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中華文化述要

“中華”一詞最早出現于東漢,有國家的含義,也有文化的含義。《唐律疏議釋文》說:“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儀,故稱之中華。”

一、中華文化的特點

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碩果。中華文化的主要特點是五千年的延續性、同一性和開放性。

(一)五千年的延續性

中華文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世紀黃帝統一中原,至今延續近五千年了。中華文化代相傳,人相承,生生不息,五千年一脈相承。無論是語言、文字,還是哲學、文學、繪畫、戲曲、建筑、園林、飲食,五千年的發展脈絡清晰可見,代有高峰,蔚為壯觀。

以漢字為例,從3700年前殷商甲骨文,到青銅器上的金文,到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組字的原則上下相承,發展的軌跡歷歷在目。在中華大地上,使用文字的人群在延續,歷史在延續。古代巴比倫蘇美爾文字、古埃及文字、印第安瑪雅文字,今天都難以辨認。原因是在政治、軍事和自然災害的干擾下,使用文字的人群無以為繼。

五千年延續不斷的文明,賦予華夏大地豐富的文化沉淀,也賦予中國區域文化生動的內涵。五千年的延續性是中華文化的第一特性。

(二)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碩果

中華文化倡導“厚德載物”,用寬厚的心態包容萬物,具有強親和力。中華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碩果。

漢族的形成歷史是多民族融和的歷史。夏商時期夏族分布在三河一帶(豫西、晉南、關中),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都是兄弟民族集團。28“四夷入諸夏,因譯而通”“五帝三皇不能去譯”。29語言不通,兄弟民族與夏族交往要經過翻譯。四方兄弟民族不斷融入夏族集團,到秦漢形成一統的漢族。秦漢以來,兄弟民族融入的過程從未間斷。從漢民族的容貌上,Gm血型上,從漢姓的演變歷史上都證明漢族是多民族融合的集體。由于融入漢族的成分不同,南北漢人在容貌上和Gm血型上有較大差異。北方漢人接近北方兄弟民族。南方漢人接近南方兄弟民族。

多民族文化融合的高潮是隋唐時期。唐朝實行各族人民“為一家”的民族平等政策。長安是唐朝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中心。音樂舞蹈是文化交流的典型領域。隋煬帝時音樂分九部:清樂、西涼、龜茲、天竺、康居、疏勒、安國、高麗、禮畢。清樂和禮畢兩部是漢族音樂,其余都是周邊民族音樂。30唐朝樂器有雅部和胡部的區別。雅部是中原傳統樂器。胡部是西域傳入的樂器,包括羌笛、胡琴、琵琶、腰鼓、碰鈴、橫吹、五弦鈸等。從康居傳入的胡旋舞在長安盛行五十載。白居易贊賞胡旋舞:“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搖轉篷舞。”31楊貴妃是跳胡旋舞的好手。32據傳唐玄宗看楊貴妃跳胡旋舞高興時,接過鼓槌擊鼓,把鼓都擊破了。元稹在《法曲》中描寫:“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膻滿咸洛。女為胡婦學胡妝,使進胡音務胡樂。”短短絕句用五個胡字。元稹本人是鮮卑族拓跋氏后。元姓主要來自鮮卑族。西域的語言、服飾、飲食、音樂、舞蹈,如陣陣春風,股股甘泉,涌進中原,融入華夏文化。

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敕勒歌》是北朝敕勒人斛律金用鮮卑語創作的,譯成漢語“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長短句不齊整。文學名著《紅樓夢》是滿漢文化融合的結晶。書中的語言稱呼,禮儀婚俗,飲食習慣,游藝騎射,宗教祭禮,都有滿族文化烙印。周汝昌說:“沒有滿漢兩大民族的融合,是沒有產生《紅樓夢》作者與作品的可能的。”33

在科學技術方面,元代《萬歷年》的作者馬魯丁是回族。他是北京觀象臺的建造者、渾天儀等七種觀象儀器的設計者。元代《農桑衣食撮要》的作者是維吾爾族魯明善。清代《割圜密率捷法》的作者是蒙古族明安圖。

服飾方面,漢人古代上衣下裳,裳是裙子,男女都穿裙不穿褲。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學穿游牧民族服飾,提高戰斗力。34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中國衣裳,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從趙武靈王到北齊,前后經歷八百多年,漢人完成服飾改制。今天國服旗袍隨滿人進關傳到中原。

(三)海內一統觀與同一性

中國各族人民在文化上有同一性,在意識上有海內一統觀。禹貢成書于諸侯割據的戰國時代,按華夏形勢,將全國劃分九州,是一統觀的標志。35任繼愈說:“只要細看諸子百家共同關心的問題,不難發現,他們爭論的都是如何建立大一統的國家,建成后如何管理。孔、孟、荀、墨、韓非都提出了他們統一的方案。貌似超脫的老子、莊子也設計了他們治理天下的藍圖,并不是不要統一。”“老子講小國寡民,是指基層鄉村組織要小,至于管理天下,還得要無為而治的圣人、圣王。”36

中國的內涵是多民族統一的國家,不是任何一個特定民族的國家。不論哪一個民族入主中原,都以中國皇帝自居,都是中國的正統,都收入中國正史二十四史中。不論哪一個民族入主中原,在族源上稱華夏先王之后,在文化上接受漢文化,推行漢化政策。“不論哪一個民族的人當皇帝,都要吸收多民族的人才參加中央及地方政權管理,都致力于維護大一統的國家體制,使它的統一職能不斷得到完善。”37北魏太武帝(424—451年)拓跋燾以“廓定四表,混一戎華”為宗旨。38元世祖忽必烈(1260—1294年)將國號“大蒙古”改成“大元”,取意“天下一家”。39清朝滿族入主中原,行使中國主權。在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時,清政府代表索額圖的全銜是“中國大圣皇帝欽差分界大臣、議政大臣、領侍衛大臣”,他代表的是中國。

書同文和行同倫是海內一統的催化劑。春秋戰國,諸侯割據,字形區域差異愈演愈烈。秦始皇“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將小篆作為全國規范文字。同時統一度量衡標準,使用圓形方孔的秦國銅錢。40漢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立以儒學為中心的教育體系,在長安辦太學,在各郡設學校。林語堂說:“歷史上遺傳下來一種寶貴的普遍方式——文字,它用至為簡單的方法,解決了中國語言統一上之困難。”41任繼愈說:“行同倫不像書同文那樣有明顯的社會效應,但它起著更深刻的社會影響。它向中華民族系統地灌輸共同的道德觀、社會觀、價值觀。”

人口遷移,官員貶謫,加速中原文化擴散。以嶺南為例,宋時民諺:“春、循、梅、新,與死為鄰,高、竇、雷、化,說著也怕。”42春、循、梅、新是現在的陽春、龍川、梅縣、新興。高、竇、雷、化是今天的高州、信宜、雷州、化州。有“韓如潮、蘇如海”美譽的韓愈和蘇軾對嶺南文化都有突出貢獻。韓愈一生三過南嶺,在韶關、陽山、潮州逗留。晚年貶居潮州,恢復州學,興置鄉校,傳播儒學,為百姓祈福消災。43潮人敬韓,在筆架山建韓文公祠,潮州各地還有分祠。44蘇軾最后七年在惠州和儋州度過。瓊籍第一位進士姜唐佐是蘇的學生。蘇軾離瓊時為姜題詩:“滄海何嘗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對姜說,等你將來中了進士,我再為你續足成篇。10年后姜果然進士及第,蘇軾已經去世。由弟蘇轍完成續詩:“錦衣不日爭人看,始信東坡眼力長。”45蘇軾去世前作《自題金山畫像》:“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惠州、儋州都在嶺南,可見他對嶺南的重視。《瓊臺記事錄》說:“宋蘇文忠公之謫儋耳,講學明道,教化日興,瓊州人文之盛,實自公啟之。”

國家統一有利于中華文化繁榮。盛世修志,統一可以集中全國力量完成大型叢書編纂等文化事業,可以大規模開展國際文化交流。中國歷史上人口第一次超過5000萬在漢朝,第二次超過5000萬在唐朝,都是國家安定統一的時期,也是文化昌盛繁榮的時期。

(四)不斷吸收世界文化的精華

中華文化具有較強的開放性,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世界優秀文化的精華。

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希臘羅馬文化都對中國文化有影響。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文化交流。季羨林說:“如果沒有佛教的輸入,東方以及東南亞、南亞國家今天的文化是什么樣子,社會風俗習慣是什么樣子,簡直無法想象。”46一行和尚發明《大衍歷》是在吸收印度歷法基礎上形成的。中國的制糖技術是唐太宗時派人到印度學習的。47

中華文化有積極的精華,也有消極的糟粕。文化糟粕曾經桎梏中華兒女的手腳,把國家帶進災難的深淵。張岱年認為傳統文化最主要的缺點有二:一是沒有發明近代實驗科學;二是沒有完整的民主理論。48五四運動提倡“德先生”和“賽先生”,民主和科學,就是對傳統文化消極面的批判。

中國學習科學技術的速度是比較快的。20世紀初開始推廣現代教育,派遣大批留學生,招聘國外教授。1925年清華大學開始建立算學系和物理系。到1938年西南聯合大學主要理科系教育質量已經達到世界水準。49中國制造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與美國的差距在15~19年間(表2-1)。

表2-1 中國和美國的部分技術差距50

與迅速提高的科學技術水平比較,民主觀念擴散的進程緩慢得多。民主需要廣大人民執行實施。中國經歷長期封建社會,以人代法,以人立言,等級森嚴。許多職務要有橫向比較。科級和尚、縣級演員、教授級工程師等稱號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地位法則和官本位違背真理的本質屬性,與現代法治社會格格不入。

在德國講課時,有一個問題經常使德國聽者困惑:為什么德國采用鼓勵生育政策人口在下降;而中國采用最嚴格的控制生育政策,人口卻在上升。原因是多方面的。最讓德國聽者不能理解的是有濃厚的重男輕女思想,例如,民間流傳著“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順口溜。為了便于德國聽者理解,趕作了一幅漫畫(見圖2-1)。嚴重的重男輕女思想顯然不利于中國社會發展。

圖2-1“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二、中華意識文化的幾個要點

中華意識文化內涵豐富。整體觀念、倫理觀念、勤奮觀念和篤學觀念是中華意識文化的幾個要點。

(一)整體觀念

整體觀念包含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1)講綜合,講普遍聯系;(2)講中庸,講大局平衡,不偏不倚。

西方思維模式的主流是二元對立。在天人關系上表現為天人二分,人定勝天。中國思維模式的主流是合二為一,陰陽互補。在天人關系上表現為天人合一。

季羨林認為東西方思維的主要區別是:“東方綜合,西方分析。所謂分析,比較科學一點的說法是把事物的整體分解為許多部分,越分越細。這有其優點:比較深入地觀察了事物的本質;但也有缺點:往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所謂綜合,就是把事物的各個部分聯成一氣,使之變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強調事物的普遍聯系,既見樹木,又見森林。”“西醫常常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中醫則往往是頭痛醫腳,比如針灸的穴位就是如此。”中醫治病主張治本,強調人體各部分間的不可分割性,生理功能上的互相協調性,病理變化的相互關聯性。

圖2-2 陰陽平衡稱中51

圖2-3 適中給人和諧美感52

春秋時期,形成明確的中庸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53中庸的核心是肯定事物的本質在一定時空范圍內保持和諧統一。“過猶不及”,過頭與不夠都是無益的(見圖2-2和圖2-3)。54

(二)倫理觀念

中華文化崇尚“天下為公”,崇尚群體利益。55群體利益需要道德來維護。中華文化有發達的道德規范。“教之道,德為先”,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德才兼備,德在才前。每一個行業都有本行業的德。醫有醫德,藝有藝德,武有武德。

仁是儒家倫理道德的集中體現。“仁者人也”。“仁者愛人”。56仁的本質是兩個人間的關系,是人與人的關系,包括父子關系,兄弟關系,同事關系,朋友關系,夫妻關系,等等。在封建社會形成的仁的概念,有一層為封建等級制度服務的外殼。剔除消極的外殼,尊老愛幼,熱心公益,服務桑梓,回報社會,效忠國家,應該是可取的。最近西方提出情商概念,認為一個人的事業成功,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情商的重要內容是處理好人際關系。

中國經歷長期封建宗法社會,倫理道德的基礎是家庭。漢學家費正清說:“中國是家庭制度的堅強堡壘。”57在家庭倫理影響下,中國重視血緣關系的細微區別,有表、堂、外、干等輔助性稱謂詞。英文中一個“aunt”,中文卻有伯母、嬸母、姑母、舅母、姨母、阿姨等不同稱呼。《紅樓夢》中林黛玉是賈寶玉的姑表妹,薛寶釵是賈寶玉的姨表妹。同樣是表親,分量是有差別的。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開始編寫民國教科書。小學第一課的內容是人字。人是家庭的一員,群體的一員,社會的一員,強調的是人的社會屬性。學習英語時,首先學的是男人(man),女人(woman),強調的是人的性別特征,人們的生理差異。英語中與漢語人字相當的是human being。Human being這個詞在英語教科書中很晚才出現。對待人的差異折射出中西意識形態上的一個重要的區別:中國重群體;西方重個人。

“家國同構”,家和國是不可分的。重視家,推而廣之,要重視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士大夫立身處世的綱領。

圖2-4 民國國文課本第一冊第一課“人”

(三)勤奮觀念

勤奮包含勤儉和奮發兩個方面。

先秦《尚書》講“克勤于邦,克儉于家”。58清朝朱伯廬寫《治家格言》,將勤儉形象化:“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勿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59《治家格言》是蒙童識字課本之一,對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影響深遠。

勤是奮發自強,進取革新的基礎。“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60君子效法剛健的天道,從大自然的天道中領悟為人的準則,勤奮自強。孔子說他自己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61孟子嚴厲批評懶散的人是“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孟子認為逆境磨難可以勵精圖治:“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62俗話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肯定不能成功。”華人漂洋過海,到任何地方都能扎下根來,靠的是勤奮。翻閱華人經營成功的記錄,都會提到勤奮兩字。

華人勤奮與東亞季風環境和長期小農經濟體制有關。東亞季風區有適宜農耕的一面,也有降水變率大、水旱澇等災害較多的一面。小農經濟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先民只有克勤克儉,積谷備荒,才能度過災險,繁衍生息。“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63中國百姓就像原上小草,歷經萬難,頑強求生。

(四)篤學觀念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64“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65重視學習,尊敬師長是中華文化的美德。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也是偉大的教育家。翻開《論語》,第一句話便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至今閃爍著真理的光芒。66

華人在世界上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愛好學習、重視教育是基礎。1995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史蒂文森對美國3500名小學五年級學生學習時間做過調查。調查結果,華裔學生每星期學習時間比白人學生多一倍。白人學生每星期學習20小時,其中數學3.4小時。華裔學生每星期學習40小時,其中數學11.4小時。美國社會學家戴維·波普諾這樣描述華人家庭對子女的培養:“課后作業被認為是一項家庭共同承擔的任務,年長的孩子要幫助年幼的孩子;父母不讓孩子們做家務,以使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做作業。典型的場景是飯后桌子就被清理干凈,然后家里所有孩子都趴在桌上寫作業。”67他認為這一情景是東方文化的寫照。

根據《知心姐姐》調查,中國父母對孩子最常說的三句話:“聽話”“好好學習”“沒出息”。其實這三句話就是一句話:“好好學習”。因為“聽話”的內容是“好好學習”,如果不“好好學習”就“沒出息”。

三、中華宗教觀念的幾個特點

中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宗教觀念反差較大。本書對中華宗教觀念特征的闡述,限于以漢族為主的地區。

(一)道并行不悖,不同教派和平共處

在西方,異教徒帶有貶義,幾乎與敵人畫等號。在“道,并行而不相悖”精神指導下,中國沒有異教徒這一詞。68從域外傳入的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在中國都可以扎根開花。在北京、泉州,甚至西部的康定,都可以看到佛寺、道觀、伊斯蘭禮拜堂、喇嘛廟等不同宗教的圣堂并存的現象。

中國歷史上沒有宗教戰爭,沒有教派間的大規模殘殺事件。佛教史上有“三武之禍”。北魏太武帝(424—451年)、北周武帝(561—578年)、唐武宗(840—846年)都有抑佛的舉動。但是,從整體來說,時間短暫。前兩次發生在局部地區。從9世紀以后再也沒有類似事件了。唐朝大部分時間實行三教并獎政策,禁止互相攻擊,遇有大典,令三教長老上殿宣講各自經典。宋朝推行三教并重政策。宋真宗說,佛儒是“跡異而道同”。清雍正宣傳互相補充的真諦,提出:“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三教一體,九流一源,百家一理,萬法一門。”各路神靈各自恩澤眾生,各派信徒各循教義謀生,不同宗教的觀點相互融合。漢傳佛教吸收儒家“人皆可為堯舜”的性善說,吸收道家崇尚自然觀,形成禪宗。不少廟宇同時供奉釋、道、儒,外加花哥哥、豆姐姐等民間俗神。在民間,佛道可以一起為事主做佛事和道場。清代北京仕宦人家遇事請和尚、喇嘛和道士一起念經,各穿各的法衣,各敲各的法器。《紅樓夢》第二十五回描寫“一個癩和尚同一個跛道士”一起給賈寶玉治病。此情此景,與某些地區不同宗教、不同教派水火不容,形成強烈對照。

中國儒生巧妙地利用佛廟宣揚傳統意識。河南洛陽白馬寺彌勒殿前有一副妙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悲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楹聯規勸世人寬容達觀,廣為流傳。湘西有座廟宇年久失修,但是煙火不絕。有心人在廟前貼出對聯:“我答有靈,也不至灰土處處堆,筋骨塊塊落;汝休妄想,須知道勤儉般般有,懶散件件無。”人們見了對聯,廣積善款,修好廟堂,進香人卻減少了。69

觀音形象的變化是佛學漢化的一例。觀音原是轉輪王長子,男性。隋朝繪制的敦煌276號窟壁畫觀音有須。到了唐朝繪制的271號窟觀音成了文靜的少女。佛學講出家,斷凈六根。中華傳統文化講孝道,“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道教有送生娘娘和慈航道人助民生子。在福建和廣東有臨水夫人和金花娘娘可以送子。佛學要適應華夏環境,必須有所轉變。觀音女性化就是最重要的舉措。《法華經》對觀音神力有一段注釋:“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70觀音漢化深得民心。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圖》記載,北京內外城有觀音庵108處。71

季羨林對中國的宗教史有一段總結:“中華民族是一個對宗教比較寬容的國家,不管是本土的宗教,還是外來的宗教,都一視同仁,無分軒輊。中國歷史上并沒有像其他一些國家那樣十分劇烈的宗教戰爭。”“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同本國的宗教或者文化,特別是倫理道德方面,是有撞擊的,但是不激烈,不明顯,表面上來看,似乎一下子就和平共處了。”72

(二)臨時抱佛腳,虔誠教徒比例不大

根據20世紀90年代統計:“中國有伊斯蘭教徒1400多萬人,天主教徒330多萬人,基督教徒400多萬人,佛教徒上千萬人。”“有宗教職業者5.9萬人,其中,佛教的僧尼和喇嘛約2.7萬多人,道教的道士和道姑約有2000多人,伊斯蘭教的宗教職業者約2萬多人,天主教的宗教職業人員約3400人,基督教的宗教職業人員約5900多人。”73與世界其他地區比較,教徒在中國人口中的比重是很小的。

中國百姓對待神靈務實際,講功利,企望神為自己辦事(見圖2-5)。百姓心目中哪位神仙靈驗,哪位香火就旺盛。人云亦云,別人說靈驗,我也信靈驗。有急有難想起神,東廟燒香,西廟許愿,拜了關公拜觀音,拜了觀音拜玉皇。事態緩解,往往淡忘了。“無事不登三寶殿”“臨時抱佛腳,病急亂投醫”。這些民諺流傳上千年了。宋代劉攽《中山詩話》中有“急則抱佛腳”。《鏡花緣》小說中有“臨時抱佛腳”。俗話說:“人爭一口氣,佛爭一柱香。”為了順應百姓心態,招攬香客,不少廟觀高掛“有求必應”四字大匾,宣傳本神既靈又驗。

灶王爺又叫灶君、灶神,是中國重要俗神,“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灶王爺旁貼“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吉祥”對聯(見圖2-6)。魯迅在《送灶日漫筆》中說:“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么大小。”“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

圖2-5“保佑我中頭獎”74

圖2-6 灶王爺75

1959年山西上黨地區發生罰神事件。那年干旱無雨,百姓祭拜龍王。前三天“敬龍王”,給龍王穿上黃袍,祭上豐富供品。三天無雨“曬龍王”,把龍王抬到干河邊轉一圈。到第九天仍無雨,開始“尿龍王”,剝掉龍王身上黃袍,把神像扔到干河灘上,往像上撒尿,以示懲罰。直到下雨才把它抬回廟里。76人們敢于懲罰辦事不力的神靈,大概是世間少有的。

孔子對神靈的懷疑態度,對中國傳統宗教觀影響較大。“子不語:怪,力,亂,神。”77孔子不講怪異、暴力、叛亂和鬼神。樊遲向孔子問知,孔子答:“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78做好人民需要的事,對鬼神敬而遠之。季路問孔子死是怎么回事。孔子答:“未知生,焉知死?”79怎樣生下來的都不知道,哪里能明白死是怎么一回事?這些對話反映孔子對神靈既敬畏又懷疑。

(三)釋道儒合流,對雅俗文化影響深刻

虔誠的教徒在中國人口中的比重雖然不大,宗教對中國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影響卻非常深刻。

漢朝佛教傳入,道教興起,儒、釋、道逐漸合流,對哲學、語言、文學、音樂、戲劇、繪畫、建筑、民俗等領域,有很深的烙印。《西游記》《聊齋》《封神演義》等文學名著都有強烈宗教色彩。《紅樓夢》以主人公賈寶玉遁入空門告終。《白蛇傳》《謝瑤環》《竇娥冤》等戲曲都有鬼神。

為了解脫生活上和生產上的種種疑難,民間神靈數量繁多。各行各業大都有行業神。各個地區有區域性的神。戲劇梨園奉祀唐明皇,鐵匠奉祀李老君,木匠奉祀魯班,酒業奉祀杜康。還有馬神、茶神、窯神、蠶神、陶神等生產上的保護神,門神、火神、藥王等生活上的保護神。在福建省,閩東方言區信仰臨水夫人,閩南方言區信仰保生大帝,閩客方言區信仰定光古佛。不少家族有自己的族廟。閩侯螺州陳氏家族有徐女仙廟、靈顯廟。莆田戴氏家族有戴公廟、廣濟庵。80在香港和廣州一帶,“尊敬莫過財神”,街坊店肆中財神出現的頻率最高。

民間諸神中影響最廣的是媽祖。媽祖本名林默,是福建莆田湄州島上的漁家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生。她經常救助海難漁民和商旅,深受百姓愛戴,死后被敬為神靈。北宋雍熙四年(987年)開始在湄州島建廟奉祀。歷代皇帝多次冊封媽祖。大陸沿海有媽祖廟2000多座。華人到達的東南亞、北美、歐洲、日本,都有媽祖廟。

四、中美文化比較

中美兩國在文化上的差異是多方面的,從價值觀念、人際關系到審美觀念、思維方式,都有區別(見表2-2)。

表2-2 中美觀念對比

由于價值觀的差異,中國采取計劃生育政策防止人口膨脹,不少美國人認為是剝奪個人生育自由權。美國有2億支私人槍支,人人可以買槍,槍擊是青少年喪命的重要原因。1981年美國總統里根被槍打傷,要求控制私人槍支的輿論興起。里根本人表示反對,認為控制私人槍支侵犯個人自由。對此,中國人民是很難理解的。由于倫理觀的差別,中國人在收養孩子時采取絕緣化對策,盡可能不讓孩子知曉身世與親生父母;美國人在收養孩子時采取親密化對策,盡可能保持孩子與原生文化和親人的聯系。

(一)個人至上與群體至上

個人至上一般寫作個人主義。中國與西方對個人主義的認識有本質區別。中國《辭海》對個人主義的注釋是“一切從個人利益出發,損公肥私,損人利己,唯利是圖,爾虞我詐”,顯然是貶義詞。《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對個人主義的注釋是“重視個人自由,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信我的個人主義,尊重你的個人主義”。個人主義成了褒義詞。

美國《獨立宣言》又稱個人至上宣言。《宣言》說:“人生而平等,并被造物主賦予某些不可剝奪的權利,包括生命的權利,自由的權利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美國人重視個人價值,追求個人成就,推崇個人奮斗,強調個人權利,提倡自己判斷,喜歡獨來獨往,競賽競爭。頒發奧斯卡獎、普利策獎等獎項,很少有兩個得主并列的局面。美國人提倡快樂生活,享受人間幸福,不必自尋煩惱,一旦條件允許,就去買汽車、建房屋、周游世界。在英語中,“我”始終是大寫的,有self(自己)作后綴的詞有100多個。

在美國,私人園地神圣不可侵犯,未經本人同意任何人不能踏入。旅美學子何曉航有一段生動描述:“我在美國的家,后面是一片原野。院子沒有圍墻,芳草萋萋,接向遠方,連著近鄰。有一天刮起暴風雪,鄰居家后院的花盆刮得地上跑,女主人在后面追。花盆吹到我家草地上,她邁過一步就可以抓得到。但她停住了,給我家打電話,問可不可以允許她跑進我家的草地?她在電話里說:‘糟糕,婕妮不在家,我還有東西刮到她家院子去了,只好等她回家再打電話。’活得真累呀。”81

中國重視群體,重視家庭。國家是大家。個人相對渺小,個人利益融入家和國中。古漢語中沒有與西方“個性”相符的詞。“滿招損,謙受益。”82“謙謙君子”是重要的道德規范。83涉及“我”要“小”寫,稱鄙人、愚兄、老朽。貴至皇帝,自稱寡人。自己的親人稱內人、賤內、糟糠、犬子。自己的家叫寒舍。“有人都是哥,無我不稱弟”,見到比自己小的男士也可以稱哥,自稱弟。涉及個人的詞,如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大都有貶義。“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家庭、家鄉在國人的心目中分量很重。英文和德文沒有“老鄉”這個詞。英語字典中短語解釋“老鄉”:A person from the same village, town or province.(見表2-3)。

表2-3 中美稱呼比較

(二)平等觀與等級觀

中國經歷漫長的封建社會,等級觀念根深蒂固,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過去,從房屋的規制、門戶的形式、衣服和帽子的顏色,都可以區別人的等級。“官大一級壓死人”,人的等級代表人的地位,代表說話的分量。直到現在,習慣稱呼要加職稱和頭銜。姓劉的工程師叫劉工,姓張的處長叫張處。遇到過一位姓傅的處長,不時要申明自己不是副處長,是姓傅的正處長。“文化大革命”登峰造極,一個人的頭銜可以有近10個字。

美國人有較強的平等觀念。除教授和醫生外,一般都直接叫名姓。不少美國老板要求下級直呼名字。杜魯門當選美國總統時,有人向杜魯門的母親祝賀:“你有這樣的兒子一定十分自豪。”杜魯門的母親回答:“是的。不過,我還有一個兒子,同樣讓我驕傲,他現在正在地里挖土豆。”按照杜魯門母親的觀念,總統和農民是平等的。

美國人還有不依賴父母的觀念,不輕易接受別人施舍的觀念。孩子過了18歲再依賴父母,是不光彩的。輕易接受別人施舍,也有失尊嚴。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前妻海倫幫助斯諾創作《西行漫記》,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海倫晚年窮困潦倒,蟄居美國。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駐美代表黃鎮要資助她實現訪華,被她謝絕了。她變賣了珍藏30年的瓷盤、珠寶、駝鈴、清朝式樣的對襟繡花衣服,籌措資金,自費重訪中國。海倫的行為反映美國人的自立意識。

(三)標新獵奇與中和、空靈、自然

在哲學思想和價值觀念支配下,美國人追崇標新獵奇審美觀。標新獵奇與中國傳統審美觀區別明顯。中國審美觀受儒、釋、道三重思想影響。儒家主張中和為美,釋家主張空靈為美,道家推崇自然為美。中和、空靈、自然,互相融合形成中國審美觀的核心。南北朝劉勰認為陰陽和諧,剛柔相濟是藝術評判的美學標準。

美國崇尚標新獵奇,主要表面在三個方面。

(1)追求刺激性,講究場面和視覺感受。美國的影視作品多大場面。這是《泰坦尼克號》等電影成功的秘訣。

(2)追求參與性和娛樂性,追求快節奏,輕松、活潑、詼諧、幽默。在美國,古典音樂聽眾只占音樂愛好者的1/5。多數美國人喜愛爵士樂、搖滾樂。演爵士樂和搖滾樂的酒吧、夜總會相當普及。西部片和百老匯歌劇經久不衰。

(3)追求科技含量,厚今薄古。美國立國二百多年,不可能刻意追求傳統文化。美國的影視作品以高科技含量取勝。例如《蜘蛛俠》在美國本土的票房收入達到4億美元。不少中國觀眾不習慣看穿著緊身衣的蜘蛛俠形象。

(四)縱向思維與橫向思維

中美觀念差別有哲學思想根源。戰國前形成的《周易》有個核心思想:“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反映辯證思維,注重事物的橫向聯系,定性把握。這一思維與西方縱向深入的思維有很大差別。

整體思維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根深蒂固。中國人寫日期,年在前,月和日在后;西方人相反,日和月在前,年在后。中國人寫地址,國家和城市在前,街道門牌號在后;西方人相反。中國人寫姓名,姓在前,名在后;西方人相反。中國人關心整體,關心大局,西方人關心細節。84

在中國文學、藝術、戲曲、飲食、建筑、園林等領域,都滲透整體思維。中國畫集畫、詩、書法、篆刻于一紙。一個中國畫家,兼備很高的文學、書法和篆刻功底。在西方畫上,最多能看到一個淡淡的簽名。

(五)商務文化比較

應聘面試時,中國人常說:“本人能力有限,請大家多多指教。”在美國老板面前這樣陳述,十之八九是要失敗的。美國人在應聘時盡一切努力展現自己的才能。參加會議時,中國人喜歡坐在會場后面。中國人常說“槍打出頭鳥”,不愿意做出頭鳥。會議主持人反復請大家往前排坐,就是不愿意往前去。美國人參加會議,喜歡坐在前面。誰來得早,誰坐在前排,是美國人的習慣。

商務活動中,中國人比較重人情,講關系。中國人商務活動形式靈活多樣,有些重要決定在飯桌上敲定;美國人一般在嚴肅的會議桌前做決定。出現糾紛時,中國人常常私了,美國人一般在法庭解決(見表2-4)。

表2-4 中美商務文化比較

中國歷史上提倡義利相濟,儒賈相通。不少富商賈而好儒,延聘名師,教授子弟。進入20世紀以來,華人在國際商界的地位上升。國際學術界對中華文化與華商經營的良性關系已有共識,稱華商是儒商。有的學者將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商業的良性關系歸結成四點。

(1)以仁為本,顧客至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85傳統文化講仁義。推廣到現代商務上,便是“交易不成仁義在”,老少無欺,顧客至上。

(2)以德為本,服務至上。“德義,利之本也。”86傳統文化尚道德,重倫理,追求至德至善。推廣到現代商務上,便是服務至上。

(3)以信為本,質量至上。“言而有信。”87傳統文化講誠信。推廣到現代商務上,便是誠召天下客,義納八方才,買賣無訣竅,信譽質量第一條。

(4)以和為本,協調至上。“禮之用,和為貴。”88傳統文化講和諧合作,和氣生財,海納百川。推廣到現代商務上,企業內部要群策群力,企業之間,企業和社會、國家之間,要互相依靠,互相協調。

歐美與中國文化比較見圖2-7。

圖2-7 歐美與中國文化比較簡圖89

五、中日文化比較

中日兩國地理位置接近,同在“儒學文化圈”內,文化觀念有不少相似的地方。然而,也有不同的地方。

(一)集團觀念

日本人尊重權威,服從命令,聽從指揮。日本人的主要價值觀是忠誠,獻身工作,獻身集團,自我必須融入集團。當日本人感到自己給集團帶來巨大損失時,往往采取極端行為。日本人愛櫻花,因為櫻花開起來滿山遍野。日本人認為一樹櫻花并不美麗,千樹萬樹櫻花才美麗。日本人向北海道和巴西移民,大多采取集體移民形式。北海道有個新十津川町,居民來自奈良縣十津川町。

中國地域遼闊,地方特色明顯,語言、風俗地區差異大,家鄉觀念較重,同鄉、同宗、同學是維系感情的紐帶。中國人見面有兩問。一問:“尊姓大名?”二問:“府上何方?”姓名和籍貫是中國人的兩大符號。島國日本,地域范圍較小,不存在顯著地域差異,家鄉觀念相對淡薄。

中日兩國都有勤奮的傳統。日本人大都勤于“殘業”,加班加點。中國人不少勤于第二職業。同樣是望子成龍,兩國也有差別。從學校畢業后,日本家長希望子女進入靠得住的單位,望子成龍到這里告個段落。在中國,要持續更長的時間,希望子女出國深造,事業有成。

集團觀念在日本企業文化中有比較充分的反映。日本傳統工業的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企業文化功不可沒。在日本,如果一對新人結婚,男方在朝日啤酒公司工作,女方在三得利啤酒公司工作,男方親友喝朝日啤酒,女方親友喝三得利啤酒。

松下商學院的培訓概要可以說明日本企業文化中的集團精神。松下商學院培訓的目標是明德、親民、至善。明德是竭盡全力,身體力行實踐商業道德。親民是至誠無欺,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至善是為實現盡善盡美目標而努力。一天的培訓課程是這樣安排的:早上6點,咚咚鼓聲把大家喚醒。6點10分,集合點名,面向故鄉,遙拜父母,心中默念:“孝,德之本也。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7點10分早飯。飯前全體正襟危坐,雙手合十,口誦五偈:“一偈,此膳耗費多少;二偈,自己是否有享用此膳的功德;三偈,以清心寡欲為宗;四偈,作為健全身心之良藥享用此膳;五偈,為走人之正道享用此膳。”飯后雙手合十誦念:“愿此功德,廣播天下,吾與眾生,共成道業。”7點50分商業道德課,學習《大學》《論語》《孟子》和《孝經》,確立“經商之道在于德”的觀念;然后,上業務課。晚上6點50分,茶道,換上和服,席地而坐,通過煮茶品茶,追求形式上完美,氣氛上和諧,精神上享受。10點17分,點名,全體學員面壁思念父母,感謝父母養育之恩。10點30分,熄燈,一天學習結束。

(二)島國根性

倫理道德方面,中國重孝,日本重忠。日本國家觀念較強,形成內向性、排他性和守俗性。日本人自己稱做“島國根性”。日本是單一民族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沒有異族占領的記錄。1274年和1281年元兵兩次進攻日本,都在對馬海峽中覆沒。天皇在日本延續126代。只有1368年出任將軍的足利義滿嘗試篡奪皇位。足利義滿在登基前夕突然病死,最終沒有當上天皇。中國歷史上由多民族融合,很少民族偏見。皇帝代表天統治國家,有道為帝,無道可以推翻。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改朝換代是常事。在中國,世代相傳的只有萬世師表孔子。

日本人有善于學習國外文化一面,也有恪守祖俗一面。和服延續一千多年,幾乎沒有變化。中國漢代盛行榻榻米。到唐代,榻榻米逐漸被淘汰。在日本,榻榻米仍是接待貴賓的場所。全日本有三十多個影響較大的民間祭奠活動。祭奠時,穿古裝,唱古曲,伴著古樂行進。日本家庭大都有神龕,祭奠祖先亡靈。現代科學技術和守舊風俗融合是日本文化一大特色。

重禮貌、講寒暄是日本人“守舊”的表現。日本人對鞠躬情有獨鐘。有家商場的培訓手冊對員工的鞠躬姿態有五種規范。每種姿勢都畫出圖形,標明彎腰度數。例如,彎腰15°適用在一般見面打招呼,雙手放在膝蓋以上15厘米處,目光盯在身前2米處。彎腰30°適用在普通禮節,在客人進入商品區時主動上前打招呼,雙手放在膝蓋以上10厘米處,目光盯在身前1.5米處。明確要求鞠躬背肌要成一條直線,身體從腰部彎曲,不能光點頭,腦中要想著顧客。

(三)尚武和尚白

日本學者森島通夫說:中國是文治的儒教國家,日本是武治的儒教國家。中國的民謠有:“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日本的童謠有:“戴著勛章把劍挎,騎著馬兒駕、駕、駕!”

中國人承繼孔子的重文觀。孔子說:“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老天爺講斯文,保護斯文的孔圣人,匡人是無可奈何的。中國兵書是反戰的。《尉繚子·武議》說:“兵者,兇器也。爭者,逆德也。將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

日本人尚武有歷史淵源。公元前4世紀繩紋時代,日本以狩獵和捕魚為業,需要勇猛身軀。“花數櫻花,人數武士。”在日本人看來,櫻花一夜間落得一干二凈,地上鋪滿花瓣,像死守城池的武士全部壯烈陣亡,櫻花與尚武相通。

在日本人心目中,白色代表希望、純潔、愉快,是生命的象征,是神與人溝通的色彩。祭奠用白色,神社鋪白沙,神官穿白衣。

與尚白一脈相承的是探求幽靜、寂閑情趣,喜歡小巧凝煉的器皿,喜愛素淡顏色。日本人喜歡用原色木材修筑房屋,用原色木材打造家具。園林和居室布置格調清淡。日本繪畫也滲透素雅清淡風味(見表2-5)。

表2-5 中日觀念對比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溪县| 政和县| 政和县| 榆社县| 楚雄市| 马鞍山市| 辰溪县| 屏东市| 包头市| 涟源市| 龙里县| 黄山市| 新龙县| 股票| 江山市| 合阳县| 乌拉特前旗| 收藏| 梨树县| 隆回县| 安阳县| 吉安市| 峡江县| 建昌县| 阜新市| 通州市| 扎鲁特旗| 安溪县| 绍兴县| 东平县| 枣庄市| 武乡县| 和林格尔县| 阿拉善左旗| 宣化县| 拉萨市| 沙坪坝区| 永春县| 恩施市| 新乐市| 绩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