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燕六百年:京津冀城市群的前世今生
- 彭秀良 魏占杰
- 2815字
- 2019-08-16 17:46:58
緒論
城市群已經成為推進中國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主體形態,更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和潛力的核心增長極,主宰著國家經濟發展的命脈。
關于城市群的定義,姚士謀等人是這樣給出的:“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具有相當數量的不同性質、類型和等級規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環境條件,以一個或兩個超大或特大城市作為地區經濟的核心,借助于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綜合運輸網的通達性,以及高度發達的信息網絡,發生與發展著城市個體之間的內在聯系,共同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城市‘集合體’。這種集合體可稱之為城市群。”[1]整個城市群就是一個大系統,城市群內部各個相對獨立的城市是一個個子系統,城市群的形成過程也就是各個城市相互作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存在比較嚴格的等級規模。當然,城市群都是由原先單個的城市發展而來的。
城市是相對鄉村而言的,是非農產業和非農業人口的聚集地。城市一般都是從村莊、集鎮等逐步發展起來的,還有一些是從交通樞紐、水利工程和礦業鎮等發展起來的,也有一些是這兩種模式兼而有之。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與其近腹地之間的市場逐步一體化,分工與協作關系不斷加深,從而形成兩者有機結合的新的區域形態——城市圈。隨著城市和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當城市與其近腹地的貿易一體化和生產分工關系超越了城市圈的范圍,與其他一個和幾個類似的城市圈產生了一體化和分工要求的時候,又一個新的更高層次的區域形態——城市群便誕生了。
2011年6月出臺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基本勾勒出了中國城市群的發展版圖。《2013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又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對國土開發空間的劃分,以及各個地區所出臺的區域或城市群發展規劃,界定出了24個城市群。我們可以根據城市群的組合特征、城市規模、經濟基礎和自然環境特性,將我國的這24個城市群劃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成熟型城市群,包括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第二等級是準成熟型城市群,包括山東半島、遼中南、海峽西岸、武漢、環長株潭、成渝、中原、哈長、江淮、東隴海、關中—天水、太原等12個城市群;第三等級是發展型城市群,包括天山北坡、北部灣、蘭州—西寧、滇中、黔中、呼包鄂榆、寧夏沿黃、鄱陽湖、藏中南等9個城市群。
在這24個城市群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第一個發展起來的城市群。它借助于改革開放的春風和毗鄰香港地區的優越地理位置,最先實行對外開放,引進海外的資金、技術和企業管理模式,從而獲得了超常規的經濟增長。它的投資最初來自于港臺地區,而后幾乎世界上每一個主要經濟體都參與進來,將該地區的農業產地轉變成工業城鎮區。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雖然比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發育得晚一些,但因作為城市群首位城市的上海有著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工業基礎,以及擁有中國最大的港口,再加上與之毗鄰的江蘇省和浙江省經濟實力也不弱,所以在很短的時期內迅速崛起,超越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而成為中國規模和實力最大的城市群。
相比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發育得要更晚一些,但以北京為首位城市的京津冀城市群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同時北京作為國家首都,在區位、政策、人才、資金、市場等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使得京津冀城市群具有了后發優勢。并且,作為全國四個直轄市之一的天津,經濟實力和交通區位優勢也很明顯,與北京構成推動京津冀城市群發展的“雙核心”。
京津冀城市群的提法出現較晚,一度非常混亂,有京津冀環渤海城市經濟區、京津冀城市經濟區域、京津唐地區城市群、京津冀都市圈、首都都市圈、首都經濟圈、“大北京”等多種表述方式。根據著名建筑學家吳良鏞的說法,“京津冀”的提法最先是俞正聲給出的。1999年,國際建協在北京開會的時候,吳良鏞提出了《北京憲章》,并在區域討論組將“大北京”規劃提出來。時任建設部部長的俞正聲表示贊同,但他提議將這個規劃的名字改一改,因為“大北京”是一般的學術叫法,不如改為“京津冀”。[2]似乎從那時起,京津冀城市群的概念才慢慢建立起來。
至于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哪些城市,也是各有各的說法,莫衷一是。對于較早出現的京津冀城市經濟區域這個說法,有的學者認為,以京津為核心的城市圈域,其經濟空間的輻射半徑應為150千米左右,主要包含北京、天津、保定、張家口、唐山以及廊坊、涿州等城市。[3]在交通運輸比較差的條件下,150千米左右的輻射半徑應該是比較經濟的,但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的發展已經使其突破了150千米的經濟距離。
李國平等人則區分了京津冀區域和京津冀都市圈,他們認為:“京津冀區域包括天津、北京兩個直轄市,以及河北省全省”,理由是“京津冀區域內部,各省市之間在地理空間上相互連接,長期的經濟活動和社會交往使得該區域客觀上形成了一個經濟統一體”[4]。而“京津冀都市圈是京津冀的主體部分,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兩個直轄市和河北省的石家莊、保定、唐山、秦皇島、廊坊、滄州、張家口、承德8個地級市所屬區域”[5]。這一區分是很有科學價值的,也很符合城市地理學的基本原理。
著名城市地理學家周一星認為:“城市地理研究一般在兩個空間層次上進行,一種是把單個城市地域當作一個系統來研究,即研究它的內部結構;另一種是把多個城市地域當作一個系統來研究,即研究城市體系。”[6]城市體系必定在地理空間聯系上很緊密,又有著緊密的經濟聯系,這種經濟聯系是基于市場機制形成的,而不是人為制造的。
以城市群研究見長的方創琳等人認為,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天津為核心城市,包括河北省的唐山、廊坊、保定、秦皇島、石家莊、張家口、承德、滄州等8座城市。[7]河北學者孫桂平等人也認為,京津冀都市圈的地域范圍涉及兩市一省,即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區,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兩個直轄市,河北省中北部的石家莊市、保定市、廊坊市、唐山市、秦皇島市、滄州市、承德市、張家口市等8個地級市,共計10個城市。[8]《2013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對京津冀城市群范圍的界定也是這樣的,包括北京、天津、石家莊、秦皇島、唐山、廊坊、保定、滄州、張家口、承德等10座城市。[9]
經過多方面的比較和研究,我們給出京津冀城市群的具體城市數目,包括北京、天津這兩個超大城市,石家莊、唐山兩座特大城市,保定、張家口、秦皇島等三個大城市,滄州、承德、廊坊等三個中等城市,以及遷安、遵化、三河、涿州、高碑店、安國、定州、新樂、霸州、任丘、河間、黃驊、深州、晉州等14個小城市,總共24個城市。
盡管從城市地理學的角度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發育得比較晚,但從城市歷史學的角度分析,它也有很長的發展前史。有研究者認為,在人口集聚和城市發展的基礎上,19世紀中國初步形成了以上海為代表的長江三角洲,以北京、天津為代表的華北地區,以廣州、香港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雛形。[10]其實,對于中國城市群的歷史長度還可以拉得更長一些,至少京津冀城市群的前史就可以從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寫起。本書的內容就要敘述六百年來京津冀城市群的演進過程,至于寫得水平如何,期待讀者評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