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小引
- 走出晚清:大師們的涅槃時代
- 汪兆騫
- 717字
- 2019-07-05 14:55:12
甲午戰敗,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面臨民族危機、社會危機。為挽救中國,尚未成熟的資產階級倉促而毅然地登上歷史舞臺,承擔起領導改良、領導革命,推動中國向近代化方向發展以救國之歷史重任。
孫中山、梁啟超等一批知識分子,“或則憂憤而上封章,或則感憤而抒議論,又或則蓄其孤憤而形之于詠歌……群思補救,挽既倒之狂瀾,撐天下之全局”(孔廣德《普天忠憤集·序》)。這些先進的知識分子重新思考救國之道,反思洋務運動失敗的教訓,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旨在建立資產階級政體。
經歷了1905年前后革命與改良的大論戰,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迅速壯大,建立了同盟會,迎來了資產階級革命高潮,于1912年推翻清王朝,結束兩千年封建君主專制,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革命成果一度被袁世凱竊奪,但并未阻止新的革命運動興起和社會近代化發展的步伐。
世紀之交,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動,催生了思想文化領域的資產階級啟蒙運動。中國社會涌現了一大批由戊戌變法時期的士大夫轉化而來的維新志士,如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嚴復、譚嗣同、黃遵憲、柳亞子、秋瑾、章士釗、陳獨秀、胡適等,他們以“開民智,新民德,鼓民力”為己任,同時自覺地自我啟蒙,宣傳民權,傳播“新學”,鼓吹文化革命,以救亡圖存。民國元年至民國六年(1912—1917年),中國出現了新思潮洶涌澎湃的壯麗景觀。
梁啟超、章太炎、陳獨秀、胡適等人所表現的“民族之正氣”(孫中山語)和文化生命的巨大魅力,寫就了當時和后來的“人與文化”的深刻內容。當我們回溯民國初年中國文化的進程時,沒有誰可以繞過這些文化巨人。
新文化運動大潮,已澎湃而來,那濤聲驚天動地,雷霆萬鈞,于是才生生造出一段值得表述卻難以表述的清晰又模糊、斑斕又燦爛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