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秘英語學習50“坑”
- 張嵩
- 4250字
- 2019-08-02 17:03:23
為“你”寫書
寫本真正體現自己想法的書挺難的!因為書籍的內容來自于生活的積累;零散的內容需要合理地組合;打磨語言自然不在話下……其實這些都很正常,也并不難。但當我把書稿的第一個章節拿給國家督學李涵女士審閱并求序的時候,她給我提出了一個我覺得不好回答的問題:這本書是給誰寫的呢?“不好回答”不是“不能回答”,更不是“回答不好”。自己的事情做多了、思考過細了,確實經常收到“不容易被理解”的感覺。所以我覺得,是時候給大家講講故事、說說“書”了。
1.致英語學習者:發現與積累
我們可能確實需要更多的勇氣面對現實:因為省去“糖衣溶解”過程的學習方法才算高效。
——引自本書第50坑
78、89、98這三個數字完美地概括我的“英語人生”:筆者1978年生人,1989年(即11歲,五年級)開始學習英語,1998年開始課堂教學至今。近30年與英語“貼身肉搏”的經歷讓我無限感慨:作為一名英語學習者,我親身體會了外語學習道路上的困難和收獲;而作為一名老師,我有動力去探索語言和教學這兩個廣博無邊的領域。
中國人正式學習英語的時間,其實就是我學英語的初始時間。改革開放讓中國走向世界,作為“世界語”的英語也走入了國人的視野。40年間,國人英語學習者前赴后繼,教學機構及培訓機構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教學環境更是從死板的教室遷移到了豐富多彩的網絡直播平臺。沒有變化的只有一個:各個時代的群體好像都沒有太多“針對國人把英語作為外語學習”的成功經驗。
“因為國人探索了40年無果,老張(學員對我的“官稱”)在學習英語30年、教學20年的過程中沒有發現‘快捷簡便有成效’的學習方法,證明了‘英語學習不能更加科學、高效’,”這個說法在邏輯上是根本不成立的。但是我們是否可以換個角度想一下:在研究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的同時,我們是否應該拿出一些時間,剖析一下英語學習者“力爭高效”的學習態度呢?
“探索無限”,這個說法是沒有問題的,但“牛頓的蘋果”畢竟是小概率事件,絕大多數有成果的探索都是以時間和投入為基礎的。一名身為眼科醫學研究者的學員告訴我,她的專業相關研究的方向和課題其實不少,但是最終能轉化成為有效臨床療法的研究,卻是少之又少。而這些為數不多的研究最終取得實效,無不需要三到四代研究者的接力。
本書15章,共計50節,涉及總計260個英語學習(相關)的話題。在此,我只想通過這些內容告訴國人英語學習者:語言學習需要時間,學習經驗和方法來之不易。為了讓大家的自己學習更有方向,請大家給予這些總結足夠的關注。
2.致年輕讀者:鎖定方向、借鑒經驗
那個男生找錯了問題的核心,他應該想的是“如何吸引(女神)”而不是“如何追求”。
——引自本書第一章
打個比方:如果“入土為安”是人生的終點,我覺得土已經到了我的胯部了……所以我有一定的資本去和“土還在腳脖子、腿肚子”的學員或后輩們聊聊人生。考慮到我三歲不到的女兒已經可以熟練操作我的iPhone,考慮到“事無不可對人言”的古訓,我覺得中學或者以上學歷的在校生和畢業生都是可以理解本書的。所以,我這本書也是寫給年輕人、青少年讀者的(“別把我們當小孩兒”是你們自己說的),所以,你們看不懂,也得想辦法看懂。
不是所有的事情你都要做一遍,因為每個人的生命有限。如果大家拿出休閑的時間學習英語,大家是不是很有可能當上了翻譯或者成了我的同行(教師)?如果大家拿出學英語的時間去健身,大家是不是可能已經當上了模特或者健身教練?但有多少人能夠同時具備做好這些迥異的工作的條件呢?就算有,是不是我們分身乏術、無法身兼數職呢?
不是所有的事情你都要做一遍,因為生活的進程無可逆轉?!爸挥心阌辛撕⒆?,才能理解爹媽的做法,”這句話我的父母和我說過很多遍,但我在女兒出生之前,對此說法是不屑一顧的。因為,有些事情不需要經驗就知道結果,例如,讓孩子遠離危險物品,加強對孩子的看護,理解這些事情都是不需要經驗的。但是,抱著孩子的家長永遠無法理解丟了孩子的家長有多痛心,莫非我真的要丟一次孩子,才知道痛心,才知道拉緊孩子小手的重要,才決定狠狠教訓一下在人多的地方亂跑的小朋友嗎?
學不學英語、怎么學英語、學習英語有哪些大家尚未經歷的困難,乃至英語學習和大家的生活、職業、未來的相關性,我在本書中都有講述,是否能理解書中的“陳詞濫調”、聽不聽這些“嘮叨碎念”,全看大家自己了……
3.致青年家長:學習與運用
扎克伯格以本田“飛度”代步是低調;而我們開“飛度”則是因為囊中羞澀……如果我們無法與扎克伯格比較財富的多寡,我們為什么可以用“母語法”學習外語呢?
——引自本書第30坑
在父母改變孩子之前,孩子已經改變了父母。我想說的是,在2013年,與其說滬江CCTalk直播平臺在微博上找到了我、約我開課,還不如說我尚未出世的孩子改變了我的職業軌跡——為了避免校區奔波,有時間照顧家人,我開始有意識地轉向網絡教學,并最終在2014年徹底放棄了實體培訓學校的工作,專職從事網絡教學。從2013年年底至今,我在滬江平臺創建的在線教育品牌“華麗學院”,及旗下“華麗英音”“華麗美音”“華麗語法”“華麗詞匯”等品牌培訓課程,覆蓋了數十萬在線英語學習者。
2014年夏天,我的女兒如期而至,我成為了父親。借此機會,我要鄭重感謝下我的太太,不光因為懷胎十月、一朝分娩這些雖自然、但痛苦到我無法想象的過程,更是因為我太太為了迎接女兒所做的巨量的“準備工作”:大到兒童家具,小到尿布奶粉,國內淘寶不斷,國際代購沒完;看公眾號推送,刷育兒微博,購母嬰書籍……她是一個優秀的太太,更是一個盡職的母親。
相比之下,我遜色了很多??赡苁枪ぷ鞣泵?,可能是我的話都寫成了字、講成了課,我和女兒相處的時間遠不及太太對女兒的陪伴,因此,我和女兒的交流也不是很多。此外,網絡教學要求的投入比起實地教學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人在家中,身在書房,心在網絡”是我這幾年真實的寫照。但是我還是盡量以我所長去培養孩子的英語能力。漸漸地,我對女兒的培養有了一些小收獲,等我有了大收獲,我就讓女兒去把我的“華麗英音”變成“華麗嬰音”。
如果太太不能在信息浩如煙海、言論此起彼伏的育兒領域孜孜不倦;如果我沒有專業技能傍身、沒有教授過不同年齡段學員的經驗,我的家庭育兒嘗試應該是失敗的。身為年輕的家長,我們有太多的事情不知道,太多的不了解,太多的沒做過……這些經驗沒有人拱手相送,就算有,也需要家長們身體力行。
如果當父母這件正常到人之常情的事情都這么困難,大家哪來的信心去教好像一張白紙似的孩子的英語呢?我在教自己孩子英語的過程中,也還需要不斷地摸索、修正、總結心得,那沒學過英語的家長呢?當孩子拿著學校老師出錯的、講錯的、有爭議的英語題目來問我,我會后怕,因為有可能還有更多的我沒見到過的問題,那作為非英語教師的您,怎么敢碰孩子的英語學習呢?
在此,我可以很自豪地告訴各位已經不寒而栗的家長:本書可以給大家帶來不少溫暖的助力。
4.致青年英語教師:精專、傳承和發展
其實“教書”本應該和“治病”一樣,是“專業人”做的“專業事”。之所以老師好當、行醫困難,是因為當不好老師不會直接傷及性命。
——引自本書第35坑
“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職能,在當今的網絡社會似乎已經無法成立了。思維多元、觀點求新讓“傳道”似乎顯得多余;當獲取無限知識的速度基本取決于點擊鼠標、敲擊鍵盤的頻率的時候,“授業”變成了“獲業”;而社交平臺和知識經濟的發展也讓無法登上講臺的人們過了一把“解惑”的癮。現實如此,那老師的工作,尤其是社會培訓老師的工作是什么呢?
對于上面的問題,憑借幾近年齡半數的從教經驗,我已經找到了答案——無限探索最有效、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并用于教學實踐之中,讓學生更加輕松地學習。
我相信這個答案是正確的,因為作為老師,哪怕是體制內的老師,我們都可能無法左右學生的學習,因為天資、因為努力、因為環境、因為……就像再好的醫院也有“站著進去、躺著出來”的病人。老師是人,不是神。
但正像摩西拿著石板子和上帝討價還價、拿回“十誡”救了追隨他的那群人一樣,確實有些事情不到最后不能放棄;我們好像總能做得更多一點、更好一點,去延續那渺茫但可能遼源的火種。當老師可能就是一件這樣“悲催”但偉大的事情。且不說教學不成功,就算教學成功,有多少老師面對“勝于藍的青”能泰然自若?又有多少老師明知“教會徒弟,餓死師傅”而繼續“舍生取義”?
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同仁們可以頓時釋然。知識獲取的本質是“傳承”,受益者是有義務把好的知識傳遞下去的。知識的更新是無法避免的,掌握具體知識數量較多、質量較高的老師勢必也會經歷“后浪推前浪”的更迭。知識更是公平的,因為在現今社會,每個人都有彌補知識缺陷的條件,每個人都有探索未知的自由。身為老師,從業于這個年代,我們難道不應心存感激、喜不自勝、倍加努力、全心授業、獻身傳承嗎?
友情提醒:同行,你今天備課了嗎?
5.致出版方和華麗擁躉:思考、堅持、回報
“我們還有時間,再想想!”——本書策劃編輯
這是印上我名字的第七本書了。此前,我寫過三本,與他人合著過一本,還有兩本書,我出任主編。除了合著的那本書,為我出書的機構都是機械工業出版社,與我合作的編輯都是唐綺峰老師。
對于機工社的實力,我就不贅言了。相比之下,機工社對出版的嚴謹態度倒是給了我更加深刻的、直接的感受:獲得社內選題會的評審通過、收到來自專業人士的書稿意見、看到書稿上被審校圈出的中文文字問題(詳見本書第九章第二節),每本書的編輯過程給我帶來的各種心情可謂歷歷在目。感謝機工社給了我這么多、這么好的機會,讓我成為了一個“情感豐富”的作者!
我的編輯、唐綺峰老師被我稱作“唐哥”。除了他年齡長我并負責我的稿件這些明顯的原因,我認他為兄長是因為他給了我“包容的激勵”:他體恤我工作和生活的忙碌,延期收稿,我無法不挑燈夜戰、不讓他更加為難;他能夠接受我的意見,然后拿出更專業、更靠譜的方案,弄得我“外焦里嫩”;他對于書稿及相關事項不滿意的時候,他會說“我們還有時間,再想想”,而這句話的真意是我寫到這本書的時候才明白的……謝謝您,唐哥!
在此我要特別感謝那些名字可能永遠不會出現在書稿中,但一字一句地塑造著、影響著本書的華麗學員們——是你們像“復讀機”一樣地重復提問,給了我總結學習問題的動力;是你們像“鉆井機”一樣追求學習效果,讓我知道了研究這些學習問題的必要性;是你們像“永動機”一樣對外語學習的“執念”,讓我擠出時間、一期期地把問題的回答寫成公共號推送、總結成網絡課程,并最終轉化成了這部書稿!
感謝所有幫助了本書的人!感謝所有需要看這本書的人!
因為,這本書為“你”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