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逆父命,劉季歸本性;仰高士,少年從張耳(4)

  • 大風起兮
  • 王國良
  • 3439字
  • 2020-08-20 16:29:11

真個是光陰荏苒,日月如梭,一年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且說有一日,王陵執著劉季的手,說道:

“賢弟呀,我王陵哪,才疏學淺,我觀賢弟是個胸有大志之人!賢弟在我這里,那是屈才了,長此下去,恐耽誤了賢弟的前程。我看這樣,我為賢弟保薦一人,你前去投奔,定然不負賢弟之意!”

劉季驚問:

“有這樣的人?不知大哥說的是誰?然而我受恩于大哥,今棄之而去,卻是不合道義的呀!”

王陵慨然道:

“賢弟差矣!古人云:‘好男兒志在四方’,賢弟當有自己的志向,大丈夫欲申大志,就不要計較小節?”

劉季聽了,覺得有理,就向王陵拜了三拜,說:

“承蒙兄長厚愛,無以為報,小弟若是今生有伸得大志之時,再當相報!只是小弟不知大哥所言的究竟是何人?”

王陵即附耳如此如此這般地說出一個人來,劉季聞言大喜,當即拜別王陵前去投奔。

諸位,王陵所言何人?

這王陵推薦的人也是一個不得了的人,何人?此人乃是魏國外黃縣(今河南民權縣)縣令,張耳是也。

諸位會說,這張耳是何人?我們也不知呀!

要說這張耳,說來話還真長,這還得先從魏公子信陵君說起呢。

話說這戰國的時候,有四位聲名遐邇的貴公子,他們都是王公貴族,他們縱橫于天下,風行于諸侯之間,聲名鵲起,這四位貴公子都喜歡食養門客,網羅人才,任俠天下,在戰國的時候,那是名噪一時呀!

這四位貴公子是: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

諸位,“戰國四公子”的軼事太多,我們這里單單說說魏國的公子信陵君魏無忌的事。

魏無忌是魏昭王的小兒子,是魏安釐王的弟弟,他的姐姐就是趙國平原君趙勝的夫人。

安釐王即位的時候,就詔封了無忌為信陵君,食邑封土,做了一方諸侯。

信陵君雖然貴為王族,卻是極好禮賢下士,廣泛地結納天下的英才。

英雄不問出身,信陵君的交游,從來不問對方的出身,更不論貧賤高低,只要是有一技之長的人,信陵君就會收納蓄養起來。這樣一來,信陵君他的門客就很多了,史上號稱信陵君有門客三千人。

這些人中,上至安邦治國之人,下至雕蟲小技之徒,無一不納,無一不有。

由于兼收并蓄,網羅人才,信陵君的名聲就風靡天下。

一時間,各國的能人高士,紛紛慕名前來,投奔在了信陵君的門下。

信陵君雖然門客甚眾,但是,在史籍上留下了姓名事跡的人卻不是很多,史籍記載的有些名氣兒的,也就是這么三個人,他們是:侯生、朱亥、張耳。

侯生叫做侯嬴,就是那位隱居在魏都大梁,后來為信陵君竊符救趙獻出奇謀的老年書生。

朱亥,本是屠市的操刀之流,他就是后來跟隨信陵君闖入魏軍,椎擊將軍晉鄙,而為信陵君奪得救趙兵權的那位屠夫。

這張耳,乃是信陵君門下的一位知名的門客。

張耳從戰國末年一直到劉氏漢朝,他都活躍在諸侯之間,進出于宮廷之中。

這張耳是魏都大梁人,那信陵君的軼事,張耳在少年的時候就已經知曉了,張耳對信陵君很敬仰,打小時候起,張耳他的內心里就對信陵君魏無忌充滿了崇拜向往之情,每時每刻都在尋找機會,想要投入到信陵君的門下。

張耳那是一心想要投奔到信陵君的門下,但是,卻一直沒有機會。

諸位會問:張耳不是就在魏都大梁嗎?為什么他沒有投入到信陵君門下的機會?

諸位呀,你們不知,因為此時此刻,信陵君魏無忌因為竊符救趙的事情,有違國制,導致他一時不便回到魏國,只能屈居在趙國,多少年來,他一直就背井離鄉的,在他的姐夫平原君和趙王的禮遇下,一直僑居在趙國的都城邯鄲。

信陵君他不在魏都大梁,所以,張耳想要投入其門下,卻沒有機會。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苦心人,天不負”,張耳就是苦心人。

經過了漫長的等待,張耳終于得到了投奔信陵君的機會。

張耳投入到信陵君門下的這一年,就是魏安釐王的三十年。

這一年,(公元前247年),秦軍進攻魏國甚急,安釐王無將能夠拒敵,就急切地請求信陵君回國統軍,在魏王的一再請求下,信陵君終于回國掌軍。

信陵君回國后,制定好了拒敵的方略,他利用他在諸侯間的影響,聯合各路諸侯,組成了魏、楚、燕、趙、韓五國聯軍,合縱攻秦。

在河東,諸侯軍經過大小幾十場激戰,終于大敗秦軍,迫使秦軍退守函谷關,再也不能來犯魏地。

信陵君因其功,再一次名揚天下,凱旋歸魏。

信陵君回到魏國后,張耳年少熱血,幾經周折,終于如愿入得信陵君的門下,得以耳濡目染信陵君的游俠養士之風,真是平生大慰呀。

可是,叫張耳遺憾的是,張耳呆在信陵君門下耳濡目染,其心甚慰,可惜,天有不測風云,張耳伴隨著信陵君的時間卻只有短短的四年時間。

為什么呀?不為什么,就因為信陵君已經老了,人老人死誰都逃不了,信陵君貴為王侯,也照樣逃不過這一劫。

在安釐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43年)的時候,信陵君因年邁終于故去了,他的門客們失去了依靠,也就散去了。

張耳無主,就又流落到了民間,成為了游俠。

張耳就離開了傷心之地大梁,脫籍流亡到了魏都大梁東面兩百多里的外黃縣(今河南民權縣西北)。

可是,這世事如棋,誰人能料?這張耳流落到了外黃,因禍得福,倒成就了他人生中的一段輝煌。

是怎么回事呢?諸位,請先聽在下從一位女孩兒說起。

話說在那外黃縣城里,有一巨富,他的女兒是一位絕色的女孩兒。

這位富家的美麗女兒呀,有一樁特殊的個性,那就是,她是個心性頗大,追求很高的女孩兒。

俗話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位有財有色的女孩兒自然不愁嫁。

十八歲那年,女孩兒嫁給了一個門當戶對的人家。

一般的人,嫁就嫁了,好好過日子唄!可是這位姑娘卻不是這樣。

她出嫁以后不久,就發現她的這位郎君呀,那地地道道的是一位庸夫俗子,開始,女孩兒還納定性子將就,可是,時間長了,只要是一見了夫君,她是越看就越厭煩,越厭煩,這日子就越是過不下去了。

忍耐了一年多,她終于忍無可忍了,于是,女孩兒她就不顧所有人的反對,毅然地與夫家解除了婚姻,回到了娘家。

中國有句俗話,說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姑娘倒好,潑出去的水又回到了盆中。

這姑娘又待嫁家中,家人著急呀,可是,她自己倒不急,她放出話來說:這輩子呀,一定要覓得英雄豪俊,方才共度此生。

姑娘的家人見姑娘心性如此,就四處托付人為她尋覓個好人家。

姑娘年齡大了,得嫁呀!

話說呀,天時那是應運而生的。

卻說這位美女的娘家,有一位親戚,他與張耳很熟識,他對張耳的人品、才學、志向,很是推崇。他聽說親戚家的姑娘欲要覓得高士為夫,就屁顛顛地跑到親戚家,對姑娘說:

“孩子啊,你若欲覓得賢夫,非張耳無他人!”

這女孩兒聽得親戚這樣說,就想要見一見張耳,想看一看張耳是個何樣的賢人高士,是不是自己想要尋覓的意中人。

于是,女孩兒讓這位親戚作中人,得以見到了張耳,兩人就見了面。

一番深談之后,姑娘果然對張耳大為滿意,當即就同意了這門婚事。

張耳呢,是一個流浪落魄的人,現在來到了外黃縣,幸運地遇上了這樁婚事,自然是樂意的。

二人于是很快地就結為了夫妻。

話說那戰國的時候,民風是很開放的,男女交往、婚姻嫁娶也是很自由的。

所以,張耳與外黃美人的婚姻之事倒很簡單。

但是,有一點,張耳很為難。

是什么東西讓張耳很為難呢?

因為張耳是個脫籍流浪的人,他從大梁流落到了外黃縣,戶籍卻在大梁,現在,張耳要入籍官府落戶外黃卻有點難。因為張耳的戶籍在大梁,是個脫籍之人。按律,脫籍流動是不允許的。

但是,吉人自有天助。這張耳就是吉人!

因為女家豪富,女家就去為他打通關節。現在既然是一家人,為丈夫做什么事都是應該的,何況,張耳是妻子很滿意的人呢。

有錢能使鬼推磨嘛!總而言之,這關節最后那是打通了。

張耳的這段姻緣終于圓滿了。

從此,張耳由一個落魄青年,一躍而成為了有了外黃戶籍的外黃富家的堂而皇之的女婿。

張耳在外黃安定了下來之后,就又生出了效仿信陵君蓄養門人的俠士之風的想法。可是,張耳卻很為難:這妻家雖然富足,但是,卻不是自己的財產,張耳覺得,如果今世不能像信陵君那樣有一番作為,我張耳卻又是心有不甘的。

張耳很苦悶。終于有一天,張耳還是對妻子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叫張耳沒有想到的是,妻子的志向并不在張耳之下,妻子不僅完全贊成張耳的想法,她還極力說服家人,贊成丈夫盡散家財,仿效信陵君,招納門人,開創豪俠養士之風的做法。

在妻子的游說下,老丈人家全力支持張耳。

妻子全家人的支持,為張耳為俠為道提供了機會,張耳也就邁出了日后騰達的第一步。

張耳于是承襲信陵君的遺風,打著信陵君的旗幟,羅致門人,行俠仗義,游走諸侯。

張耳家不久便賓客盈門,張耳也逐漸地成為了名噪一時的名士。

隨著張耳名聲漸隆,他的影響力也漸漸地深厚了,影響力漸漸深厚,他的勢力也漸漸地強大起來了。

張耳內有老丈人家里的資財的相助,外面又有門人的奔走張羅,張耳不久便步入了仕途,被魏王任命為外黃縣的縣令。

主站蜘蛛池模板: 蕉岭县| 台山市| 苏州市| 扶余县| 罗山县| 陵川县| 吐鲁番市| 渑池县| 古交市| 宜都市| 嘉义县| 扎赉特旗| 太谷县| 亳州市| 屏山县| 元江| 星子县| 文昌市| 广安市| 古丈县| 永州市| 宿迁市| 蚌埠市| 内江市| 洞口县| 威远县| 金门县| 阿尔山市| 建瓯市| 文安县| 原平市| 黎平县| 菏泽市| 西乌珠穆沁旗| 临桂县| 鱼台县| 安泽县| 德保县| 宁强县| 杭州市| 福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