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傳
十五而有志于學

2500多年前,中國出現(xiàn)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影響了整個中國的文化與教育制度,開創(chuàng)了東方儒家思想,他就是——至圣先師“孔子”。
太史公司馬遷說:
自古以來,天下君王、賢人也夠多的了,活著時榮耀顯貴,死了之后什么也沒了。
孔子以一介布衣傳世十多世代,學者們無不以孔子為宗師,天子王侯全國談及六藝的人,都把孔子學說用來作為最高準則。孔子真可算是至高無上的圣人了!
像高山一樣令人景仰,像大道一樣令人遵循。
雖然我無法達到這種境界,但內(nèi)心卻非常向往。
魯襄公二十二年,九月二十八日孔子誕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xiāng)。孔子出生時,魯國建國已經(jīng)將近三百年了。
孔子的父親孔叔梁紇,是魯國有名的勇士,身長十尺,武力絕倫,曾擔任陬邑大夫。原配生九個女兒,妾雖生一個兒子孟皮,可惜腿部殘障。六十四歲以后,又娶顏氏,夫婦兩人到尼丘山向神明禱告之后才生了孔子。
孔子剛出生時,頭頂凹陷,因此取名為丘,字仲尼。
魯襄公二十四年,孔子三歲。
孔子三歲時,父親就死了。孔母顏征帶著孔子從陬邑移居曲阜闕里,生活艱難。
孔子五六歲時,曾看過一次郊祭會,從此他玩游戲時常擺各種祭器,學大人祭祀的禮儀動作,扮演主祭的模樣。
母親問:“你怎么玩這種游戲?”
孔子說:“我在學習啊。”
母親顏氏說:“你長大之后要去當管廟的官嗎?”
孔子說:“我不做管廟的官,我要像父親一樣,做個人人敬仰的大夫。”

魯襄公三十年,孔子九歲。
這一年,鄭國名相子產(chǎn)執(zhí)政,進行由上而下的改革,限制貴族的特權(quán),整頓田制,并以實施寬猛相濟的懷柔政策和嚴刑峻法管理百姓。
子產(chǎn)執(zhí)政第一年,眾人歌唱道:“把我家的衣帽沒收來貯藏,把我家的田畝收來查編又丈量。誰去殺子產(chǎn),我愿意幫他忙!”
到了第三年,眾人又歌唱道:“我有子弟,子產(chǎn)來教誨;我有田池,子產(chǎn)來栽培。子產(chǎn)如果死了,有誰來繼位?”
子產(chǎn)執(zhí)政三年有成,鄭國大治。
后來他又“鑄刑書”,把自己所制定的刑法鑄在鼎上,開創(chuàng)了古代公布成文刑法的先例,人民守法。孔子長大后,子產(chǎn)成為他極為尊敬的偶像。
魯昭公五年,孔子十五歲。
孔子的祖先本是宋國貴族,曾在宋國宮廷職司上卿,后來因遭受政治迫害而遷到魯國,到了孔子這一代時,家道已經(jīng)沒落。由于父親曾當過陬邑大夫,所以孔子有資格進鄉(xiāng)學讀書。
孔子十五歲時,便立志學習。
他說:“我十五而有志于學。”
學習知識能應時實行,不是令人很高興嗎?
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令人很快樂嗎?
不見知于人,心里也不怨恨,不就是一位有修養(yǎng)的君子嗎?
只有十戶人家的小地方,必會有像我這樣忠信的人,只是沒像我這樣好學罷了。
如果能于早上悟得真理,就是當晚死了也沒遺憾!
孔子長得跟常人不同,身高九尺六寸,人們都稱他為“長人”。
孔子非常喜歡學習,每當進太廟,對祭典之禮程序和細節(jié)都問得清清楚楚。
有人說:“誰說陬邑來的那小子懂得古禮?他進入太廟,事事都問。”
孔子聽了之后說:“這就是禮啊!”
魯昭公七年,孔子十七歲。
孔子說:“孝順父母、愛護兄弟到了極點,就能夠感動神祇,感化四面八方的人,這說的就是舜哪!”
孔子在他的故鄉(xiāng)一心一意地孝敬寡母,他住在闕里,闕里的年輕人們分配打來的野味、撈到的魚蝦,就多分一些給有父母的人,這是孔子的孝心感化的結(jié)果。
孔子說:“里中風俗應該仁厚,如果居住不選擇風俗仁厚之地,怎算明智呢?”
孔子十七歲時母親過世,靈柩置于五父之衢,沒有立刻埋葬。他希望把母親、父親合葬,但找不到父親的墳墓。陬邑人袂父之母,告訴孔子父親所葬的位置,但弄不清楚父墓是殯,還是葬?
問見過父親喪禮的鄉(xiāng)人,他們都以為是葬。最后問到曼父的母親,才知道是殯。于是孔子才把父母合葬于魯國東部的防山。
孔子說:“我曾聽說古人造墓不在墓上堆土筑墳,我是四處奔波的人,不在墓上做標志。”
于是推土埋墓,高四尺。孔子便先回去,葬墓的人留下來處理后事。下了一陣大雨,墓塌了,葬墓的人修好墓才回來。
孔子問他們說:“為何你們回來這么遲呢?”
葬墓的人回答說:“防山的墓塌了。”
孔子默默不出聲,葬墓的人連續(xù)說了三次。
孔子流下眼淚說:“我聽說過,古人不在墓上堆土啊!”
孔子為母親的喪禮舉行大祥祭,五天后,孔子彈琴仍不成聲調(diào)。到第十天,孔子才用笙吹笙歌。
孔子的母親死了,練祭后陽貨來吊喪。
陽貨私下對孔子說:“您聽說季氏將大饗國內(nèi)士人嗎?”
孔子回答說:“我沒聽說,但如果受邀請,即使我在服喪也會出席。”
陽貨說:“可惜季氏并沒邀請你。”
陽貨出去后,曾皙問孔子說:“您剛才說的是什么意思?”
孔子說:“我服喪期間還回他的問話,表示我沒責怪他的無禮。”
魯昭公九年,孔子十九歲。
孔子十九歲時,娶宋之丌官氏為妻,第二年生下伯魚。伯魚出生時,魯昭公贈送一條鯉魚給孔子。孔子得國君賞賜感到很榮耀,所以給兒子取名鯉,字伯魚,也因此后來演變成“孔門不食鯉”的習俗。

魯昭公十年,孔子二十歲。
孔子說:“我小時候,身份卑微,所以會做各種瑣碎的事情。”
當年,孔子做過季氏管理倉庫的小吏,出納錢糧計算得準確清楚。之后又擔任過管理牧場的小職務,將場中牲口養(yǎng)得很好,越養(yǎng)越多,后來又出任主管營建的司空。
魯昭公十七年,孔子二十七歲。
魯昭公十七年秋天,郯子前來朝見,昭公和他一起飲宴。
郯國是春秋時代的東夷小國,這一年,郯國國君郯子,前來朝拜魯國。
叔孫昭子問道:“為什么少皞氏用鳥名來封官?”
郯子回答說:“少皞氏是我的祖先,我知道這事。從前黃帝以云命名官職,百官都以云為名,炎帝用火命名官職,共工用水命名官職,大皞氏用龍命名官職,他們方式相同。”
郯子說:“我的祖先少皞摯建國時,剛好有只鳥飛過,所以用鳥來命名官職,因而立百官以鳥命名。自顓頊氏以來,不以天瑞命名,而以近處事情命名,設(shè)立百姓長官,用老百姓事務命名。”
孔子聽到了這件事,覲見郯子,并向他學習古代官制。
孔子常對人說:“一個東夷小國竟然文化那么深厚,我聽說天子喪失官學,學問存四夷諸侯。這話真實可信。”
春秋末年,各國諸侯中,實力最強的要數(shù)中原地區(qū)的晉國。
晉平公問祁黃羊說:“南陽缺個縣令,誰能擔任這職務?”
祁黃羊回答說:“解狐可以。”
晉平公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
祁黃羊回答說:“您問誰能擔任這個職務,不是問誰是我的仇人。”
晉平公很是稱贊祁黃羊的話,就任用了解狐。國人對此都說好。
過了一段時間,晉平公又對祁黃羊說:“國家缺少掌管軍事的官,誰能擔任這個職務?”
祁黃羊回答說:“祁午可以。”
晉平公說:“祁午不是你兒子嗎?”
祁黃羊回答說:“您問誰能擔任這個職務,不是問誰是我兒子。”
晉平公又稱贊祁黃羊,就又任用了祁午。國人對此又都說好。
孔子聽說了這事,說:“祁黃羊的這些話太好了!推舉外人不回避仇敵,推舉家人不回避兒子。祁黃羊可稱得上公正無私了。”
有一天,晉平公和臣子們在一起喝酒。
晉平公酒意正濃,得意地說:“哈哈!沒有什么比做國君更快樂啦!我說的話無人敢違背!”
晉國著名的盲人音樂師師曠在旁邊聽了這話,拿起琴朝晉平公撞去。晉平公連忙躲開,琴在墻壁上撞壞了。
晉平公說:“太師,你撞誰呀?”
師曠故意答道:“剛才有個小人在胡說八道,因此我氣得要撞他。”
晉平公說:“說話的是我嘛。”
師曠說:“喲!這可不是做國王的人應說的話啊!”
左右臣子認為師曠犯上,都要求懲辦他。晉平公說:“放了他吧,我要以此作為鑒戒。”
又有一天,晉平公對師曠說:“我已經(jīng)七十歲了,學琴會不會太晚了?”
師曠說:“快把火把點起來。”
晉平公問:“為何要點火把?”
師曠說:“我聽說:少年好學,如同日出;壯年好學,如同中午的光明;老年好學,就如同點亮火把的光亮。”
晉平公說:“說得好。”
師曠說:“點亮火把和日出,您說哪個比較亮?”
晉平公聽后,說:“師曠說得好。”
晉國強盛是因為晉君英明知過能改,加上有祁黃羊和師曠這樣善于諫言的臣子。
但后來晉國也慢慢衰敗,跟魯國一樣,國政被大夫們把持。
晉平公很愛音樂,有一天他要師曠演奏《清徽》給他聽。
師曠坐下來用奇妙的指法撥出第一串音響時,便見十六只玄鶴從南方飛來,玄鶴鳴叫聲和琴聲融為一體,在天際回蕩不已。
晉平公和參加盛宴的賓客一片驚喜。
曲終,晉平公激動地提著酒壺,離開席位向師曠敬酒,問道:“世間大概沒有比《清徽》更悲愴的曲調(diào)了?”
師曠答道:“不,它遠遠比不上《清角》。”
晉平公喜不自禁地道:“那太好了,就請?zhí)珟熢僮嘁磺肚褰恰钒桑 ?/p>
師曠急忙搖頭道:“使不得!《清角》是當年黃帝在泰山為了會集諸鬼神所作的,不能輕易彈奏。”
晉平公問:“這不是更難得嗎?”
師曠說:“古代能夠聽《清角》的,都是有德君主。國君您德行淺薄,不能聽。如果非聽不可,只怕會給您帶來厄運。”
晉平公說:“我已經(jīng)老朽了,平生最喜愛的就是音律,就讓我聽一回《清角》吧。”
君命難違,師曠只好奏起《清角》給晉平公聽。剛開始演奏,有彤云從西北方向的天空中涌出。繼續(xù)演奏下去,狂風刮來了,隨即下起了大雨,狂風刮壞了帳幔,刮得案上放置的盛肉器具摔碎一地,同時,將廊上的房瓦都掀落在地。
圍坐聽樂的王公大臣都驚恐地逃散了,晉平公嚇得匍匐在廊室,從此晉平公一病不起。
晉國接連大旱三年,赤地千里,晉國開始衰敗,國政被韓氏、趙氏、魏氏、中行氏、范氏、知氏六卿所把持,并開始不斷出兵攻打東邊各國諸侯。
楚靈王軍隊強大,也時常侵犯中原各國。
齊國強大又靠近魯國,魯國十分弱小,對齊國侍奉不周,則遭齊國侵犯。
處于這動亂中,孔子想搬去九夷地方居住。
有人說:“那地方很落后不開化,怎么能住呢?”
孔子說:“君子住在那里,怎么會落后呢?”
那個人說:“是啊,是啊!”
孔子說:“有德行的人不會孤獨,必定有志氣相同的人來親近他的。”
魯昭公十九年,孔子二十九歲。
孔子二十九歲時,跟師襄子學琴。
師襄子說:“雖然我因為磬擊得好而當官,但我最擅長彈琴。你的琴已經(jīng)彈得不錯了,可以學些新曲了。”
孔子說:“我還沒掌握好樂曲的節(jié)奏。”
過些時,師襄子又說:“你已熟習彈琴的節(jié)奏了,可學些新曲了。”
孔子說:“我還沒領(lǐng)悟琴曲的思想感情。”
過些時后,師襄子又說:“你已領(lǐng)悟琴曲的思想感情,可學些新曲了。”
孔子說:“我還沒體會作曲者是怎樣的人。”
又過些時,孔子肅穆沉靜深思,有高望遠眺的神態(tài)。
孔子說:“我體會出作曲者是個什么樣的人了,他膚色黝黑,身材高大,高瞻遠矚,有如統(tǒng)治四方的王者,除了周文王還會有誰呢?”
師襄子離席,恭敬地向孔子禮拜,說:“您真是圣人啊!這首曲子就是《文王操》呀!”
孔子與魯國的樂官太師談音樂。
孔子說:“音樂有一定的規(guī)則:開始合奏,隨著旋律揚起,純清綿長的音調(diào)繚繞全曲,于是就成為一首曲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