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教育篇

媒介素養教育與報刊素質教育

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 端木義萬

摘要:我國高校外語專業長期以來過于強調外語工具性而忽視學生素質教育。英語報刊課程自開設以來也存在重技能輕素質傾向。媒介素養教育不僅可以提升媒介選擇、理解和使用水平,還有助于提高思辨、質疑、評估、概要、創新和表述能力,因此也是英語報刊課程實施素質教育的理想模式。英語報刊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媒介素養水平,施教中要科學導入相關西方文化,適度介紹美英新聞文化,幫助學生熟悉報刊語言,組織大量課堂實踐活動。學校要營造理想的媒介素養教育環境。

關鍵詞:英語報刊;媒介素養;素質教育;意義;措施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改革開放形勢的發展,英語報刊的教學價值被越來越多的高校師生所認識。目前,我國高校已廣泛開設英語報刊課程。經過三十余年的建設,這門課程已基本成熟。由于廣大英語報刊教師不斷引入和采用先進科學的教學理念和方法,英語報刊教學質量持續改進。然而與外語其他課程相似,英語報刊課程教學存在重技能輕素質的傾向。媒介素養教育在國際上已實施多年。實踐證明,它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媒介素養水平,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多種能力。筆者認為,媒介素養教育如果實施得法,它也是英語報刊課程實施素質教育的理想模式。

一、高校素質教育的意義

當今時代是經濟全球化時代。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政治、文化、科技等領域的國際化,也使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趨勢更為明朗。培養有世界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核心所在。(馬化祥,2011)

形勢發展迫切需要我們培養高素質人才。素質教育對于提高具有世界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起著關鍵作用。它有助于培養寬泛、廣博、觸類旁通、交融互補的綜合思維,有助于培養人的想象力、開拓創新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

我國高校外語專業由于特定的歷史因素長期忽視素質教育,“將外語教育目標定位為掌握語言技能與實用知識,外語教育的工具性價值傾向明顯。”(劉利民,2009)“長期以來,人們總把外語看作是工具?!庹Z工具論’使外行的人把外語學科看作附屬于其他學科工具……只能做些口譯、筆譯、交際、引進和教學工作。”(連淑能,2013)

這種強調外語工具性的教學在培養目標上,專注于造就掌握英語人才,很少顧及培養全面人才應具備的其他素質,尤其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程設置上,開設的大多為旨在提高英語水平的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課程,缺乏提高人文素質的課程;在知識結構的營建上出現嚴重失衡,表現在知識與技能的傳授中,重技能輕知識;在知識的傳授中,重語言知識,輕人文知識;在教學方法上,重背誦、記憶、模仿、復述等機械腦力勞動,輕視或忽略有利于發展思維能力的討論和爭辯;在學習方法上,學生往往專攻英語,單科獨進,以致發展到熱衷于考證書而放棄正規課程極端實用主義。按這一辦學模式培養出來的人才,在英語語言運用上基本沒有問題,但往往文化素養差,知識面狹窄,不善于思考和分析,很少有見地,當然更談不上在自己所從事的領域里實現創新了。(黃源深,2010)

何兆熊教授曾尖銳地指出:“以前的外語教學一般都對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重視不夠,似乎外語專業學生只要能說會寫外語就行了。學生就同鸚鵡學舌那樣跟著老師學,往往只善于對別人說過的話作簡單的重復。這種教學理念在相當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束縛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結果使他們缺乏思想,缺乏觀點,缺乏創造能力?!保ê握仔?,2003)

胡壯麟教授也尖銳地指出這一問題的嚴重后果:“如果把外語專業簡單地理解為‘聽說讀寫’很容易把我國高等院校的外語學院降格為高、中專水平的外國語學校,很難給國家和社會培育出優秀人才?!保ê鷫痒?,2015)

伴隨我國改革開放規模擴大,經濟、信息和文化全球化步伐不斷加快,我國外語界認識到舊的教學模式已無法適應新的形勢。2000年出版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提出:“21世紀是一個國際化的知識經濟時代。我們所面臨的挑戰決定了21世紀我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規格:這些人才應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相關專業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高的素質。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語專業知識的前提下,拓寬人文學科知識和科技知識,掌握與畢業后所從事的工作有關的專業基礎知識,注重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

近些年來,外語界有識之士呼吁加強素質教育,提出外語教師需要及時調整,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實現從“外語教學”向“外語教育”的轉軌。束定芳教授提出外語教育要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參與國際事務的各類人才服務”,“要為培養研究世界的人才服務”。(束定芳,2013)

一句話,外語教育就是外語專業中實施素質教育,培養能參加國際事務的各類高素質人才。為了培養高素質人才,不少外語院、系采取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措施。譬如增設外國文化課程、國際知識課程;采用研究型、任務型教學法;注重學生思辨能力,分析、綜合、歸納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開展營造提高人文修養的課外活動。

高校英語報刊課程的建設狀況與外語專業總體建設情況大體相似。英語報刊與其他資料相比具有四點鮮明特色:內容新穎、語言現代、資料豐富、詞語實用。這些特色使英語報刊具有獨特的教學價值。伴隨改革開放的程度深入和規模擴大,這一價值越來越突顯,廣大學生上報刊課的興趣十分濃厚。然而在施教過程中,很多英語報刊教師只關注語言教學、閱讀技能的提高,未能結合西方新聞文化和社會文化來講外報外刊語言,引導學生透過語言看清報刊文章所蘊涵的意識形態,利用報刊資料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綜合歸納能力、創新能力和提出見解的能力。辛斌教授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一問題,稱此為“欣賞式教學”。這種教學法也導致了學生出現黃源深教授所提出的“思辨缺席癥”。(黃源深,1998)

由于英語報刊課程所采用的資料都是出自外報外刊,而且基本上是英美資本主義壟斷集團所擁有的報刊,其新聞報道和評論滲透了西方資本主義利益集團的意識形態,因此這種教學法很有可能導致學生思想意識西方化、美國化的后果。所以,我認為英語報刊課程更有必要進行素質教育。基于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覺得,“報刊比其他資料題材更加豐富,體裁更加多樣,觀點更加多種,內容更加新穎,因此更加具有素質教育的價值”(端木義萬,2006)。

二、媒介素養教育的功能

媒介素養研究起始于西方,大致經歷三個階段:“免疫”范式、“大眾文藝”范式和“表現”范式(陶喜紅,2008)。

1933年英國學者E.R.Leavis和其學生Denys Thompson合作出版了文學批評著作《文化和環境:培養批判意識》(Culture and Environment:The Training of Critical Awareness),提出了“媒介素養”概念。該書的核心觀念是教育孩子們如何抵制媒介的錯誤引導,所倡導的是“免疫”范式。

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媒介素養研究進入第二個階段,倡導學生區別、判斷和欣賞媒介。這一階段也被稱為“大眾文藝”范式。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媒介素養研究著重討論媒介的“表現”意義,包括媒介是怎樣表現現實的,怎樣辨析滲透其中形形色色的意識形態。這一階段也被稱作“表現范式”階段。(陶喜紅,2008)

此后,媒介素養研究在西方引起越來越廣泛的重視,不少國家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學生正式課程。當今對媒介素養有很多定義,被廣泛認同和接受的定義是美國媒介中心1992年所下的定義:媒介素養就是指人們面對各種信息的選擇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質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評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創造和生產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反應能力(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fully)。(Considine,1993)

我國對媒介素養和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始于1997年。當年,中國社科院副研究員卜衛發表了題為“論媒介教育的意義、內容和方法”的論文。此后,陸續又有學者發表論文闡述對“媒介素養”的觀點,提出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建議和措施。有的院校試驗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講座和課程。近些年來,我國高校英語報刊教學界有的教師也開展了媒介素養教育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礦業大學外語學院趙虹教授在所發表的兩篇學術論文《大學英語報刊教學中的媒介素養教育》(《高校英語報刊教學論叢》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媒介語言與大學英語報刊教學》(《中國外語》,2007,第6期)都較深入地探討了媒介素養教育。同時還值得一提的是廈門理工學院王亞民副教授的《英語報刊教學目的偏重轉移和素養教育》(《高校英語報刊教學論叢》第二版,2006)也系統深入地論述了媒介素養教育。

媒介素養主要包括以下幾層含義:1.正確認識媒介的性質和功能;2.對媒介具有批判意識和批評能力;3.對不良信息具有辨認能力和免疫力;4.能有效利用大眾傳媒為自己生活、工作和事業發展服務。

媒介素養教育是基于以下八大理念:

1.All media are constructions.所有媒介提供的是建構信息。

2.All media construct reality.媒介建構現實。

3.Audiences negotiate meaning in media.受眾從媒介解讀信息。

4.Media have commercial implications.媒介具有商業動機。

5.Media contain ideological and value messages.媒介含有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信息。

6.Media have social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s.媒介具有社會和政治影響。

7.Form and content are closely related in media.媒介信息形式和內容密切關聯。

8.Each medium has a unique aesthetic form.每種媒體都有自己獨特的審美形式。

(Patricia Aufderheide,1989)

媒介素養被譽為“與科學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相比肩的另一種重要素質”(蔡騏,2008)。不難看出,媒介素養教育符合我國現階段教育改革的總目標,它也是英語報刊課程實施素質教育的理想模式?!懊浇樗仞B教育……是素質教育取得實效所必須實施的基礎性教育?!保òi程,胡田霞,2009)

三、報刊課程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的必要

我國高校英語專業報刊課程采用的教學資料大都是選自美英主流媒體。這些媒體都是資本主義壟斷集團所掌控。美國新聞發展史也是報業集團兼并壟斷史。(端木義萬,2001)英國情況同樣如此?!靶侣剤蟮缹嵸|上是社會機構的聲音?!保╲an Dijk,1998)這些媒體所刊登的報道必然植入特權集團的意識形態和觀念。不少西方傳播學者指出,新聞報道往往采用宣傳手段(propaganda devices)影響公眾輿論。美國傳播學者John C.Merrill(1990)列舉了新聞寫作常用的11種宣傳手段:塑造定型觀念(creation of stereotypes)、個人看法說成事實(presentation of opinion as fact)、借用他人之口(speaking through sources)、使用顯示偏見的象征(biased attributes)、信息挑選(information selection)、新聞控制(news management)、模糊信息源(vague authority)、新聞事實加工(selective factuality)、個體代表整體(one-person-cross-section)、采用褒貶稱號(use of labels)、借口無法對證(the-not-available ploy)。這些宣傳手段的使用形成了“語義噪音”(semantic noise),給受眾帶來了“信息解碼”(message decoding)的困難。也就是說,西方新聞報道常常是已經滲入西方意識形態和偏見的渾濁狀態的信息,要想把它變為一眼見底的清水就必須對其過濾。

從我國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看,英語報刊課程進行英語媒介素養教育十分必要。2011年5-6月期間,我們曾對南京地區10所三種不同層次高校做了一次深入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三個問題:1、缺乏對重大新聞的關注,此項得分僅為該項分值的10%;2、缺乏西方新聞文化知識,此項平均分只有25%;缺乏媒介含有意識形態的意識,此項平均分為12%;3、對報刊語言規律和特色不夠了解,此項平均分為45%。這些問題嚴重制約學生閱讀西方英語報刊時對信息的選擇、理解、質疑、評價以及思辨能力的提高,阻礙了個人素質的發展。(端木義萬,2012)

四、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的具體措施

1.提高授課教師自身媒介素養水平

打鐵還得自身硬。媒介素養教育能否成功,教師隊伍是關鍵。然而,我國媒介素養教育尚處早期階段,理想的師資隊伍還未建設起來。很多英語報刊教師還難以勝任此項任務。特別值得指出的是,相當多高校英語報刊教師隊伍長期未能固定。這便導致授課教師缺乏英語報刊教學經驗。我們在2011年對全國高校英語報刊教師總體素質的大型調查發現:雖然從事英語報刊課程教學的老師高校英語教齡6年以上者比例高達78%,高職稱比例為46%,但報刊課程教齡5%以下者卻占80.5%!調查還發現許多報刊教師自身媒介水平不高:研讀過傳播學論著者比例不到15%,研修過傳播學課程者比例僅為4.5%。數據還顯示不少英語報刊教師西方社會文化知識功底不厚:真正研讀過西方文化論著者比例僅有20%,有17%者“沒有跟蹤社會文化發展”。(端木義萬,2012)

“外報外刊的教學過程是教師不斷積累,持續充電的過程?!保ǚ都也模?000)實踐證明,外報外刊課程教師的媒介素養水平是通過長期的西方文化知識和報刊語言知識積累來提高的。因而,組建一支長期穩定的英語報刊教師隊伍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此外,英語報刊教師應對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性有充分認識,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盡快提高自身媒介素養水平。

2.周密安排課堂媒介素養教育內容

對于我國高校英語學生而言,要具備理想的外報外刊媒介素養所包含的信息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及思辨反應能力,除需要較高的英語水平之外,還必須通曉西方社會文化,西方新聞文化和報刊語言規律及特色,并且通過大量實踐了解和掌握外報外刊中意識形態的諸多表現形式。教師在授課時要有機結合課文內容講解,科學導入相關西方文化,適度介紹美英新聞文化,幫助學生熟悉報刊語言和組織大量課堂實踐活動。

(1)科學導入相關西方文化

語言是文化載體和文化的鏡像反射。外報外刊語言涉及西方國家政治體制,歷史習俗,社會關系,民眾心理,行為準則,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等等。“外刊教學實踐說明,學生外報外刊閱讀中理解難點往往不在文字本身而在于文化干擾。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常常自發地用本族文化去‘比附’外國文化?!保ǘ四玖x萬,2002)報刊文章內容浩若煙海,涉及文化方方面面,此外,新聞報道中還會有新的信息源源不斷涌現。這些內容和信息往往構成理解障礙,也會造成思辨困難。然而,盡管報刊內容浩瀚、信息多變,但是這些內容都是圍繞相關專題,萬變不離其宗,如若選材圍繞重要專題采用代表性文章,課堂上注重培養學生社會文化意識,幫助學生構建社會文化專題知識結構,并引導他們不斷豐富這些知識結構,學生便會逐漸克服這些障礙,步入閱讀輕松自如的境界。

(2)適度介紹美英新聞文化

新聞文化影響新聞寫作。新聞發展史給新聞寫作留下了時代印記。新聞價值觀主導新聞選擇和報道方式。報刊語言滲透了媒體壟斷集團的意識形態。了解西方新聞發展史,西方新聞價值觀,報刊與其他媒體之間關系,報刊媒體經營狀況和新聞媒體與政界及企業界之間關系有助于全面客觀地認識外報外刊。因此,適度介紹西方新聞文化有利于提高學生媒介素養水平。

(3)幫助學生熟悉報刊語言

新聞寫作受特定因素(如時新性、大眾性、節儉性、趣味性)制約形成了自身的語言規律和特色。熟悉這些規律和特色,閱讀理解便會輕松自如。例如不同新聞報道有其常見的篇章結構:純新聞報道常見模式是倒金字塔結構,導語多為概要式導語,而解釋性報道通常圍繞因果敷墨,常見模式為實例—問題—原因—措施—評論。再如新聞標題常常應用多種手段濃縮句式(省略冠詞、人稱代詞、連系動詞、助動詞,標點符號冒號替代說意動詞或連系動詞),新聞報道為節省篇幅采用多種措施精煉句式(使用前置定語,名詞定語,詞性轉換,縮略詞,身份同位語前置等)。又如新聞寫作為制造新穎獨特效果常使用新詞/仿詞、習語活用甚至典故活用。教師應在課堂上結合文章具體情況引導學生發現和總結新聞語言特色,這有助于學生構建理解和分析報刊文章必不可少的語言知識結構。

新聞話語也是意識形態的話語。西方主要報刊基本都是資本主義壟斷集團手中的媒體,向讀者灌輸的自然也是這些特權集團的意識形態和思想觀念。外報外刊的意識形態和思想觀念反映在版面位置、篇幅多少,文章結構、句式、用詞以及配置的圖片和說明文字等層面上。譬如,西方報刊常用委婉語掩蓋己方存在的問題:用“industrial action”“labor dispute”替代“strike”;“U.S.commitments in Iraq and Afghanistan”替代“the Iraq War and the Afghanistan War”。另一方面,西方報刊文章又常用貶義詞語丑化發展中國家,如“dictatorial regime”“totalitarian government”。

“意識形態通過偽裝自己的性質,裝扮成另一種東西發揮作用,其作用方式最隱蔽時才最有效?!保‵airclough,1989)西方報刊意識形態的語言表現方式常常較為隱晦,授課時要引導學生去識別。如使用模糊不清的引語,這樣既表述了自己的觀點又顯得客觀公正。例:“It is said that……”“It is reported that……”“According to reliable sources……”“Authorities say that……”

此外,西方報刊還通過含有感情色彩的“說”意動詞巧妙地表達了自己態度,從而影響讀者。我們還常常發現西方報刊雖然提供了新聞事實,但卻通過“被動化”(passivization)、“名物化”(nominalization)、“靜態動詞”(static verbs)淡化或弱化表達效果。熟悉這些意識形態表現形式便可具備從西方報刊語言透視出隱含的意識形態的能力。

(4)組織大量課堂實踐活動

媒介素養水平必須通過大量實踐來提高。教師要緊密結合課程教學內容設計和組織多種活動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筆者認為,以下三種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媒介素養水平。

a.新聞播報。授課開始抽出5分鐘時間讓學生報告國內外重大新聞。這一活動可以促進學生對新聞的關注,還可提高學生新聞制作能力。

b.問題討論。教師在課堂上結合所教文章的語言和內容提出一些有關新聞文化、社會文化、報刊語言或意識形態表現方式的問題,啟發學生自己思考找出答案。討論方式可靈活多樣,可以是堂上問答,亦可小組討論,還可大組辯論。討論活動中,教師既是組織者,也是參與者和評論者,要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有深度的思維,激勵學生提出自己獨特看法、新穎觀點。這類活動組織得法不僅可以活躍學習氣氛、深化課文理解,還可以有效提高學生思辨能力和觀點表述能力。

c.信息整編。要求學生將所閱讀的外報外刊文章中的信息提煉、加工、整理為一篇短文。整編的資料可以是單篇文章,也可是同一專題多篇文章。練習形式既可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既可是英文的,亦可以是中文的。最簡單的形式便是課堂上文章層次分析,說出各個層次大意。整篇文章要求包含重要實質內容,語言高度精練,表述簡潔明晰。其制作過程是首先理解吃透原文,對文章由表及里去偽存真,找出有價值、有實質性的信息,然后根據所定篇幅對信息進行取舍,最后組合、整理、加工成短文。這類練習對提高信息理解能力、選擇能力、思辨能力、概要能力和語言表述能力十分有效。

3.營造條件理想的教學環境

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營造理想的媒介素養教育環境是十分有效的措施。學??筛鶕陨韼熧Y條件和學生具體水平組織下列活動:

(1)組織新聞知識競賽。可以圍繞國內外重大新聞,新聞文化和新聞語言知識舉辦競賽。這類競賽可以培養和增強學生對新聞的興趣和媒介素養的關心。

(2)舉辦專題辯論大賽。報刊中有不少專題趣味性,可辯性很強。例如:美國是否衰敗,無家可歸是否就是無房可住,美國名校是否存在對亞裔人歧視,美國究竟是帝國還是共和國,美國亞太政策究竟是否對美國有利,網絡是否阻礙思維發展,西歐是否應該接納更多敘利亞難民等等。這些專題辯論活動可以活躍校園學習氣氛,促進學生發展思辨能力和表述能力。

(3)安排相關學術講座。學術講座不僅可以增加學術氣氛,而且可以拓寬學生知識視野。舉辦有關西方新聞文化和新聞語言專題講座(如:西方新聞發展史,西方新聞價值觀,美英報刊業經營狀況,新聞文化與新聞語言)可以提供報刊媒體相關的系統知識,從而促進學生媒介素養水平的提高。

(4)開展重要課題研究。外報外刊所涉及的有些重大專題依靠課堂有限時間很難討論深入、分析透徹,本身具有繼續研究價值,例如:美國是否衰敗,美國槍支問題,美國好戰問題,美國選金問題,美國夢,無家可歸問題,柯達破產緣由,美國大學為何強盛,網絡對思維的影響,美國網絡監控等等。這些課題的探討不僅可以拓寬知識面域,而且能提高信息收集,觀點辨析,內容提煉和語言表述能力。研究成果可用書面和網絡形式相互交流,有價值的成果可向報紙、學刊投稿。

(5)提供新聞制作實踐?!按髮W生具體參與媒介生產流程(即對媒介信息采集、組織、加工、傳遞)……可以在設計、創作和制作媒介信息的過程中體驗到這些概念是如何在具體實踐中得以表達的。”(Hobbs,1994)組織學生參與校報、廣播站、電子網站的新聞采訪、撰稿和編輯活動或向新聞媒體投稿活動,可以提供真實的新聞生產實踐,還可以提高新聞意識以及信息收集、信息判斷、信息加工和新聞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包鵬程,胡田霞.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初探[J].新聞世界,2009(8).

[2]蔡永良.從外語教學走向外語教育——新形勢下我國外語教肓轉軌的思考[J].外語教學,2013(1).

[3]蔡琪.媒介社會的來臨與媒介素養教育的三個維度[J].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8(6).

[4]胡壯麟.對中國外語教育改革的幾點認識[J].外語教學,2015(1).

[5]端木義萬.美國傳媒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6]端木義萬.談談外刊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6).

[7]端木義萬,王慧玉,張琳.高校英語報刊課程教師素質抽樣調查[J].外語研究,2012(1).

[8]端木義萬,鄭志恒,趙虹.高校英語報刊教學與媒介素養教育——南京地區十所高校英語報刊媒介素養調查報告[J].山東外語教學,2012(5).

[9]端木義萬.報刊教學與素質教育[J].中國外語,2006(4).

[10]辛斌.批評語言學:理論與應用[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11]辛斌.批評性語篇分析方法論[J].外國語,2002(6).

[12]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13]何兆熊.辦好外語專業之我見[J].外國語,2003(2).

[14]黃源深.思辨缺席[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7).

[15]連淑能.再與外語學生談綜合素質[J].當代外語研究,2003(3).

[16]劉利民.科學規劃外語教育,切實服務國家戰略[N].光明日報,2009.3.3.

[17]馬華祥.國際化視野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3).

[18]束定芳.關于我國外語教育規劃與布局的思考[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3).

[19]陶喜紅.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現實意義及實施途徑[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3).

[20]王亞民.英語報刊教學目的偏重轉移和素質教育[A].端木義萬主編.高校英語報刊教學論叢(第二版),2006.

[21]趙虹.大學英語報刊教學中的媒介素養教育[A].端木義萬主編.高校英語報刊教學論叢(第二版),2006.

[22]Aufderheide, Patricia. Media Literacy:Resource Guide.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1989.

[23]Considine, D. M.An Introduction to Media Literacy[M].Englewoods Cliffs:Prentice Hall Inc.,1993.

[24]Leavis&Denys Thompson. Culture and Environment:The Training of Critical Awareness[M].London:Chatto&Windus,1993.

[25]Fairclough, N. Language and Power[J].London/New York:Longman,1989.

[26]Hobbs, R. Pedagogical Issues in the U.S.Media Education[J].Communication Yearbook,1994.

[27]David Buckingham. Media Education-Literacy Learning, Literacy Movement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M].Pol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Blackwall Publishing Ltd,2003.

[28]van Dijk, T. A.News as Discourse.Hillsid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1988.

作者簡介:

端木義萬,教授,博導。研究方向:傳媒英語、傳媒文化、文體學、美國社會文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丰县| 张北县| 子洲县| 娱乐| 庄浪县| 烟台市| 九江市| 瓦房店市| 贵溪市| 南安市| 简阳市| 通道| 瑞安市| 鄂尔多斯市| 新密市| 连山| 兴文县| 垫江县| 临夏县| 新绛县| 南漳县| 道真| 洛浦县| 阳曲县| 岳阳县| 晋江市| 昔阳县| 寻乌县| 西安市| 荔波县| 洛川县| 哈巴河县| 南昌县| 高安市| 和政县| 灯塔市| 华阴市| 达日县| 高州市| 南宁市| 桓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