

這些詩句,在思想上高度概括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黨的學說的精髓,在藝術上千錘百煉,錚錚鐵骨,字字有千鈞之力,早已膾炙人口,廣為傳誦。

第三,緊扣住“人類最下層普通群眾的新式領袖”這一特點著力展示列寧的質樸純真、平易可親。

在詩人筆下,列寧是“最富有人性的人”“人世上生活過的人們中最平凡的人”。“他也有同我們一樣的癖好,也和我們一樣克制著自己的病痛。”“珍貴的東西,他和我們都同樣覺得貴重。”要說不同的地方“也許在他的眼窩近旁,思想掘下比我們更多的皺紋,而嘴唇比我們更風趣、更堅強”。一句話,他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可敬可親。

馬雅可夫斯基用質樸無華的筆墨來勾勒列寧的外貌、舉止。例如,1917年4月列寧從國外回來,在芬蘭車站裝甲車上發表了那著名的歷史性的演說,詩人是這樣來攝取現場的鏡頭的:

清新的猛烈的

又在呼號,

浪花翻騰中

掀起了

革命的怒濤。

“列寧和我們在一起!

列寧萬歲!”——

利堅街①

處處都是

工作服和鴨舌帽。

“同志們!”

在前邊幾百人的

頭上

一只

指引方向的手

伸向前面。[30]

寥寥幾筆,群眾熱烈歡迎自己領袖的場面,特別是那只高高地伸向前面,指引方向的手,使列寧演說時的身姿神態,栩栩如生地浮現在讀者眼前。

尤其令人難忘的是,十月社會主義武裝起義的那一天,列寧出現在斯莫爾尼宮的情景:

從走廊的那一頭

側著身子

走來了

不引人注意的

列寧。

……

……

……

在這期待已久的

鐵的風暴里,

伊里奇

好像

有點倦意。

走過來,

站住,

雙手抄在背后,

眼睛瞇縫著,

但十分鋒利。

他把洞察一切的目光

投向

一個打著綁腿、

穿著破衣服的青年人,

就仿佛

從青年的言談中

掏出了他的心,

就仿佛

從青年的話語里

攝走了他的魂。[31]

大家知道,列寧是十月革命的領導者、指揮者。然而就在這震撼世界的關鍵時刻,“他側著身子”“不引人注意”地走來了。他們的出現是那樣不顯耀自己,不惹人注目!列寧的目光洞察每個起義者的靈魂,那個衣衫襤褸,打著綁腿的青年,不是別人,正是詩人自己。列寧維系著千千萬萬革命戰士的心。詩人在平凡處展現了革命領袖的偉大,而列寧的偉大正寓于這平凡之中。

然而,這些詩句卻遭到一些人無端的非難和指責。當時有一位作家曾公開嘲笑說,“同志們,你們并非人人有幸在各種不同的時間里就近觀察伊里奇,有此幸運的人是不多的。說伊里奇有些倦意,背著雙手,和一個工人談話——誰能想象得出比這更荒謬的事呢?”[32]還有一位批評家責備詩人說:“你并沒有給我們提出一個新的列寧。”馬雅可夫斯基幽默而又機智地予以回答:“原來的列寧對我們已經夠寶貴的了。”[33]

這種創作美學思想上爭論的問題,經過歷史風云的檢驗,其實質已經十分清楚。領袖是人,不是神。人們歌頌領袖是出于對他高尚品德和革命精神的熱愛和崇敬,絲毫不需要將他故意“拔高”,將他人為地“突出”,使他駕于群眾之上。在文藝上,如同在實際生活中一樣,把領袖神化,偶像化,不僅不能正確再現,反而會損害、歪曲,甚至糟蹋領袖的光輝形象。

斯大林同志指出,質樸謙遜是列寧作為“新群眾的新式領袖”的“最大長處”。高爾基在關于列寧的回憶錄中同樣說道,列寧“像真理一樣樸素”。馬雅可夫斯基在塑造列寧藝術形象時,強調的正是列寧具有的簡樸純真、平易可親的特點。詩人的這種遠見卓識是極其可貴的。

創作像長詩《列寧》這樣重大政治題材的作品,塑造像列寧這樣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領袖的藝術形象,對一個作家來說,無疑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嚴峻的挑戰。馬雅可夫斯基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他在《我自己》的“1924年”這一節中寫道:“完成了長詩《列寧》。在許多工人的集會上朗誦。我為這首長詩非常擔憂,因為它很容易被人貶低為一篇普通的政治筆記。”[34]但是,在列寧革命精神的感召下,詩人以充沛的激情,恢弘的氣魄,豐富的想象和非凡的藝術才華出色地完成了這一任務。在長詩中,詩人充分運用各種藝術手段,將敘事與抒情、歌頌與諷刺、詩歌與政論巧妙地結合起來,縱橫馳騁,揮灑自如,特別是創造性地構建了詩歌形象體系。(詩人將蘇維埃共和國比作巨艦,革命比作暴風雨,列寧比作舵手,作為全詩的主體形象,并由此派生出:海岸、桅桿、燈塔、船塢、港灣、怒濤、浪花、雷雨等一系列派生的形象。主體形象衍生出派生形象,派生形象烘托著主體形象,互映成輝,相得益彰,形成了獨特的形象體系。)

華章頌偉人,史詩樹豐碑,長詩《列寧》不愧為革命的政治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高度統一的藝術珍品,不愧為社會主義文藝中的經典名著。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尔多斯市| 柯坪县| 牟定县| 阳春市| 桑日县| 延安市| 绥德县| 张家界市| 米泉市| 英吉沙县| 临高县| 长武县| 柳江县| 孝昌县| 宣城市| 沙田区| 綦江县| 荆门市| 张家港市| 故城县| 高台县| 上高县| 石河子市| 闽侯县| 乃东县| 东方市| 枣强县| 河池市| 新和县| 乌兰察布市| 临夏县| 龙海市| 永善县| 武强县| 巢湖市| 大理市| 八宿县| 镇安县| 三河市| 庆安县| 黄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