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茶的流派

  • 茶之書
  • (日)岡倉天心
  • 3732字
  • 2019-07-09 10:39:21

煮煎時所食茶餅,點茶時所用茶粉,泡茶時所泡茶葉,代表著中國唐、宋、明三朝不同的情感悸動。如果一定要借用早已被濫用的藝術分類術語,我們可以把它們分別劃歸在古典派、浪漫派和自然派。

茶是一件藝術作品,只有大師之手才能調教出它最高貴的品質。我們有好茶壞茶,就如同我們的美術作品也良莠不齊一樣——而且通常是壞作品居多。想要制成完美的茶,是沒有一道簡單的食譜的,就像我們沒有定則再造一幅提香[12]或雪村[13]的作品。每一種茶的準備工序都有它的獨特個性,對水和溫度的親和不同,講述故事的方法也不同。真正的美必定蘊含在這種獨特中。社會常常不能認識這條關于藝術和生活最簡單最基礎的法則,這讓我們付出了多少代價——中國宋代有一位詩人李竹懶[14],曾哀嘆世間有三件憾事:“有好弟子為庸師教壞,有好山水為俗子妝點壞,有好茶為凡手焙壞。”

同藝術一樣,茶也有不同的發展階段與流派。它的演化可以大致分為三個主要階段:煮/煎茶、點茶、泡茶。我們現代人所采用的,一般是泡茶。這幾種賞茶的方法都體現了它們所盛行時代的精髓。因為生活本身就是一種表達,我們無意的行動無時無刻不在泄露我們內心所思。孔子說:“人焉廋哉!”[15]也許因為我們沒有偉大需要掩藏,反而在小事上暴露自己太多了。日常瑣事同哲學和詩歌的最高境界一樣,成為民族理想的最佳注腳。就像對葡萄園的偏好象征著歐洲不同時期不同民族的特性一樣,茶道理想也反映了東方文化的不同情調。煮/煎時所食茶餅,點茶時所用茶粉,泡茶時所泡茶葉,代表著中國唐、宋、明三朝不同的情感悸動。如果一定要借用早已被濫用的藝術分類術語,我們可以把它們分別劃歸在古典派、浪漫派和自然派。

茶樹是中國南方土生土長的植物,很早就為中國植物學者和醫者所知。在古典文獻中,它被稱為荼、荈、槚、茗,并因其解乏、悅心、強志、明目的特質受到高度贊揚。它不僅可以內服,還常常被制成膏藥外敷,緩解風濕病痛。道家說茶是長生不老藥的關鍵成分,佛教徒則大量飲茶以抵御他們長時間靜坐中的昏昏欲睡。

4至5世紀,茶成了長江流域居民當中最受歡迎的飲品。差不多這個時候,現代“茶”字的用法形成了,顯然是對古代“荼”字的誤用。南朝的詩人留下了他們對“流玉飛沫”狂熱喜愛的斷卷殘篇,當時的帝王也會將一些稀有茶葉賞給高官以獎賞他們的功績。不過此時,飲茶的方式還很原始。茶葉被蒸煮后用石臼搗碎,制成茶餅,然后同米、姜、鹽、陳皮、香料、奶一起蒸煮,有時甚至會加入蔥!這一習俗如今在西藏和很多蒙古部落還保留著,他們用這些原料制成神秘的茶漿。俄羅斯人如今會在飲茶時放入檸檬片,也是從中國商隊那里學到的,這是古代飲茶法留存至今的又一證明。

要將茶從粗糙的狀態中解放出來,并最終將其理想化,就得需要中國唐朝的一個天才人物登場了。隨著8世紀中期陸羽的出現,我們有了最早的茶道傳道者。他出生的時代,佛家、道家和儒家正在相互取經。當時的泛神象征主義要求人們要見微知著。詩人陸羽在茶藝中看到了與統御萬物同理的和諧與秩序。在他的傳世名作《茶經》中,他系統指定了茶的法則。從此陸羽便被尊為中國茶商的守護神。

《茶經》共三卷十章。第一章論述了茶樹的自然特性,第二章講采茶方法,第三章說如何選擇茶葉。陸羽認為,最好的茶必須“如胡人靴者蹙縮然,犎牛臆者廉襜然,浮云出山者輪菌然,輕飆拂水者涵澹然”。

第四章主要列數了茶具二十四器,從三足的風爐開始,講到收貯所有茶具的都籃,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陸羽對道家符號象征主義的偏好。另一個與此有關的有趣觀察是茶對中國瓷器的影響。眾所周知,中國瓷器的誕生,是為了再造玉石之細膩光澤,結果到了唐朝,南方有了青瓷,而北方有了白瓷。陸羽認為青瓷是茶碗的理想顏色,因為它又給茶增添了綠意;而白瓷則讓茶略帶桃色,令人不快。不過這是因為陸羽當時用的還是茶餅。之后,宋朝的茶道大家開始使用茶粉,他們就更加偏愛青灰色和深棕色的厚重茶碗。明朝的茶師則更喜歡用白瓷薄碗來泡茶。

第五章中,陸羽講述了煮茶的方法。他舍棄了鹽以外的所有配料,在被討論最多的水質和水溫的問題上,他也駐足良久。他認為山泉水最佳,江水次之,井水最次。煮茶有三個階段:“為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涌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茶餅需用火烤,直到柔軟如嬰兒手臂,然后置于精紙之間碾碎成粉末。第一沸時要加鹽,第二沸加茶,到第三沸時,要向壺中加一勺冷水讓茶葉沉下去,“育其華也”。接著將茶水倒入碗中飲之。此物只應天上有!輕薄的葉片如同懸在晴朗天空中的魚鱗云,又如漂浮在翠綠溪流上的睡蓮。唐代詩人盧仝有詩云: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16]

剩余篇章分別是:普通飲茶法的粗俗之處、歷史上杰出茶者的綜述、中國著名的茶園、制茶飲茶工序可能的變化,以及茶具的插圖。可惜,最后一章已經遺失了。《茶經》的誕生在當時一定造成了相當的轟動。陸羽成了當時代宗皇帝(763—779年在位)的貴客,他的名氣為他帶來無數追隨者。一些雅士據說能分辨陸羽和他弟子煮的茶,也有達官貴人因品味不出這位大師親手烹煮的茶而被史冊記上一筆[17]。

宋朝,點茶法逐漸流行,由此創造出茶道的第二個流派。茶葉被放進小的石臼搗成細粉末,備好的茶粉用細竹制成的茶筅點入熱水中。新的工序導致陸羽當時說的茶具有了變動,對茶葉的選擇也有了不同。鹽被徹底棄用了。宋人對茶的熱忱沒有止境,享樂的茶客展開競爭尋找新品種,還定期舉辦比賽來比較優劣。宋徽宗(1101—1124年在位)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卻不是個好君王,為了尋找珍稀的茶品豪擲千金。他自己就二十余種茶寫了一本論著[18],并將“白茶”奉為最稀有、最高質的茶葉。

宋人的茶道理念與唐人不同,是因為他們對生活的見解不同。他們努力將先人試圖符號化的東西具體化。對宋代理學來說,宇宙法則不是反映在現象世界中,現象世界就是宇宙法則本身。剎那即永恒,涅槃存乎心。道家說永生存在于無窮變化中,這占據了他們所有的思維模式。有趣的是過程而非功績,真正重要的是達成完滿,而非完滿本身。人因此得以直面自然。生命的藝術中生長出了新的意義。茶開始擺脫它詩興消遣的形象,成了自我實現的方式之一。王禹偁頌揚茶是“沃心同直諫,苦口類嘉言”[19],蘇東坡寫過茶完美無瑕的力量,如同真正的君子可以對抗腐敗。佛教教眾中,如南禪,因為吸收了很多道家教義,制定了一套精巧的茶道儀式。僧侶會在達摩祖師像前聚集,如同領圣餐那樣從同一只碗中飲茶。正是這套禪宗儀式,于15世紀在日本發展成為茶道。

不幸的是,13世紀蒙古部落突然入侵,中原大地遭到毀滅和占領,被野蠻的元朝皇帝統治,宋代文化的所有成果毀于一旦。15世紀中期由漢人建立的明朝雖然企圖重建,但是內亂不斷,中國于17世紀又為滿族統治。各種習慣習俗全無舊日痕跡。點茶法被完全遺忘。一位明代的訓詁學家已經完全不知宋代文獻中提到的茶筅是何形狀。如今飲茶是直接將茶葉投入盛有熱水的茶碗或茶杯中。西方世界對舊式飲茶法一無所知,也是因為歐洲人接觸茶就已經是明末之事。

到了后期,中國茶僅成了一種妙飲,與理念再無關系。紛至沓來的災難讓這個國家再無熱情追尋生命之義。中國開始走入現代化,也就是說,開始變得老氣,不再抱有幻想。他丟掉了對幻想的崇高信仰,而這正是詩人和古人永恒青春與活力的來源。他成了折中主義者,禮節性地尊重宇宙的傳統。他與自然狎昵,但不愿屈尊去征服或崇拜自然了。他的茶葉常常帶有花的芬芳,但是唐宋儀式的浪漫在他們的茶盞中已蕩然無存。

緊隨中華文明腳步的日本,同樣經歷了茶的三個階段:早在729年,史料記載圣武天皇[20]在奈良皇宮賜茶給百名僧侶。這些茶葉很有可能是我們的駐唐使節帶回,并用當時流行的方式烹煮。801年,最澄和尚[21]帶回一些茶樹種子,將它們種在比叡山。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不少知名茶園出現,貴族和僧侶從茶中獲得愉悅體驗。1191年,去學習南禪的榮西禪師[22]帶回了宋茶。他帶回來的新種子在三處播種成功,其中一處就是京都附近的宇治,如今是世界最佳茶品產地的代名詞。南禪在日本迅速傳播開來,茶道儀式和宋朝的茶道理念也隨之流行。到了15世紀,在幕府將軍足利義政[23]的扶持下,茶道儀式完全成型,并成了一種獨立神圣的表演形式。從那時起,茶道在日本完全生根。中國之后用的泡茶法,對我們來說也是晚近的事情了,直到17世紀中期才為世人知曉。在普通消費方面,它取代了點茶法,但是后者茶中之茶的地位仍無可撼動。

正是在日本的茶道中,我們看到了最極致的茶道理想。1281年,我們成功抵御蒙古大軍,這使我們可以延續被游牧民族生生切斷的宋代茶道。茶于我們而言,已經不僅是一種理念化的飲品;它是宗教化的生活藝術。茶成了膜拜純凈與文雅的借代,成了一項神圣的社會功能:賓主合力,共創塵世至福境界。茶室是沉悶現世中的一片綠洲,疲倦的旅人相會于此,共飲藝術甘泉。茶道是一出即興的戲劇,圍繞著茶、花、畫編織出一幕幕劇情。沒有一抹色彩打破茶室的色調,沒有一絲聲響擾亂器物的韻律,沒有一個手勢干擾儀式的進程,沒有一句碎語破壞環境的統一,所有進行著的,都是簡單的、自然的——這正是茶道的旨意。神奇的是,它還常常得以實現。所有的儀式后面,是“欲辨已忘言”的哲學真意,茶道,便是道教的化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远县| 临洮县| 威海市| 海晏县| 玉林市| 新疆| 秦安县| 夏邑县| 平遥县| 红河县| 阜新| 大丰市| 竹北市| 稷山县| 茶陵县| 银川市| 桃江县| 福海县| 栾川县| 尼木县| 莎车县| 自治县| 车致| 泰宁县| 富阳市| 邓州市| 庐江县| 阜阳市| 图们市| 安阳县| 厦门市| 塔河县| 浏阳市| 宁津县| 池州市| 延庆县| 柏乡县| 长子县| 基隆市| 云阳县| 界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