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陽明心學再認知
1.1認識王陽明
從孫悟空的六個發展階段看王陽明一生的六個階段
我們這本書的主旨是談陽明心學與企業經營管理,談這個話題,必然要對陽明心學進行梳理,必然要對陽明先生的一生有個整體認識。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屬寧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陽明先生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有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謚文成,故后人又稱王文成公?!?/p>
這是百度百科對王陽明的詞條解讀,可謂是對陽明先生一生的標準定義。陽明先生一生極富傳奇,用什么脈絡來認識他波瀾壯闊的一生呢?著名心學專家、浙江大學董平教授對陽明先生的一生有個四段論的陳述,是以陽明心學思想成熟的脈絡來劃分的。我們也對陽明先生的一生有個六段論的劃分,是以陽明先生一生重要的轉折期來劃分的。
這個對陽明先生一生六段論的劃分,借鑒了《西游記》的主人公孫悟空一生六段論的劃分階段。
《西游記》中孫悟空的一生也充滿傳奇,身為一只石頭縫里蹦出來的猴子,成為美猴王、外出游學十四年、大鬧龍宮、大鬧地府、大鬧天宮,被困五行山下五百年,西天取經十四年,終成正果獲封斗戰勝佛,一部《西游記》就是從猴子到圣佛傳奇一生的濃縮寫照。我們把孫悟空的一生歸納為六個階段:猴子期、求學期、妖魔期、囚徒期、行者期、圣佛期,以孫悟空一生重要時期的身份與活動為主要劃分依據。通過這樣的劃分,讀者會對孫悟空由猴到佛的修行歷程有個更為直觀的認識,會對《西游記》所闡述的“人皆可以成為圣佛”“西天取經九九八十一難”的主題思想會有更為清晰的認知。
把陽明先生的一生和孫悟空的一生進行對照,以孫悟空的一生為參照來描述陽明先生的一生,是對陽明先生一生曲折經歷的濃縮,這種劃分更好地體現陽明先生“人皆可以為堯舜”(圣賢)的思想,更能體現出陽明先生從人人相似的人生經歷里,難能可貴地探索出一條“人人可以成圣賢”的路徑和方法。
天才少年期:少年聰慧,少有大志
陽明先生在少年時代就極富才華,且不論傳說中的妊娠14個月和5歲說話即能誦讀祖父`竹軒公所曾讀過的經書,且看他11歲寫出的詩句“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紗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王陽明年譜》),其少年才華可見一斑。尤為傳奇的是,他在12歲提出的“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圣賢耳”(《王陽明年譜》)更是振聾發聵,獨樹一幟!少有大志,這種求學之志甚至勝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的孔子,和近代周恩來先生12歲首倡“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相得益彰,奠定了陽明先生一生以“光復圣學”為己任的夢想基石。
求學五溺期:沉迷“五溺”,格竹求理
12歲到28歲中進士這16年間,陽明先生的主要活動就是“五溺”。他的“學術合伙人”湛若水先生在其墓志銘中撰述陽明先生青年時代曾沉湎于五個方面,湛若水形象地稱之為“五溺”:“初溺于任俠之習,再溺于騎射之習,三溺于辭章之習,四溺于神仙之習,五溺于佛氏之習?!保ㄕ咳羲蛾柮飨壬怪俱憽罚┏迥缰?,這段時期,陽明先生還對程朱理學瘋狂學習,比如陽明格竹。在這一時期,青年時期的王陽明像一個孜孜不倦的求知狂,熱情澎湃、學富五車,學習歷程相當豐滿曲折,對他后來一生的成就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偏離“圣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五溺”,站在一般人求學的角度看,卻是難得的知識積累和人生閱歷。陽明先生的“五溺”階段,難能可貴的是“進得去出得來”,我們很多人很難攻讀一門學問,入門極難,入門之后再以批判性思維沖出圍城,更是難上加難,而陽明先生在經歷“五溺”之后,歷經波折,終回歸正道。
外向求圣期:回歸儒門,遭遇人生磨難
從28歲考中進士,到正德元年廷杖四十,這段時期是陽明先生遵循程朱理學的思想,“窮究事務之理于事事物物”、回歸儒家的初期階段:在工部、兵部任職,主持山東鄉試,直到為戴銑仗義上書遭受四十廷杖磨難。這期間也包括他31歲“漸悟仙、釋二氏之非”,重新回歸“圣人之學”;34歲與湛若水一見如故,結為好友,共以首創“身心之學”為己任,堅定了他必為圣人的根本志向。這一時期,陽明先生是勤奮敬業的優秀公務員,一腔熱血報效朝廷,開始堅定了重新振興儒學、重新倡導心性之學的圣人之志。奈何儒學經過兩千年的發展,外王之學遮蔽了內圣之學,挽儒學大廈之將傾,何其難也。沒有偉大的理論,就沒有偉大的實踐,盡管王陽明為代表的一幫朝臣奮發有為,遇到昏庸到底、把儒學只當作治世工具乃至私欲遮羞布的昏君閹黨,作為儒家內圣學推崇者的初生牛犢陽明先生,還是敗退下來,遭遇了發配貴州龍場的人生磨難。
龍場悟道期:開啟新的方向和生命
龍場悟道的前后三年,也就是陽明先生35~37歲年間,是陽明先生一生非常重要的命運轉折期。類似于孫悟空五行山下五百年的困頓、困惑期。每個人都會經歷自己的五行山時期或龍場時刻,不同的是,一般人的困頓期很長很長,也許困頓一生不能走出,也許很多人窮其一生也沒有經歷過自己的龍場時刻。陽明先生的龍場悟道是一場新的生命啟航。從向外求索轉向“道在吾心”,從事上求理轉向心上求理,從困頓于莽荒之地到勘破生死、超脫生死、回歸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一個活潑潑、自覺圓滿、自證圣道的新生命就此誕生!這個新生命的誕生,不僅僅標志著陽明先生又重新活了一回,也標志著儒家文化重新銜接上孔孟心法,一改兩千年來儒家思想心性之學與治平之學一分為二的對抗對立,心性之學與治平之學之間互聯互通的陽明心學就這樣誕生了!
內圣修行期:陽明心學日臻圓滿
這一階段從龍場悟道之后算起,從陽明先生38歲到他57歲不幸早逝的近20年,陽明先生秉持心性之學,踐行內圣外王理念,不斷內外修身踐行,構建起結構清晰、豐滿完善的陽明心學體系。
陽明心學不斷完善的過程又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王陽明35~44歲,1506—1515)是“陽明心學”創立與早期傳播的時期,知行合一的思想得以廣泛傳播。第二階段(王陽明45~50歲,1516—1521)是王陽明事業發展的巔峰時期,也是陽明心學進一步完善的圓滿時期。這一時期,陽明先生經歷了南贛剿匪、平定寧王,尤其在平定朱宸濠的謀反之后,王陽明反而遭受了種種誣陷與誹謗。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王陽明實現了其思想世界的再度飛躍:正德十五年,王陽明提出“致良知”說,進一步發展完善了陽明心學。第三階段(王陽明51~57歲,1522—1529),這是王陽明生命中的最后幾年,既是他的“致良知”學說獲得廣泛傳播和升華的時期,慨然以良知為權衡天下是否得失的“自家準則”,也是他為國為民效力,同時經歷誣陷誹謗的良知磨礪的艱難時期。經此三個階段,陽明先生的一生得以升華,陽明心學的體系也日臻圓滿。
成圣光明期:此心光明,永垂不朽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陽明先生不幸病逝于江西南安府青龍鋪,享年57歲。臨終之際,時任南安府推官的門人周積詢問先生有何遺言,陽明曰:“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正是儒家修身之學的最高追求目標“明明德”的具體呈現,一個獨立、自覺、自證的儒家圣人就此誕生!究其一生,陽明先生少有大志、歷經磨難、九死一生、走出了一條人皆圣賢的實踐道路,重新銜接起了孔孟心法,發展并推動了儒家思想的實踐落地,完成了孟子的未了心愿:“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孟子·盡心下》)。孟子辭世的四個五百年之后,陽明先生終于銜接并傳承了孔孟心法,成為“孔門正眼法藏”。陽明先生以其短暫而傳奇的一生,締造了光明的主體之心,上連古圣先賢,下連黎民蒼生,致良知于事事物物而構建萬物一體之仁的終極大同社會,正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真實寫照!陽明先生的光明之心,照耀了萬古長夜,一直照耀到今天,照耀了你我,陽明先生的生命伴隨著光明之心永垂不朽,與日月同輝!
以陽明先生一生的重要發展階段和轉折期來劃分陽明先生的一生,是為了勾勒出一條清晰的人生脈絡。在這條人生脈絡上,陽明先生經歷了他的天才少年時期,他的五溺青年時期,他的困頓而立時期,他的飽受誣陷讒言的中年時期……以其雄才大略沖破了命運坎坷,實踐了對圣賢之學的艱難探索,經過不斷磨礪與超越,終于孕育出了陽明心學,把儒家心學重新發揚光大,把儒家心性之用和治平之用融為一體,走出了一條人人皆可以成為圣賢的道路,證明人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具有光明主體的人,人人都可以成為一個連通天地、大寫的人!
1.2認識陽明心學
龍場悟道
我們生活的世界(包括我們自身),是一個統一的世界還是一個割裂的世界?這個問題似乎存在了幾千年。
儒家心法的源頭大概是16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尚書·虞書·大禹謨》)。這16字心法即使放在物質極度豐富、信息極度發達的今天,也會讓我們深深認同。欲望的釋放極大刺激了經濟的發展,但也給社會道德造成了危害,經濟發展和社會道德是不是需要一體平衡?這個話題放到兩三千年前呢?彼時物質極度匱乏、信息極度不對稱、文化極度圈層化,人均壽命很低,人類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極為有限……在那樣一個極度“物質貧窮”的時代,我們的先賢提出了這樣極為“心靈富有”心法要訣,如果今天的我們穿越回那個時代,也會對我們的先輩無比崇拜!
由儒家心法誕生了儒家內圣功夫,儒家的內圣功夫是什么樣子的呢?
我們借助“孔子學琴”的典故做個解讀:“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虚g,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虚g,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鬃釉唬骸鹞吹闷錇槿艘病!虚g,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唬骸鸬闷錇槿?,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辟席再拜,曰:‘師蓋云《文王操》也?!保ā妒酚洝た鬃邮兰摇罚?/p>
一個普普通通的學琴過程,孔圣人的思維層級卻呈現出常人難以企及的“曲、數、志、人”四層境界,這種思維境界,今天的高級藝術家恐怕也難以達到。這種境界我們今人難以企及,回溯明朝時期的讀書人,恐怕也難以理解,這種功夫和心法是如何實現的呢?這就是儒家心法的神奇魅力!
孔子之后,儒學分為八派。這八個學派不斷演化,最終傳承下來的唯有思孟學派,也就是儒家的心性學派,但在先秦之后的上千年里,一直未成為儒家思想的主流。在外部環境和各種勢力打壓、沖擊下,儒家思想到宋、明時期逐漸形成了理學與心學的兩派。
理學和心學本是一家,都是儒家思孟學派的后傳。心學嚴格說來也是理學的分支,不過就是在如何實現內圣外王上有所不同,一個偏重“道問學”,一個偏重“尊德性”而已。這個不同,不僅表現在認識論,也表現在實踐論上。這個不同雖然微妙,但也造就了很多精彩的歷史傳奇故事,正如佛家禪宗的漸悟派與頓悟派一樣。儒家的精彩故事如鵝湖之會,沸沸揚揚傳誦千古,結果卻是不了了之,似乎誰也沒能說服誰。
歷史上這類爭論的原因在哪里呢?中國古代哲學講究一體之論,而一體之論在具體的本體論、認識論、實踐論、價值層面上卻大多解釋得不夠清楚,顯微之見也不盡相通。所謂的爭論,有很多各說各話,不在一個維度層面上。
王陽明當年也經歷了這種“外求還是內求”“道問學還是尊德性”“事上求理還是心上求理”的心理沖突:從12歲有志于成圣,到31歲漸悟二氏之非,到34歲認識湛若水結伴發愿共同振興儒家“身心之學”,這段曲折的心路歷程,一走就是22年!
這段艱難的心路歷程,有個轉折爆發點,這就是龍場悟道。
(正德)三年戊辰(1508年),先生三十七歲,在貴陽。春,至龍場。先生始悟格物致知。龍場在貴州西北萬山叢棘中,蛇虺魍魎,蠱毒瘴癘,與居夷人舌難語,可通語者,皆中土亡命……時瑾憾未已,自計得失榮辱皆能超脫,惟生死一念尚覺未化,乃為石墩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久之,胸中灑灑。而從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飼之;又恐其懷抑郁,則與歌詩;又不悅,復調越曲,雜以詼笑,始能忘其為疾病夷狄患難也。因念:“圣人處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呼躍,從者皆驚。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王陽明年譜》)
關于龍場悟道,有很多精彩的演繹故事。那么回到生活本身,回到陽明先生的心路歷程,他在龍場獲得了一種什么樣的心靈體驗呢?
我一心求圣,百般曲折回到儒門正道,我挺身而出正義執言,踐行一個忠臣孝子的真實擔當,但君王和社會卻并沒有給我一個公正的認可,把我發配到這樣一個荒蠻之地,與世隔絕不知歸期,生死不保前途未卜,天理何在?帶著追尋“天理”這一“生死一念”,陽明先生進入了澄默靜一,問天,天沒有回答,問地,地沒有問答,問圣人,圣人回答了:天理就在你心上,自我認同就是天理,自我堅信就是天理,在自己身上認證先賢的心路體驗就是天理,格去自身的私欲把自己恢復到本心、本體就是天理……
打開這扇門,就關上了那扇門,那扇門要你事上求理,沉迷于事務之中,迷失了本心本體,也就沒有了主體意義的我;打開這扇門,突破了生死之念,就開啟了一段新的生命歷程,堅守良知本體,明德自我主體,一個連通圣賢、連通天地而又具有自我覺醒、自我主宰意識的“大我”就此新生,生活從此變得與眾不同!
龍場悟道,時至今日還有很多曲解。不僅陽明先生當年的諸多弟子對龍場悟道賦予了無限遐想,放大了“澄默靜一”,今日很多后學先進也是對龍場悟道賦予了過多傳奇,忽視了“生死一念”的真正內涵。這個內涵有兩個層面,一個是追尋天理之生死一念,另一個是陷于龍場之生死一念。內外兩大磨礪在一個特定的時空場景里匯集、碰撞,才有了龍場悟道。只有同時具有內外兩個生死之念,同時具有內部心境和外部環境的摩擦、磨合,才有可能重復龍場悟道。從這個層面講,是上天的造化和磨難成就了陽明先生,天降大任也!這就是天作之合的天成!
知行合一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陽明先生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以悟道的心得闡述了知行本體,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
知行合一是什么?
知行合一首先是一種修身功夫論。知行一體是一種提高自身境界的修身功夫,是一種把本體轉化為主體的儒家修身功夫;其次是一種處世方法論,是一種把意識和行為有機統一起來的有效方法論。這種功夫和方法論,把人人皆有的至善良知本體,通過格物致知、去私欲存天理、道德意識與道德體履相統一,轉化為自己具有的主體良能,進而構建一個具有明德、親民、至善的“大我”,以正心、正念應用于事事物物。
早在《尚書》中有這樣一句話:“知之非艱,行之惟艱”,意思是懂得道理并不難,實際做起來就難了。“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維意識?!靶小保饕溉说牡赖论`履和實際行動。在傳統儒家的知行觀中,“知”“行”是分離的,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南宋理學代表人物朱熹的觀點,他認為知先行后、知輕行重、知行互發;而陽明先生則認為,知行本是一體的,“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知行合一的道理并不復雜,但真正做到卻很難,原因在哪里呢?
從人的道德意識和思維意識,轉化為行動,對普通人而言,是自發自覺的由心而發的還是需要經過艱難的“心境轉化”才能實現的呢?陽明先生龍場悟道之后,進入了內外一體的圣人境界,站在圣人境界,陽明先生清晰地看到了這個問題的本質原因:對圣人境界而言,圣人的心地是去除私欲,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以明德、親民、至善為一體,他的道德意識、思維意識和外在的道德踐履、實踐行動是一體的;而對于普通人,未經修身或修身不夠的人,他的心地是有善有惡的,時常被內在的欲望和外在的誘惑所迷惑,失去對本質道理的把握,他的道德意識、思維意識和外在的道德踐履、實踐行動是二元的,往往言不由衷,心行不一,根本的原因在于內心的私欲還沒去除,并不是什么知先行后的問題。
那么,對于普通人,未經修身或修身不夠的人,如何才能達到圣人境界呢?針對這個問題的探討,陽明先生給出了他的解決方案,那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一種心法,一種把道德意識、思維活動與體悟踐行統一起來的絕妙方法論。
我們用兩個例證來解讀這個絕妙心法。
眾所周知,陽明先生也是著名的書法家,對于如何學習書法,他有一段精彩的闡述?!拔崾紝W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后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讀明道先生書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學。’既非要字好,又何學也?乃知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保ā锻蹶柮髂曜V》)意思是說:“我開始學習書法時,只是對著古帖臨摹練習,這樣練來練去,只是學到了字的形象,內在的神意卻毫無所得。后來我改變了學習書法的方法,舉筆不再輕易下筆,而是凝思靜慮,先在心中勾勒出字的形狀和筆畫,這樣練習久了之后,開始慢慢通達書法之道。后來讀明道先生的書論說:‘寫字的時候要恭敬,并不是字要寫好,只是用這個恭敬的態度就是學習。’”這段文字里,闡明了思維意識層面知行合一的內涵: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也就理所當然了。
另一段例證是陽明先生關于“孝”的解讀,先生曰:“若只是溫清之節、奉養之宜,可一日二日講之而盡,用得甚學問思辨?惟于溫清時,也只要此心純乎天理之極;奉養時,也只要此心純乎天理之極。此則非有學問思辨之功,將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繆。所以雖在圣人,猶加‘精一’之訓。若只是那些儀節求得是當,便謂至善,即如今扮戲子,扮得許多溫淸奉養的禮節是當,亦可謂之至善矣!”(《傳習錄·徐愛錄》)這段文字的核心,正是闡明“此心純乎天理之極”也就是道德意識純乎天理,孝親就會由心而發,溫清奉養在自然合宜,也正是道德意識層面上的知行合一。
這兩段例證分別從兩個領域闡述論證了知行合一的內在含義,從圣人的境界給普通人的境界提出了一個修身進階的絕妙方法論——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在儒家思想體系里本是存在的,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的寓意都具有內圣外王一體的知行合一關系內涵,但歷經多年的儒家心法失傳之后,一般的儒生已經把“夭壽不二”理解為“夭壽有二”,從而限于支離破碎的二元對立。因著種種人生際遇,在內外兩種“生死一念”的強烈沖擊下,經歷了龍場悟道的陽明先生,在悟道中“發現”了知行合一這一儒家思想的絕妙心法。而一般的儒生極少有機遇去經歷龍場悟道,因為這需要在日常功夫修煉中來積累體悟才有可能知曉圣賢“夭壽不二”的“一以貫之”思想,所以說,知行合一是頓悟者陽明先生傳授給漸悟者后學儒生的一個不二法門,別無他法,別無捷徑!
知行合一具有非常積極的哲學意義,表現在思維意識與實踐行為的統一上。知的內涵有感知、體察、認知,行的內涵有認同、體履、踐行,從認知到認同,其中的微妙區別正是知行合一,認知是知,認同是行,知行本是一體;從感知到踐行,是一條長長的知行一體的循環鏈條,周而復始,無窮無盡,推動著知行合一不斷進入更高的維度。
道德意識層面的知行合一,是良知彰顯、良知放大之后,自覺自發地踐行一體化的過程,知行合一成了絕妙的修身心法,有多少知就有多少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并舉,推動修身進階,不斷提升個人的道德境界水平。
知與良知的進一步結合,形成陽明先生50歲以后重點倡導的“致良知”,是知行合一的升級和延續,給知行合一強調和增加了良知的屬性,使良知良行、心學修身的功夫更上一層樓。
現代人的“知識”在知行合一里處于什么地位,有著什么作用呢?
學習陽明心學的很多人容易把“知識”和知行合一的“知”混淆。知行合一的“知”是意識層面的活動,是感知、體察和認知,是人的內在靈性由內及外的意識活動;而“知識”,僅僅是人們認識世界和自己的工具和方法,是知行合一里“行”的幫手和工具?!爸R”和“知”是兩個維度的不同范疇,知識能夠改變命運,良知也能改變命運,中國文化里的修身立命,主要就是指在“知”的層面的改善和提升;兩個“知”都要硬,都要不斷日日新,才是人生正道!
在一般性知識越來越公開、共享的互聯網時代,知行合一中“知”的重要性越來越超過“知識”的重要性,這也許就是中國文化螺旋式上升的內在原因吧。
知行合一的終極價值是什么呢?是構建明德、明心、明志的主體世界。儒家思想修身的目標,在于“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如何實現這個修身境界,《大學》給出了“定靜安慮得”的修身階梯,以及誠正格致、修齊治平的內外雙修路徑圖,如何更進一步細化、落實這套修身系統,后世儒家學者有過長期的探討,其中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和王陽明為代表的心學,在如何細化修身步驟和源頭上,產生了些許的分歧。朱熹理學提出“性即理”“窮究事物之理于事事物物”,而陽明先生在龍場悟道之后,提出“心即理”“吾性具足”“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如何實現這種“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呢?陽明先生給出的答案就是知行合一,就是把本體世界普遍存在的天理良知,以自己的行為體履、驗證、實踐起來,存在于本體世界的、由古往圣賢所發現、認可的“天理良知”“普世價值”,就會轉化我的“天理良知”、我的“普世價值”,從而把“我”的主體世界構建起來。
這個主體世界什么樣子?簡單說就是明德、明心、明志。所謂明德,就是在自己身上把古圣先賢的發現的“良知良能”光大、彰顯起來,成為道德世界的主流;所謂明心,就是省察克制,去人欲存天理,把自己身上的私欲和不好習性割除掉,格物而致知;所謂明志,就是明確人生的志向,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做一個向圣賢看齊、向圣賢靠近的人。
知行合一,重在培養知的能力、提升知的能力,需要從義理上清晰心學思想的發展脈絡、內涵核要;需要從靜的狀態中提升靜中感知、洞察的能力,從動的狀態中提升動中有定、動而有靜的體察認知能力;需要從事上磨礪狀態提升致知的能力,在“必有事焉”中驗證和提升致知的能力。
知行合一,還要提升知行合一的一致性。知行本同步、靜動本一體,“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之明覺精察處亦是行,行之真切篤實處亦是知。靜中靜易,動中靜難。儒家功夫是一種動中修靜,于惟微處盡精一的高深功夫。只有經歷靜動結合的修煉和磨礪,才能做到靜亦定、動亦定,才能在身處混沌與變化的世界時,依然能隨時隨地保持定靜安慮的禪定狀態。
良知緣起
“良知”一詞來自于《孟子·盡心》:“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庇终f,“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保ā睹献印じ孀诱戮渖稀罚傲贾痹诿献幽抢锉闶侵溉怂安粚W而能”“不慮而知”的先驗道德意識。這種先驗道德意識在孟子看來是與生俱來、人皆有之的,是每一個(社會)人所具有的普遍性基礎道德元素。
有個盜賊的故事,可以很好地說明良知與生俱來、人皆有之的特性:陽明先生的弟子捉得一賊,先生對賊講了一番關于良知的道理。賊大笑,問他:“請告訴我,我的良知在哪里?”當時天熱,陽明先生叫賊脫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說:“為什么不把褲子也脫掉?”賊猶豫了,說:“好像不太好吧?!毕壬蛸\大喝:“這就是你的良知!”
“夫良知者,即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學而有,不待慮而得者也。”(《文錄·書朱守乾》)良知、良能之說,從字面意義來說并不難理解,但是在真正認同(認知)的層面而言,卻有很大難度,這個難度當年陽明先生也遇到過。究其根本,首先,孔孟心法所講的人,不是今天西方思想所主張的自然人或生物人,而是具有一定道德責任感的社會人,自然人主要關注的是生理滿足,社會人主要關注的是道德操守。其次,即使是社會人的感知,沒有親身的經歷和體悟,也很難從本質層面認同這種“人性發現”,沒有主體性意識的社會人,也很難洞明人性。
致良知說提出的背景
在龍場驛站時,陽明先生就體悟了良知的存在:身處蠻荒之地,環境惡劣、語言不通,但陽明先生卻與當地的百姓建立了信任關系,這種信任的建立,就是以人皆有之的良知為媒。但是,陽明先生對良知說有了根本性的認同,并提出致良知說,卻是在經歷了更加艱苦的心性磨礪之后。
繼龍場悟道之后,陽明先生處置寧王、忠泰之變,是他人生的又一次生死考驗,這場嚴峻的生死磨難,促使陽明先生從事上磨礪中體悟出致良知說,這也是陽明先生一生中第二次重要的悟道。
正德十五年(1520年),發生宸濠叛亂,時局動蕩,人心恐慌。陽明先生不顧生死利害,明言寧王謀反,且指斥其詐稱“欽奉密旨”,同時上疏責斥、勸誡武宗:“陛下在位一十四年,屢經變難,民心騷動。尚爾巡游不已,致宗室謀動干戈,冀竊大寶。且今天下之覬覦,豈特一寧王;天下之奸雄,豈特在宗室。言念及此,懔骨寒心。”(《奏聞宸濠偽造檄榜疏》)陽明先生不顧生死、振危救難的擔當和對國家社會安危的使命感躍然紙上。
面對如此兇險的處境,他采取了果決措施——“引兵而西,留其家吉安之公署,聚薪環之,戒守者曰‘兵敗即縱火,毋為賊辱!’”(《王陽明年譜》)是什么促使他不顧身家性命,棄家為國呢?唯一的解釋是儒家入世的責任心和濟世安民的道義感,人人皆有道德良知的信念在此彰顯放大起來,支撐他臨危不懼,進退自如,顯現敢于擔當、超越一切的濟世情懷。
正當王陽明平定宸濠叛亂時,張忠、許泰二人的構陷又至。張忠、許泰二人為逢迎討好武宗,置國家安寧、人民安穩于不顧,竟建議王陽明釋放寧王,待武宗親征親擒。陽明先生豈能拿國事民命作兒戲,斷然拒絕。于是,張忠、許泰二人及其黨羽便對陽明先生多方構陷,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陽明先生的親友皆以為他難逃此禍,其父海日翁王華言:“寧濠之變,皆以汝為死矣而不死?!保ā锻蹶柮魅罚╆柮飨壬哺械搅诉@份沉重和凄迷,寫下了“盡日巖頭坐落花,不知何處是吾家”的詩句(《王陽明全集》)
但現實的兇險不容許他逃避,他再一次依靠良知,超越塵世爭奪,忘淡威脅,將自我納入心定神靜之境界。陽明先生以良知的潛心靜悟,靠其學養,處亂不驚,臨危不懼,終于成功挫敗明敵暗險,挽狂瀾于既倒,拯救了百姓和國家。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逝,世宗繼位,準備為王陽明的平叛之功封賞。但陽明先生的赫赫戰功和威名引起了從內閣到道臺官員的廣泛嫉妒,從而掀起了一股強勁的“讒構”陽明之風。讒構者既言陽明先生平宸濠之功不實,又言其學說是偽學欺世。此時,王陽明已經歷了太多的磨難和險境,蒙受過太多冤屈,他已無興趣去與那些功名利祿的爭奪者爭辯是非曲直,而代之以高遠的視野和豁達的胸懷應對一切。他自信良知,鄙視污濁,決不同流合污,對功名利祿的超越使他不屑去進行爭辯,對官場是非榮辱的參悟使他決計退離這是非之地,回歸自我。但他的回歸不是歸隱,而是站在更為高遠的精神立場,去承擔社會責任和世事人道。
在這場生死考驗里,他的對手有叛亂的寧王,也有心懷叵測的忠泰佞臣,還有朝廷的讒構誹謗。無論是寧王叛亂之初的挺身而出,還是平定寧王之后的官軍入贛;無論是正面戰場上的斗智斗勇,還是朝堂府門之間的據理力爭,陽明先生再一次陷入無所依靠、孤身奮戰的境界。除了良知,還有什么可說?除了良知,還有什么可依賴?
心學上有個心易學派,為陽明先生的后代弟子所推崇。心學與《易經》結合,《易經》上卦為外境,下卦為內境,源于外境、內境的辯證統一,即為一卦。64個下卦也就是64個心的演化過程,外境的變化是有規律有周期的,需要順應和時間,而內部心境的變化是完全可由自己掌控的,關鍵因素就是“致良知”!
致良知說的確立
陽明先生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悟,在事上磨礪過程中,深刻體悟到“良知良能”的普世價值,把良知和心學結合起來,提出了“致良知”之說,進一步發展升級了知行合一理論,在堅守良知即是本體的基礎上,通過構建主體道德世界,無意中連接覆蓋了外在客體世界,標志著陽明心學的最終確立。
“自經宸濠、忠泰之變,益信良知真足以忘患難,出生死……近來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門正法眼藏……某于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王陽明年譜》)
正是經歷了這樣一堂異常艱險的人生體驗之后,陽明先生從心底徹底認同了孟子的良知之說,把孟子的良知說轉化成自我主體世界的一部分,進而發揚光大成為“致良知說”。
“良知者,心之本體?!薄傲贾皇且粋€天理,自然明覺發見處,只是一個真誠惻怛,便是他本體。”“若良知之發,更無私意障礙,即所謂‘充其惻隱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然在常人,不能無私意障礙,所以須用‘致知’‘格物’之功,勝私復理。”(《傳習錄》)良知是一種客觀存在(天理),但需要人的自然明覺(明明德于惟微)才會成為我的本體;“良知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發用,若是良知發用之思,則所思莫非天理矣。良知發用之思,自然明白簡易,良知亦自能知得;若是私意安排之思,自是紛紜勞擾,良知亦自會分別得。蓋思之是非邪正,良知無有不自知者。”(《傳習錄》)天理附加、彰顯在我心上(天命之謂性),我主動認同、接納、踐行這份天理良知,良知就成為人世間的大道(率性之謂道)。知行合一是從天命之謂性到率性之謂道的關鍵轉折點和必由的轉化功夫。
如何才能致良知
陽明先生提出了“自明本心”和“反身而誠”兩種方式:
“君子之學以明其心。其心本無昧也,而欲為之蔽,習為之害,故去其蔽與害而明復,匪自外得也。心猶水也,污入之而流濁;猶鑒也,垢積之而光昧??鬃痈骖仠Y‘克己復禮為仁’,孟軻氏謂‘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夫己克,而誠固無待乎其外也”。(《別黃宗賢歸天臺序》)
良知是人皆有之的先天固有意識的“天命之性”,致良知,就是實踐道德修養的唯一路徑,是以“反身而誠”的自省和“自明其心”的體悟,保持或恢復“良知”的純凈,達到自我人格的完善和升華。
致良知的偉大意義
致良知說的提出,猶如一道閃電,照亮了昏暗的內心世界,點亮了混沌世界的指路明燈。致良知讓每一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信仰,良知就是信仰,致良知就是遵循內心的信仰,有了這份信仰的存在,我們無論富貴還是貧賤,順境還是逆境,寡助還是多助,都會有力量支撐,都會有明燈指路!
致良知說的提出,進一步升華和發展了知行合一。致良知賦予了知行合一道德意義上的正確性,這種道德的正確性與思維意識的正確性完美結合,推動了思想與哲學的深度融合,在兩個不同的思維維度之間進行了跨界整合,必然會爆發出強大的“同位素效應”,推動人的主體性提升,推動人的功夫論成長。
致良知說的提出,無意中打通了主體世界與客體世界的關系,并進一步升華至本體世界。知行合一是功夫論,是人的主體性能否構建起來的關鍵,當人的主體性生成,就會坦然面對外部環境,勇于承擔而非消極逃避。儒家的擔當精神在主體性構建之后徹底得以發揚,并在這種心境磨礪中獲得主體性的再提升,在磨礪中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內圣修為,直至無限接近人的本體性。
致良知說的提出,最終完善了陽明心學的主旨理念。致良知和心即理、知行合一一起組成了陽明心學的閉合循環:由心即理無限放大人的本體性源點,構建一個知行合一的具有本體基因的明德境界,由知行合一構建人的主體性,并進一步升華為致良知,無限融合人的客體性,實現道德與思維內外一體的親民境界,由致良知而無限接近人的本體性,達到心即理的至善境界……
良知四句教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良知四句教”是陽明先生晚年和門人錢德鴻、王畿討論時提出的,是陽明心學思想的高度濃縮。
“丁亥年九月,先生起復征思、田,將命行時,德洪與汝中論學。汝中舉先生教言曰:‘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德洪曰:‘此意如何?’汝中曰:‘此恐未是究竟話頭。若說心體是無善無惡,意亦是無善無惡的意,知亦是無善無惡的知,物是無善無惡的物矣。若說意有善惡,畢竟心體還有善惡在。’德洪曰:‘心體是天命之性,原是無善無惡的。但人有習心,意念上見有善惡在,格、致、誠、正、修,此正是復那性體功夫。若原無善惡,功夫亦不消說矣?!保ā秱髁曚洝罚?/p>
“良知四句教”借用了《大學》里的“心”“意”“知”“物”四個范疇對正心、誠意、致知、格物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了系統性梳理,是陽明心學思想和邏輯的精準歸納和概括。良知四句教從心之體的源頭,對意之動、知之明、物之格進行了貫穿和連接,最終通往“我心光明”的“萬物一體之仁”的至善境界。
良知四句教首句說“心”,次句說“意”,三句說“知”,末句說“物”。陽明先生主張“知行合一”,又認為心、意、知、物本是一體”,以陽明先生一貫主張學問功夫須真切簡易這個宗旨來審視良知四句教,似乎又顯得并非一體。
良知四句教問世以后聚訟不已,尤其是首句“無善無惡心之體”,數百年來更是飽受爭議。佛家主張無善無惡,儒家心學以孟子性善論為宗,怎么能說心體為無善無惡?對“無善無惡心之體”的不同理解,不僅導致以錢德洪和王龍溪為代表后陽明學的“四有”與“四無”的分歧,古今專家學者也見解不同,各有褒貶。但陽明先生說:“只依我這話頭隨人指點,自沒病痛,此原是徹上徹下功夫?!痹陉柮飨壬磥?,良知四句教是徹上徹下、一以貫之的功夫。
到底該如何理解良知四句教呢?
首先,中國文化里的概念內涵多樣,不同語境、不同立意、不同背景下,同一個概念會有多種不同解讀,這就給后人理解先賢的文字帶來很多困擾,特別是把這些代表多樣內涵的多樣概念放在一起,同時隱含了必要的場景切換的介紹時,更增加了理解的難度。其次,圣人境界難以企及,因為圣人境界是從艱難困苦、百死千難中得來的,錢德洪也好,王龍溪也好,陽明先生的其他弟子以及對良知四句教有不同見解評論的古今專家學者也好,都沒有經歷過陽明先生那樣曲折的人生磨礪,學習陽明心學多是偏重理念感知和個人感悟,很難從切身體悟中理解陽明先生良知四句教的主旨精神。
用現代世界的認知邏輯和認知概念而言,良知四句教從多個維度而非單一維度概括了人的修身遞進歷程,在良知四句教的背后,其實隱藏了三個時空維度的重合疊加關系。
陽明心學中有個“巖中花樹”經典案例,一般都把“巖中花樹”用來解讀“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但這段經典案例也可以用來解讀良知四句教。
先生游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保ā秱髁曚洝罚?/p>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這句話用來解讀“無善無惡心之體”也很合適,當此之時,你未看到此花,你的心體對此花有何感知呢?一個你沒有見到的事物,你對它有什么善惡分別呢?只能是“同歸于寂”,“寂”有善惡之分嗎?當然沒有,自然是無善無惡的寂。“未看此花時”,你和花還沒有進入一個有密切關聯的場,你和花實際是在兩個不同的時空世界里,這個時刻,你的心在哪里?在空寂里。處于空寂狀態的心,有善有惡嗎?自然也是無善無惡的。在《傳習錄·薛侃錄》中,陽明先生曾經說過這么一句:“無善無惡者理之靜,有善有惡者氣之動”,恰好表達了陽明先生的觀點,靜寂狀態下的理(心即理)就是無善無惡的。這個無善無惡的心,陽明先生稱之為心之體。
“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保ā秱髁曚洝罚?/p>
“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你見到了此花,你與此花產生了密切的關系,你與此花同時處在了一個時空場景里。這個時空場景下,你的心也來到現場,你的心是否有意之動呢?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保ā秱髁曚洝罚╆柮飨壬f,意之所在便是物,遇到了此花,自然會有“意之動”,那么,“意之動”是否有善有惡呢?
《傳習錄·薛侃錄》中,有這樣一段精彩對話:
侃去花間草,因曰:“天地間何善難培,惡難去?”
先生曰:“未培未去耳。”少間曰:“此等看善惡,皆從軀殼起念,便會錯?!?/p>
侃未達。
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分?子欲觀花,則以花為善,以草為惡。如欲用草時,復以草為善矣。此等善惡,皆由汝心好惡所生,故知是錯。”
曰:“然則無善無惡乎?”
曰:“無善無惡者理之靜,有善有惡者氣之動。不動于氣,即無善無惡,是謂至善?!?/p>
判斷花草是善是惡,皆是“汝心好惡所生”,這個“汝心”,既有“意之動”,也有“良知之動”。
回到“巖中花樹”,當你面對此花時,你的一般意念會有各種善惡之念涌上心頭,或想釆之,或想褒之,或想貶之,或睹物思情,或視若無物,皆由你當下的起心動念、私心雜念、情緒所決定,但圣人的態度是什么樣的?圣人的態度是從“萬物一體之仁”的至善境界來判斷,那就是請“良知”來做出判斷,并遵照良知所行,即是行善去惡,便是格物,經過了以上的內心活動,“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梢?,從“心之體”到“意之動”,到“格物致知”,本是一個連貫的整體。
如果“巖中花樹”還不能讓我們很好地理解良知四句教,我們再用一個非常通俗的事例來進行解讀。
陽明財富管理有限公司常務總裁邵譯先生在“陽明課堂”上以員工的故事為例來解讀良知四句教,非常通俗易懂又滿含哲理:某個員工未進入公司前,對公司的業務是沒有任何了解的,因此對業務的態度和心意并沒有什么反應,即“無善無惡心之體”。員工進入公司以后,對公司的業務有了了解,對產品和客戶關系有了清晰認知,這個時候,員工對待業務的態度,就會各有不同,即“有善有惡意之動”。有的秉持為客戶創造增值價值的公司理念,遵循公司“義利并舉、知行合一”的理念,用心、誠心服務客戶;有的抱著個人多拿訂單、多拿傭金的心態,以成交簽單為服務終點,把公司的理念置之腦后,久而久之,成為掛著“義利并舉”的羊頭實則賣著“唯利是圖”的狗肉者。如何引導員工秉持企業正向的經營理念呢?那就是引導員工學習、遵循企業價值理念,將其植入心中成為自發自覺的標準,達成知行合一,讓企業價值理念這個“良知”來判斷善惡,即“知善知惡是良知”,以時時物物格物的心態做好本職工作,即“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個通俗的故事以員工的入職經歷為例來解讀良知四句教,和錢德洪關于良知四句教的“四有之說”基本一致,而和以王龍溪為代表的“四無之說”有所不同,原因在于像王龍溪那樣的“上根之人”畢竟是極少數。王龍溪在他的《天泉證道記》中記載,陽明曰:“吾教法原有此兩種,四無之說為上根人立教,四有之說為中根以下人立教。上根之人……即本體便是工夫……頓悟之學也。中根以下之人……須用為善去惡工夫隨處對治。”王龍溪也認同了這種不同的根性路徑之分,在修身的路上條條大路通羅馬、因人而宜。
對于“四無之說”與“四有之說”,姑且不論各方爭議,其實在良知四句教的背后,隱含了三個不同的認知世界(簡稱三體世界),那就是本體世界、主體世界和客體世界。作為一般人而言,是從客體世界觀察事物,但如何對事物有個準確判斷,需要借助本體世界的普遍真理,經過知行合一成為自己的主體意識,也就是構建自己的主體世界,從而應用、融通于客體世界;一般人在修身未達到最高境界時,三體世界之間是割裂的,而達到圣人境界后三體世界則是統一的。所以陽明先生以圣人境界從本體角度開題講良知四句教,講心之本體即是知,即是無善無惡,即是至善,這種境界一般人很難理解;以王龍溪為代表的“上根之人”,悟性非常高,認知并認同了本體的存在,但似乎還未達到圣人境界,圣人境界就是要引導大眾從格物致知上下功夫以達到“萬物一體之仁”的至善,即是“修道之謂教”。打通三體世界,正是陽明心學實踐并驗證“人皆圣賢”的價值所在,否則一切陷于虛空,一切都是現成,就失去了儒家心學“經世致用、事上磨礪”的主旨意義。
從三體世界客觀存在并且整合為一的角度而言,良知四句教更像是身處三體世界的一場對話,以錢德洪為代表的“四有說”,從主體世界出發,連接本體、用于客體;以王龍溪為代表的“四無說”,從本體世界出發,認為本體自然連通主體、用于客體;而陽明先生三體合一,從有(限)無(限)相通的更高角度,認為從本體出發和從主體出發都存在,兩種狀況應該互相借鑒、互相補充。
良知四句教,一場三體世界的“隔空”對話,成為了歷史傳奇。
1.3探源陽明心學
從孟子到孔子的閉合循環
陽明心學是什么?
關于陽明心學的定義有多種解讀,簡單而言,陽明心學是儒家思想的發展、完善和實踐,是儒家思想的方法論,是儒家思想的實踐論(功夫論)。
為什么這樣說呢?
縱觀陽明心學,無論是《傳習錄》還是《王陽明全集》,通篇都從細化、落地的角度來解讀儒家經典《大學》《中庸》《孟子》等,其中借鑒了很多佛家、道家的思維、路徑和方法,但在整體立意上,陽明心學還是儒家思想的組成,是宋明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陽明先生被譽為立功、立德、立言的“真三不朽”,陽明先生畢生追求的“圣人之道”,就是篤定的儒家世界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保ā抖Y記·禮運》)
陽明心學是什么呢?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從孟子到孔子的一場閉合循環。《孟子》在結束篇以“無有乎爾”結尾:“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保ā睹献印けM心章句下》)預示著儒家心法的失傳。眾所周知,孟子是儒家心法繼孔子、曾子、子思之后的傳人。但孟子之后,儒家心法開始陷于失傳境地,儒家思想從“身心之學”與“治平之學”兼顧,發展成偏頗于“治平之學”上千年,從孟子到陽明先生又跨越了四個五百年!直到陽明先生以孟子的“良知說”為緣起,經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心學路徑的閉環,重新回到孔子倡導的仁學——萬物一體之仁!經歷了2000年的發展,儒學心法重新銜續上孔孟心法,使“身心之學”和“治平之學”再次成為一體。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保ā抖Y記·大學》)在陽明心學的理念中,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對應“明明德”,明德要向內求,知行合一就是點亮自己的德性,讓自己的德性主體構建起來;致良知對應“親民”,主體的德性構建起來,就會自覺自發應用于萬事萬物,就會親愛人民;萬物一體之仁對應“止于至善”,是心性之學、治平之學內外一體的最高修身境界。“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保ā吨杏埂罚┰陉柮餍膶W的理念中,心即理對應“天命之謂性”,良知良能都是天命所賜,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知行合一對應“率性之謂道”,通過體履和行動把上天賦予的本性轉化為我的主體認知,這就是道;致良知對應“修道之謂教”,在不斷的事上磨礪過程中提升自己的靈魂,這就是教化。陽明心學完整、精準地對《大學》《中庸》的主旨思想進行了系統而有效的解讀。
盡精微而致廣大,道中庸而極高明
“‘盡精微’即所以‘致廣大’也,‘道中庸’即所以‘極高明’也。蓋心之本自是廣大底,人不能‘盡精微’,則便為私欲所蔽,有不勝其小者矣。故能細微曲折,無所不盡,則私意不足以蔽之,自無許多障礙遮隔處,如何廣大不致?”(《傳習錄》)
陽明心學闡述了人世間最為高明的人生哲學與處世哲學,把為人處世融為一體,重新放大弘揚了先秦儒家的“身心之學”與“治平之學”,實現了兩者的互聯互通、深度融合,實現了做人成功與做事成功的最佳的、最有效的無縫銜接,解決了無數人追求做人正確與做事正確之間的矛盾,解決了無數人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感受到的困惑,給眾多有人生追求的人指明了人生方向,在混沌世界點亮了一盞心燈。
陽明心學既是儒家思想融合佛道思想的最高階段,也是儒家思想最接近宗教理念的發展。把良知當作信仰來推崇,把致良知當做信條來踐行,不畏權勢,不畏權威,不唯書,不唯上,一切從現實生活出發,以良知做判斷,這種良知信仰與崇拜,已經達到真理的層面,讓無數人受益終生,在變幻的人生旅程里找到自己的“定海神針”。
這種極高明的人生哲學和處世哲學,沒有脫離天道、人道的指引,在堅守儒家核心價值的基礎上,在日常生活、日常事務中加以發揮,尊德性而道問學,不偏不倚,直指人心不離大道,這正是陽明心學的偉大之處!
致良知即致良能,心物本是一體
良知良能都是人的本體存在,良知易被遮蔽、受誘惑,良能易被淹沒、變消沉。致良知就是恢復人的良知本性,達到明德的光明境地,就是在遇事磨礪的過程中實現德性與經驗能力的同步融合與同步成長;致良知也即是致良能,在致良知的同時,喚醒并激發人的內在本能,獲得最大化的能量支持。人作為物質存在和精神存在的共同體,既需要物質能量也需要精神能量,物質能量來自外部世界,精神能量來自內部世界,能把亙古以來人皆有之的良知良能發掘起來,就擁有了無比強大的能量。
陽明先生一生坎坷曲折,建立了不朽的曠世功勛。陽明先生一生多次身處險境,多次身負重擔,是什么賦予他勇氣和膽識,是什么賦予他能量和智慧?他堅定的良知良能激發了內心的能量,他因堅守良知良能而獲得了最大限度的社會能量和宇宙能量。這份能量,來自內心,也來自宇宙天地。陽明心學的構建和發展的過程,也是“陽明能量”的發現和發揮的過程。心物一體,心理能量和物理能量可以實現互相轉化,陽明先生以其一生的圣學實踐,驗證了心物一體、心物轉化的真理。
普通人都想獲得舉世無雙的能量,一般人會通過知識、財富、權位等外求手段獲得一時一地的外顯能量。而陽明心學通過內求良知,外行致良知,反而獲得了累世罕見的超然能量。這種超然能量是怎么獲得的呢?良知與生俱來,人皆有之,致良知,就是和人世間的大道在一起,和人世間的能量在一起;致良知,就是和人世間所有的共同認同在一起,就是和人世間的正道正能量在一起;致良知,就會順理成章地獲得人世間最大能量團體賦予的良知良能,是所謂仁者無敵!
誰能掌握能量來源,誰能獲得源源不斷的能量源泉,誰就將真正把握未來,誰也將真正把握現在。新的時代,賦能已經成為我們這個社會共同認可的正能量源泉。以良知賦能,以致良知賦能,就能推動我們的事業更上臺階,在路徑正確、邏輯正確的基礎上再賦予道德靈性正確的疊加,這是陽明心學賦予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能量,這也是陽明心學最為偉大之處!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連為一體而往復循環,分別對應著本體世界、主體世界、客體世界的構建與統一,這個三體世界的構建與統一,將成為三體文明的雛形。
三體文明從三個維度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微觀層面,做人的整體性與系統性;中觀層面,企業經營的整體性、產業經營的系統性;宏觀層面,社會管理的整體性和系統性。三體文明由陽明心學而發端,至今已有五百年,人類探索新文明的漫漫長路才剛剛開始,三體文明在今天的互聯網智能化時代將得以蓬勃發展,推動人類文明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附:陽明心學到底是什么
談了這么久的陽明心學,陽明心學到底是什么呢?我們嘗試給陽明心學下一個定義,供大家參考:陽明心學是由陽明先生通過自己的人生磨礪和社會實踐開創的一套實現儒家明德、親民、至善、中庸的修身目標的路徑和方法;陽明心學以良知為源點,以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為路徑和進階,以實現萬物一體之仁為終極,以構建人的主體性為主旨,把人從迷失于本體和客體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以主體統領本體和客體,實現三體統一與平衡,最終實現人的主體的覺醒、體履、磨礪而達至我心光明、萬物一體之仁的崇高境界。