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將軍蔣鼎文
- 陳侃章
- 2909字
- 2019-08-22 19:30:41
一、西北開發計劃未果
中原大戰以后,蔣鼎文、顧祝同、陳繼承、胡宗南、樓景樾等主力部署在洛陽、鄭州、開封、徐州一線;錢大鈞、陳誠等部駐防武漢;衛立煌部控制著津浦線南段;馮軼裴、張治中第一、第二教導師衛拱京滬。而蔣介石將收編至中央的原西北軍等部陸續調至贛閩“圍剿”紅軍,以圖一箭雙雕。
蔣介石收編的西北軍以及豫陜等的地方武裝眾多,一時之間,可供調度的達200多萬人。憑借如此雄厚的軍事力量,蔣既可威懾異己軍閥,亦可“進剿”正在不斷壯大的工農紅軍。這固然是蔣介石強大的一面,然大戰既已平息,如此多的兵員需要巨額的軍費支撐,而當時的國家千瘡百孔,財政左支右絀,顯然不堪重負。
蔣介石于是想到了在保持部隊編制的同時,使用大軍來開發西北的實邊策略。其時西北諸省,如陜、甘、青、寧、新疆等地貧窮困苦,經濟落后,各地稅賦收入還不足以應付地方開支。如1929年時,甘肅的歲入賦稅僅65萬元,加以漢、回、維吾爾等族雜處,種族矛盾由來已久,民風彪悍,鋌而走險者甚多,各路土匪嘯聚一方,以所占地盤大小劃分勢力范圍。在北洋政府期間,中央自顧不暇,將西北之地幾乎視為化外方域。中原大戰后,全國雖然號稱統一,然西北諸省也只是望風輸誠而已,內心依然觀望不前,各地打著自己的小算盤。
面對這種現狀,渴望真正統一的蔣介石是不會允許這種局面繼續下去的,他設想,如果在這時候利用現有軍隊開發西北,既可以減輕中央的負擔,也可贏得當地民心,對鞏固中央治理和國家的統一具有實質性作用。
中原大戰平息未幾,蔣介石把蔣鼎文和顧祝同叫到洛陽,對他們兩人說:“現在內亂平定了,國家一時又用不著這么多的軍隊。如果裁軍復員,牽涉面廣且復雜,這個問題我想暫不去考慮。那么這么多軍隊怎么辦?我想聽聽你們兩人的意見。”說完后,他盯著顧、蔣,要他們表個態。顧是非常謹慎的人,他朝蔣鼎文看看,想讓他先說。然還未待兩人回答,蔣介石首先抖出自己心中所想:
“中國版圖遼闊,尤其是西北,荒涼落后是事實,但資源蘊藏豐富,需要的是加速開發。而開發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我考慮你們兩軍在不打亂編制的情況下,可以先期投入進去。”

在臺灣,蔣鼎文夫婦(左)與顧祝同夫婦合影
蔣鼎文馬上說:“這樣安排很好,我們的部隊愿意聽總司令的調遣。人生光陰短暫,還是要做點事情的,現在無仗可打了,使用部隊去開發西北資源,對發展經濟是大好事吶。”
顧祝同也隨之表態:“我與銘三的意見相同,愿悉聽您的安排。”
蔣鼎文又詢蔣介石:“不過,西北的路程如此遙遠,地廣人稀,隴海鐵路到靈寶縣就中止了,人力、財力無法大量向西,而開發西北的事牽涉面廣且復雜,不知該怎樣著手呢?”
蔣介石對此早有考慮:“銘三,你們可以先用輕便鐵路把隴海線鋪好,穿越陜西一直到甘肅乃至青海、新疆。舉例說,墨三先率領一個師在前面修路,你銘三帶一個師在后面接濟完善。等輕便鐵路在隴海線貫通以后,這開發西北、發展經濟的事就好辦了。”
蔣、顧兩人齊聲贊同蔣介石的意見。
其實,開發西北之事在兩年多以前,也即北伐結束之時就議論過。當年的7月8日,蔣介石召集一、二、三、四集團軍的首腦在北平召開戰后裁兵會議,提出北伐戰爭已經完成,全國統一了,民眾需要休養生息,因而軍隊要裁撤,裁撤下來的部隊,復員后可以去開墾、筑路、治水以及采礦。
對于這樣的裁軍會議,白崇禧這一羽扇綸巾式的將領有一番慷慨激昂的發言:
我們國家幅員如此之廣,邊疆資源尚待開發。當前與其倡議裁兵,何如實施總理之兵工政策,使之實邊。如果在我國邊疆成立若干軍區,讓各部隊去從事開發工作,不但可減輕國家財政的負擔,且可安置北伐有功的將領,使他們肩負起國家建設的重任。
白崇禧主動請纓,他是一個回族后裔,對開發建設西北有著地利人和的方便,如果中央下決心實施這樣的宏偉計劃,他自愿帶廣西子弟三五萬人前往新疆,為開發邊區作出貢獻。
其時各個集團貌合神離,開議3分鐘,各自想拳經,講講一套,做做一套。而蔣的開發建設與白的戍邊屯墾計劃還是有區別的,白是要保留桂系的軍隊編制,蔣則不然,所以白崇禧的這套計劃就無法實施。
兩年多后的今天,當蔣介石見蔣鼎文、顧祝同這樣的主力部隊將領齊聲贊同他的安排后,心中已然有譜。當他正想結束話題之時,蔣鼎文則向他請假了。
原來,1930年7月中旬,中原大戰激戰正酣,諸暨老家急電蔣鼎文,說其父蔣子朗突然生病,藥吃了不少,不見有什么起色,眼下病情反而加重,臨終之前,老父親的唯一心愿是亟想見蔣鼎文這個長子一面,不知能否滿足他這個最后的要求。
蔣鼎文是個孝子,憂心如焚,但當時正面作戰處于僵持且不利的一面,他猶豫再三,還是向蔣介石告假,并提出快去快回,只見老父一面的方案,也許這樣做可忠孝兩全。然蔣介石不允準他離開。至9月4日,蔣父終于一病不起,撒手人寰,蔣鼎文聞訊慟哭,而其時所部又處于戰場最激烈之前線,蔣介石勸勉其壓住悲痛,移孝作忠,說只有待戰役獲勝后,再去補盡孝道之義。
蔣鼎文自1927年任第一師師長以來,僅在1929年初有段短暫的安定時光,在軍營舉辦了婚禮。自此后他東征西討,幾乎無日不處在風口浪尖上、槍林彈雨中。長期的征戰,使他的身體和心理極度疲乏,他需要作個調整,再加老父親停柩待安,急等長子回家料理喪事。歸心似箭,盡快回鄉是蔣鼎文此時的真實想法。
蔣介石自然滿口允諾,并讓蔣鼎文將部隊事宜交待后即可啟程。適逢何應欽有事也要去武漢,于是蔣與何合乘一架兩人可坐的小飛機,從洛陽先飛至漢口,蔣則徑自轉道奔赴浙江。
開發西北的事宜,蔣介石囑顧祝同籌劃,待蔣銘三銷假歸來后再作通盤商議。
蔣鼎文此次返回諸暨盤山,雖是為父親補辦喪事,但終歸是打勝仗歸來的一方大將,可算得上榮尊返鄉,光耀故里,唯在父親臨終之前,他未能見上一面,終使其傷感無比。對此,蔣介石有他獨特的補救措施,蔣鼎文剛抵諸暨,他的慰問唁電也越空隨至,叮囑蔣鼎文節哀順變,移孝作忠,同時讓總部經理處撥付治喪費用3000元。這樣一來,蔣子朗葬禮規格已然提高。

蔣子朗遺像
待父喪料理完畢,蔣鼎文將族中輩分高的眾位鄉親請到自己的家里,在感謝他們的幫助之后,蔣鼎文動情地說,為報答父親的養育之恩,遵循老父生前意愿,他決定在村里創辦一所學校,以利家鄉后代子女上學方便,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故爾想聽聽他們的意見,同時也請鄉親們一起來謀劃安排。
在諸暨稍事盤桓后,蔣鼎文就回到南京,他了解到顧祝同對開發西北之事已有具體安排。其時,顧祝同已任潼關行營主任,中央政府又任命馬鴻賓、楊虎城為甘肅省、陜西省主席。蔣介石同意他們的先期開發計劃,讓顧祝同投入9個師,其后又安排蔣鼎文帶8個師進入西北。當蔣鼎文回到洛陽時,已在春節時分,顧祝同所率的第二師,陳繼承、楊勝治的兩個師都已進駐甘肅,準備開發事宜。按照原議,很自然的,蔣鼎文也全副身心投入到如何開發西北之事去了。
在中原大戰期間,對于楊虎城的部隊,蔣介石采取拉、編兩手。戰后,蔣在任命楊為陜西省主席的同時,又派出中央軍總參謀長朱培德在隴海線將楊部點驗,同時又命蔣鼎文去協助朱培德的工作。于是朱、蔣兩人遵蔣介石之命,完成了對楊虎城部歸入中央軍的點驗整編。
然一個更緊迫的任務中止了蔣鼎文率部開發西北的步伐,蔣介石電令他取消原先的所有計劃安排,將部隊稍作整頓后,率第九師盡快開拔到江西“剿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