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事辯護的理念
- 陳瑞華
- 3768字
- 2019-08-16 17:45:33
五、律師獨立辯護的限度
筆者對“獨立辯護人”理論所提出的反思性評論,并不意味著對律師獨立辯護予以徹底否定。其實,即便在處理與委托人關系問題上,律師辯護也應具有最低限度的獨立性。例如,律師不能實施法律和律師職業倫理所禁止的行為,如毀滅、偽造、變造證據,引誘、威脅、賄買證人作偽證,幫助被告人轉移贓款贓物,等等。又如,律師不能向法庭作出明知是虛假的陳述,也不得向法庭提供明知是不可靠的證據。這可以被視為律師要承擔忠實于法律和事實的義務。當然,這種對事實真相的尊重最多屬于一種“消極的發現真實義務”,也就是禁止律師以積極的作為來引導司法機關作出錯誤的事實認定。51
但是,律師的獨立辯護并不是絕對的。尤其是在處理與委托人關系問題上,律師不可能極端地堅持“獨立辯護”,而完全不受委托人意志的限制和左右。作為接受嫌疑人、被告人委托而擔任辯護人的訴訟參與者,辯護律師應將忠誠于委托人利益作為首要的執業目標,并為此遵循一系列獨特的職業倫理規范。52例如,作為委托人的法律代理人,律師要履行代理人的義務,與委托人建立起基本的信任關系;作為委托人的法律幫助者,律師應向委托人盡到告知、提醒、協商義務,以便形成與委托人協調一致的辯護思路;作為一種專業的辯護人,律師應將說服法官接受本方訴訟主張作為辯護的目的和歸宿,等等。這樣,在律師與委托人發生辯護觀點的分歧或沖突之時,律師的“獨立辯護”就受到某種外部的限制。這種限制主要來自律師以忠誠于委托人利益為中心的職業倫理規范。53對于律師來說,這些職業倫理具有更高的地位,相對于律師辯護而言,它們甚至具有選擇上的優先性。在獨立辯護與忠誠于委托人利益發生矛盾的時候,律師有必要將實現后者作為優先的選擇。以下對律師的忠誠義務以及圍繞著這一義務所應遵循的職業倫理作一分析。
本來,嫌疑人、被告人既是辯護權的享有者,又是這一權利的行使者。法律之所以要建立辯護制度,嫌疑人、被告人之所以要委托律師從事辯護活動,就是因為自己作為法律外行和當事人,缺乏辯護的能力和經驗,單靠自行辯護根本無法達到預期的辯護效果。嫌疑人、被告人出于信任,委托律師從事辯護活動,意在獲得律師的有效幫助。假如律師無力提供這種法律幫助,或者有意無意地損害委托人的利益,這既辜負了嫌疑人、被告人的委托和信任,也背離了律師辯護的本來意義。不僅如此,那些接受嫌疑人、被告人委托的律師,一旦“反戈一擊”,在訴訟中實施了有損委托人利益的言行,還會給委托人造成更為嚴重的傷害。正因為如此,忠誠于委托人的利益,應當成為律師辯護的第一職業倫理。
根據忠誠于委托人利益的職業倫理,律師在進行辯護活動時不應損害委托人的利益。這應當構成律師獨立辯護的第一限制。前面提到的律師“臨陣倒戈”,在委托人拒不認罪的情況下,當庭發表被告人構成犯罪的觀點,甚至提出被告人構成另一更重犯罪的觀點,或者兩名辯護律師當庭發表相互對立的主張,這都造成辯護方觀點的相互矛盾,律師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公訴人”的角色,這就程度不同地損害了委托人的利益。不僅如此,一些律師采取不正當的操作方式,動輒當庭發表政治性言論,或者動用大眾媒體對法官施加壓力,逼迫法官接受自己的辯護思路,這都會損害律師與法官的正常關系,最終犧牲了委托人的利益。
嫌疑人、被告人一般屬于不熟悉法律的普通人,他們對于律師是否維護了自己的權益,或者律師的某種言行是否損害了自己的利益,經常無法作出準確的判斷。正因為如此,律師更需要做到嚴格自律,將維護委托人利益作為自己辯護活動的最高準則。而律師法和刑訴法為有效規范律師的辯護活動,則應為律師辯護確立若干職業倫理規范。例如,在被告人拒不認罪的情況下,律師無論如何不得當庭發表“被告人構成犯罪”的言論。又如,在被告人當庭認罪的情況下,律師一旦發現自己準備的無罪辯護意見是不合時宜的,就應當申請法庭休庭,與被告人進行有效的溝通,及時調整自己的辯護意見,或者在征得被告人同意的前提下,繼續提出無罪辯護的意見。再如,對于兩名律師的辯護觀點發生分歧的情況,法律應當確立一項基本準則:有關律師應當進行協商,在征求被告人意見后,確定一位“主辯護人”,另一律師則服從前者的辯護思路,否則,就應申請法庭退出案件的辯護工作。
從民法上看,律師在同意接受嫌疑人、被告人的委托充當辯護人之后,與后者簽訂的是一種委托代理協議,雙方形成的是一種委托代理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嫌疑人、被告人委托而從事辯護的律師,就是一種法律代理人。當然,作為辯護人的律師與作為民事代理人的律師,在處理與委托人的關系問題上,也承擔一些特殊的義務。盡管如此,這并不意味著律師作為刑事辯護人與作為民事代理人就具有實質上的區別。或許,辯護律師在維護委托人利益方面,要比民事代理人承擔更多的特殊義務。
既然辯護律師與委托人之間建立了委托代理關系,那么,律師就應當遵守法律代理人的職業倫理。其中,取得委托人的信任,這是律師與委托人代理關系賴以存續的基本前提。律師假如實施了為委托人所無法容忍的行為,以至于失去了委托人的信任,那么,這種委托代理關系就會面臨危機,委托人也有權隨時解除這種委托代理關系。我國律師法允許委托人單方面拒絕律師繼續辯護,就是一個富有說服力的證據。
為保持與委托人的信任關系,律師在行使那些只有當事人才能行使的辯護權利時,都需要與委托人進行溝通,并取得后者的授權或同意。例如,律師要申請法官回避,必須征得被告人的同意;律師要提出上訴,也需要取得被告人的授權;律師要提出排除非法證據的申請,也要事先征詢被告人的意見;律師要申請證人出庭,申請調取新的證據,申請重新鑒定或者勘驗等,也要取得被告人的同意……另一方面,在辯護思路的形成問題上,盡管律師作為法律專業人員,可以作出獨立于委托人的專業判斷,但是,律師在開庭前也需要將辯護思路告知被告人,征求被告人的意見,遇有與被告人觀點發生分歧的場合,律師也有義務盡到解釋和說服的義務。
當然,律師在法庭上提出與委托人不一致的辯護觀點,并不是絕對不可接受的。但前提必須是委托人對辯護律師保持信任,并同意律師提出這樣的辯護觀點。同樣,假如委托人對辯護律師失去了信任,那么,不論律師提出什么樣的辯護觀點,委托人都有權隨時解除與律師的委托代理關系。至于律師提出解除與被告人的委托代理關系的,則要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約。例如,未經法庭批準,律師不得擅自解除委托代理關系;辯護律師提出解除代理關系的,還要給予被告人重新委托新的辯護律師的機會,并在新的律師介入后方可退出對本案的辯護。
律師作為法律工作者,當然不能在辯護觀點上完全順從委托人的意志,而可以提供獨立的專業辯護意見。但是,律師有義務將自己的辯護思路告知嫌疑人、被告人,使其享有知情權,以便于選擇最有利的辯護思路。與此同時,遇有觀點不一致的情形,律師有義務將辯護思路作出解釋,負有說服委托人的義務,促使其接受本方的辯護思路。可以說,多次會見、充分溝通,是保障法庭上律師與委托人良好配合的前提。
一些極端強調“獨立辯護”的律師,之所以提出一些不受委托人意志限制的辯護意見,就是因為沒有履行這種溝通義務,沒有在開庭前將辯護思路告知被告人,也沒有對被告人可能采取的辯護立場進行充分了解。而在開庭過程中遇有與委托人辯護觀點不一致的場合,律師不是通過申請休庭,來與被告人進行溝通,而是武斷地歸結為被告人“受到外部的壓力或誘導”,甚至當庭警告被告人。明明是因為自己不履行溝通義務而導致了與委托人觀點的沖突,一些律師卻去責備被告人,這實質上將自己塑造成“裁判者”,背離了律師本應遵循的忠誠于委托人利益的職業倫理,也違背了律師的誠信義務。
律師辯護是一種說服法官的藝術,辯護的目的就是說服法官接受本方的辯護觀點。這是律師從事一切辯護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假如律師可以不考慮辯護的效果,不將說服法官作為辯護的目標,那他當然可以天馬行空、隨心所欲地展開自己的辯護活動。離開了維護委托人利益這一目標,律師的任何辯護活動都將是沒有意義的,甚至對維護委托人利益是有害的。54
筆者之所以不贊同律師未經溝通就發表與委托人觀點相左的辯護意見,就是因為這種沖突會使法官產生“辯護方自相矛盾”的印象,以至于造成辯護觀點的相互抵消。筆者之所以反對兩名律師不進行溝通就發表相互矛盾的辯護觀點,尤其是一名律師做無罪辯護而另一名律師則提出有罪辯護的觀點,就是因為兩名律師的觀點分歧注定無法達到說服法官接受本方主張的效果。筆者之所以不同意個別律師動輒激怒法官,動用大眾媒體公布案情和辯護觀點,利用互聯網來向法官施加壓力的操作方式,也是因為這種操作方式容易造成法官與律師的職業對立,根本無法達到說服法官接受本方辯護觀點的效果。
而要從事有效的辯護,并有效地說服法官接受自己的辯護觀點,律師就應當對法官保持最基本的尊重,利用法律人的思維表達自己的辯護觀點;律師也應運用法官能夠接受的表述方式和法律理論來進行推理和論證,例如援引先前的權威判決,援引上級法院法官的裁判理由,援引最高人民法院法官的理論觀點等,來支撐自己的訴訟請求。不僅如此,遇有法官不接受本方辯護觀點的,律師也不應意氣用事,挑戰法官的權威,而應訴諸審級制度和上訴程序,理智地表達自己對下級法院判決的異議。
- 執行異議之訴裁判思路與裁判規則
- 民事訴訟制度精解
- 《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專題解讀與實務指引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最新修正本)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017年版)
- 常見民商事糾紛裁判規范指引(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卷)
- 普通法的訴訟形式(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注解與配套(2017年版)
- 程序利益論:民事訴訟程序運轉的邏輯基礎及社會動力
- 刑訴青年說:全國青年刑訴學者在線系列公開課(第一季)
- 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與刑事審判問題研究:優秀學術論文集.2018年卷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配套解讀與案例注釋(配套解讀與案例注釋系列)
-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注釋本
- 刑事和解的精神
- 刑事訴訟法(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