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地理概述(第四版)
- 胡兆量 韓茂莉 阿爾斯朗 瓊達等
- 6901字
- 2019-08-16 17:35:09
上篇 中國文化地理總論
第一章 文化的結構和價值
中國文化地理研究中國文化的分布規律,包括區域文化特征和文化中心,文化的擴散與融合。中國文化地理是邊緣性學科,在地理學科、社會文化藝術學科和自然技術學科的交融中成長。中國文化地理是中國區域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文化地理研究可以防止就經濟論經濟,就自然資源論經濟,可以把握區域發展的深層次原因,把握區域發展的規律性。
一、文化的結構
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質成果的總和,是一個龐大的體系。
(一)意識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
通常將文化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意識文化,又稱精神文化、觀念文化。意識文化包括兩部分:(1)純意識文化,如心理、心態、觀念、思想、價值觀、認知方式等;(2)理論化和對象化的意識文化,如哲學、倫理、道德、宗教、美學、音樂、詩歌、文學、繪畫等。
第二層次,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包括三部分:(1)反映社會形態的基本制度,如封建制度、資本主義制度;(2)具體制度,如政治、法律、經濟方面的制度,家庭、婚姻等方面的制度;(3)一般規章制度,如生產管理條例、獎懲條例。
第三層次,物質文化。物質文化是在物質產品中融有意識文化要素。建筑、園林、服飾、飲食等物質產品都有文化內涵,都是意識文化的載體。
幽亭古橋思千年。三個層次的文化是互相滲透的。亭和橋是物質文化,在布局上、形式上都有文化的印記。一座幽亭,一架古橋,傳遞著歷史文化,傳遞著意識文化和制度文化。到了蘭亭,必然想起晉人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邁步杭州斷橋,腦海中會浮現《白蛇傳》動人的民間傳說。名人故居,可以感染華夏民族精神。上海外灘,讓人回憶半殖民地的屈辱史。
意識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對于文化的狹義理解,只包含意識文化。哲學是意識文化的聚焦點。不管人們意識到與否,文化活動都受哲學觀念支配。
文化三個層次與環境的聯系緊密程度是有差別的。意識文化是抽象的,與環境的聯系疏遠些,以間接關聯為主。物質文化與環境的聯系密切些,直接些。以建筑文化和服飾文化為例,原材料取自大自然,或者是自然物的加工產品。它們的重要功能是適應氣候,防寒取暖,避風遮雨,自然的烙印是很深的。北方民族,無論是古代的匈奴、突厥、契丹,還是近代的蒙古、鄂倫春、柯爾克孜族,大都穿適于防寒的長袍形服裝,靴帽完備。南方民族,大都穿短小單薄的服裝,無領或小領的短上衣,通風散熱的筒裙,愛用斗笠遮陽,冬季也可跣足露頂。山區民族有打綁腿的習慣,可以防蟲蛇叮咬、荊棘刺劃,穿勾尖鞋上山爬坡,可以減少登山阻力,防備腳趾受傷。住在大小涼山的彝族,男女都用披氈,適應高山多變的天氣,冷時緊披防寒,熱時脫去降溫,白天當衣,晚上當被,蹲裹而息。11
文化可以從不同視角分類:(1)從時間視角,可以分原始文化、古代文化、現代文化等;(2)從空間視角,可以分東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陸文化等;(3)從生產和生活視角,可以分稻作文化、游牧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
(二)雅文化·俗文化
雅文化在上層統治集團和知識分子中流行,又稱上層文化和精英文化。雅文化有較強的理性色彩,有一定的系統性和理論性,反映民族文化的核心,反映一個民族和一個統治集團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雅文化主要由政府推廣,依靠文字、書籍和正規的教育傳播擴散。
俗文化在百姓中流行,又稱大眾文化、民間文化和下層文化。俗文化有較強的感性色彩,接近生活。俗文化大都由民間集體創作,主要靠口頭和行為傳播。神話、傳奇、故事、謎語、歌謠、諺語、曲藝、民間小戲、民風、民俗等是俗文化的主要內容。12
在現實生活中,雅俗文化的區別是客觀存在的。言談舉止、應答進退、文學藝術、居室裝修、園林布置,都有雅俗。張岱年認為中國雅俗文化的主要區別有四點:(1)雅文化中唯物論和無神論根深蒂固;俗文化中宗教迷信的影響強大。(2)雅文化中,重義輕利和崇德賤力的價值觀占統治地位;俗文化中,突出富貴利達價值觀,崇敬財神、壽星和各行各業的行業神,而不是仁智合一的圣賢。(3)雅文化中,仁是最高的道德規范;俗文化中,由墨家思想演變而來的俠義是最高道德規范,“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民間結社的紐帶。司馬遷說:“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13司馬遷寫《史記》有游俠列傳。老百姓企盼游俠拯世濟難。從《后漢書》起,正史中不記載游俠。(4)吟詩作畫,舞劍操琴,紋秤對弈,是風流名士的愛好,是雅文化的標志。傳奇、小戲,是市井百姓的娛樂,是俗文化的標志。14
雅文化和俗文化互相滲透,界限模糊。《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等名著都經歷俗與雅的多次循環,經歷說唱藝人加工,文人潤飾,藝人再加工,文人集大成。從本質上講,俗文化是雅文化的源泉,雅文化是俗文化的升華。季羨林說:“雅與俗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目的只能是:能在美的享受中,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凈化人們的心靈,健全人們的心理素質。”15
二、文化資源的價值觀
在區域開發中,如何評價和保護歷史文化資源可以提出完全不同的方案。除了利益驅動,主要原因是對文化資源價值的認識有分歧。利益驅動背后也有認識根源。文化資源價值具有潛在性和滯后性,增加了統一認識的難度。
(一)文化資源價值的潛在性
文化資源價值的潛在性與文化的存在形式有關。計算價值的前提是對象化、具體化。物質產品,例如,一支筆,一斤糧食,一匹布,可以對象化,計算價值比較容易。在龐大的文化體系中,只有一部分可以對象化。意識文化中的繪畫、音樂、詩歌、小說,可以對象化。物質文化中的建筑、園林、服飾等可以對象化。純意識文化、理論意識文化、制度文化很難對象化(見圖1-1)。
無法對象化的文化資源度量價值有很大難度,然而它的巨大影響是客觀存在的。優秀的文化有強烈沖擊力、震撼力和感召力,能夠升華思想,激揚感情,醇化道德,陶冶靈魂。優秀的文化,“猶如天空中的氧氣,自然界的春雨,不可或缺卻視之無形,飄飄灑灑,潤物無聲。”16

圖1-1 文化結構與潛在價值圖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維系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紐帶。龍應臺在考察歐洲時發現,“離開機場,一路上看見田野依依,江山如畫。村落的紅瓦白墻起落有致,襯著教堂尖塔的沉靜。斜陽鐘聲,雞犬相聞,綿延數百里,像中古世紀的圖片。”她深受感悟,認識到“傳統是綁著氫氣球的那根粗繩,使你的腳仍舊踩得到泥土。越先進的國家,越有能力保護傳統;傳統保護得越好,越有信心。”17有些殘存的宮殿、廟宇,可以引起無限感慨。圓明園遺址殘缺的西洋樓石柱,交織著民族的榮辱與興衰,引人深思,催人猛省。張愛萍填《如夢令》詞:“秋日偷閑郊游,圓明園址人流。怒目看廢墟,不齒聯軍寇仇。整修、整修,還我河山錦繡。”1997年香港中文大學對香港同胞做過一次問卷調查。被調查人對長城有自豪感的占78.8%,對國歌有自豪感的占41%,對國旗有自豪感的占30.1%。18登上長城的華夏兒女,增添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登上長城的國際友人,浮現對中華民族的欽佩感。長城綿延萬里,氣勢磅礴,是展示華夏文明的載體,是海內外華人的凝聚劑。
文化是衡量國力的決定性因素。聯合國選定的人類發展指標有四部分:(1)人口平均預期壽命;(2)成人識字率;(3)人口平均文化程度;(4)人均GDP。19這四部分中,成人識字率和人口平均文化程度屬于文化范疇,人口平均預期壽命與文化生活質量緊密相關。回顧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每前進一步,都離不開思想解放和價值觀更新,都離不開先進文化的指引。
文化是各國人民互相了解、增進友誼的媒介,是親善大使。許多國際友人通過中國民樂、武術、中餐、園林、京劇,增進對中華民族的了解。文化是美國向全世界推介美國價值觀和審美觀的主要手段。美國控制世界一半以上的廣播、電視節目。為了保護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像法國這樣的歐洲國家,像加拿大這樣的美國近鄰,都制定了法令、法規,防止美國文化的過度泛濫。
18世紀移民史有個案例說明制度文化的巨大潛在價值。英國政府委托船主向澳大利亞運送犯人。初期采用離岸付款制,犯人途中死亡率達37%,有些船主將犯人裝入麻袋扔進大海。改用到岸付款制后,船主千方百計保護犯人,途中死亡率降到1.5%。20
(二)文化資源價值的滯后性
大多數文化產品的功能是在審美過程中釋放的,是持久的。優秀的文化產品可以滿足人們世世代代的需求,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歷經千年的唐詩仍在煥發燦爛的光輝。文化產品功能的持久性是文化資源價值滯后性的基礎。關于文化資源價值的滯后性可以從三方面進行分析。
1.供需規律與古董效應
物以稀為貴。大部分文化產品,如繪畫、雕塑、古建等,是不可再生的。通常將這類文化產品叫古董。復制品叫假古董。有些文化產品可遇不可求,踏破鐵鞋也找不到。一件明朝的瓷瓶,拍賣價可達百萬元。一件仿明瓷瓶,幾十元沒有人要。當前出現拆除真古建,修繕假古建現象。他們不知道假古建的價值遠遠抵不上真古建。以假代真,以假亂真,是倒行逆施的行為。
2.認知過程
白鷺立雪,愚者看鷺,聰者觀雪,智者見白。21不同文化素養的人群對同一個文化產品有不同的感受。人們對文化資源有一個逐步認識過程。不少文學家、藝術家,如曹雪芹、凡·高等,生前窮困潦倒,死后作品價值連城。凡·高生前只賣出一幅畫。1890年6月凡·高創作《加歇醫生像》時寫道:“人們也許會長久地凝視它們,甚至在100年后帶著渴念追憶它們。”凡·高的預見是正確的。1990年5月《加歇醫生像》在紐約克里斯蒂拍賣行售價7500萬美元,創下了繪畫的天價。22
3.消費高層次化
心理學家馬斯洛夫(A.Maslov)提出“需求層次”概念,將人們需求分成七個層次,低層次是物質需求,高層次是精神需求。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高層次消費需求增加,文化資源的價值逐漸釋放出來。馬斯洛夫的七個需求層次與中華文化有對應關系(見圖1-2)。

圖1-2 馬斯洛夫需求層次和中華文化對應圖
體驗經濟是對消費高層次化的注釋。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在馬來西亞看到一棟房子外面有許多人排隊。導游說是進去看雪景。托夫勒認為這就是體驗經濟。馬來西亞在熱帶,人們沒有見過雪,愿意花錢體驗雪景。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爾摩系統闡述體驗經濟。他們認為人類經歷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和體驗經濟四個階段。在體驗經濟階段,消費者享受值得回憶的個性化表演和體驗。為了說明體驗經濟,他們提出兩個實例。第一個實例就是咖啡。同樣一杯咖啡,在市場上買咖啡自己煮,每杯5~25美分;街頭咖啡店,每杯0.5~1美元;五星級酒店,每杯2~5美元;威尼斯圣馬克廣場的弗里安咖啡店,每杯15美元,因為那里可以體驗古城壯麗的景色。第二個實例是兒童過生日。農業經濟時期,媽媽用農場的雞蛋、蜂蜜、面粉、牛奶,親手烤制生日蛋糕,成本30美分;工業經濟時期,從商店購買蛋糕粉、罐裝糖霜、奶油,回家烤制,成本1~2美元;服務經濟時期,從糕餅店訂制蛋糕,花費10~20美元;到了體驗經濟時期,把生日聚會交給專業公司,由公司籌劃一次難忘的生日宴會,花費100~200美元。23高品位的文化資源有獨具性、新鮮感,最值得體驗,值得回憶。進入體驗經濟階段,文化資源的價值可以充分展示。
蘇南周莊鎮是度過滯后期取得巨大效益的典型。北宋1086年周迪功將莊田捐給全福寺,百姓感其恩德改名周莊。周莊面積0.47平方千米(47公頃),河網環繞,循河成街,街橋相連,傍水筑屋,呈現小橋流水、河埠廊坊的幽謐氣氛。全鎮60%以上是明清古建,有古橋14座。20世紀90年代后期周莊旅游業發展神速,經濟收入扶搖直上。周莊能夠妥善保護有學術界呼吁和規劃的功績,還有跨國互動的插曲。1984年旅美畫家陳逸飛以周莊雙橋為背景,作《故鄉的回憶》油畫,在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長哈默的畫廊展出,引起轟動。同年11月哈默訪華,將這幅畫作為禮物送給鄧小平。1985年這幅畫被選作聯合國協會的首日封,傳遍全世界。
(三)文化資源價值的整體性
歷史文化資源具有整體性,它的價值要通過整體反映。在規劃和建設實踐中,保護文化遺跡主體的意見比較容易統一,保護文化遺跡周邊環境,保護文化遺跡整體性,較難取得共識。原因是對文化資源價值整體性認識不足。
歷史文化資源整體性有三方面含義。
(1)建筑風貌整體性。城市的格局,街坊和居住區格局,都有整體性,不是單體建筑可以表達的。
(2)自然背景整體性。歷史文化遺跡有特定的自然背景,有河、湖、山、丘的襯托,有古木花草的掩映。
(3)社會活動整體性。傳統的民俗、宗教活動,文藝歌舞演出,能夠使文化資源熠熠生輝。
美學有兩條重要原則:(1)調和原則——將相近的東西排列在一起,相近的色彩組合在一起,使人在協調中感受美。(2)統一原則——將多種要素組合在一起,既不雜亂,又不單調,既活潑,又有序,形成和諧的整體。24遵循調和原則、統一原則,文化資源的價值軌跡是1+1>2。違反這兩個原則,文化資源的價值軌跡是1+1<2。《淮南子》(成書于漢景帝時)講酒窩“在頰則好,在顙則丑。”25同樣一個酒窩長在臉頰上是美的,長在腦門上是丑的。
文化資源的整體性決定保護文化資源要有系統觀和整體觀。像民俗文化村這樣的資源,由建筑、服飾、習俗、歌舞、飲食等綜合要素構成,破壞任何一個要素,都有損于民俗文化村的形象。違反整體性,損害文化資源的實例屢見不鮮。20世紀90年代初,北京為了繼承古都風貌,要求在高樓上加蓋亭子。“十里五里,長亭短亭。”26秦漢驛道上,隔十里設長亭,隔五里設短亭,供行人旅途休息,誰能到高樓頂上去休息呢?
三、文化交流
文化有區域差異。不同的區域文化是平等的。區域文化交流互相吸收對方優秀的文化因素,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
(一)區域文化平等觀
區域文化平等觀包含三方面的內容。
1.不同的區域文化一律平等
區域文化是人類文化大家庭的一員,沒有高低貴賤的區別。不能簡單地判定哪一個區域文化是優等的,哪一個區域文化是劣等的。猶如不同的人種一律平等,不能簡單地判定哪一個人種是優等的,哪一個人種是劣等的。
世界文化是個大家庭,由許多區域文化組成。重要的區域文化有四個:(1)東亞文化,代表是中國文化;(2)南亞文化,代表是印度文化;(3)歐美文化,又稱西方文化,代表是希臘文化;(4)西亞文化,代表是伊斯蘭文化。此外,有許多規模較小的區域文化。每一個區域文化都是當地人民創造的,來源于人民群眾長期生活積淀。
2.每一個區域文化都有積極的精華,也有落后的糟粕,積極的因素有旺盛的生命力,沒有生命力的文化現象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這是區域文化發展的規律。中國流傳很久的婦女纏腳陋習,在20世紀初葉逐漸消失,對中華民族的健康和復興是有利的。云南獨龍族婦女有文面習俗。文面的原由是保護婦女不被北方強勢民族掠奪。社會條件改變了,這一習俗注定要消失。2012年考察時,最年輕的獨龍族文面婦女董春蓮生于1957年,已經55歲。自董春蓮以后,獨龍族婦女就不再紋面了。
3.每一個區域文化都處在發展過程中,最后走向共同繁榮
科學技術在進步,社會在進步,文化也在發展。區域文化發展是揚棄落后文化因素,創造先進文化因素。文化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組成部分。
以西亞伊斯蘭文化中的阿拉伯文化為例,它的書法藝術和建筑藝術在世界藝術大家庭中獨樹一幟。0,1,2,3,4……這套記數符號在全世界通用,稱阿拉伯數字。它是世界文化交流的產物。公元628年印度布拉馬古普塔為零創設了一個符號,在方程中運用,完善了記數符號體系。公元773年這套記數體系傳到巴格達,演變成阿拉伯數字體系。經過阿拉伯學者的整理在公元10世紀前后傳到歐洲。歐洲學者采納后,逐步流傳到全世界。這套記數符號,比羅馬人的記數符號科學,比中國古代的記數符號簡明。采用這套記數符號,加速科學發展,推動社會進步。應該指出,在印度人完善記數符號前,巴比倫人、瑪雅人對記數符號都有貢獻。瑪雅人在公元350年左右將零發展為一個占位符號,用在歷法計算上。27

圖1-3 印度人首創阿拉伯人調整的數字符號
(二)文化交流雙贏觀
文化交流可以增進不同文化群體間的互相了解,減少因為文化差異引起的摩擦與誤會,加強民族和區域的融合,推進世界一體化進程。
文化資源的特點是共享性。優秀的文化資源是全人類的財富,可以跨越邊界向遙遠的區域傳播。在一般情況下,文化資源傳播比物質資源傳播便捷。區域文化交流是文化融合,是互相吸收對方的優秀文化因素。文化交流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力量。任何一個區域文化,如果固步自封,拒絕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因素,就會落后,就會挨打。任何一個區域文化,采取開放政策,吸收其他文化的優秀因素,就會進步。一個國家,引進學習外來文化最努力的時期,往往是社會發展最快的時期。文化封閉阻礙社會發展,文化交流推動社會進步,這樣的經驗教訓,在歷史上反復出現。
以東西方文化交流為例,雙方都得到巨大的收獲。從中國傳向西方的蠶絲和絲織、造紙、印刷、火藥等,推動西方紡織、文化和火器等產業的繁榮。從西方傳向中國的宗教、舞蹈、音樂、棉花、琉璃等改變了中國社會的面貌。
近代科學是以古希臘理性思維方式和科技成就為主干,吸收埃及、猶太、波斯、伊斯蘭、印度、中國等古代文明的科技成果。美國能夠引領世界高科技的潮流,與廣泛吸納世界優秀人才分不開。
文化交流阻力之一是民族文化中心主義,認為本民族的文化最優越,認為符合自己文化標準的是正確的,不符合自己文化標準的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