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雄烏拉爾山
公元前2000年,塞伊瑪-圖爾賓諾人大舉西遷,稱雄烏拉爾山長達兩個世紀,直訖公元前1800年。俄羅斯烏拉爾地區的羅斯托夫卡墓地發現較多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倒鉤銅矛,如羅斯托夫卡墓地8號墓和34號墓。這些塞伊瑪-圖爾賓諾古墓采用豎穴土坑形制,葬式為仰身直肢葬,頭向南或東;隨葬器物中,與倒鉤銅矛共出的有雙耳銅矛、空首銅斧、雙刃銅匕、銅錐、銅環、石鏃、石葉及其他各種石器、骨器、碎陶片等。[23]據北京大學教授陳建立調查,俄羅斯阿爾泰國立大學博物館藏有3件羅斯托夫卡墓地出土的倒鉤銅矛(圖1-3:1~3)。[24]如果加上羅斯托夫卡墓地發現的另外2件(圖1-3:4~5)[25],那么,目前在烏拉爾地區共發現的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倒鉤銅矛共有5件。

1-3 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青銅器,俄羅斯烏拉爾地區出土
烏拉爾地區羅斯托夫卡墓地2號墓出土的馬頭刀相當精美(圖1-4:3),是歐亞草原文化最早采用動物紋的青銅器之一。德國考古學家帕爾青格(Hermann Parzinger)教授甚至認為,西伯利亞青銅器動物紋就源于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26]2013年12月,北京科技大學梅建軍教授在北京大學所做的學術講座中展示了一件哈佛大學塞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藏四羊青銅權杖頭(圖1-4:4),與甘肅火燒溝墓地出土四壩文化四羊青銅權杖頭(圖1-8:1)如出一轍。不同的是,前者為山羊頭,而后者為綿羊頭。哈佛大學塞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這件藏品出自伊朗,但是它與烏克蘭草原波羅丁諾寶藏中的漢白玉四瓣花權杖頭(圖1-4:5)非常相似。自古以來,伊朗就與歐亞草原有廣泛的文化交流,因此,這件四山羊權杖頭很可能屬于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27]

1-4 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遺物
2013年8月,俄羅斯考古學家在烏拉爾山峽亞坦卡(Shaitanskoye)遺址發掘的“烏拉爾最古老的冶金祭祀場所”,入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上海市政府聯合舉辦的“首屆世界考古上海論壇”十項重大田野考古發現之一,其入選理由是此項考古工作發現了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最大的遺址,證實了在公元前1900至前1800年間,中烏拉爾地區有自己的冶金業。峽亞坦卡禮儀性遺址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對歐亞大陸北部從石器時代過渡到青銅時代及冶金中心形成的認識。與羅斯托夫卡、塞伊瑪、圖爾賓諾等其他塞伊瑪-圖爾賓諾禮儀性遺址相比,該遺址有其顯著的獨創性,同時它也被視為歐洲大陸先進的冶金技術分布網絡的連接點。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烏拉爾聯邦大學奧爾加·克羅特科娃教授還在上海論壇公布了一組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冶金祭祀遺址最新測定的14C數據,年代集中在公元前19至前18世紀。[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