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峰與波谷: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二版)
- 閻步克
- 2872字
- 2019-08-09 18:39:10
二“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
統一之后秦始皇決意“尺土不封”,廢分封而立郡縣。正像李斯等大臣所言:“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古老理想,終于化為“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的現實了。這確實是“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的。
當然,國破家亡的六國臣民,不會馬上就對秦廷表達臣服歸屬之感,他們敵視這個“虎狼之國”的鐵腕統治,心底埋藏著“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故國之思。秦末大起義中,六國舊貴族紛紛恢復國號與王號,顯示了列國格局的傳統影響。隨后項羽又分封了十八諸侯王。分封雖與大一統背道而馳,卻非項羽個人所能左右,而是歷史的必經曲折。同時項羽的分封,既不以列國的舊主與舊土為據,所封也非項王的親族姻戚,而是按各起義將領的實力和戰功來分封——時代畢竟是變化了。
漢高祖劉邦最初對制御天下頗感力不從心,還有人提出,秦“內亡骨肉本根之輔,外亡尺土藩翼之衛”,其二世而亡是廢分封造成的。所以劉邦在剪除異姓王的同時,又“尊王子弟大啟九國”,分封了九位同姓王。這些王國地域遼闊,“分天下半”,諸王自征租賦、自鑄貨幣、自行紀年,甚至“自為法令,擬于天子”。當時的人形容為“一脛之大幾如腰,一指之大幾如股”。這時的王朝在形式上是統一的,實際卻大有各自為政的味道。漢景帝三年(前154),吳王劉濞聯合諸國悍然起兵發難,是為“七國之亂”。中央集權面臨嚴峻考驗。

圖三“海內皆臣 歲登成孰 道毋饑人”小篆字磚
“七國之亂”數月即被平定,漢武帝又采取了一系列強硬措施去壓抑藩國,顯示中央集權畢竟是時代趨勢。對關東的征發徭役、用兵平亂、發布法令、派遣官吏等活動,以及各地日益頻繁的經濟文化交往,都在無形中強化著朝廷與地方的一體性。此后“分封”大致只是一種對宗室與功臣的優遇,但一般不構成割據分權因素;封國下降為郡縣制的附庸了,王侯“衣食租稅而已”,封土而不臨民。胡寶國先生曾指出,西漢前期史家稱說籍貫時,還照老習慣使用著“齊人”“魯人”“楚人”的說法,后來就逐漸改口為“某郡某縣某鄉某里人”了。郡縣,才是臣民安身立命的基本單位。
秦朝人口約有4000萬,然經秦朝酷政和秦末戰火,到漢初只剩下1500萬至1800萬了。休養生息中,編戶數量在逐步回升。漢武帝用兵四夷,版圖幾乎擴大了一倍;西漢末年,編戶已近6000萬口了。這是秦漢王朝的最盛之時。
廣袤疆土和眾多子民,是通過一百多個郡國加以管理的。這時的中央政府直接面對一百多個郡國,比后世的地方行政層次簡潔得多。章太炎先生評論說:“太守與天子剖符,而下得刑賞辟除;一郡之吏,無慮千人,皆承流修職;故舉事易而循吏多。”郡之長官稱“太守”,下面有郡丞給他做副手;另有都尉掌兵,自有一府。郡府分設諸曹,各有掾史。縣級的行政單位,西漢約有1587個,東漢約有1180個。萬戶以上的縣,長官稱“令”;萬戶以下的縣,長官稱“長”。郡縣諸曹的名稱,跟中央三公府中的諸曹相近,但中央諸曹對郡縣諸曹并無明顯的對口指揮關系。漢人往往拿郡守跟古代的諸侯相比,是有道理的。秦漢的郡仍是單元式的地方行政單位,郡守就是一郡之主,集財政、司法、監察、軍政及選官權力于一身。歷史早期的地方控制,往往采用“一人主一方”的簡單辦法;而后代的地方行政體制,民政、司法、軍政等權力各有所主,呈分枝結構,就精致得多了。漢宣帝把郡太守說成是“吏民之本”,老百姓能否安居樂業,就靠郡守二千石了。由此,郡國成為地方行政的重心所在。
西漢成帝時,東海郡有民139.4萬,員吏約2203人,吏民的比例約為1:633。西漢末全國在籍人口近6000萬,員吏約12萬余,吏民比例約1:500。若以官民比太大來判斷秦漢政府難以實現真正的中央集權,那還是過于武斷了。因為,郡府縣廷中除在編員吏外,還有大量長官自行招聘的編制外的非員吏,其數量經常超過員吏數倍。進而縣以下有鄉、亭、里等,其下還有什伍。“亭”是行旅所宿處,又是驛站和鄉官的治所,設有亭長。亭長有保障治安的責任,有點像今天的派出所所長,劉邦就曾干過這個差使。里則有里正、里典。也就是說,還有大量無秩但為官府承擔行政職責的人,他們雖不在“員吏”概念之內,但也是帝國金字塔的基石。有些學者認為,中國的官兒太少,所以皇帝的統治只能達到縣一級,其下就是社區自治了,此說法恐怕昧于史實。
在居民的“什伍”編制中,實行告奸、連坐的辦法,一家有罪則整個什伍都受株連。秦朝的居民到了17歲就得“傅籍”,即登記戶口。在秦朝時不時還能看到以身高定年齡的做法,例如用“五尺”“七尺”來劃分年齡段,那時候官府還難以確切掌握居民年齡,就只好看個頭高矮了。漢代的戶籍上記載著居民的爵位、房屋、妻子、奴婢、畜產等等。每年八月,地方官都要案比戶口、編制戶籍,所謂“八月算民”。通過郡縣、鄉里和戶籍以及連坐、告奸等制度,千萬小農被納入了政府的緊密控制之下了,變成了賦役的可靠來源。秦始皇、漢武帝南定夷越、北擊匈奴時所動員的巨大兵力和浩大財力,就是以編戶齊民體制為基礎的。
若把郡縣鄉里系統比作“條條”,那么西漢也存在著“塊塊”的系統。西漢于產鹽之地,設有遍及28個郡國的35處鹽官;于出鐵之處,設有遍及40郡國的48處鐵官;有國營手工業的地方設工官、服官,有水池及魚利者設水官。它們都屬中央派出機構,歸中央的大司農、少府或水衡都尉直轄。漢武帝實行均輸、平準之法,在各地設置均輸官,負責輾轉發賣各地的貢物以營利,直屬大司農。王莽變法時,在長安及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設置了五均司市師,以管理市場、買賣貨物、平抑物價。這種統制性的財政政策,在東漢開始退縮,鹽鐵官轉屬郡國,均輸之事廢罷;大司農下屬仍有平準令,但其職責僅僅是“掌知物價”,已不事商業經營了。

圖四 畫像石中的漢代小農
為強化中央對地方的監察,漢武帝分天下為豫、冀、兗、徐、青、荊、揚、益、涼、并、幽、交州及朔方等13州部,各置刺史,秩六百石。刺史的職責是以六條問事。六條之中,有一條針對地方強宗豪右,其余五條針對郡守二千石,監察他們是否存在著不奉詔書、不恤疑獄、選署不平、子弟恃怙榮勢、違比下公等行為。藩國也是刺史的重點防禁對象。顧炎武對刺史制度大加贊揚:“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權之重,此小大相制、內外相維之意也。”漢武帝還設置了司隸校尉,督察京師,并糾察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國。東漢稱洛陽為司隸,相當于一州,朔方合于并州,州部的數目變成了13個。
西漢后期,刺史逐漸有了固定的治所和下屬。東漢中期后,往往以刺史統兵鎮壓各地起事者。戰爭爆發時,往往需要大范圍地統籌軍政,這時刺史就成了人選之一。這樣一來,州部的權力就繼續增大了。漢靈帝進而把一批要州刺史之職改為州牧,秩二千石;若以宗室或九卿擔任,則為中二千石。由此,州牧逐漸變成了郡守國相的上司,郡縣兩級制開始向州郡縣三級制過渡。在漢魏之交,州牧、郡守割據一方的情況相當突出。這與單元式地方行政體制下地方官權力過大有著密切關系。相比之下,歷史后期的地方行政權力被分解開來,就大大消解了地方行政單位的割據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