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對獨立辯護人理論的反思

任何一種律師制度要得到正常的發展,都必須構建一些最基本的律師職業倫理規范。其中,忠誠于委托人的利益,應當是律師執業的首要準則。違背了這一準則,律師就無法為委托人提供有效的法律幫助,甚至會有意無意之中損害了委托人的利益。對于律師損害委托人利益的行為,法律應對其作出否定的評價,并施以消極的法律后果。但與此同時,律師又不能在維護委托人利益方面不擇手段,而必須承擔維護法律實施、尊重事實真相的責任。律師假如采取偽造證據、賄買證人或者故意說謊等行為,也會被視為違背職業倫理,甚至因此承擔法律責任。可以說,對委托人的忠誠義務與尊重法律和事實的義務,構成了律師職業倫理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

表面看來,獨立辯護人理論兼顧了律師職業理論的兩個方面,要求律師在維護委托人利益的時候,不得違背法律和事實,追求更高層次的公共利益,但實際上,這一理論存在著難以克服的缺陷。從邏輯角度看,這一理論使得律師不得不承擔與法官、檢察官相似的法律義務,無視被告人的弱者地位,扭曲了律師與委托人之間的法律關系。而從經驗層面上看,這一理論使得律師不得不承擔“國家法律工作者”的義務,不僅無法有效地提供法律服務,甚至有時會鼓勵律師積極從事有損于委托人利益的行為。近年來,中國司法實踐中所發生的律師與委托人之間的沖突,就與這種獨立辯護人理論存在一定的聯系。

(一)邏輯上的缺陷

德國傳統的“獨立司法機關”理論,將辯護律師的獨立地位強調到了極致。這種允許律師罔顧委托人意志而“獨立辯護”的理論,從根本上混淆了辯護律師與法官、檢察官的職業倫理。這是因為,作為“坐著的司法官”,法官當然要維護國家法律的有效實施,實現司法正義;作為“站著的司法官”,檢察官也要承擔“客觀義務”,對不利于被告人和有利于被告人的事實給予同等的關注,甚至可以為被告人利益而提出上訴。但是,律師與法官不同,并不承擔司法裁判的使命;律師與檢察官也不同,并不承擔刑事追訴的責任。律師之所以參與刑事訴訟活動,其出發點就在于接受委托人的授權和委托,追求委托人利益的最大化。假如辯護律師以“獨立司法機關”自居的話,那么,他還能站在被告人的立場上,與檢察官進行對抗,并對法官進行說服工作嗎?他很可能以“委托人事項違法”“委托人沒有如實陳述”或者“委托人提出違法要求”為由,拒絕為委托人進行全心全意的辯護,以至于損害委托人的利益。

與德國理論相似的是,中國的獨立辯護人理論也過分強調律師維護法律實施和發現事實真相的使命,使得作為法律代理人的辯護律師,事實上承擔了“司法裁判者”的職責。這一理論單方面強調辯護律師依據事實和法律進行辯護活動,而不受委托人意志的限制。這就意味著,在維護委托人利益與維護事實和法律之間,律師要優先選擇后者;對于那些不符合事實或有違法律的委托人利益,律師可以拒絕加以保護。但是,在維護委托人利益與維護法律和事實發生沖突的時候,法律要求律師放棄前者而優先選擇后者,這不就將辯護律師置于與法官極為相似的境地了嗎?我國律師法要求律師“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對于“委托事項違法、委托人利用律師提供的服務從事違法活動或者故意隱瞞與案件有關的主要事實的”,律師有權拒絕辯護。同時,律師法和刑訴法都要求律師只能維護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利益”。這些規則都顯示出律師在辯護活動中要承擔一種“裁判者”的角色,對于委托事項是否“合法”、委托人是否“隱瞞真相”等問題作出判斷。但在很多情況下,案件的事實尚未查清,法律適用問題也處于爭議之中,律師如何做到“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呢?在被告人為維護自己利益而求救于辯護律師的時候,律師如何判斷其委托事項是否合法呢?在被告人行使無罪辯護權的情況下,律師又怎么證明被告人“隱瞞真相”呢?這種要求辯護律師負有裁判職責的職業倫理,豈不與律師忠誠于委托人利益的職業倫理發生矛盾了嗎?

“獨立辯護人”理論不僅混淆了律師與法官的職業倫理,而且嚴重忽略了對被告人進行特殊保護的問題。本來,面對國家機關的刑事追訴活動,嫌疑人、被告人天然地處于被動防御、消極應對的弱者地位。面對控辯雙方無法保持勢均力敵的訴訟狀態,就連法官都要遵循“天平倒向弱者”的原則,賦予被告人一系列特殊的程序保障。至于那些專職刑事辯護的律師,就更應站在委托人的立場上,盡職盡責地從事辯護活動。而要有效維護委托人的利益,辯護律師就需要通過適當的會見、閱卷、調查等活動,來形成較為成熟的辯護思路,并在法庭審理中盡到說服裁判者的職責。遇有與委托人發生觀點分歧的場合,辯護律師也應盡力通過溝通、協商、說服等活動與委托人協調辯護思路,制訂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辯護方案。

但是,那種強調律師獨立辯護,“不受委托人意志限制”的獨立辯護人理論,鼓勵律師放棄與委托人進行協商、溝通、告誡的責任,慫恿其進行天馬行空的辯護活動。那些受到未決羈押的嫌疑人、被告人,本來就缺少與外部的溝通,經常作出不當的判斷,或者因為受到某種壓力、誘惑或欺騙,而有意無意地選擇了錯誤的訴訟立場。但是,堅持獨立辯護人理論的律師,卻無視自己與委托人信息不對稱的基本現實,既不對委托人盡到說服、告誡之職責,也不去了解委托人改變訴訟立場的緣由,而是一味固執己見,堅持獨立辯護,這其實是造成辯護律師與委托人發生辯護觀點分歧的根本原因。而這種局面一旦形成,不僅律師的“獨立辯護”觀點無法發揮作用,而且那些與辯護律師發生觀點沖突的嫌疑人、被告人,將處于更為危險的境地,其訴訟權利也更加難以得到維護。

不僅如此,“獨立辯護人”理論無視辯護律師的權利來源,違背了律師作為法律代理人的職業倫理。49事實上,辯護權是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享有的權利,嫌疑人、被告人也可以親自行使這些辯護權利。辯護律師之所以要參與刑事訴訟活動,主要是因為嫌疑人、被告人沒有能力行使辯護權利,因而需要律師的專業協助。律師作為辯護人參與刑事訴訟活動,不是取代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方地位,而只是加強了后者的辯護能力而已。律師從事辯護活動的根本目的,還是最大限度地維護委托人的權益。另一方面,律師一旦接受了嫌疑人、被告人的委托,從事刑事辯護活動,就與委托人之間形成了民法上的委托代理關系。不論這種代理關系具有怎樣的特殊性,辯護律師作為“法律代理人”的身份是毋庸置疑的。從法律代理人的基本職業倫理來看,辯護律師不僅應當忠誠于委托人的利益,而且要與委托人保持最起碼的相互信任關系。而沒有辯護律師與委托人之間的積極溝通、協商和交流,這種相互信任關系是根本無法建立起來的。

中國的“獨立辯護人”理論,否認辯護律師的代理人身份,這是與刑事辯護制度的性質格格不入的。按照這一理論,律師不是民法意義上的法律代理人,也當然不必遵守法律代理人的職業倫理。既然如此,律師與委托人之間簽訂的委托協議究竟是什么協議呢?難道在與委托人簽訂協議并收取律師費用之后,律師就不需要將維護委托人利益作為辯護目標嗎?難道律師一旦收取了辯護費用,就可以不顧委托人的感受,從事某種與委托人意志相悖的辯護活動嗎?從刑事辯護的實踐來看,包括上訴權、申請回避權、申請排除非法證據、申請調取新證據等項訴訟權利,都屬于當事人才能行使的訴訟權利,未經嫌疑人、被告人的授權或同意,辯護律師是無權自行決定行使這些權利的。即便是在選擇無罪辯護、罪輕辯護或者量刑辯護的問題上,辯護律師也有義務將其辯護思路庭前告知委托人,并說服其接受這一辯護思路。這說明,律師所從事的辯護活動,既要圍繞著委托人利益而展開,又要使委托人承受最終的法律后果;律師既不是為自己的利益來進行辯護,更不應為發表自己的政治主張或學術觀點而利用辯護人的身份。50既然如此,律師強調自己“獨立辯護”,“不受委托人意志的限制”,豈不明顯屬于荒唐的論調嗎?

(二)實踐中的消極后果

“法律的生命在于經驗,而不在于邏輯。”霍姆斯大法官的這句名言告誡我們,評價一項制度和理論的優劣得失,不僅要從邏輯層面上進行考察,更要從該制度和理論的實施效果上作出判斷。

按照“獨立辯護人”理論的假定,律師不需要委托人的協助就可以提供較為理想的辯護,律師離開委托人的支持就可以形成最佳的辯護思路,律師不與委托人協商和溝通就可以有效地維護委托人的利益。但是,這種“理想境界”真的能實現嗎?實踐的情況表明,在這一理論指導下從事辯護活動的律師,經常遭遇與委托人發生立場沖突的尷尬,甚至還會因此遭遇委托人的不滿乃至投訴。律師與委托人、多名律師相互間辯護觀點的沖突有時甚至還帶來了辯護觀點的相互抵消。而有些極端強調“獨立辯護”的律師,有時甚至人為地“將法律問題政治化”,采取各種民粹化的操作方式,除了與法院和法官進行公開對抗之外,根本談不上維護委托人的利益。以下對“獨立辯護人”理論的實踐效果作出簡要分析。

1.律師辯護的不盡責

堅持“獨立辯護”的律師,通常都不去充分地進行會見、閱卷、調查以及其他防御準備活動。在某種程度上,“獨立辯護”不過屬于一些律師“不盡職辯護”的托詞而已。按照現行的律師收費方式,律師與委托人簽訂委托協議后,就要按照訴訟階段一次性地收取訴訟費用。而事先收取訴訟費用的律師,在處理與委托人的關系上就處于優勢地位。通常情況下,律師在形成辯護思路之后,就起草出一份書面的“辯護詞”,并在法庭辯論階段當庭宣讀這份辯護詞。相對于那種盡職盡責的辯護方式而言,這種不受委托人控制的“獨立辯護”當然既簡便又快捷了。因為律師不必顧及委托人的想法,不必與委托人進行辯護方案的告知、溝通和協商,也不必聽取委托人的意見,更不用對委托人進行說服工作。從事“獨立辯護”的律師其實就像一位不愿與病患進行溝通的醫生一樣,完全按照自己的“專業判斷”進行生硬的治療工作。

有些律師經常強調自己的“專業判斷”優勢,但事實上,辯護律師面對作為弱者的委托人,還具有后者所無法駕馭的“專業強勢地位”。律師相對于委托人的這種強勢地位,就如同醫生相對于患者、產品制造商相對于消費者、教師相對于學生一樣,令后者處于消極被動的境地。假如過分強調強勢者的“獨立地位”,就會造成強勢者怠于承擔責任、弱勢者無法制衡強勢者的后果。從中國刑事辯護的實踐來看,當下最為迫切的并不是強化辯護律師的獨立地位,而是加強辯護律師忠誠于委托人利益的職業倫理。正因為如此,“獨立辯護人”理論對于充分調動律師辯護的積極性而言,實屬一種不合時宜的理論。

2.律師與委托人辯護立場的沖突

堅持“獨立辯護”的律師,經常會遇到與被告人發生辯護觀點沖突的問題。尤其是在無罪辯護和有罪辯護的選擇上,辯護律師與被告人持有不同辯護立場的情形更是經常發生。例如,辯護律師在庭前形成了無罪辯護思路,并當庭提出了無罪辯護意見,但被告人卻當庭認罪。又如,辯護律師認為案件沒有無罪辯護的空間,當庭做罪輕辯護或者量刑辯護,但被告人卻堅持己見,拒不認罪。按照“獨立辯護”的邏輯,律師有權提出獨立的辯護意見,而不受委托人意志的限制。既然如此,被告人無論是當庭認罪還是不認罪,對辯護律師的辯護都不具有約束力。可以說,律師當庭與被告人發生辯護觀點的沖突,這幾乎是“獨立辯護”的必然結果。

但是,律師當庭與委托人就辯護觀點發生沖突,十有八九都是律師庭前與委托人溝通不力的結果。其實,律師假如不注重與委托人的庭前溝通和協商,不將辯護思路告知被告人,聽取被告人的意見,并說服被告人接受自己的辯護觀點,那么,律師與被告人在辯護立場上發生沖突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當然,實踐中也確實存在律師經過多次溝通和協商,都沒有說服被告人接受自己辯護觀點的情況。但無論如何,律師與委托人當庭發生辯護觀點的對立,這都意味著律師與被告人作為“辯護方”,發生了“同室操戈”、相互對抗的情況。表面看來,律師作為法律專業人員,當然有權作出自己獨立的專業判斷。但實際上,律師辯護的目的并不只是發表專業意見,而更主要的是對公訴方的指控進行推翻或者削弱,并最終說服法官接受本方的辯護觀點。而從說服裁判者的角度來看,律師與委托人提出相互沖突的辯護意見,恰恰等于為法官提供了兩種不一致的辯護思路,且這兩種思路是不可能同時成立的。這就注定導致被告人與律師辯護觀點的相互抵消。經驗表明,在被告人當庭認罪或者律師當庭發表有罪辯護意見的情況下,法庭幾乎是不可能作出無罪判決的。在律師與被告人發生辯護觀點分歧的情況下,法庭傾向于接納其中一種不利于被告人的辯護意見。這是一種不爭的事實。既然如此,律師與委托人所發生的辯護觀點之爭,幾乎都難以達到預期的辯護效果,并程度不同地損害委托人的利益。

3.辯護律師的“公訴人化”

按照“獨立辯護”的邏輯,被告人當庭不認罪或者做無罪辯護的,律師可以不受其辯護思路的左右,“依據事實和法律”作出罪輕辯護或者量刑辯護。例如,律師可以指出公訴方指控的罪名不能成立,但構成另一個罪名;律師可以對公訴方指控的犯罪事實和罪名都不持異議,但請求法庭注意特定的量刑情節,并作出從輕或減輕處罰。這類情況的出現,使得“獨立辯護”理論受到一系列質疑。而假如個別律師依據“獨立辯護”的理念,當庭發表了被告人構成一個更重罪名的辯護意見,那么,這種“獨立辯護”的思維就將遭遇更為嚴重的危機了。實踐中“倒戈律師”所面對的普遍非議就說明了這一點。

為什么律師不顧被告人的反對,當庭選擇有罪辯護的思路,會引起普遍的非議呢?難道這不是律師堅持“獨立辯護”的必然結果嗎?其實,毋庸置疑的是,律師在不征求被告人意見的情況下,當庭同意公訴方的指控罪名,或者提出一個新的罪名,這都意味著律師走向了“公訴人化”,客觀上發揮了支持公訴的作用。當然,檢察官根據“客觀義務”,當庭提出有利于被告人的公訴意見,這本身也是經常發生的,并被視為公訴方維護事實和法律的標志。但是,律師與公訴人不同,并不承擔追訴犯罪的使命,而要忠誠于委托人的利益。律師假如以“尊重事實和法律”為名,在不尊重被告人意見的前提下,認同了公訴方的指控罪名,或者建議對被告人判處另一個新的罪名,這無論如何都屬于背叛委托人利益的行為。試想一下,在律師單方面認同公訴方指控意見的情況下,律師與公訴人事實上組成一個“公訴聯盟”,而被告人將不得不“單槍匹馬”地對抗公訴方和辯護人,其訴訟處境將變得更為不利。被告人要說服法官接受自己的無罪辯護意見,而拒絕接受公訴方和律師聯合提交的有罪意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4.兩名辯護人辯護效果的相互抵消

在部分刑事案件中,被告人有可能委托了兩名律師充當辯護人。同樣按照“獨立辯護”的思路,兩名辯護律師完全有可能選擇相互矛盾的辯護思路。比如說,一名辯護人當庭發表無罪辯護意見,另一名律師則認為公訴方的指控罪名是成立的,而發表罪輕辯護或者量刑辯護意見。經驗表明,在被告人的兩名近親屬為其分別委托了律師,而兩名律師不進行溝通、協商和討論的情況下,這種兩名辯護律師“同室操戈”的情形就容易發生。

與被告人與律師發生沖突的情況相比,兩名辯護律師發生辯護觀點沖突的情況可能會造成更為嚴重的負面后果。畢竟,被告人是當事人,他基于趨利避害的考慮,經常會發表一些非理性的觀點。在被告人與律師觀點不一致的情況下,法官可能更為看重辯護人的觀點。但是,在兩名法律專業人士發表不同辯護觀點的情況下,法官所面對的是兩種相互對立的“專業判斷意見”。根據邏輯上的排中律,兩名律師發表的相互對立的辯護觀點是不可能同時成立的,其中一種辯護意見肯定是無效的,對法官不具有說服力。

當然,有人可能會說,兩名律師發表不一致的辯護觀點,有助于法官“兼聽則明”。但是,在公訴方已經發表不利于被告人的指控意見的情況下,兩名辯護律師“同室操戈”,就注定意味著其中一名律師站到了公訴方的立場上,而與另一名律師發生辯護立場的沖突。在此情況下,后一名律師所要面對的將是公訴人與前一名律師一起構成的“公訴聯盟”,他要說服法官接受自己的辯護觀點,將變得更為困難。這與被告人面臨“當庭倒戈”律師的情形不是非常相似嗎?

5.民粹化的辯護操作方式

刑事辯護的藝術其實就是一種說服法官的藝術。無論是誰來辯護,辯護方無論提出怎樣的辯護觀點,其終極目的都是說服裁判者接受自己的辯護意見,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裁判。但是,堅持“獨立辯護”觀點的律師,卻不受委托人意志的限制,其辯護方式猶如“脫韁的野馬”,利用法庭辯護這一時空場合,發表一些與案件無關的政治性言論。更有甚者,律師不尊重法院和法官,而是動輒與法院發生沖突,利用媒體、互聯網,提前公布案情,單方面發表本方的辯護觀點,甚至對案件發表傾向性的評論,對法官作出公開的批評,導致辯護律師與法院矛盾的激化。這種“民粹化”的操作方式,在任何一個法治社會里,都是難以得到容許的,甚至可以成為法院懲戒律師的直接依據。但在“獨立辯護人”理論的指引下,一些律師罔顧委托人的意愿和感受,將法庭變成宣講政治理想的講臺,將辯護變成逼迫法官接受本方觀點的機會,甚至認為自己掌握了真理,把自己裝扮成“終局裁判者”甚至“救世主”。其結果,除了在極個別案件中成功地操縱了公共輿論,并逼迫法院就范以外,在多數情況下,這種辯護根本無法達到說服法官的效果,其委托人的利益最終受到了損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深州市| 衡水市| 镇巴县| 桐柏县| 资中县| 华阴市| 富裕县| 福州市| 云南省| 双峰县| 厦门市| 沿河| 襄汾县| 伊宁市| 天全县| 南京市| 普洱| 绵竹市| 沁源县| 保山市| 祁门县| 贵德县| 永春县| 襄垣县| 南昌县| 旺苍县| 凤庆县| 海阳市| 鹿泉市| 峡江县| 荣成市| 德保县| 司法| 樟树市| 盐亭县| 西林县| 刚察县| 抚远县| 安顺市| 永登县| 双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