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將軍蔣鼎文
- 陳侃章
- 5355字
- 2019-08-22 19:30:40
四、轉入反攻的突擊軍
蔣介石在7月上旬抽調隴海線上部分主力至津浦線作戰,以期解決一隅,盤活全局。至8月上旬,蔣軍各部組織兗州會戰。隴海線上的馮軍為策應津浦線上蔣閻之戰,組織了一次聲勢浩大的“8月會戰”。其戰略意圖是打通隴海、平漢兩線,攻取徐州,迫使中央軍既從津浦線撤軍,又在隴海線無法立足。津浦、隴海兩線再一次刀光劍影,戰濤滾滾,雙方在正面又發生了一次極為激烈的大規模戰斗。
隴海線上的“8月會戰”是由馮玉祥親自指揮的,其兵力配置為:西北軍孫良誠、吉鴻昌部由睢縣向寧陵進擊,孫連仲部由太康向歸德攻取,孫殿英部從柘城向馬牧集北進;晉綏軍劉春榮、石友三一部向柳河突擊,另一部則向民權深入,鄭大章的騎兵集團向徐州長途奔襲。以晉軍宋哲元部配置為總預備隊。8月6日,馮閻主力正式向守備各處的中央軍發動攻擊,一時之間,反蔣聯軍頗有進展。蔣介石為首先解決津浦線的戰事,面對隴海線如此猛烈的攻勢,一時無力他調軍隊,曾有收縮防地、縮短戰線的打算。經召開軍事會議商討,特別是參謀長楊杰力陳,認為馮部后勤保障已十分困難,眼下如此急劇攻擊,勢不能持久,中央軍須當竭力抵抗而不必后退。適從11日開始,河南之地大雨滂沱,澤國遍地,再加蔣軍的殊死抵抗和反擊,雙方激戰七天七夜,至18日,馮的反蔣聯軍已呈疲軟之勢,再無力進攻,雙方惡戰乃告終止。

馮玉祥
為應對馮、閻聯軍的猛烈攻勢,蔣介石令其他部隊正面抵抗,而命蔣鼎文組織反攻,尤在8月13日,中央突破一役殊為慘烈,蔣鼎文指揮第五、九、十師和教導第一師、警衛第一旅,及第二炮兵集團為中央突破軍前鋒隊,尚有第二、三、教導第二各師,撥歸蔣鼎文指揮調度,置于中央突破軍之后,以備進展之用。是日凌晨2時許,九、十兩師集中火力,向閻部許樓、潭上、芒崗等處強攻,雙方火力之猛烈,傷亡之慘重,實屬空前。第九師一馬當先,先行沖鋒,傷亡最重。在中央突破一役的首場硬仗之中,第九師在兩小時之內,竟傷亡營長7名,連排長130余員,士兵2400余名。
對此中央突破戰役,參與作戰的劉茂恩將軍在30多年后還有刻骨銘心的記憶:
在此次會戰全程中,我忠勇官兵死傷兩千余名之眾,我于悲傷之余能萬分欣慰者,乃為我右翼隊蔣銘三(鼎文)系擔任陣地之正面,向敵軍閻錫山部進攻,本(十五軍)左翼隊之陣地系阻擊敵軍進攻,以掩護我大軍左側背之安全者……雙方戰斗之激烈,實為我統兵作戰以來所僅見,尤其敵軍犧牲極重,棄尸遍野,凄慘之極,目不忍睹。時至今日,尚感悲惻不已也!”
雙方傷亡慘重,尤中央軍遭受重大損失,但馮玉祥組織的“8月攻勢”也沒有達到預期的軍事目的,從全局戰略上來說,幾乎是“無疾而終”。8月攻勢是中原大戰中反蔣聯軍的殊死一搏,這“殊死一搏”并未將對方置以絕境,故爾當8月中旬蔣軍在津浦線上擊敗閻軍后,就可騰出手來,從容地將作戰主力調至隴海、平漢兩線,如此,反蔣聯軍的失敗進入倒計時。
蔣介石一旦掌握了戰略上的主動和軍事上的優勢,隨之就在隴海、平漢組織了兩線平行的全線反攻,史謂中原大戰中的“鄭汴會戰”。蔣介石并未以局部勝利而自得,相反他持有相當的警惕性,他曾這樣告誡他的部隊:如今“濟南雖告克復,然敵人主力仍集結于隴海鐵路以南,平漢鐵路以西地區,附固堅守,以作最后掙扎。”我軍各部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此次全線反攻,隴海線的中央軍分成右翼、中央、左翼三部及預備軍團,指揮官分別為蔣鼎文、顧祝同、朱紹良、陳調元。
蔣鼎文右翼軍是第二十六軍范熙績的第四十六師(范兼師長),阮肇昌的第五十五師,馮軼裴的教導第一師,蔣鼎文自兼師長的第九師;
顧祝同指揮的中央軍有第二師(顧兼師長),胡祖玉的第五師,趙觀濤的第六師,李云杰的第二十三師;
朱紹良指揮的左翼軍有葉開鑫的第五十二師,毛炳文的第八師;
陳調元所屬的預備軍為金漢鼎、王均等部。
平漢線上部署的右翼軍總指揮為何成濬,所屬有徐源泉、蕭之楚、夏斗寅、陳誠、岳維峻5個師;
左翼軍總指揮為劉峙,所屬有王金鈺、魏益三、劉茂恩、阮勛、徐鵬云、武庭麟、楊虎城等部;
總預備隊指揮官為蔣光鼐(兼師長),所屬有蔡廷鍇、李韞珩、胡宗南等4個師。
“鄭汴會戰”從8月下旬開始,隴海、平漢兩路中央軍交相呼應,并力前進。圍殲的戰略,蔣介石有別出心裁的部署:隴海線蔣鼎文等主力、平漢線劉峙等主力不是按先前的目標各自攻擊前進,而是二路會合,集中攻擊隴海、平漢交叉結合部的西北軍,兩軍呈東北兩方夾擊圍聚馮部;同時又讓劉茂恩和上官云相率部向平漢路以西迂回,目標指向鄭州;以楊虎城、徐源泉部攻取隴海西側洛陽、鞏縣,以切斷西北軍西退之路。對馮玉祥西北軍是徹底聚殲,對閻錫山的晉軍,則是放開一個缺口,故意讓出一條生路,不讓閻部作困獸之斗,任由其從豫北退回老巢山西,而蔣軍則不派遣兵力追殲。
在軍事圍殲的同時,蔣介石又使出拿手好戲,就是用金錢和官位來分化西北軍,他派出各路使者,如派出擅長游說者張鈁,讓張以同鄉情誼、親朋好友之關系,策反梁冠英、吉鴻昌等善戰且又游移不定之師。
這樣的戰略安排,這樣的軟硬齊下,這樣的重點打擊,這樣的網開一面,確使精疲力竭的西北軍日暮途窮,末日降臨。
反攻的軍事進展,蔣鼎文的右翼軍速度最快,至9月1日,其正面之敵已經迫退。蔣介石隨之調整部署,從隴海線抽掉蔣鼎文之第九師、楊勝治之第十師、馮軼裴之教導第一師、俞濟時之警衛旅、楊杰之第二炮兵集團軍,上述各部組成中央突破軍,由蔣鼎文出任總指揮,于9月8日開始,在隴海線向西北軍發起全面的、立體的進攻。
11日,平漢線劉峙、何成濬所部亦發起全面反擊。
中央軍隴海、平漢兩線按作戰既定部署攻擊前進,進展快速,西北軍兵敗如山倒,潰敗不可收。按照蔣介石的《工作報告書》所述,克復的次序如下:
9月16日,迭克臨汝、密縣、扶溝、鄢陵、考城、紅廟等寨,21日占領須水鎮及滎陽,24日占官亭車站,29日克復蘭封、杞縣,30日克復洧州、尉氏、薛店,繼向中牟追擊。10月1日,克陳留、長葛,占朱仙鎮。3日克復隴海線重鎮開封,同時又包圍了隴海線另一重鎮洛陽。
蔣鼎文這一路的攻擊線路是從杞縣出發,追擊前進,迭下扶溝、鄢陵,進而攻至洧川縣雙洎河川南,將馮部主力吉鴻昌部圍住。正當發起攻擊之時,吉鴻昌特派秘密使者到蔣鼎文軍部接洽,說他準備接受中央軍的收編,請蔣軍長勿將部隊攻擊迫近,以免雙方接火。蔣鼎文忙將這一重要情況向蔣介石匯報,蔣介石非常重視,且對戰斗力頗強的吉鴻昌也有偏愛,乃親自趕到蔣鼎文的第二軍軍部商洽,終在9月28日收編了吉鴻昌。蔣介石又送錢,又委官,以期通過吉影響西北軍各將領反水,旋之委任吉鴻昌出任第二十二路總指揮,委張印相為第八軍軍長。
在這期間,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吉鴻昌被中央軍收編后,沒有立即向所部宣布,因而當蔣鼎文所屬之第六師第十七旅由洧川向新鄭轉進之時,遭到吉鴻昌部趙旅的截擊。為免起事端,蔣介石轉告蔣鼎文,命第六師所部不準抵抗,停止前擊,繞道行進。
收編吉鴻昌后,蔣鼎文率軍轉進新鄭夾擊張維璽部,張部見大勢已去,乃繳械投降。30日,蔣部攻下平漢線上的薛店車站,西北軍前后方的聯絡被切斷。繼之西北軍梁冠英、葛云龍部亦被收編。
在這期間,蔣介石對中央軍各部攻擊番號有所調整,先期在平漢線已將攻擊部隊組成6個縱隊,其后又從隴海線抽兵,組成王均的第七縱隊,顧祝同的第八縱隊,蔣鼎文的第九縱隊。第九縱隊組成的基本部隊為蔣的第九師,趙觀濤的第六師,李韞珩的第五十三師。
至10月3日克復開封后,隴海、平漢已無兩線戰場之分,這一地帶均為蔣的中央軍所控制。蔣介石對部隊再作調整,遂將平漢線之左右翼軍改為左翼和中央軍團,隴海路蔣鼎文、顧祝同、王均3個縱隊改為右翼軍團。10月5日,中牟克復,鄭州和洛陽于10月6日被占領。蔣鼎文率軍進駐洛陽,并兼任隴海路西段警備司令,所屬各部駐扎在隴海線上。
對中原大戰一直持觀望態度的東北軍張學良,隨時注意戰場發展態勢,而作戰雙方在戰前、戰中想方設法拉攏他,可張兩不得罪,始終沒有明確表態,直到戰場勝負可判之時,張學良在9月18日發出擁蔣“巧電”,未幾出任國民革命軍海陸空副總司令一職,并派于學忠、王樹軍率10萬兵力入關,占據平津,向反蔣聯軍宣戰已經昭明。東北軍的傾斜參與,使反蔣各將領頓感震驚,石友三、龐炳勛脫離戰場,北渡黃河而去;閻錫山主力后撤,做好退守山西省境準備;而中央軍則士氣高漲,愈戰愈勇,如此,中原之戰的勝負可想而知。南方張桂聯軍偃旗息鼓,已無力爭雄。閻錫山、馮玉祥見敗局已定,乃相率通電辭職,無奈下野出洋。在中原大戰中,結局最慘的是馮玉祥西北軍,經此大戰以后,其經營多年的西北軍元氣全失,龐大的軍隊組織土崩瓦解,再也無力奮爭長短了。
在這場大戰中,蔣鼎文第二軍尤其是他的基本部隊第九師,其強盛的戰斗力、干練的軍事作風顯露無遺,即擅于沖鋒陷陣,擅于運動中作戰,在正面作戰中是主力攻堅軍,在迂回側擊中是奇襲之師,對峙時守之克固,得隙時攻其不備。在這5個多月的混戰中,蔣鼎文的職務和所率部隊的番號變動十分頻繁,如平漢線上的第二軍軍長,隴海線上右翼指揮官、中央突破軍指揮官、第九縱隊司令、新編第三軍軍長等等,盡管有時因臨戰需要,為應對戰事而設,但時時可見蔣介石對他的欣賞和倚重,特別是看中他擅打硬仗的軍事才能。蔣鼎文自己也這樣認為,他的部隊是不愿意死守陣地挨打的。第十五軍軍長劉茂恩曾有這樣的記述可作印證:6月15日,蔣軍總部參謀長楊杰和劉本人陪蔣鼎文視察劉茂恩十五軍在睢縣的陣地,當時蔣介石和楊杰擬派蔣軍接替劉軍之防務,而蔣鼎文當即對楊杰和劉茂恩說,他的部隊不愿意接防。劉記述道:
蔣軍長表示(十五軍)陣地過長,非第九師之兵力所能擔負,接著他又申說第九師之優點,是長于沖鋒陷陣,對于固守陣地去挨死打而非所長,因此他拒絕接替本軍防地。事既為獲取協議,會議即告中止。當晚奉(蔣)總司令電令:仍由本軍擔任原有陣地之防守,至于本軍之攻擊任務,則改由第九師擔任了。
劉峙在總結中原大戰中蔣介石的指揮特點時也有敘述:“蔣公在指揮大軍作戰時,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緊緊掌握各重要將領,使之完全遵從既定之計劃,以便發揮統合戰力。”當蔣鼎文申說其部隊長短之后,蔣介石亦隨之變更作戰布置,從一個側面又印證了蔣介石對蔣鼎文作戰意見的重視。
在中原大戰中,蔣鼎文的第九師、劉峙的第一師、顧祝同的第二師,是蔣介石中央軍中最能打硬仗的主力部隊,且其主管和部隊團結無間。劉峙對此有細節記述:“我總記得第一師(劉),第二師(顧),第九師(蔣),常常并肩作戰,第九師師長蔣銘三(鼎文)兄動輒說‘我們三個師靠攏點,要死大家死在一塊,不要讓尸身難找’,擊敗敵人是容易的嗎?”從這段話中既可看出這三個主力師合力向心,也可看出中原之戰的場面慘烈,蔣方實無必勝之把握,即或劉、顧、蔣這一級別的高級指揮官也都隨時作好戰死疆場的準備。
蔣鼎文的“飛將軍”聲威就是這樣實打實打出來的。
一將功成,豈限萬骨?中原大戰獲勝方的將領如劉峙、蔣鼎文、顧祝同、何成濬、陳誠,還包括資歷和戰功稍遜的劉茂恩、胡宗南、樓景樾、李延年、上官云相、盧本棠等中央軍將領在這場慘烈的大戰中立下赫赫戰功,他們的聲名由此亦益發遠播,乃至揚名立萬,軍威顯著。
蔣鼎文駐軍洛陽期間,南京中央政府將第九師擴編為三個旅,每個旅三個團,另配一個補充團,共計10個團。蔣鼎文仍以第九軍軍長兼任第九師師長,副師長為甘麗初,第二十五旅旅長陳沛,第二十六旅旅長劉戡,獨立旅旅長陳琪。第四十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團的團長依次為劉國鈞、劉鑄軍、謝輔三、王繼祥、周開勛、鄭作民。獨立旅第一、二、三團的團長依次為王銘、張文玉、鄭述禮,補充團團長為張瓊。除獨立旅為新編入第九師之新軍外,其余兩旅,其淵源從黃埔軍校教導團發展而來,系國民黨中央軍建立黨軍之基礎和精神之寄托,亦是國民黨軍的精銳常勝之旅。蔣鼎文第二軍所屬的第六師亦擴編為3個旅9個團編制的甲級師。
對于中原大戰的獲勝,蔣鼎文從他的視角是這樣總結的:
中原會戰,中央能夠勝利因素很多,閻、馮未能真誠合作,東北軍入關,馮、閻都是地方性的部隊,指揮小型戰事,軍事才干或可應付指揮,大兵團便往往不能得心應手而患得患失,尤其牽涉到復雜的政治因素,便不能應付裕如了。中央方面,委員長的軍事政治天才顯露無遺,在軍事上指揮若定,制敵機先,大氣磅礴,在政治上更是應用靈活。馮玉祥以行伍起家,知識畢竟有限,尤其他那套帶兵帶將的辦法,很不能使帶兵官心服,馮本人又多狡詐,以倒戈起家,遇上了中原大戰,部下的將領如劉鎮華、劉茂恩、韓復榘等都紛紛脫離,馮不得已只有遠走西北,閻錫山只有回到山西了。
歷時5個多月的中原大戰,蔣軍和反蔣聯軍在1000多華里的戰場上反復廝爭,殊命搏殺,其規模之大,時間之長,戰爭之慘烈,實為世界各國內部戰爭所罕見。然“1930年之中原大戰,有它內在的原因,是幾十年內憂外患之后所存積的一個令人窒息的局面企圖打開現狀的繼續表現”。蔣介石的中央政府依靠人、財、智、權的綜合實力,縱橫捭闔,軍政齊下,終于將反蔣聯軍一一擊敗。中原之戰,雙方投入軍隊近百萬,戰場死傷官兵30多萬,戰區民眾流離傷亡失蹤者10倍于此,真是餓殍遍地,白骨累累,死者靈魂難安,生者凄然愴懷。
縱然中國歷史漫長,縱然此戰促成了中國實質之統一,然這個時間節點所結下的戰爭傷疤,已然無法淡化,其后波瀾曲折的歷史進程證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